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石家村 (績溪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石家村古建築群

石家村5號民居,2015年1月
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宣城市績溪縣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5-42
認定時間2004年10月
魁星閣和南山橋

魁星閣及南山橋,2015年1月
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宣城市績溪縣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8-114
認定時間2019年3月

石家村又名旺山村,為位於中國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上莊鎮的一個石姓聚居村落[注 1],距績溪縣城35公里、上莊鎮4公里,為北宋開國功臣石守信後裔石榮祿於元末遷此建村,聚族而居。村落地處皖南徽嶺以北的旺川盆地,坐南朝北,南依旺山(又名南山),北臨桃花溪,總面積近百畝。其布局整齊方正,巷路縱橫,呈棋盤形,有棋盤村之稱。2006年5月被公布為安徽省級歷史文化名村,2019年1月被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歷史

[編輯]

元末明初,石守信十五世孫石榮祿葬父母於旺山北麓並廬墓守孝三年,後舉家從原居住地歙縣石家坦(今安徽黃山市歙縣北吳山鋪附近)遷至旺山腳下定居,逐漸形成聚族而居的自然村落,今村南旺山仍存石氏祖墓,墓旁有古松名抱祖松。歷史上村民多外出經商,以經營藥業居多,清代道光年間至民國初年曾在旌德、涇縣、蕪湖、上海等地開設十餘家國藥號[1]。現狀村民以種稻養蠶為主,兼有家畜、禽飼養及種植中草藥等副業。

規劃

[編輯]

村落整體坐南朝北,歷史上房屋大門皆為北向,一說因石氏遠祖居於甘肅武威,朝北以示追念祖先,不忘故土;另一說為依據古代「枕山面水」的風水原理,因地制宜[1],也有因祖墓坐南朝北,故陽宅與之一致的說法[2]。因桃花溪溪水西流,故村落水口位於西南角,水口處有兩山對峙,形如獅象把門,並建有魁星閣及南山橋。

相傳當年石氏先祖石守信元帥與趙匡胤交誼深篤,常舉棋對弈,故建村時利用房屋、街道、溪流等元素,將村落整體設計為棋盤形[注 2],隱喻先祖和趙匡胤對弈的情景。其中以村南正中的石氏宗祠象徵帥府,宗祠對面設有石砌長方形池塘名帥印塘,其面積約半畝,居中築有長約2丈、高寬各約1丈的石墩名印墩,象徵石守信的帥印,池塘則象徵印泥盒,印墩上植有兩株古柏象徵印柄,四周環以翠竹象徵其品格高風亮節。以村前桃花溪象徵楚河漢界,村內街巷分為三條經線、五條緯線,象徵棋盤上的縱橫線,民居則象徵散落其間的棋子[2][3]。也有說法為石家以戰功起家,故以村落布局模擬行軍大營的格局[4]

村內街巷路面均採用細麻石(花崗岩)石板鋪設,路邊有明暗不同的排水溝。出於防盜的考慮,巷道出口處設有每日定時啟閉的巷門,巷道內置有踩上去會發出丁當響聲的響石板[1]

石家村模型,自北側看村落整體環境,右下角為縣道X090鎮上路,可通往縣城及上莊鎮
石家村遠景,自北側看
石家村模型,示帥印塘周邊環境
帥印塘

建築

[編輯]

石氏宗祠又名敘倫堂,為村內總祠,約建於明萬曆年間,原有門樓、享堂和寢殿三進,各進面闊均為五間,門樓歇山頂,享堂與寢殿均為硬山頂,因年久失修已於20世紀80年代初拆除,尚存遺址。村內尚存成德堂等其它祠堂。

魁星閣位於村落西南角桃花溪畔,西北向,由石守信十七世孫石承漠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內供魁星像,兩邊立柱上有楹聯為「十里西流溪水繞,青襟翠帶;一村北向山峰環,鳳閣龍樓」。其左側有一土石平台,傳亦按照帥印的比例建造,上植楓樹一株[1]

石家村現存傳統民居50多幢,均為典型的徽派建築,以石家村1號、5號、12號、25號、42號、2號、35號、8號、13號、11號為代表[5],多分前庭、中堂和後院,中堂前後均設有天井,門樓、柱頂、正梁和門窗等處有技藝精湛的三雕(磚、木、石)裝飾。庭院內多植石榴樹,既象徵姓氏,也以此為興旺發達、朝氣蓬勃、光彩榮耀的象徵[6]

石氏宗祠享堂遺址
石家村水口,魁星閣及南山橋
魁星閣
魁星閣局部

注釋

[編輯]
  1. ^ 現為自然村,屬行政村旺川村之下。
  2. ^ 據《石氏宗譜》,「村如棋盤形,建屋不得阻塞巷道」。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胡毓驊. 《走进皖南“棋盘村”》. 尋根. 2002年9月: 36–39. 
  2. ^ 2.0 2.1 魏雪苑. 《宗族控制与明清徽州的村落格局》. 綏化學院學報. 2012年7月: 62–64. 
  3. ^ 《棋盘博弈》. 宣城日報. [2016-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7). 
  4. ^ 《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绩溪》. 安徽省文化廳. [2016-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4). 
  5. ^ 《石家村古民居群》. 安徽省文物局. [2016-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5). 
  6. ^ 汪嘉健、汪東欣. 《村落棋盘秀古居》. 城建檔案研究. 2000年5月: 51–52.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