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科爾多瓦的佩拉吉烏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Pelagius of Cordova
科爾多瓦的聖佩拉吉烏斯殉教
Martyr
出生c. 912
西班牙克雷森特
逝世926
科爾多瓦
主要朝聖地奧維耶多
瞻禮6月26日
主保被遺棄的人,酷刑受害者,
卡斯楚-烏爾迪亞萊斯西班牙

科爾多瓦的聖佩拉吉烏斯(也稱為聖佩拉約·馬蒂爾,約912年-926年),是一位基督徒的男孩,10歲時被叔叔送去哈里發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做抵押,來交換之前被摩爾人捕獲的主教赫莫伊裘斯(Hermoygius)。然而並沒能交換成功,佩拉吉烏斯被囚禁了三年。近代研究表明,根據其他犯人的證詞,當他年滿13歲,他的勇氣和信念給哈里發留下深刻的印象。哈里發表示如果他改信伊斯蘭教,他將獲得自由。男孩當時已經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他拒絕了哈里發的條件。

這個故事的早期版本加入了孩子的美貌以及哈里發的同性慾望。與此同時,早期唱詩班對他的美貌的恭維,暗示一部分基督徒意識到對這種美的愛慕之情是多麼危險,[1]並促使現代研究者注意到對聖佩拉吉烏斯的崇拜儀式的重點正在於如同當年的哈里發那樣,對佩拉吉烏斯的美貌的專注。[2]

更為情色的版本是當佩拉吉烏斯13歲時,他的美貌讓哈里發愛上了他。虔誠的基督徒少年拒絕哈里發的求愛,擊打並侮辱了帝王。被激怒的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折磨了他六個小時後,肢解了他。[3]還有種說法是他自己脫光衣服後,被人扔出了城牆,雖然這些人也讚美佩拉吉烏斯拒絕滿足哈里發的願望。[4]

佩拉吉烏斯以「聖佩拉吉烏斯」為名被追認為基督教殉教者,紀念日是6月26日。[5]聖佩拉吉烏斯的崇拜給予了伊比利亞收復失地運動數百年的精神養料;照現代學者看來,同時也是一個將伊斯蘭教(穆斯林)塑造成道德劣於其他宗教的經典案例。[6][7]聖佩拉吉烏斯也是岡德斯海姆修道院詩人修女赫羅斯維塔一首詩歌的主題。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考書目:歷史背景

[編輯]
  • Jessica Coope: Martyrs of Cordoba: Community and Family Conflict in an Age of Mass Conversion: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95: ISBN 0-8032-1471-5.
  • Kenneth Wolf: Christian Martyrs in Muslim Spa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ISBN 0-521-34416-6.
  • Mark D. Jordan, The Invention of Sodomy in Christian Theology, Chicago, 1997; pp. 10–28

參考資料

[編輯]
  1. ^ Giurlanda, Paul. The Invention of Sodomy in Christian Theology. Find Articles. 1998 [2014-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8). 
  2. ^ "Ganymede/Son of Getron: Medieval Monasticism and the Drama of Same-Sex Desire" by V. A. Kolve in Speculum, Vol. 73, No. 4 (Oct., 1998), pp. 1014–67
  3. ^ Mark D. Jordan, The Invention of Sodomy in Christian Theology, Chicago, 1997; pp. 10–28.
  4. ^ Sarah Salih: Versions of Virginity in Late Medieval Europe: Woodbridge: DS Brewer: 2002.
  5. ^ The Martyrology of the Sacred Order of Friars Preacher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2-10). 
  6. ^ Walter Andrews and Mehmet Kalpaklı, The Age of Beloveds,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2.
  7. ^ Greg Hutcheon "The Sodomitic Moor: Queerness in the Narrative of the Reconquista" in Glen Burger and Stephen Kruger (eds.) Queering the Middle Age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