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朗基羅號列車
米開朗基羅號 | |
---|---|
概述 | |
類型 | 歐城列車(1988–2009) |
狀態 | 停運 |
營運地區 | 義大利、 奧地利、 德國 |
開行日期 | 1988年5月29日 |
停運日期 | 2009年12月12日 |
繼承 | 德鐵-奧鐵歐城列車 |
前營運商 | 義大利國家鐵路 |
當前車次 | 80/81,84/85 |
始發站 | 羅馬特米尼車站/里米尼車站 |
終到站 | 慕尼黑火車總站 |
運行距離 | 974公里 |
營運模式 | 每日1班 |
技術 | |
軌距 | 1,435毫米(4英尺8+1⁄2英寸) |
電氣化 | 15千伏16⅔赫茲交流電(德、奧) 3000伏直流電(義大利) |
米開朗基羅號(義大利語:Michelangelo)是曾運行於義大利首都羅馬至德國南部城市慕尼黑間一班歐城列車所使用的名稱,由義大利國家鐵路自1988年起開行,為兩地間首對及唯一一對日間直通列車。列車運行縱貫義大利、奧地利及德國三國,並穿越布倫納山口及因河谷地,全程974公里,其命名源自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著名藝術家米開朗基羅。至2009年的冬季運行圖調整起,米開朗基羅號被德國鐵路及奧地利聯邦鐵路共同開行的德鐵-奧鐵歐城列車所取代,並縮短運行線路為慕尼黑至博洛尼亞,米開朗基羅號從此停運。
歷史
[編輯]隨著歐城列車類別在1987年推出,義大利國家鐵路遂於次年的夏季運行圖調整起新增由羅馬至慕尼黑及紐倫堡間的EC80/81次米開朗基羅號,經由佛羅倫斯-羅馬鐵路、博洛尼亞-佛羅倫斯鐵路、維羅納-博洛尼亞鐵路、布倫納鐵路、下因河河谷鐵路、羅森海姆-庫夫施泰因鐵路及慕尼黑-羅森海姆鐵路運行,成為繼羅慕路斯號(羅馬-維也納)之後,第二對由羅馬始發穿越布倫納山口北上的歐城列車。其中列車北行(EC80次)終到慕尼黑,並在當地執行城際列車班次(IC880次)繼續前往紐倫堡,從而確保弗蘭肯與義大利之間實現無縫連接;而南行(EC81次)則在紐倫堡始發[1]。
自1991年6月2日起,因增開米蘭至慕尼黑間運行的加爾達號,原EC801/81次的車次亦轉移至該列車。米開朗基羅號則變更車次為EC84/85次,並繼續在羅馬及慕尼黑間運行,但不再提供連接至紐倫堡的無縫換乘服務[2]。自2008年6月15日起,米開朗基羅號再度縮減運行區間,其於義大利境內改在義大利中東部、毗鄰亞得里亞海的海濱城市里米尼始發及終到,並最終維持至列車停運[3]。
隨著鐵路機車車輛裝備的日益更新,德國鐵路及奧地利聯邦鐵路決定在往返於德國、奧地利及義大利的所有歐城列車線路中共同提供自身的歐城列車車輛運營,並藉此取代原已老化的義大利國家鐵路車輛。同時義大利國家鐵路亦在非官方場合承認,其開行的盈利能力過低,甚至有傳聞稱列車每班平均不會超過200名乘客[3]。因此,新的機車車輛於2009年12月13日起實施的冬季運行圖調整中被採納,它的面世也使得原本在這一線路中運行的歐城列車班次的單獨名稱不再使用,而是統一使用德鐵-奧鐵歐城列車作為品牌名稱,其中EC84/85次的運行區間被縮減至慕尼黑至博洛尼亞,這意味著任何想要前往義大利南部的德國乘客都必須在博洛尼亞中央車站換乘,米開朗基羅號就此成為歷史[4]。
時刻表
[編輯]
以下為米開朗基羅號列車在1988年的運行時刻表:
|
以下為米開朗基羅號列車在2002年的運行時刻表[5]:
|
使用車輛
[編輯]在米開朗基羅號停運前,列車編組完全由來自義大利舊IC-Plus式車廂改造的Eurofima車廂組成。在德國及奧地利境內,列車經常會由電壓制式為15千伏16⅔赫茲交流電的德國鐵路101型電力機車或奧地利聯邦鐵路1116型電力機車牽引。當列車來到奧地利及義大利交界的邊境市鎮布倫內羅時,德國/奧地利機車會讓位給電壓制式為3千伏直流電的義大利國家鐵路E405型電力機車牽引。該機型會牽引列車直至維羅納新門車站換掛,隨後由義大利國家鐵路E444R型電力機車接替牽引直至羅馬特米尼車站[3]。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德文)EuroCity 1988/89. grahnert.d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9).
- ^ (德文)EuroCity 1991/92. grahnert.d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9).
- ^ 3.0 3.1 3.2 (義大利文)Treni, addio al Michelangelo. Gelocal Trentino. 2008-05-31 [2014-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3).
- ^ (德文)DB-ÖBB EuroCity. ÖBB.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03).
- ^ (德文)DB: Ihr Reiseplan - EC 85 Michelangelo, Gültig ab 04. Juli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