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虎II戰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虎式戰車B型
Panzerkampfwagen VI Ausf.B Tiger II
一輛虎II戰車
類型重戰車
原產地 納粹德國
服役記錄
服役期間1944–1945
參與戰爭/衝突二戰
生產歷史
研發者亨舍爾 / 保時捷(砲塔)
研發日期1942
生產商亨舍爾/保時捷(砲塔)
單位成本321,500國家馬克
生產日期1943–1945
製造數量492輛[1]
基本規格
重量68.5公噸(裝備保時捷砲塔)
69.8公噸(裝備亨舍爾砲塔)[2]
長度7.38公尺(車體)
10.286公尺(33英尺9英寸)(砲向前)[2]
寬度3.755公尺[2]
高度3.09公尺[2]
操作人數五人(車長、砲手、裝填手、通信兵、駕駛員)

裝甲25—185公釐(1—7英寸)[2]
主武器1門KwK43 88公釐戰車砲
保時捷型砲塔可攜帶80發砲彈[3]
亨舍爾型砲塔可攜帶86發砲彈[3]
副武器2挺7.92公釐MG34
攜帶5850發彈藥[2]
發動機V-12 邁巴赫HL 230 P30英語Maybach HL230汽油機
690匹 [4]
功率/重量8.97匹/公噸
變速邁巴赫OLVAR EG 40 12 16 B(8個前進檔、4個倒車檔)[4]
懸掛扭力桿懸掛英語Torsion bar suspension
底盤高度495至510公釐[2]
燃料容量860公升(190英制加侖)[2]
作戰範圍於公路上行駛:170公里[5]
越野時:120公里[5]
速度公路上最大速度:41.5公里/時[5]
能允許持續行進:38公里/時[5]
越野時:15-20公里/時[5]
博文頓戰車博物館的虎II戰車

六號戰車B型 (德語:Panzerkampfwagen VI Ausf.B Tiger II,通稱「虎王戰車」或「虎II戰車」),是一款納粹德國二戰期間研發的重戰車[a]。亦有資料將其簡稱爲「虎B」(Tiger B)[6]。其軍械庫存號爲Sd.Kfz. 182[6]。虎王戰車還有一個非正式名稱「Königstiger[6](該詞在德語中爲「孟加拉虎」之意)。盟軍士兵常常會從字面上將這款戰車的名稱誤譯爲「虎王」(King Tiger)或「帝王之虎」(Royal Tiger)[7][8]

虎王戰車是虎I戰車的繼任者,它繼承了虎I戰車的重裝甲風格,還有著豹式戰車那樣的傾斜裝甲。虎王戰車重達70公噸,前裝甲有100到180公釐厚[9],裝配一門88公釐KwK 43 L/71式戰車砲[b]。沒有砲塔的獵虎式驅逐戰車與虎王戰車共用同一種底盤[10]

虎王戰車通常會被劃配到國防軍武裝親衛隊的重戰車營中。第一支將虎王戰車投入作戰的部隊是德軍的第502重戰車營[11]。而東線第一支裝配虎王戰車的部隊則是第501重戰車營。該營截止到1944年9月1日共計接收了25輛虎王戰車[12]

研發

[編輯]

德國人最初在1937年提出了重戰車的研發計劃。亨舍爾最初與當局簽訂了設計協議,1939年,斐迪南·保時捷也與官方簽訂了設計協議[13]。兩方推出的原型車均使用了同款由克虜伯設計的砲塔,兩種原型車的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車體、傳動、懸掛系統和車載設備上[13]

盟軍遠征部隊最高司令部司令艾森豪將軍正走過一輛被毀的虎II戰車。注意圖中虎II戰車安裝的重疊而非交錯排列的鋼製輪圈

亨舍爾原型車的底盤設計比較常規,佈局類似豹式戰車,安裝了傾斜裝甲。它的引擎和負重輪佈局方式和虎I戰車相似——引擎安裝在車體後部,兩側各有9個鋼圈負重輪;重疊排列的負重輪內部配有彈簧,與橫向扭力桿相連。然而,爲了降低保養的難度,當這款原型車的鋼圈輪被運用在後期型的虎I戰車上時,負重輪是以重疊的方式排列,而不是像採用橡膠輪緣負重輪的虎I戰車早期型的「行走機構」(Schachtellaufwerk)那樣將負重輪交叉排列[14]

保時捷研發的原型車將砲塔裝在了車體後部,而將發動機放在中部。該車使用與象式重驅逐戰車相同懸掛裝置。這種懸掛裝置兩側各有6個安裝在成對的彈簧轉向架上的負重輪。每對輪上還裝有短的縱向扭杆。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夠節省空間,還能夠降低維修難度。一種原型車上安裝了一款與油氣混合車上的傳動系統相似(只是沒有蓄電池)的汽電傳動。該車的兩套傳動裝置互相獨立,由汽油發動機—發電機—電動機—驅動鏈輪這一混合動力驅動鏈組成,以並聯方式排列在戰車的兩側。此前,一些美國設計和VK4501(P)曾經運用過這種動力系統,但無論前者還是後者都沒能夠投入量產。儘管保時捷博士的非正統設計並不受青睞,但後來部分的獵虎驅逐戰車卻安裝了保時捷設計的懸掛[15]

設計

[編輯]
虎II戰車早期型所用的保時捷砲塔,注意砲塔正面是弧形的
亨舍爾砲塔的照片,這種砲塔顯得更有稜角

最終,亨舍爾贏得了競標,隨後所有的虎II戰車均由該公司製造[16]。虎II戰車有兩種砲塔。第一種砲塔常常被稱爲「保時捷砲塔」,是因有說法認爲該砲塔是保時捷爲他們的原型車設計的。不過事實上,這種砲塔是由克虜伯設計的,亨舍爾和保時捷推出的原型車上均使用了這款砲塔。該砲塔正面是弧形的,而兩邊的裝甲則有大弳的傾斜。爲了容納車長的指揮塔,砲塔的左面有一個很難製作的弧形凸起。有50個這樣的砲塔被裝在了亨舍爾製造的底盤上,所得的虎II戰車也參加過實戰。不過,虎II戰車主要安裝另一款砲塔。該砲塔被稱爲「亨舍爾砲塔」。這種砲塔採用了厚得多的平裝甲板,並消除了保時捷砲塔正面的「射擊陷阱」。由於它的側面傾斜度比起保時捷砲塔要來得小些,所以側面沒有爲了容納車長指揮塔而產生的凸起[17]

虎II戰車的砲塔上安裝了一門KwK43 88公釐戰車砲。這門火砲配上一部幾乎所有(除了部分早期型虎II戰車沒有安裝)虎II戰車都安裝的Turmzielfernrohr 9d(砲塔瞄準鏡),不僅準確度高,威力也很強大。測試結果表明,虎II戰車在1000公尺外打擊2公尺高、2.5公尺寬的標靶時首發命中率爲100%,在1500公尺外打擊上述標靶時首發命中率爲95-97%,2000公尺外則是89-97%(命中率高低與發射的砲彈種類有關)。虎II戰車在實戰中的命中率稍微低一些,1000公尺距離的命中率超過95%,1500公尺外超過80%,2000公尺外則爲60-76%。虎II戰車主砲使用PzGr39型穿甲彈(Panzergranate 39/43;Panzergranate,縮寫爲PzGr,在德語中是穿甲彈的意思)時能在100公尺外擊穿202公釐的30度傾斜鋼板、在2000公尺外擊穿132公釐厚的30度傾斜鋼板。如發射PzGr. 40/43,那麼上述兩個數據可分別提高至238公釐和153公釐。另外。主砲可以發射對付防護薄弱目標相當有效的SpGr43型高爆彈(Sprenggranate 43;S)。在射程內均可擊穿90公釐裝甲板的HlGr39式高爆反戰車彈HohlgranateHohlgeschoss 39;HlGr是單詞HohlgranateHohlgeschoss的縮寫,在德語中是高爆反戰車彈(HEAT)的意思)則對有裝甲和無裝甲的目標都比較有效[18]

虎II戰車的砲塔由一臺變速勃林格斯特姆L4S液壓馬達提供動力。該馬達的動力則通過一個二級傳動軸由戰車的主發動機提供。砲手可以通過他右手邊的一個控制桿調節砲塔轉動的速度[19]。控制桿推到低速檔時,砲塔轉動一圈需時60秒,此時砲塔轉速和引擎轉速無關。控制桿推到高速檔時,砲塔轉速和引擎當時的轉速有關,若引擎以2000 rpm 轉動,砲塔可以在19秒內轉一圈,若引擎以3000 rpm 的最大轉速運作,砲塔轉速可達10秒一圈。砲手可以通過踏板或他左手邊的一個控制桿控制砲塔旋轉的方向和速度[19]。這套砲塔轉動機構精度高,而且運行平穩,砲手在停下砲塔之後手動微調砲塔就能夠開火。而當時大部分其它戰車上的砲手在最終開火之前都需要手動微調砲塔。在戰車沒有動力的時候,砲手可以在裝填手的幫助下(後者在此時會轉動他的副手輪)手動讓砲塔緩慢地轉動起來[19][20]

The overhanging rear face of a large tank, two laterally spaced exhaust pipes protrude from mountings, pointing upwards, curving away from the vehicle at their ends.
戰車後視圖,注意其雙排氣管

和所有的德國戰車一樣,虎II戰車由汽油機驅動。爲其提供驅動力的的690匹V形12缸邁巴赫HL 230 P30英語Maybach HL230同樣也爲比虎II戰車輕得多的豹式戰車虎I戰車提供動力。和許多二戰時期的重戰車一樣,虎II戰車的動力不足,而且對燃料這種在當時的德國供應不足的資源消耗量很大。它使用的變速系統爲邁巴赫OLVAR EG 40 12 16 B型,有8個前進檔和4個倒車檔。它能能夠控制虎II戰車安裝的亨舍爾L 801式舵機。亨舍爾L 801式舵機採用雙半徑設計,故障率較高。戰車兩側的九對車軸均裝有支撐用的扭力桿。虎II戰車有8對重疊排列的負重輪。這些安放於履帶內的負重輪直徑爲800公釐,擁有橡膠墊和鋼製外胎[21]

與虎I戰車一樣,每輛虎II戰車均配有戰鬥用和稍窄的鐵路運輸用兩套履帶。運輸用履帶減小了載荷的全寬,使用這種履帶的戰車(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在鋪裝路面上做短距離行駛。按照操作規範,乘員組應該在戰車被卸載之後爲戰車換上戰鬥用履帶。虎II戰車的對地壓強爲0.76公斤/平方釐米[22]

指揮戰車

[編輯]

虎II戰車的指揮型名叫「虎式戰車B型指揮戰車」(德語:Panzerbefehlswagen Tiger Ausf. B),有Sd.Kfz. 267和Sd.Kfz. 268.兩種衍生型。虎II戰車指揮型的發動機艙裝甲得到了加強,爲了給無線電臺和其它額外的裝備留出空間,虎II戰車指揮型僅能攜帶63發8.8釐米砲彈[6]Sd.Kfz. 267備有FuG 8和FuG 5電臺各一臺,它看上去和一般的虎II戰車有兩個顯著的不同之處:一是指揮型的砲塔頂上有一根兩米長的天線;二是在它後裝甲蓋板上原本用來安裝深潛用裝備的地方,有一根安裝在絕緣底座(該底座的型號爲105mm Antennenfuß Nr. 1)上、有筒狀裝甲防護的「Sternantenne D」(德語,意爲「星形天線D」)。[6]Sd.Kfz. 268則備有FuG 7和FuG 5兩臺電臺,它的砲塔頂部和後裝甲蓋板上分別有一根長爲2公尺、1.4公尺的天線[23]

生產

[編輯]

虎II戰車的研發工作在二戰後期才結束,製造數量也相對較少。納粹當局最初訂購了1,500輛虎II戰車,這個數字略高於虎I戰車的製造數1,347輛。然而虎II戰車的生產卻數次因盟軍的轟炸而暫停[24]。比如說1944年9月22日至1944年10月7日的5次空襲炸毀了佔亨舍爾95%(按面積計算)的車間。據估計這幾次空襲,使得亨舍爾少製造了657輛虎II戰車[25]。在二戰中德國僅僅製造了492輛虎II戰車。其中於1943年有一輛虎II戰車下線、1944年有379輛下線、1945年有112輛下線。虎II戰車的滿負荷生產從1944年中期一直持續到了戰爭結束[1]

獵虎驅逐戰車與虎II戰車使用相同的底盤[10]。另外一款從未投產的重型自走砲「Grille 17/21/30/42」也計劃使用虎II戰車的底盤[26]

相關的改良計劃

[編輯]

邁巴赫HL 234,一款旨在將邁巴赫HL 230改造爲燃油噴射式的設計,預期能將動力從HL 230的800PS提高到900PS。德國的戰車發展委員會(Entwicklungskommission Panzer)在HL 234的研發計劃提出後不久即將其納入了發動機的設計和採購計劃中。另外,相關部門還曾經用一款名爲AK-7-200的傳動系統來替代原來的Olvar-B傳動系統。然而,當戰車及機械化裝備部指出這款傳動駕駛性能差後,這個計劃也就中止了[27]。克虜伯還曾經計劃爲虎II戰車換上新式的10.5釐米KwK L/68主砲,但戰車及機械化裝備部(Wa Pruf 6)卻並不贊成這一計劃,因爲德國陸軍當時還沒有正式接納那款加農砲。另外,如果換裝105公釐的主砲,虎II戰車的砲塔還得重新設計並安裝新的瞄準具;因爲彈藥採用分裝式的緣故,105公釐主砲的射速較慢。而且,虎II戰車上也沒有拿來裝下多出的那名副裝填手的空位。除以上計劃之外,提高虎II戰車觀察系統的穩定性、主砲的穩定性;爲虎II戰車安裝自動裝填機;爲虎II戰車裝上一臺蔡司立體測距儀;爲虎II戰車的乘員艙加裝暖氣;讓虎II戰車多攜帶12發彈藥;爲虎II戰車的乘員艙加壓;裝上空氣淨化系統;爲虎II戰車加裝防毒系統這些建議都先後被提出過。但是,這些建議不是僅停留在空談階段,就是在戰爭結束之前都沒能落實[27]

數據

[編輯]
  • 變速箱:邁巴赫OLVAR EG 40 12 16 B(8個前進檔,4個倒車檔)[21]
  • 無線電臺:FuG 5,指揮型額外配備一臺FuG 8(Sd.Kfz. 267)或FuG 7(Sd.Kfz. 268)[6]
  • 彈藥:
    • 8.8 釐米–可攜帶80發彈藥(保時捷砲塔)[3]或86發彈藥(亨舍爾砲塔),通常50%是PzGr 39/43,50%是SprGr 43,偶爾還會攜帶一些PzGr 40/43或將SprGr改爲HlGr[3]
      PzGr 39/43(鎢芯穿甲彈,射程較遠,但穿透力稍低,裝配易爆填料)[4][18]
      PzGr 40/43(鎢芯穿甲彈,射程較短,但穿透力要高一些,裝配惰性填料)[4][18]
      SprGr 43(高爆彈)[4]
      HlGr 39(空心裝藥)[4]
    • 7.92公釐機槍彈–可攜帶5,850發彈藥[2]
  • 火砲瞄準具:雙目式Turmzielfernrohr 9b/1(TZF 9b/1),1944年5月後改爲單眼式的9d (TZF 9d) [28]
裝甲及裝甲傾斜度(以水平放置爲0度)[9]
車體前部 (首下) 100公釐40°傾斜 (首上) 150公釐40°傾斜
車體側面 (下半部分) 80公釐90°傾斜 (上半部分) 80公釐65°傾斜
車體後部 80公釐60°傾斜
車體頂部 40公釐0°傾斜
車體底部 (前半部分) 40公釐90°傾斜 (後半部分) 25公釐90°傾斜
砲塔前部 (亨舍爾砲塔) 180公釐80°傾斜 (保時捷砲塔) 60-100公釐弧形
砲塔側面 (亨舍爾砲塔) 80公釐69°傾斜 (保時捷砲塔) 80公釐60°傾斜
砲塔後部 (亨舍爾砲塔) 80公釐70°傾斜 (保時捷砲塔) 80公釐60°傾斜
砲塔頂部 (亨舍爾砲塔) 44公釐0–10°傾斜 (保時捷砲塔) 40公釐0–12°傾斜

戰史

[編輯]

分配

[編輯]

除了一部分用於研究和訓練、五輛撥給了裝甲教導師以外,所有的虎II戰車都被分配到了隸屬於德意志國防軍或武裝親衛隊(SS)的重戰車營(schwere Panzer Abteilung)中[29]

裝配比起作戰用履帶稍窄的運輸用履帶的虎II戰車。這隊虎II戰車從屬於第503重戰車營,照片中的隊形是爲了拍攝新聞短片而故意擺出來的

一個標準的(重戰車)營有45輛戰車[29]

營部
3輛虎II戰車
一連連部
2輛虎II戰車
二連連部
2輛虎II戰車
三連連部
2輛虎II戰車
一排
4輛虎II戰車
二排
4輛虎II戰車
三排
4輛虎II戰車
一排
4輛虎II戰車
二排
4輛虎II戰車
三排
4輛虎II戰車
一排
4輛虎II戰車
二排
4輛虎II戰車
三排
4輛虎II戰車

使用虎II戰車的部隊有:[30]

德意志國防軍陸軍重戰車營:
武裝親衛隊(SS)重戰車營:

機動性和可靠性

[編輯]
Three tanks moving across a field
一群前行中的虎II戰車,攝於1944年6月的法國

早期型的虎II戰車的可靠性差,這主要體現在戰車的密封件和墊圈密封性差和所用的動力傳動系統負荷過重上(後者是因爲傳動系統本來是爲比虎II戰車重量輕一些的車輛設計的)[31]。二級行星傳動系統最初常常發生故障[32]而車組成員訓練的不足更是加重了這一問題——僅僅受過有限的操作其它戰車訓練的駕駛員常常會被調到已經啓程開往前線作戰部隊中[31]

501重戰車營(s.H.Pz.Abt. 501)在抵達東線時,45輛虎II戰車只有8輛能夠作戰,故障主要是由動力傳動系統的故障造成的。被分配到裝甲教導師的5輛虎II戰車在它們能夠被用於作戰之前就拋錨了。乘員爲了防止這些戰車被盟軍繳獲,只得將它們炸毀[33]

不過,可靠性的問題隨著後續的對密封圈,墊片和傳動系部件的改進,以及加強對駕駛員的培訓和對維護維修的保障而改善了不少。1944年12月15日以後的報告顯示,這一階段有72%的四號戰車、80%的虎II戰車、61%的豹式戰車能夠作戰。這一結果說明虎II戰車的可靠性確實得到了提高[34]。虎II戰車餘留的可靠性問題大都是由於那個時期德軍缺乏潤滑油和備件造成的。

總的來說,儘管存在缺陷,虎II戰車仍是一種可怕的武器。它的88釐米口徑主砲足以在有效射程內摧毀那個時代盟軍所有的裝甲戰鬥車輛[35]。另外,拋開它最初可靠性方面的問題,虎II戰車作爲一款如此重的車輛,還是相當靈活敏捷的。德國當代的資料和測試結果顯示,虎II戰車的戰術機動性與大部分盟軍和德軍的戰車一樣好,甚至更好[36]

戰史

[編輯]
乘員正在爲虎II戰車噴塗僞裝塗層,攝於1944年6月的法國

虎II戰車首次登場是在諾曼第登陸戰中:1944年7月18日,第503重戰車營(s.H.Pz.Abt. 503)的一連在該日發生於特羅阿爾恩代穆維爾之間地區對抗加拿大軍的戰鬥中使用了虎II戰車。兩輛虎II戰車在這次戰鬥中被毀,另外,連長的座車不慎落入了一個良木行動英語Operation Goodwood中被炸出的彈坑,戰車被困在了裏面,無法出來[37]

東線,虎II戰車的首次登場是在1944年8月12日抵抗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勢的戰鬥中。第501重戰車營的虎II戰車在當日參與了對巴拉諾夫桑多米爾斯基附近的維斯瓦河上橋頭堡的攻擊行動。在通往Oględów英語Oględów的路上,3輛虎II戰車在一批T-34-85戰車向它們發起的伏擊中被毀[38]。因爲當時德國戰車上的彈藥常常會爆炸,並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所以德軍不再允許將主砲的彈藥放在戰車的砲塔內。因此,虎II戰車的載彈量降低到了68發[39]。至多有14輛第501重戰車營的虎II戰車在1944年8月12日至13日的戰鬥中被蘇聯的T-34-85戰車、IS-2重戰車、以及在不方便的沙地上的ISU-122發起的突襲或側翼攻擊擊毀[40]

1944年10月,一輛第503重戰車營的虎II戰車和一隊匈牙利士兵正通過因戰爭而千瘡百孔的布達城堡區

1944年10月15日,第503重戰車營的虎II戰車在鐵拳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們在此次作戰中支援奧托·斯科爾茲內的部隊奪下了匈牙利的首都布達佩斯。此後,軸心國一直控制著布達佩斯直到二戰結束。這次作戰結束後,503重戰車營又轉戰德布勒森。該營一共在匈牙利戰區堅守了66天,並以損失25輛虎II戰車的代價殲滅了蘇聯人至少121輛戰車、244門反戰車砲及其它火砲、5架飛機和1輛火車。該營損失的25輛虎II戰車中,有10輛是因被蘇聯人擊中而燒毀、2輛被送回了維也納大修,另外13輛則是被乘員因故炸毀。虎II戰車乘員們這樣做的目的通常是防止它們的戰車落入同盟國之手。其中一名戰車王牌庫特·肯斯佩爾英語Kurt Knispel(一共摧毀了162輛敵軍的裝甲戰鬥車輛)即是第503重戰車營的一員。他在1945年4月29日的一次戰鬥中死在了他的虎II戰車上[41]

虎II戰車同樣參加了1944年12月的阿登反擊戰[42]、抵抗蘇聯維斯瓦河-奧德河攻勢的戰鬥(1945年1月)、抵抗蘇聯東普魯士攻勢的戰鬥(1945年1月)[43][44]。另外,在1945年3月的巴拉頓湖戰役[45]1945年4月的施勞弗高地戰役歐戰最後一場大戰柏林戰役中也能夠看到虎II戰車的身影。[46]

SS第103重戰車營(s.SS Pz.Abt. 103)稱他們從1945年1月到4月以損失45輛虎II的代價殲滅了500名敵人,而且損失的45輛虎II戰車大部分還是因機械故障或燃料耗盡而被乘員自行炸毀的[47]

火砲和裝甲的表現

[編輯]
很罕見的被擊毀的虎II戰車的照片,這輛虎II戰車可能是因砲塔前裝甲被打穿而被毀的,在其前裝甲板上還有一些彈坑[48]

虎II戰車的重裝甲和長射程火砲使得它足以擊敗所有與之正面交鋒的盟軍戰車。在西線,虎II戰車的優勢格外明顯——除了1945年才問世的M26潘興戰車以外,英美兩國的軍隊沒有任何可用的重戰車。德國武器測試局的戰車及機械化裝備部(Wa Pruf 6)的報告指出,122公釐D-25T戰車砲,同盟國最重的戰車砲(雖然不一定是最好的戰車砲),當射擊角度大於30度時即無法擊穿虎II戰車的正面裝甲。不過,一份寫於1945年2月的R.A.C 3.d.文件指出,英國的QF 17磅砲(口徑76.2公釐)在發射脫殼穿甲彈時,理論上能在1100公尺外擊穿虎II戰車的砲塔,在1200公尺外擊穿虎II戰車的首下。然而,這很可能是在射擊偏角爲0度時得到的數據[49]。因爲虎II戰車的正面裝甲實在太厚,所以盟軍不得不想辦法對虎II戰車發起側翼攻擊,從虎II戰車裝甲稍薄的側後面擊毀它。但是,這也使得虎II戰車在大部分的戰鬥中擁有了戰術優勢[50]。另外,虎II戰車主砲的有效射程也超過了當時盟軍的戰車砲——它可以在2.5公里甚至更遠的距離上擊毀當時所有的盟軍戰車正面[35]

蘇聯人的測評

[編輯]

1944年8月,蘇聯人在桑多梅日附近俘獲了兩輛虎II戰車。很快,蘇聯人就把這兩輛虎II戰車送到了位於庫賓卡的試驗場。在運送途中,這兩輛虎II戰車出了好些機械故障。這兩輛虎II戰車的冷卻系統無法適應過熱的天氣——這造成了戰車的發動機過熱、變速箱出現故障。有一輛虎II戰車的右側懸掛被完全替換,儘管這樣造成了戰車性能的下降。平均下來,這兩輛戰車每10-15公里就會出一次故障。測試結果表明,虎II戰車的主砲KwK43 88公釐戰車砲在精度和穿甲能力方面與蘇聯的122公釐D-25T戰車砲相當。後者經測試可以在400公尺距離擊穿虎II戰車的砲塔所有部位。蘇聯人還拿一輛虎II戰車的裝甲用100公釐和152公釐口徑的火砲進行了射擊測試。蘇聯人發現,虎II戰車的焊接工藝比起其它德國戰車要差得多。所以,儘管砲彈並沒有貫穿虎II戰車的裝甲板,但是也常常會造成虎II戰車內部裝甲板的大量剝離,後者會導致虎II戰車的傳動受損,失去戰力。進一步測試結果表明,虎II戰車的裝甲板質量也比虎I戰車和豹式戰車差。因爲德國缺乏,所以虎II戰車的裝甲板用了取代鉬。這導致了虎II戰車裝甲板延展性的降低[51]

後來的射擊測試表明,100公釐BS-3和122公釐A-19火砲在發射穿甲彈時可以在1000–1500公尺的距離上擊穿虎II戰車的砲塔裝甲,這說明虎II戰車砲塔的質量指數爲0.86。不過,被用作標靶的虎II戰車的主砲和砲盾在進行測試時都被拆掉了。這使得砲彈能夠擊穿裝甲開口(比如原來火砲所在的位置和觀察孔)附近的位置。此前打在上面的100公釐口徑砲彈和裝甲的損傷也對砲彈對火砲開口右側的擊穿有影響[52]。虎II戰車車體和砲塔的側部裝甲則可以被蘇聯的85公釐火砲和美國的76公釐火砲發射的穿甲彈在800–2000公尺的距離上擊穿[51]。另外,100公釐BS-3和122公釐A-19在向虎II戰車前裝甲的焊縫射擊3–4次後,也能夠在500–600公尺的距離上將之擊穿[53]

裝甲測評的爭議

[編輯]

一種觀點基於蘇聯戰時測試,認為稀有金屬的缺乏嚴重損害了虎王的裝甲質量。蘇聯於1944年將繳獲的102號虎II在庫賓卡進行了測試,稱蘇制122砲和100砲能在500公尺打穿首上的焊縫,在1500公尺打穿砲塔正面,多次中彈後的非穿透損害(凸痕)也導致裝甲焊縫開裂和裝甲表面大面積崩塌照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蘇聯人把測試中的虎王的裝甲質量問題歸因於缺少鉬,不過蘇聯未對其他戰車的裝甲進行對比試驗來驗證他們的觀點。

現存的虎II戰車

[編輯]

現在唯一一輛還可以行駛的虎II戰車由法國索米爾的裝甲博物館英語Musée des BlindésMusée des Blindés)持有。這輛虎II戰車上安裝的是亨舍爾砲塔,而且對公眾開放參觀,其餘現存的虎II戰車還有:

博文頓戰車博物館的虎II戰車
行駛中的虎II戰車,這輛虎II戰車屬於法國索米爾的裝甲博物館英語Musée des Blindés
位於比利時拿戈盧英語La Gleize的一輛虎II戰車
巴頓裝甲和騎兵博物館收藏的虎II戰車
德國戰車博物館的虎II戰車,這輛虎II戰車的砲塔是亨舍爾砲塔
  • 英國多實郡博文頓戰車博物館藏有一輛虎II戰車。這輛由軟鋼製成的戰車是虎II戰車的第二輛原型車(保時捷砲塔)。另外,還有一輛裝備亨舍爾砲塔的虎II戰車曾被租借到位於英國斯里文漢的國防學院(見下)。
  • 英國牛津郡斯里文漢的國防學院中有一輛裝備亨舍爾砲塔的虎II戰車。該車原隸屬於501重戰車營,車體編號280093,砲塔編號104,塗有「Zimmerit」防磁塗層[54]。英國第11裝甲師第23輕騎兵團的上士羅勃茲聲稱是他擊毀了這輛虎II戰車。當時他所在的乘員組駕駛的是一輛雪曼戰車。然而,這輛虎II戰車當時實際上已經因爲履帶和傳動受損而被它的乘員遺棄了[55]。這輛虎II戰車在失去戰力之前,曾有人爲其拍了一張照片。照片中,這輛虎II戰車位於一片甜菜地中,砲塔轉向爲90度[56]。現在,這輛戰車已經回到了博文頓戰車博物館展出。
  • 英國萊斯特郡的惠特克羅夫特收藏行的收藏家凱文·惠特克羅夫特計劃重製一輛虎II戰車。它會使用一些其它虎II戰車上的部件,但同樣會使用不少新造的部件。惠特克羅夫稱他已經湊齊了重製虎II戰車必需部件中的70–80%,而且還在不斷弄到更多部件。他目前已經向公眾展示的部件有:一塊完整的虎II戰車前傾斜裝甲板、虎II戰車的主砲KwK43 88公釐戰車砲、發動機蓋板、1/3的車體後部、履帶,以及約2/3的車體左側裝甲板(被分成了兩部分)[57]。該工程的目標是造出一輛能夠行駛的虎II戰車。
  • 在法國的芒特–拉–朱莉有一輛虎II戰車的半成品。人們913區域公路的地下挖出了這輛損壞的虎II戰車。在一次2001年的嘗試性的探索性挖掘中,人們修復了砲塔的一些部件。進一步的挖掘現因經濟原因而暫停。人們正在計劃將這輛虎II戰車整個挖出來並將它修復,然後放至溫辛的戰爭紀念館中展出[58]
  • 俄羅斯的庫賓卡戰車博物館有一輛於奧格萊多英語Oględów被蘇聯紅軍繳獲的虎II戰車。這輛虎II戰車裝備亨舍爾的砲塔,砲塔編號爲002(502)。庫賓卡博物館向公眾開放,但是,因爲這輛虎II戰車所在的位置是軍事基地,所以參觀會受到一些限制。
  • 比利時拿戈盧英語La Gleize的十二月44博物館(December 44 Museum)藏有一輛經修復後復原的虎II戰車。公眾可以在該館的室外陳列區找到這輛虎II戰車。該車的完工日期爲1944年10月,裝備亨舍爾砲塔,車體編號爲280273,砲塔編號則是213。這輛本屬於第501重戰車營的虎II戰車於1944年12月24日被其乘員遺棄於拿戈盧。這輛虎II戰車的砲口制退器和前1/3的砲管是利用豹式戰車的部件重製的。另外,該車的擋泥板也是後來重製的。它的不少外部和內部配件都剝落了,大部分扭力桿也都壞掉了,但是它的引擎和變速箱還是完好的。
  • 德國蒙斯特德國裝甲博物館藏有一輛裝備亨舍爾砲塔的虎II戰車。只要繳納入場費,公眾就能看到這輛陳列於室內的虎II戰車。這輛虎II戰車原隸屬於第501重戰車營,其車體編號爲280101,砲塔編號爲501。
  • 美國諾克斯堡的巴頓裝甲和騎兵博物館中藏有一輛裝備亨舍爾砲塔的虎II戰車。這輛虎II戰車的完工日期爲1944年9月,車體編號爲280243。美軍於1944年12月24日在特魯瓦蓬附近發現了這輛被乘員遺棄的虎II戰車。爲方便教學,阿伯丁試驗場的工作人員在1940年代晚期切開了這輛戰車的左側。2010年12月14日,這輛虎II戰車被轉送到了位於本寧堡新建的美國陸軍裝甲博物館中。
  • 瑞士軍事博物館藏有一輛虎II戰車。這輛裝備亨舍爾砲塔的虎II戰車最初是圖恩戰車博物館的展品,但從2006年9月開始被租借到了瑞士軍事博物館中。工作人員正準備對其進行大修以讓這輛戰車能夠動起來。這輛戰車是二戰後由法國送給瑞士的,它原屬於第506重戰車營,車體編號爲280215[59]

同時代的類似戰車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Jentz 1996, p. 288.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Jentz and Doyle 1997, pp. 162–165.
  3. ^ 3.0 3.1 3.2 3.3 Jentz, Thomas; Doyle, Hilary. Kingtiger Heavy Tank 1942–45. Osprey Publishing. 1993: 23. ISBN 185532282X. 
  4. ^ 4.0 4.1 4.2 4.3 4.4 4.5 Jentz and Doyle 1993, p. 28 (figure D)
  5. ^ 5.0 5.1 5.2 5.3 5.4 Jentz and Doyle 1993, p. 33.
  6. ^ 6.0 6.1 6.2 6.3 6.4 6.5 Jentz and Doyle 1993, p. 16.
  7. ^ Buckley 2004, p. 11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8. ^ Tank Spotter's Guide, Bovington 2011 p. 63
  9. ^ 9.0 9.1 Jentz and Doyle 1993, pp. 12, 15.
  10. ^ 10.0 10.1 Schneider 1990, p. 18.
  11. ^ Jentz and Doyle 1993, p. 37.
  12. ^ Jentz and Doyle 1993, p. 40.
  13. ^ 13.0 13.1 Jentz & Doyle 1993, p. 3.
  14. ^ Jentz and Doyle 1993, pp. 10–12.
  15. ^ Jentz and Doyle 1993, pp. 8–10.
  16. ^ Jentz and Doyle 1993, p. 17
  17. ^ Jentz and Doyle 1993, pp. 13–16.
  18. ^ 18.0 18.1 18.2 Jentz and Doyle 1993, pp. 23–24
  19. ^ 19.0 19.1 19.2 Pz.Kpfw.VI Tiger Ausf. E & B Technical Manual: 62–63. 
  20. ^ Jentz and Doyle 1993, p. 24
  21. ^ 21.0 21.1 Jentz and Doyle 1993, pp. 11–12.
  22. ^ Jentz and Doyle 1993, p. 13.
  23. ^ Jentz and Doyle 1993, pp. 16–17.
  24. ^ Manchester 1968, p. 498.
  25. ^ Jentz and Doyle 1993, p. 17.
  26. ^ Parada, George. Grille series. Achtung Panzer!. [2009-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21). 
  27. ^ 27.0 27.1 Jentz, Thomas; Doyle, Hilary. Germany's Tiger Tanks: VK45.02 to TIGER II Design, Production & Modifications. Schiffer Publishing, Ltd. 1997: 144–154. ISBN 0764302248. 
  28. ^ Jentz and Doyle 1993, p. 19.
  29. ^ 29.0 29.1 Jentz and Doyle 1993, p. 36.
  30. ^ Jentz and Doyle 1993, pp. 37–42.
  31. ^ 31.0 31.1 Jentz and Doyle 1993, p. 34
  32. ^ Jentz and Doyle 1993, p. 11
  33. ^ Jentz and Doyle 1993, p. 35.
  34. ^ Jentz and Doyle 1993, pp. 18, 33–36.
  35. ^ 35.0 35.1 Jarymowycz 2001, p. 258.
  36. ^ Jentz and Doyle 1993, pp. 33–34.
  37. ^ Schneider 2000, p. 133.
  38. ^ Zaloga 1994, p. 14.
  39. ^ Schneider 2000, p. 46.
  40. ^ Pyatakhin, Dmitry; Parada, George. Tiger-Tamers: Battle for Sandomierz Bulge – August of 1944. Achtung Panzer!. [2009-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31). 
  41. ^ Számvéber, 2000. p. 147.
  42. ^ Schneider 2005, pp. 214–216.
  43. ^ Schneider 2000, p. 47.
  44. ^ Schneider 2000, pp. 89–91.
  45. ^ Schneider 2005, p. 217.
  46. ^ Schneider 2005, pp. 300–303.
  47. ^ Schneider 2005, pp. 304, 324.
  48. ^ Pallud 2006, p. 152
  49. ^ Jentz, Thomas; Doyle, Hilary. Kingtiger Heavy Tank 1942–45. Osprey Publishing Ltd. 1993: 34–36 [2014-02-17]. ISBN 185532282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30). 
  50. ^ Jarymowycz 2001, p. 274.
  51. ^ 51.0 51.1 Was the Tiger really King?: Testing the King Tiger at Kubinka. The Russian Battlefield. 19 September 2005 (updated 19 September 2011) [2009-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3). source: Tankomaster #6 1999. 
  52. ^ Bird, Lorrin Rexford; Livingston, Robert D. WWII Ballistics - Armor and Gunnery. Overmatch Press. 2001: 90. 
  53. ^ Zheltov, Igor. TankoMaster Special Issues 02, 2002: Isoif Stalin. Tekhnika molodezhi. : 33. 
  54. ^ Jentz and Doyle 1997, p.108.
  55. ^ Schneider 2005, p. 212.
  56. ^ Parada, George. Tiger II Gallery 2. Achtung Panzer!. [2009-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9). 
  57. ^ Gallery of parts. Wheatcroft Collection. [2009-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7). 
  58. ^ Memorial Vexin 44. vexinhistoirevivante.com. [2009-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21). 
  59. ^ Tiger II. Schweizerisches Militärmuseum Full. [2009-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5). 
註釋
  1. ^ Panzerkampfwagen –縮寫Pz.Pz.Kfw. (裝甲戰鬥車輛之意)
    Ausführung –縮寫:Ausf. (型號之意)
    虎王戰車的全名「Panzerkampfwagen Tiger Ausf. B(虎式戰車B型)」和其指揮型的全名「Panzerbefehlswagen Tiger Ausf. B(虎式戰車B型指揮型)」只在訓練中,或是在維修手冊、組織和裝備表中使用。(Jentz and Doyle 1997)
    。有時候這款戰車也會被記爲「Pz. VI Ausf B」(注意不要把這個名字和虎I戰車的正式名稱「Pz. VI Ausf H(六號戰車H型)」搞混)
  2. ^ Kampfwagenkanone –縮寫:KwK意爲「戰車砲

延伸閱讀

[編輯]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