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規模
外觀
能量規模,是一種地震度量,是地震學中用於表徵地震事件的重要基本參數,常用Me表示。能量規模同其他地震規模一樣,是用來表徵地震強弱的量度[1]。能量規模與明確定義的震源物理參數,即輻射的地震能量(Es)有關。地震以地震波形式輻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震源譜的拐角頻率周圍,因此能量規模比地震矩規模更適合用於描述地震的潛在破壞性[2][3]。
計算公式
[編輯]能量規模與明確定義的物理參數,即輻射的地震能量Es有關[3]。由此可推出能量規模的公式為:
- [4]。
其中,輻射的地震能量的計算公式為:
- ,
單位為焦耳[4],、和分別代表P波速度、S波速度和震源處介質的密度,、分別代表積分截取的頻率最大值和最小值,代表P波速度譜,代表位移的格林函數譜,為頻率[5]。
運用
[編輯]由於地震以地震波形式輻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震源譜的拐角頻率周圍,因此能量規模比地震矩規模更適合用於描述地震的潛在破壞性[2]。由於能量規模是振動破壞潛勢的更好的估計值,因此需研製在發震時刻後短時測定出能量規模的適於實施快速反應系統的程序[3]。能量規模已被多位學者和多個地震監測機構運用。如美國地質勘探局國家地震信息中心會在地震輻射能量速報網頁上,特別通過示例解釋所提供參數中每一個符號的含義,如地震的地理區域、日期和發震時刻、震央經緯度、能量規模、輻射能量、使用的台站數、使用的震源機制類型、震源深度和由合成寬帶位移波形得到的雙力偶震源機制節面[6]。再如中國學者馮浩的地震目錄[7]。
參考來源
[編輯]- ^ 萬永革. 《地震学导论》. 2016: 368. ISBN 978-7-03-047926-6 (中文(簡體)).
- ^ 2.0 2.1 Boatwright J; Choy G L. Teleseismic estimates of the energy radiated by shallow earthquak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1986, 91 (B2): 2095–2112 [2018-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6) (英語).
- ^ 3.0 3.1 3.2 D. D. Giacomo; H. Grosser; S. Parolai; P. Bormann; R. J. Wang. 浅源强震至浅源特大地震震级Me的快速测定. 世界地震譯叢. 2009, (2): 8–14 [2018-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6) (中文(簡體)).
- ^ 4.0 4.1 Choy, George L.; Boatwright, John L., Global patterns of radiated seismic energy and apparent stres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95-09-10, 100 (B9): 18205–28 [2018-03-16], Bibcode:1995JGR...10018205C, doi:10.1029/95JB0196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6) (英語)
- ^ Venkataraman A; Kanamori H. Effect of directivity on estimates of radiated seismic energy.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04, 109 (B4) [2018-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29) (英語).
- ^ 趙宇彤; 趙仲和; 姚雪絨. 美国全球地震数据服务的启示. Recent Developments in World Seismology. 2006, 326 (2) [2018-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8) (中文(簡體)).
- ^ 楊智嫻; 張培震. 面波震级与体波震级,地方震震级间的经验关系及不确定性评价. 地震學報. 1998, (5): 454–460 [2018-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8)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