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英山縣

座標30°59′14″N 115°48′07″E / 30.98722°N 115.80194°E / 30.98722; 115.80194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0°59′14″N 115°48′07″E / 30.98722°N 115.80194°E / 30.98722; 115.80194

英山縣
英山
從左向右,從上到下: 英山理工中專校園的「奮起」雕塑 英山縣長安大道 英山縣楊柳灣鎮附近的風光
從左向右,從上到下:
英山理工中專校園的「奮起」雕塑
英山縣長安大道
英山縣楊柳灣鎮附近的風光
英山縣在黃岡市的位置
英山縣在黃岡市的位置
坐標:30°44′15″N 115°40′19″E / 30.73739°N 115.67199°E / 30.73739; 115.67199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湖北省黃岡市
設立1270年
語源因境內有英山而得名[1]:137
政府駐地溫泉鎮
下級行政區
11
政府
 • 縣長王海霞(女)
 • 縣委書記鄭光文
面積
 • 總計1,449 平方公里(559 平方英里)
人口2020年[2]
 • 常住310,180人
 • 密度214人/平方公里(554人/平方英里)
 • 城鎮122,928人
民族
 • 民族比例漢族:99.98%
其他民族:0.02%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438700
電話區號713
車輛號牌鄂J
行政區劃代碼421124
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年均溫17.2℃[3] ℃
年降水1336毫米毫米
年日照1835.8小時
舊稱紅山縣
國內生產毛額¥130.47億[4]
人均¥33402
最大湖泊白蓮河水庫
網站英山縣人民政府

英山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黃岡市所轄的一個,位於湖北省東北部,東、北兩面鄰接安徽省,總面積為1449平方公里,全縣戶籍總人口39.06萬人。縣人民政府溫泉鎮

英山縣位於大別山區,擁有眾多的自然景觀,境內有3個4A級景區,英山縣北部山區所屬的黃岡大別山地質公園為世界地質公園之一。山區眾多也使英山縣交通不便,經濟相對落後,長期為國家級貧困縣,直到2019年,英山縣才退出國家級貧困縣序列。

歷史

[編輯]

史前至清末

[編輯]

根據傳世典籍記載,夏朝時期,大禹皋陶之後於今英山縣一帶,建立英國[5],屬揚州。商代和西周沿襲夏制。春秋時期,楚國崛起,楚成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46年)伐滅英國,英地屬楚[6]。秦朝建立後,英地屬於九江郡,漢高祖劉邦四年時設置淮南國,八年後廢除,英地屬衡山郡。漢文帝時期屬衡山國,漢武帝元狩年間衡山國國除[7]:4,今英山縣一帶屬江夏郡蘄春縣,東漢時曾於此處設置蘄春侯國,後來再設蘄春縣。[8]:47漢末的獻帝年間,設蘄春郡,220年後屬東吳。公元280年,晉滅吳,蘄春撤郡,改設縣。[8]:48

南北朝時期,今英山縣一帶先後屬北齊北周。南朝齊武帝年間,設立齊昌郡,蘄陽縣改為齊昌縣,英地屬齊昌。梁武帝年間,羅田縣自齊昌縣析出,北齊文宣帝時建羅州,管轄齊昌郡,北周滅北齊後將羅州改為蘄州。隋初齊昌縣又改為蘄春縣,蘄春、羅田兩縣屬蘄州。唐初建立蘭溪縣並將羅田縣併入,玄宗時蘭溪縣改為蘄水縣[8]:48

公元894年,楊行密攻取蘄州,902年楊行密稱吳王,蘄州屬楊吳南唐建立後沿屬,公元958年,南唐將蘄州獻給後周。公元997年,蘄州歸淮南路管轄。1093年,再設羅田縣,屬蘄州。宋金對峙時期,今英山縣一帶屬南宋,公元1270年(一說1267年[7]:29),南宋再原羅田縣東部的直河鄉設置英山縣。1275年,英山縣歸順元朝,1278年開始英山縣屬於河南江北行省廬州路六安州[8]:48同年,英山縣築起土城[8]:49。元末,紅巾軍曾活動於英山一帶[9]:2,明朝初年,屬南直隸。1639年,英山縣縣治遷往章山,1643年又遷往添樓鄉[10]。清朝建立後英山縣屬於江南布政使司廬州府,1662年,改屬安徽布政使司六泗道。1724年屬於六安州[11]:23。1853年,太平軍攻入英山縣,次年清軍擊敗駐守英山縣城的太平軍,奪回英山縣。此後的十年間,太平軍與清軍幾次爭奪英山[12]:25-27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11月安徽省宣告獨立,英山縣知縣縣王青選隨即樹白旗響應[12]:30

民國時期

[編輯]
1912年-1932年,英山縣屬安徽省管轄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英山縣直屬於安徽省,後來先後改屬淮泗道安慶道。1914年2月11日,河南民變領袖白朗率其「公民討袁軍」進入英山,並同當地官軍發生戰鬥,13日,白朗的部隊離開英山[12]:31

1930年3月31日,中共英山縣委在英山縣組織當地農民和民團武裝發動三·二暴動,當年4月7日,紅軍三十三師和當地暴動部隊攻入英山縣城。此後紅軍與國民黨軍隊隨即輪番爭奪英山縣城[12]:48-51。1931年,英山縣召開工農兵代表大會,大會將英山縣改名紅山縣,並建立蘇維埃政府。1932年,紅軍戰敗,主力部隊撤離英山,少部分部隊留在英山、霍山一帶的山區繼續進行游擊戰[12]:52-55國民政府進駐後,使用原名英山縣。同年十一月,英山縣劃歸湖北省,屬第三行政督察區,1936年第三、第四行政督察區合併為第二行政督察區,英山縣屬之。[8]:49[11]:24

1947年,解放軍劉伯承鄧小平進入大別山,9月,解放軍攻克英山縣,隨後建立英山縣愛國民主政府,國民黨軍隊又多次奪回英山縣城,1949年3月20日,解放軍鄂豫軍區最終占領英山縣城。[12]:60-79[9]:3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編輯]

1949年,英山縣屬於湖北省黃岡專署,後來屬黃岡地區。1958年,英山縣先後開始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至年末,英山縣各地人民公社建立,區鄉均已撤銷。[8]:22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6月,中共英山縣委在中學設文革工作組,後縣委又成立文化大革命領導小組。當年8月,招生考試制度廢除,初中生、高中生改由推薦錄取,英山縣各地也開始破四舊,許多書籍、文物因此損毀[8]:25。至12月末,英山縣各個企業和事業單位均建立了文化大革命領導小組。1967年初,造反派紅衛兵成立了「紅造總」。7月,武漢「7·20」事件發生,原」紅造總」中的部分成員隨即成立「工造總」。[8]:261968年5月至8月,「工造總」、「紅造總」、「敢死兵團」等造反派紅衛兵組織多次組織搶劫、破壞英山縣人民武裝部、郵電局、糧管所和各地供銷社,掠得大量財物、票證乃至輕武器,有的派別甚至占據工廠製造武器。不同的造反派別在英山縣各地設關卡,利用掠得和製造的武器相互襲擊,先後爆發數次武鬥,共造成10人死亡、300餘人受傷。8月23日,「工造總」和「紅造總」在武漢協商,達成聯合協議,英山縣的武鬥才停止。9月11日,英山縣革命委員會成立。[8]:27

1981年,英山縣革命委員會改回英山縣人民政府[8]:581。1995年,黃岡地區撤銷,地級市黃岡市建立,英山縣沿屬。[8]:49[11]:24

地理

[編輯]

英山縣位於湖北省東北部,大別山南麓,是黃岡市管轄的一個縣。英山縣位於北緯東經115°31′53″至116°04′02″,北緯30°00′31″至31°08′58″之間[13],東接安徽省太湖縣岳西縣,北連安徽的金寨縣霍山縣,南臨湖北的浠水縣蘄春縣,其西則為湖北省的羅田縣,南北平均長76.7千米,東西平均寬18.8千米,總面積1449平方千米[14]。地勢大致呈北高南低,北部主要屬於大別山區,山嶺眾多,地形複雜崎嶇,設有黃岡大別山地質公園,該公園2018年列入世界地質公園名錄[15];南部屬於長江沖積平原,地形較為平緩。英山縣的最高點天堂寨高約1774米;最低點海拔僅有90米,為南部的船型垸。[11]:23[16]

氣候

[編輯]
英山縣(1986~2007)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23.8
(74.8)
27
(81)
32.4
(90.3)
34.1
(93.4)
36.4
(97.5)
37.8
(100.0)
40
(104)
40
(104)
39.5
(103.1)
35.8
(96.4)
30.6
(87.1)
23
(73)
40
(104)
平均高溫 °C(°F) 9.4
(48.9)
12
(54)
15.9
(60.6)
22.7
(72.9)
27.5
(81.5)
30.3
(86.5)
33.2
(91.8)
32.8
(91.0)
29.6
(85.3)
24.2
(75.6)
18.1
(64.6)
12.2
(54.0)
22.3
(72.2)
日均氣溫 °C(°F) 4.2
(39.6)
6.7
(44.1)
10.5
(50.9)
16.8
(62.2)
21.9
(71.4)
25.2
(77.4)
28.2
(82.8)
27.4
(81.3)
23.6
(74.5)
17.8
(64.0)
11.4
(52.5)
6.1
(43.0)
16.7
(62.0)
平均低溫 °C(°F) 0.6
(33.1)
2.6
(36.7)
6.3
(43.3)
12.2
(54.0)
17.3
(63.1)
21.2
(70.2)
24.3
(75.7)
23.5
(74.3)
19.1
(66.4)
13.2
(55.8)
6.7
(44.1)
1.8
(35.2)
12.4
(54.3)
歷史最低溫 °C(°F) −10.1
(13.8)
−6.4
(20.5)
−5.2
(22.6)
1.7
(35.1)
7.5
(45.5)
11.4
(52.5)
18
(64)
16.6
(61.9)
8.9
(48.0)
1.5
(34.7)
−5
(23)
−12
(10)
−12
(10)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43.8
(1.72)
62.7
(2.47)
107.1
(4.22)
143.1
(5.63)
179.9
(7.08)
268.4
(10.57)
230.8
(9.09)
164.2
(6.46)
95.2
(3.75)
88.4
(3.48)
49.7
(1.96)
29.0
(1.14)
1,462.3
(57.57)
資料來源:《英山縣誌(2015年)》[11]:37-39

英山縣的氣候類型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明顯、雨熱同期。氣溫方面,英山縣年平均氣溫16.7度,7月最熱,平均氣溫28.2℃;1月最冷,平均氣溫4.2℃[11]:38。降水方面,英山縣平均降水量1365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初夏,12個月份中,6月平均降水量最多,為268.4毫米;12月降水最少,平均僅有29毫米[11]:39

水文和水系

[編輯]
穿越縣城而過的東河,遠處的建築群即為英山縣城

英山縣屬於長江流域,境內河流眾多,據統計英山縣境內共有192條河流,且多自北向南流,最大的兩條河流為東河,西河,這兩條河流匯於南沖畈,並注入白蓮河水庫[16]:37[11]。英山縣境內的水庫有71座,其中大、中型水庫有3座[11]:40-41

自然資源

[編輯]

英山縣境內有26種礦種,境內有234處礦產地,不過多數尚未開採利用。英山縣的主要礦產有花崗岩石棉礦水晶礦[11]:42-43。英山縣亦富含地熱資源,境內有7個地熱區、4個溫泉,地熱田總儲量約為每日38000噸[11]:45-46

英山縣位於大別山區,其縣境北部屬於大別山自然保護區,動植物資源較為豐富[17]。1998年至1999年,英山縣境內進行了一次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確認英山縣境內有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1種,如金錢豹林麝大鯢等,省級保護動物有40種。野生植物中,25種為國家二級及以上的保護樹種,陶家河鄉的一株銀杏樹樹齡達到1100年。[11]:44-45[16]

行政區劃

[編輯]

現行區劃

[編輯]

英山縣現下轄11個鄉鎮,309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地溫泉鎮。11個鄉鎮中,8個為行政建制鎮,3個為,此外還有四個類似鄉級單位,包括三個林場和一個經濟開發區

區劃代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行政村 面積(km2 郵政編碼
421124000 英山縣 Yīngshān Xiàn 309 1449 438700
421124100 溫泉鎮 Wēnquán Zhèn 49 160.5 438700

438799

421124101 南河鎮 Nánhé Zhèn 21 76.71 438701
421124102 紅山鎮 Hóngshān Zhèn 20 69.81 438704
421124103 金家鋪鎮 Jīnjiāpù Zhèn 27 99.6 438705
421124104 石頭咀鎮 Shítouzuǐ Zhèn 40 264.38 438706

438707

421124105 草盤地鎮 Cǎopándì Zhèn 20 167.05 438712
421124106 雷家店鎮 Léijiādiàn Zhèn 32 161.84 438714
421124107 楊柳灣鎮 Yángliǔwān Zhèn 42 206.87 438715
421124200 方家咀鄉 Fāngjiāzuǐ Xiāng 26 77.97 438702
421124201 孔家坊鄉 Kǒngjiāfāng Xiāng 21 92.64 438705
421124202 陶家河鄉 Táojiāhé Xiāng 12 70.33 438712
421124400 桃花沖林場
421124401 吳家山林場
421124402 五峰山林場
421124403 英山經濟開發區
斜體為類似鄉級單位。各鄉鎮的數據包括類似鄉級單位的數據。參考資料:國家統計局[18]、國家郵政局、英山縣誌[11]

區劃沿革

[編輯]

1954年初,英山縣下轄八個區,1954年6月,第八區撤銷,併入第一區和第七區[8]:20。1955年11月,石頭咀、楊柳灣兩個鎮撤銷。1956年,此時一月,原七個縣轄區調整為六個區[8]:21

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始,至9月,英山縣境內除城關鎮和林場、農場外已經建成了15個人民公社,分別為:

衛星公社、紅旗公社、紅山公社、金星公社、和平公社、東風公社、高峰公社、紅峰公社、紅星公社、紅光公社、上游公社、幸福公社、東紅公社、群聲公社、燈塔公社。

1958年10月,所有區、鄉均撤銷,人民公社自此成為基層政權組織[8]:22。1976年初合併公社,6月,公社之下設管理區[8]:30。至1979年,英山縣下轄的鎮和公社有[9]

城關鎮、石鎮公社、草盤公社、金鋪公社、雷店公社、楊柳公社、紅山公社、長沖公社、南河公社

1984年[8]:33,人民公社撤銷,重現建立區、鄉二級體制。城關鎮則繼續直屬於縣,全縣共下轄43個鄉,312個大隊。至1986年,英山縣下轄的縣轄區和鎮有[11]:24

城關鎮、南河區、長沖區、紅山區、金鋪區、石鎮區、草盤區、雷店區、楊柳區。

1987年9月,英山縣進行區鄉體制改革,縣轄區撤銷,合併鄉鎮,此時,英山縣下轄18個鄉鎮,其中10個鄉,8個行政建制鎮[11]:8。此時英山縣下轄的鄉鎮有[11]:25

溫泉鎮、南河鎮、方家嘴鄉、彭家畈鄉百丈河鄉、紅山鎮、孔家坊鄉、父子嶺鄉、金家鋪鎮、石頭嘴鎮、張家嘴鄉、草盤地鎮、詹家河鄉過路灘鄉、雷家店鎮、楊柳灣鎮、三門河鄉土門河鄉

2001年2月9日,英山縣鄉鎮調整,原18個鄉鎮被合併為11個鄉鎮至今。[11]:16

人口及經濟

[編輯]

截至2022年末,英山縣戶籍人口39.06萬人,常住人口30.45萬人[4]。主體民族為漢族,另外境內也有少數民族81人[13]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英山縣常住人口310180人。[19]

2022年,英山縣地區生產總值為130.47億元,人均GDP約33402元。第一、二、三產業占比分別為35.4%、21.3%、43.3%[4]。由於英山縣地處大別山深處,環境複雜,自然條件較為惡劣,因而長期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級貧困縣。直到2019年4月29日,經湖北省人民政府認定,英山縣達到貧困縣退出的標準和條件,批准退出國家級貧困縣[20][21]

社會

[編輯]
逸夫教學樓,英山縣第一中學主教學樓

截至2022年末,教育方面,英山縣境內有各類學校120所,其中普通中等職業學校1所,普通中學21所,小學98所。當年英山縣在校學生為53006人,共有教師3159人。醫療方面,英山縣有4所醫院、11所衛生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衛生保健機構,全縣共計有297個醫療機構,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843人。全縣累計建成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12個、文化站11個、劇場影院8個。[4]

基礎設施

[編輯]

交通

[編輯]

英山以山地為主,境內多山,地形崎嶇複雜,長期以來交通不便。2008年以後,新修多條縣道,東西橫跨全縣的G4221 滬武高速(武漢至英山段舊稱武英高速)實現通車,交通狀況得到了改善[22] 318國道和201省道也經過英山縣。[23]

水利

[編輯]

1958年,英山曾參與興建鄂東最大的人工蓄水工程白蓮河水庫,水庫建成後,其東北段蓄水區處於英山境內。除此之外,英山另有占河水庫、紅花水庫等2座中型水庫,70餘座小型水庫。

文化與旅遊

[編輯]
英山四季花海景區

英山縣被認為是膠泥活字排版印刷術發明者畢昇的故鄉[24]。1990年考古人員在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發現了畢昇墓碑,因此英山縣被考證為畢昇故鄉[25],如今,英山縣有許多學校、商場、道路、飯館以「畢昇」命名。2019年,英山畢昇墓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6]。清代刑部尚書金光悌[27],革命家傅慧初紀光鰲等人也是英山人。[28]

英山縣位於大別山地區,自然景觀較為豐富,境內有四季花海景區、桃花沖旅遊風景區、大別山主峰旅遊風景區3家4A級旅遊景區[29]3A級旅遊景區則有6家[30]。英山縣境內有眾多茶園,其所產的英山雲霧茶為英山縣特產[31]。2022年英山共計接待國內遊客974萬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74.8億元。

參考資料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梁希傑.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0.05. ISBN 7-100-00463-2. 
  2.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3. ^ 英山縣人民政府. 社会事业. [2020-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6). 
  4. ^ 4.0 4.1 4.2 4.3 英山縣人民政府. 英山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07-30]. [失效連結]
  5. ^ 司馬遷. 史記·夏本纪. 封皋陶之後於英、六。 
  6. ^ 司馬遷. 連結至維基文庫 史記/卷014#十二諸侯年表. 維基文庫 (中文). (楚)滅 
  7. ^ 7.0 7.1 湖北省黃岡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黄冈地区大事记》. 1991.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英山縣誌編纂委員會. 《英山县志》. 中華書局. 1998. ISBN 9787101021196. [永久失效連結]
  9. ^ 9.0 9.1 9.2 英山縣地名志領導小組. 《英山县地名志》. 1982-10. 
  10. ^ 張廷玉等. 連結至維基文庫 明史. 維基文庫 (中文). 縣治本直河鄉。崇禎十二年徙於西北之章山,十六年又遷於此境之添樓鄉。 
  11.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11.11 11.12 11.13 11.14 11.15 11.16 英山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田洪光等. 《英山县志》.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5-01. ISBN 978-7-216-08791-9.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英山縣人民政府. 《英山县简志》. 1981-01. 
  13. ^ 13.0 13.1 英山縣人民政府. 英山概况. [2020-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6). 
  14. ^ 英山縣人民政府. 行政区划. [2020-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6). 
  15. ^ 两处中国公园入选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 2018年4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4月18日). 
  16. ^ 16.0 16.1 16.2 英山縣人民政府. 地理位置. [2020-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6). 
  17. ^ 黃岡市林業局. 湖北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黃岡市人民政府. 2018-03-30 [2020-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6). 
  18. ^ 中國國家統計局. 2019年统计用区划代码-英山县. 2019 [2020-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0). 
  19. ^ 中國: 湖北省 (地级行政、县级行政区) - 人口统计,图表和地图. www.citypopulation.de. [2023-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16). 
  20. ^ 湖北17个贫困县“摘帽”. 騰訊新聞. 2019-05-01 [2020-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5). 
  21. ^ 鄂政函〔2019〕52号:省人民政府关于批准阳新县等 17个县(市、区)退出贫困县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 2019-04-29 [2020-03-30]. [永久失效連結]
  22. ^ 武英高速全線通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國政府網
  23. ^ 英山縣人民政府. 基础设施. [2020-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6). 
  24. ^ 吳曉松; 余南軒; 陳幼林. 英山县发现毕升及其后裔墓葬考证. 出版科學: 41–43. 
  25. ^ 任昉. 毕昇与湖北英山出土的《毕昇碑》. 出土文獻研究. 1998: 264–273. 
  26. ^ 英山縣文化和旅遊局. 英山毕升墓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英山縣人民政府. 2019-12-29 [2020-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1). 
  27. ^ 文化名人金光悌. [2020-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5). 
  28. ^ 蔣太旭. 辛亥后裔傅国英忆:祖父拄着拐杖找蒋介石理论. 荊楚網. 2011-05-09 [2020-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9). 
  29. ^ 湖北115家A级旅游景区有序恢复开放 占比超1/4. 楚天都市報. 2020-03-24 [2020-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30. ^ 吳滕鈺. 英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又增一员 四季花海“4A上线”. 新浪湖北. 2020-01-03 [2020-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5). 
  31. ^ 余浩. 英山云雾茶品牌传播方法研究. 求知導刊. 2015, (011): 53–54. doi:10.3969/j.issn.2095-624X.2015.11.041.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