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聖經考古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聖經考古學是根據西亞及北非地區出土的古代遺蹟及出土文物研究《聖經》,揭示其歷史原貌的學科。

研究區域

[編輯]

聖經考古學分期

[編輯]
  • 新石器時期: c. 8500–4300 BC
  • 銅石並用石器 period: 4300–3300 BC
  • 銅器時代: 3300-1200 BC
    • 銅器時代早期(EB) = 3300-2300 BC
    • 銅器時代中期(MB) = 2300/2000–1550 BC
    • 銅器時代晚期 (LB) Age = 1550–1200 BC
  • 鐵器時代: 1200-586 BC
    • Iron IA = 1200–1150 BC
    • Iron IB = 1150–1000 BC
    • Iron IIA = 1000-925 BC
    • Iron IIB = 925-720 BC
    • Iron IIC = 720-586 BC
  • 新巴比倫帝國時期: 586-539 BC
  • 波斯帝國時期: 539-332 BC
  • 希臘化時期= 332-63 BC
    • 希臘化時期早期 = 332-198 BC
    • 希臘化時期晚期 = 198-63 BC
  • 羅馬時期: 63 BC-324 AD

學科歷史

[編輯]

聖經考古學發展的階段

[編輯]
  • 古代
  • 英國託管時期之前
  • 英國託管期間
  • 現狀

1798年,拿破崙東征埃及的部隊在尼羅河谷發現大批古代遺址和文物,其中包括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使尼羅河流域的古文化寶藏從此門戶大開。數年後,巴格達任職的英國外交官C. J. Rich準確地辨認出巴比倫城和尼尼微城遺址。

重要發現

[編輯]

20世紀初

[編輯]

20世紀最初10年,考古學家在西亞-北非地區進行了4項重要的出土:

  • 漢謨拉比法典(1901年):最著名的古代法典
  • 基色曆(1902年):涉及巴勒斯坦的田間耕作和曆法
  • 象島蒲草紙卷(Elephantine papyri)(1903年):反映了尼希米—以斯拉復興故國時的歷史
  • 波格斯凱泥板(Boghazkoy Tablets)(1906年):證實赫人是一個重要的上古民族

一戰與二戰之間

[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聖經考古學又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主要為以下5項:

  • 吾珥廢墟考古(1922年-1934年):著名古城,希伯來人的祖先居住於此。吾珥第三王朝時,城郊建有著名的廟塔(Ziggurat),建塔經過記載在吾珥南模碑石(Ur Nammu Stone)上。
  • 烏加里特(Ugarit)文獻(1928年):烏加里特文獻記載了大量迦南宗教故事,提供了崇拜巴力的迦南人的角度(即約書亞時期希伯來人的敵人)去看待歷史。
  • 努斯文件(1925年 - 1931年):努斯文件反映了前15世紀美索不達米亞社群的歷史與日常生活,包括經濟、社會、法律結構等。
  • 馬里文獻(Mari Letters):用巴比倫文字寫成,包括馬里君王和鄰近各城邦通信的記錄。馬里文獻對研究希伯來族長時代的歷史頗有價值。
  • 拉吉信件(Lachish Letter):文件中提到許多見於《舊約》的人名及地名,還提到一位類似耶利米的先知,但無法肯定他是否就是耶利米。

除上述各項成就外,20世紀前期考古學家還發掘出《約翰福音》的萊蘭紙莎草紙殘片掃羅的國度基比亞巴力比利土之廟、非利士人的鐵製武器、舍伯那的印鑑與墓碑、基遍水池、烏西亞的王宮等聖經文物或古蹟。

近年

[編輯]
  • 1947年,死海古卷出土,震驚學界。
  • 1964年至1972,瑪迪廢墟中發現了第一批在敘利亞北部的早期文獻。這些泥板上的文字不同於已知所有楔形文字,有待於進一步研究釋讀。

天主教會與聖經考古研究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