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莉莉·艾爾伯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Lili Elbe
莉莉·艾爾伯
1926年時的莉莉·艾爾伯
出生Einar Mogens Andreas Wegener[1]
埃納·莫恩斯·安德烈亞斯·韋格納

(1882-12-28)1882年12月28日
 丹麥瓦埃勒
逝世1931年9月13日(1931歲—09—13)(48歲)
 魏瑪共和國德勒斯登
死因器官移植排斥反應
國籍 丹麥
別名Lili Ilse Elvenes[1]
莉莉·伊爾莎·艾爾文斯(1930年後)
職業風景畫家
知名於世界上最早接受性別重置手術的人之一
配偶戈爾達·韋格納
1904年結婚—1930年離婚)

莉莉·艾爾伯丹麥語Lili Elbe,1882年12月28日—1931年9月13日)是一位丹麥跨性別女性,也是世界上有紀錄的最早接受性別重置手術者之一[2][3][4]

艾爾伯出生時生理性別為男性,名叫埃納·莫恩斯·韋格納Einar Mogens Wegener),之後投身藝術界,成為一位小有名氣的風景畫家。1904年,韋格納與畫家戈爾達·戈特利布結婚,婚後有時會扮成女裝,為妻子作模特兒,自稱為莉莉·艾爾伯。1912年,她和妻子搬到巴黎居住,隨後逐漸拋棄男性性格,開始以女人身分生活。1930年,艾爾伯到德國接受了一系列性別重置手術,切除男性生殖器官,並將卵巢移植到體內,然而這次卵巢移植卻以失敗告終。她在手術後修改了自己法律上的性別,結束了與妻子的婚姻,退出了繪畫事業,名字也改為莉莉·伊爾莎·艾爾文斯Lili Ilse Elvenes)。1931年,她接受了最後一次手術,將子宮移植到體內,但手術之後產生了嚴重的排斥反應,不久便因此逝世。逝世後,她的朋友整理出版了她生前寫下的回憶錄,後人也以各種形式紀念她的這段經歷。

出生到青少年

[編輯]

埃納·韋格納於1882年12月28日出生於丹麥的瓦埃勒[5],是一家四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6][7],父親是雜貨店老闆莫恩斯·威廉·韋格納(Mogens Wilhelm Wegener),母親是安妮·瑪麗·湯普森(Ane Marie Thomsen[1][8]。韋格納從小就留著長髮,皮膚白皙,說話聲音像女孩子,也經常因此被兄長嘲笑[6]。幼年時的韋格納曾經和「真正的男孩子」一起打架,但是在游泳課上卻因為這些男孩的身體而感到不適[6]。韋格納的繪畫能力出眾,後來進入瓦埃勒技術學院(Vejle Tekniske skole)學習[8][7]。1902年,韋格納被哥本哈根丹麥皇家藝術學院英語Royal Danish Academy of Fine Arts錄取,成為一位風景畫家[7][6][8][4][9]

婚姻和女裝生活

[編輯]
韋格納妻子,戈爾達

在皇家藝術學院學習期間,韋格納結識了畫家戈爾達·戈特利布。兩人因繪畫結下緣分,1904年6月8日結為夫妻,這時韋格納22歲,戈爾達19歲[4][8][10]。二人婚後共同游遍歐洲,韋格納靠風景畫漸漸成名,戈爾達則主攻插畫創作[11]。1907年,韋格納獲得了丹麥皇家藝術學院的諾伊豪森獎(De Neuhausenske Præmier),還參加了丹麥秋季藝術展,並在瓦埃勒藝術博物館和巴黎汽車沙龍舉辦了畫展[1]

戈爾達·戈特利布創作的莉莉·艾爾伯畫像
1920年左右時的埃納·韋格納

韋格納25歲左右時,戈爾達作畫需要的女模特爽約沒能前來,於是韋格納便穿上長筒襪、高跟鞋和女裝,為妻子扮演女模特,之後每當戈爾達缺少女模特時就由韋格納來扮演。韋格納驚奇地發現自己穿女裝時感覺非常舒適,漸漸開始表現出自己的女性人格,自稱為莉莉·艾爾伯[3][7][11]。其中,「艾爾伯」(Elbe)這一名字來自她喜愛的城市德勒斯登旁的易北河Elbe[12]。戈爾達因自己畫中的這位深色頭髮的杏眼女郎而漸漸成名,直到1913年,公眾才知道這位女子正是她的丈夫。[10]起初,韋格納僅僅在妻子找不到女模特時才會穿上女裝扮演女性,但之後扮演女性的次數卻越來越頻繁,時間也越來越長,甚至超過了男裝的時間。此時的她已經成為妻子畫作中的主要模特,也漸漸放棄了自己的繪畫事業[13]。夫妻二人游遍義大利和法國,最終在1912年搬到巴黎居住[4][7][1][11]。在這裡,韋格納可以公開以莉莉·艾爾伯的女性身份露面,戈爾達也可以以女同性戀的身份生活[10]

1929年時男裝的埃納·韋格納

1920年代到1930年代間,艾爾伯開始長期以女性身份出現在巴黎的社交場合中,或者在家中招待客人。艾爾伯自稱是韋格納的姐妹,她最親密的朋友們也漸漸了解了她的秘密身份,但她的隱秘生活仍然不為外人所知。戈爾達也鼓勵艾爾伯以女性身份生活[3][11][14]。這時,這段婚姻已經變成戈爾達、韋格納和艾爾伯之間的尷尬三角關係。有資料顯示戈爾達可能是女同性戀者,她更青睞艾爾伯的人格,對韋格納漸漸失去興趣。韋格納則感覺體內的男性人格抑鬱失眠,疾病纏身,甚至屢屢產生自殺的念頭;艾爾伯的人格卻積極而幸福,逐漸占據了整個肉體[3][7][10][13]

接受手術和全新生活

[編輯]

艾爾伯越來越難以接受自己男性的軀體,堅信自己應當是一位女性[13]。她的妻子戈爾達在1929年也鼓勵她接受手術改變性別[10]。艾爾伯輾轉丹麥、法國和德國的各家醫院尋求幫助,但每個醫生都診斷她是癔症或是同性戀[7][12]。最終她在1930年到了德國德勒斯登的婦科診所,通過朋友找到了醫生科特·瓦內克洛斯(Kurt Warnekros)和性學專家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6][7][12]。瓦內克洛斯醫生很快理解了艾爾伯的內心,認為她是一位困在男性軀體內的女性[7]

1930年3月5日,艾爾伯在柏林接受了第一次手術,切除了睪丸陰莖。這次手術是在赫希菲爾德的指導下完成的[6][7][11][14][15]。之後又做了四次手術,都是由瓦內克洛斯醫生在德勒斯登婦科診所完成的[7][14]。手術的資金是夫妻二人共同舉辦畫展籌得[13]。在第二次手術中,醫生還向她體內移植了一位26歲女性的一對卵巢,但不久就產生了嚴重的排斥反應以及其他的併發症,最終被迫切除[6][7][14][15]。赫希菲爾德記錄的病歷資料在1933年遭納粹焚毀,瓦內克洛斯的診所和資料也毀於二戰中的盟軍炮火[11][16]。但有記載顯示,醫生在為艾爾伯移植卵巢時,發現她的體內已經有了一對發育不成熟的卵巢,因此可能證實她在出生時即是雙性人[16]

莉莉·艾爾伯的改名申請

接受手術之後,艾爾伯認為自己獲得了新生。她的性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自己也徹底放棄了藝術事業。艾爾伯認為,自己的藝術創造力只屬於之前的男性軀體。她曾經寫道:「我不想成為一名藝術家,我想成為一個女人。因此我必須關掉自己生命中的藝術創造力…… 我不能繼續像曾經的那個男性藝術家一樣創作了。」[13]她和戈爾達兩人在1930年9月致信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十世,請求取消這樁婚姻。丹麥國王隨後認定二人的婚姻無效[7][11]。艾爾伯也修改了自己法律上的身份和性別,在1930年12月9日改名為莉莉·伊爾莎·艾爾文斯(Lili Ilse Elvenes[1][8][14]。戈爾達在艾爾伯手術期間一直給她支持和鼓勵,在離婚之後,戈爾達嫁給了一名義大利軍官,搬到摩洛哥居住。艾爾伯則愛上了另一個法國畫家[13]。這位法國畫家被艾爾伯稱作「克勞德」(Claude,化名),熟識艾爾伯已久,也了解她的真實身份。這位「克勞德」向艾爾伯求婚,艾爾伯表示等到完成手術,變成自己心目中真正的女人之後就會和他結婚[17]

逝世

[編輯]
1930年時的莉莉·艾爾伯

艾爾伯希望能夠變成一個「真正的女性」,生育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母親[14]。1931年,艾爾伯在德勒斯登接受了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手術。這次手術中,醫生將一個子宮移植到她的體內,希望艾爾伯能夠因此獲得生育能力。然而當時的醫療條件並不成熟,手術也過於激進。手術後,艾爾伯產生了嚴重的排斥反應,很快於1931年9月13日在德勒斯登逝世[7][11][13][15]。死後也埋葬在德勒斯登三一公墓(Dresdner Trinitatisfriedhof)。她的墳墓於1960年代一度遭拆除,之後又重建恢復,於2016年4月22日對公眾開放[8][18]

艾爾伯逝世後,她的朋友厄恩斯特·哈瑟恩德語Ernst Harthern化名為尼爾斯·霍伊爾(Niels Hoyer),收集了她的自傳和回憶,編成《從男到女:莉莉·艾爾伯的告白》(Fra mand til kvinde: Lili Elbes bekendelser)一書,1931年在丹麥正式出版;隨後,英文版《從男到女:第一次變性》(Man into Woman: The First Sex Change)也於1933年出版。書中介紹了艾爾伯的一生,但書中人物均改成了假名[8][19][20]

相關流行文化

[編輯]

2000年,美國作家大衛·埃伯肖夫英語David Ebershoff根據艾爾伯的經歷,寫成小說《丹麥女孩》,在全球暢銷。2015年,英國導演湯姆·霍伯將小說改編成為同名電影《丹麥女孩》,於2015年11月27日上映。影片中的艾爾伯原定由女演員妮可·基嫚葛妮絲·派特洛飾演,但最終改為由男演員艾迪·瑞德曼飾演[21][22]

在丹麥哥本哈根每年舉辦的LGBT電影節「MIX哥本哈根」(MIX Copenhagen)為紀念莉莉·艾爾伯,設立了四項「莉莉獎」,分別頒發給評審團選出的最佳電影長片、最佳電影短片、最佳紀錄片,以及觀眾選出的最受歡迎電影[23]

畫作列表

[編輯]
  • Vejle Sønderå set fra Sønderbro(《從松德博羅看瓦埃勒的松迪拉河風光》,1902年左右)
  • Uvejr trækker op(《風暴升起》,1907年,諾伊豪森獎獲獎作品)
  • Cikorietørreriet i Vejle(《瓦埃勒的Cikorietørreriet》,1908年,現藏瓦埃勒藝術博物館)
  • Ved Hobro(《在霍布羅》,1908年,現藏瓦埃勒藝術博物館)
  • Udsigt mod Vejle fra Firkløverbænken på Munkebjerg(《在蒙克博格酒店的四葉草長椅看瓦埃勒風光》,1908年,現藏瓦埃勒藝術博物館)
  • Gammel vandmølle i Grejsdalen(《格萊斯達倫的老水車》,1911年)
  • Ponte Vecchio, Florenz(《佛羅倫斯老橋》,1911年)
  • Rosenborg(《羅森堡》,1912年)
  • Kristus i Getsemane(《客西馬尼園的基督》,1917年)
  • Le pont sur Loire, Beaugency(《博讓西羅亞爾河上的橋》,1924年,現藏Trapholt藝術博物館)
  • Portræt af kunstnerens far(《畫家父親的畫像》,年份不明,現藏瓦埃勒藝術博物館)
  • Portræt af Gerda W.(《戈爾達·韋格納像》,1924年)
參考來源:[1]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Damsgaard, Nina. Einar Wegener. Kunstindeks Danmark & Weilbachs Kunstnerleksikon. [2015-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03) (丹麥語). 
  2. ^ Hirschfeld, Magnus. Chirurgische Eingriffe bei Anomalien des Sexuallebens: Therapie der Gegenwart. : pp. 67, 451–455. 
  3. ^ 3.0 3.1 3.2 3.3 Harrod, Horatia. The tragic true story behind The Danish Girl. The Telegraph. 2016-02-28 [2017-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7) (英語). 
  4. ^ 4.0 4.1 4.2 4.3 Russell, Helen. Gerda Wegener: 'The Lady Gaga of the 1920s'. The Guardian. 2015-09-28 [2017-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0) (英語). 
  5. ^ Ejner Mogens Wegener, 28-12-1882, Vejle Stillinger: Maler. Københavns Stadsarkiv. [2015-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03) (丹麥語).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Lili Elbe. Bundesstiftung Magnus Hirschfeld. [2015-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5) (德語).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LILI ELBE (EINAR WEGENER) 1882-1931. Aarhus Universitet. [2015-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5) (丹麥語).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Lili Elbe (Einar Wegener). Vidensbanken om kønsidentitet. [2015-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03) (丹麥語). 
  9. ^ Parry, Tom. Tragic true story of 1920s transgender artist who inspired Eddie Redmayne's Danish Girl. Daily Mirror. 2015-12-26 [2017-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2) (英語).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She and She: The Marriage of Gerda and Einar Wegener. The Copenhagen Post. 2000-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7) (英語).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The Danish Girl: Seven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About A Fabled Life On The Big Screen. Queerty. [2017-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8) (英語). 
  12. ^ 12.0 12.1 12.2 THE LEGEND OF LILI ELBE (PDF). Organisation Intersex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2015-07-3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4-04) (英語).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The Incredibly True Adventures of Gerda Wegener and Lili Elbe. Coilhouse. 2012-08 [2015-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03) (英語).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Lili Elbe (1886–1931). LGBT History Month. [2015-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03) (英語). 
  15. ^ 15.0 15.1 15.2 Transgender celebs you need to know: Lili Elbe. CBS. [2015-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03) (英語). 
  16. ^ 16.0 16.1 von Tunzelmann, Alex. The Danish Girl transforms fascinating truths into tasteful, safe drama. The Guardian. 2016-01-13 [2017-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8) (英語). 
  17. ^ Rudacille, Deborah. The Riddle of Gender.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 2009: 47. ISBN 0307490165. 
  18. ^ Ein Grab für "The Danish Girl" - Lili Elbe bekommt Ruhestätte zurück. Dresdner Neueste Nachrichten. 2016-04-22 [2017-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3) (德語). 
  19. ^ Hoyer, Niels. Man into Woman: The First Sex Change. Blue Boat Books Ltd. 1933: 272. ISBN 0954707206. 
  20. ^ Karin: Lili Elbe's autobiography, Man into Woman. Organisation Intersex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2009-04-17 [2015-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8) (英語). 
  21. ^ Pulver, Andrew. Eddie Redmayne as transgender pioneer Lili Elbe – first picture released. The Guardian. 2015-02-27 [2015-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7) (英語). 
  22. ^ McClintock, Pamela. Tom Hooper, Eddie Redmayne's 'The Danish Girl' Gets Fall Release Date. Hollywood Reporter. 2015-03-04 [2015-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6) (英語). 
  23. ^ In Competition. MIX Copenhagen. [2015-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