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耀龍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耀龍屬
化石時期:卡洛維階160 Ma
正模標本
在日本展出的正模標本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科: 擅攀鳥龍科 Scansoriopterygidae
屬: 耀龍屬 Epidexipteryx
Zhang et al., 2008
模式種
胡氏耀龍
Epidexipteryx hui

Zhang et al., 2008

耀龍屬屬名Epidexipteryx)是小型近鳥類恐龍的一,化石在中國內蒙古寧城縣道虎溝組英語Daohugou Formation發現。[1]耀龍代表了化石記錄中已知最早的裝飾性羽毛。[2]

在不計現代鳥類的狀況下,耀龍是已知體型最小的獸腳亞目恐龍;但在考慮現代鳥類的狀況下,吸蜜蜂鳥等部分鳥類的體型比耀龍來得小。

發現

[編輯]
位於日本的正模標本複製品

耀龍化石發現於2006年,模式種胡氏耀龍E. hui),由周忠和張福成等人命名;屬名意為「炫耀的羽毛」,種名則是以2008年4月逝世的中國古哺乳動物學家胡耀明為名。[3]正模標本編號為IVPP V 15471,現保存於北京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1]

由於出版前的一個錯誤,[4]耀龍的敘述手稿於2008年9月下旬在預印本入口網站首次出現。這篇論文正式發表在2008年10月23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1]

敘述

[編輯]
擅攀鳥龍科物種耀龍(橙)、奇翼龍(綠)和擅攀鳥龍(紅)與人類的尺寸比較

耀龍所知於一個保存完好的部分骨骼,其中包括四根由中心羽軸及羽片組成的細長尾羽。然而,與現代鳥類的舵羽英語rectrix(尾羽)不同的是這些羽片並未分叉成單獨的細絲,而是由單一的帶狀薄片組成。耀龍具有一層較簡單的體羽,由平行羽枝構成,類似原始的有羽毛恐龍。然而,耀龍的部分身體羽毛基部似乎形成自膜相結構(Membranous structure)[1],有人認為這可能是羽毛進化的一個階段。[5]

耀龍骨骼長25厘米(10英寸),若加上尾巴的羽毛,其身長可達44.5公分,接近鴿子的大小,[6]作者估計其重量為164克,小於多數原始鳥翼類。[1]

骨骼重建,展示了正模標本中的已知材料

耀龍的頭骨在許多特徵上也是獨一無二的,與會鳥英語Sapeornis竊蛋龍類鐮刀龍類大致相似。耀龍的牙齒只長在頜部前端,異常長的前牙向前傾斜,在其它獸腳類中僅有惡龍具有這一特徵。骨骼其餘部分類似於近親擅攀鳥龍,尤其是在其它恐龍中不常見的髖部結構:恥骨短於坐骨,而後者則向頂端擴張。耀龍的尾巴末端具有不尋常的椎骨,類似現代鳥類和一些竊蛋龍類的尾綜骨[1]

分類

[編輯]

耀龍在近鳥類中的確切系統發育位置尚不確定。作者對其進行系統發育分析,發現它是擅攀鳥龍科的一個成員,也是鳥翼類的一個原始成員;[1]Hu等人(2009)隨後進行的分析證實了這一點。[7]阿格諾林和諾瓦斯(2011)隨後進行的分析證實了它是一種擅攀鳥龍科,但將該科置於一個不同系統發育位置:將其與阿瓦拉慈龍科和演化支真手盜龍類在多分支英語polytomy中恢復(包含鳥翼類和恐爪龍類)。[8]特納、馬克維奇和諾瑞爾(2012)的初步系統發育分析中包括耀龍,但將擅攀鳥龍/樹息龍排除在外,因為僅有後一分類單元所知於成年標本;作者擔心將擅攀鳥龍/樹息龍包含在初步分析中存在問題,因為前者僅所知於幼年標本,而幼年標本「不一定保留準確定位一個分類單元所需的所有成體特徵」(特納、馬克維奇&諾瑞爾,2012年,第89頁)。耀龍被恢復為基礎近鳥類,不屬於真手盜龍類。作者確實注意到其系統發育位置不穩定;與最節儉的解決方案相比,限制耀龍作為基礎鳥翼類需要兩個額外步驟,而限制它作為竊蛋龍類的原始成員只需要一個額外步驟。

生命復原英語Life restoration
頭骨重建

一個單獨的探索性分析將擅攀鳥龍/樹息龍包括在內,並發現它是鳥翼類的原始成員;作者注意到它與耀龍位於不同演化支中,後者處於真手盜龍類之外。限制擅攀鳥龍科的單系性需要四個額外步驟並將耀龍移到鳥翼類中。[9]迦德弗利茲等人(2013)恢復了單系群擅攀鳥龍科;作者發現,該科是近鳥類的原始成員,也是一個包含鳥翼類和恐爪龍類的演化支的旁系群。[10]阿格諾林和諾瓦斯(2013)也發現了這一單系群,但卻認為它們屬於非近鳥類的手盜龍類,是竊蛋龍類的旁系群。[11]

以下是Zhang等人2008年演化樹的簡略版本。

手盜龍類 Maniraptora

鐮刀龍超科 Therizinosauroidea

未命名

阿瓦拉慈龍科 Alvarezsauridae

未命名

竊蛋龍類 Oviraptosauria

未命名

傷齒龍科 Troodontidae

馳龍科 Dromaeosauridae

鳥翼類 Avialae
擅攀鳥龍科 Scansoriopterygidae

擅攀鳥龍 Scansoriopteryx(=樹息龍)

耀龍 Epidexipteryx

鳥類 Aves

古生物學

[編輯]

根據其近親奇翼龍,它可能擁有某種膜翅以允許滑翔,但是其翅膀上似乎缺少飛羽[1][12]

古生態學

[編輯]

耀龍所知於中國內蒙古寧城縣道虎溝化石層英語Daohugou Beds,年代為侏羅紀中期或晚期,約1億6800萬到1億5200萬年前。[1]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Zhang, F.; Zhou, Z.; Xu, X.; Wang, X.; Sullivan, C. A bizarre Jurassic maniraptoran from China with elongate ribbon-like feathers (PDF). Nature. October 2008, 455 (7216): 1105–1108 [2015-05-24]. PMID 18948955. doi:10.1038/nature0744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5-24). 
  2. ^ Morgan, James. New feathered dinosaur discovered. BBC. 2008-10-22 [2009-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29). 
  3. ^ Chinese scientists discovers new dinosaur species. People's Daily Online. October 27, 2008 [November 4,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February 2, 2009). 
  4. ^ Dr. Thomas Holtz, Jr. "The mistaken scansoripterygid". Message to the Dinosaur Mailing List <http://dml.cmnh.org/2008Oct/msg00008.htm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ctober 1, 2008)
  5. ^ Archived copy. [2010-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6). 
  6. ^ Zhang, F.; Zhou, Z.; Xu, X.; Wang, X.; Sullivan, C. "A bizarre Jurassic maniraptoran from China with elongate ribbon-like feathers",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Nature. 2008, 455: 1105–8. PMID 18948955. doi:10.1038/nature07447. 
  7. ^ Dongyu Hu; Lianhai Hou; Lijun Zhang; Xing Xu. A pre-Archaeopteryx troodontid theropod from China with long feathers on the metatarsus. Nature. 2009, 461 (7264): 640–643. PMID 19794491. doi:10.1038/nature08322. 
  8. ^ Agnolín, Federico L.; Novas, Fernando E. Unenlagiid theropods: are they members of the Dromaeosauridae (Theropoda, Maniraptora)?. Anais da Academia Brasileira de Ciências. 2011, 83 (1): 117–162. PMID 21437379. doi:10.1590/S0001-37652011000100008. 
  9. ^ Alan Hamilton Turner; Peter J. Makovicky; Mark Norell. A review of dromaeosaurid systematics and paravian phylogeny.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012, 371: 1–206. doi:10.1206/748.1. hdl:2246/6352. 
  10. ^ Pascal Godefroit; Helena Demuynck; Gareth Dyke; Dongyu Hu; François Escuillié & Philippe Claeys. Reduced plumage and flight ability of a new Jurassic paravian theropod from China.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3, 4: Article number 1394. PMID 23340434. doi:10.1038/ncomms2389. 
  11. ^ Federico L. Agnolín; Fernando E. Novas. Avian ancestors. A review of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theropods Unenlagiidae, Microraptoria, Anchiornis and Scansoriopterygidae. SpringerBriefs in Earth System Sciences. 2013: 1–96. ISBN 978-94-007-5636-6. doi:10.1007/978-94-007-5637-3. 
  12. ^ Cau, A (2012), Il ritorno del paraviano pterosauro-mimo?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ropoda, July 2012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