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自我意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自我意像self-image),亦作自我意象自我映像,為心理學概念,一般用來指一個人在內在的圖像。通常來講自我意象挺難改變的,它不僅是指能具體被他人觀察到的客觀事物(身高,體重,頭髮顏色,性別,智商,成績等等),而且還指那人通過自身經歷或者評價他人而學到的一些事情。對於自我意象一個簡單的定義是對於問題「你認為別人怎麼看你」的回答。這個名詞原來是客觀的名稱,這個名詞本身並沒有牽涉到價值判斷。

概述

[編輯]

一個人對自己的了解經常具有一些完全客觀的資料,譬如:身高、體重、性別等。此外還有一些較抽象的因素,例如:

  • 嗎?
  • 我是否超重了?
  • 我算好看嗎?
  • 我弱嗎?
  • 我強壯嗎?
  • 聰明嗎?
  • 我笨拙嗎?
  • 別人認爲我比較和氣嗎?
  • 我是好人?
  • 我是壞人?
  • 我是陽性?
  • 我是陰性?
  • 我受歡迎?

自我意象的維持

[編輯]

研究證明當人們對一個來自受刻板印象影響的群體做出評價時(如希臘人數學方面的天賦),人們得出的評價通常受到自身的自我意象影響。取決於自我意象的好壞,如果一個人是自信或自我肯定的,他/她很可能對一個有著刻板印象的群體做出一個較為正面的評價;反之當個人的自我意象受到挑戰或威脅,人們可能會給出更多帶偏見的評價[1]。人們通常會選擇貶低他人來保持自身的尊嚴,在自我意象維持的過程中產生刻板印象和偏見[2]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Fein, S., & Spencer, S.J. (1997). Prejudice as self-image maintenance: Affirming the self through derogating oth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3(1), 31-44.
  2. ^ Florack, A., Scarabis, M., & Gosejohann, S. (2005). The Effects of Self-Image Threat on the Judgment of Out-Group Targets. Swiss Journal of Psychology 64(2), 87-101.

來源

[編輯]
  • Rogers, T.B., Kuiper, N.A., Kirker, W.S. (1977) Self-Reference and the Encoding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5, 677-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