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袁運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袁運生(1937年4月4日)生於江蘇南通中華人民共和國畫家、雕塑家、美術教育家[1][2]

生平

[編輯]

1955年,袁運生自江蘇省南通中學畢業,以油畫系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在校學習期間,墨西哥壁畫家西蓋洛斯來華講學,給袁運生的啟發和震動很大。1957年,袁運生因私下讚揚印象派繪畫而在反右運動中被打成「右派」。起初仍在校學習,後來被送到農場勞動改造。1961年底,被摘去「右派」帽子,從農場回到中央美術學院準備畢業創作[3]

1962年,袁運生自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董希文工作室畢業[1]。畢業創作《水鄉的記憶》在學校引發爭論,留學蘇聯回來的一位老師只想給2分,理由是該作品未根據教學大綱規定的蘇聯(西方傳統)雕刻的要求創作,而董希文想給5分,理由是突破了基礎教學的制約而有新創造,最終該作品獲4+[2]。同年,畢業後的袁運生被分配到吉林省長春工人文化宮工作。1963年,毛澤東提出中國文聯各協會已到了修正主義邊緣,《美術》雜誌便拿袁運生的《水鄉的記憶》以及楊文秀的作品當作批判的典型,《水鄉的記憶》被批判為資產階級方向的代表、醜化勞動人民[3]

1979年,袁運生被調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任教[3]。1979年,首都國際機場1號航站樓建成,需要藝術作品裝飾,機場建設總指揮李瑞環找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張仃,他們決定為機場創作壁畫。張仃隨即組織了中國多位美術工作者成立了機場壁畫小組。剛從雲南寫生回到北京的袁運生成為小組成員。1979年10月,由7幅壁畫組成的機場壁畫群亮相,包括張仃的《哪吒鬧海》、祝大年的《森林之歌》、張國藩的《民間舞蹈》、肖惠祥的《科學的春天》、李化吉權正環的《白蛇傳》,袁運甫的《巴山蜀水》,袁運生的《潑水節――生命的讚歌》。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後首批系列壁畫作品,其中由袁運生創作的壁畫《潑水節——生命的讚歌》裡有幾位正在沐浴的傣族裸體少女,該作品引起軒然大波,震動美術界,大量民眾也紛紛乘車來到機場看這幅壁畫[4]。海外媒體報道稱:「中國在公共場所的牆壁上出現了女人裸體,預示了真正意義上的改革開放。」反對的意見則更為激烈,有人說這涉及民族問題,有人說絕對不可以有裸女出現,至少要加畫個褲衩。袁運生回憶稱,創作時有意藉此探索改革開放後對藝術的政策尺度,並在繪製前避免外界警覺[4]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王任重找袁運生談話,袁運生堅持不改畫。主持相關工作的李瑞環決定等鄧小平同志看了再說[5]。1979年10月12日,新華社報道鄧小平李先念等領導相繼到首都機場參觀這些壁畫並給予高度評價,之後各路褒獎紛至沓來。但不久後也有批判降臨[5],機場為免非議於1980年用薄紗將裸女遮住[4],1982年又用三合板封住釘死。1990年9月,袁運甫用從國外購買的壁畫保護液,為機場壁畫塗保護液以利長期保護,在塗裝過程中拆開了三合板,從此該壁畫中的裸體少女才重見天日,沒有再被遮擋[2][6]

1980年,袁運生被調回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任教。除教學外,袁運生幾乎無事可做,應邀設計的壁畫幾乎全被棄用。當時壁畫系主任侯一民說:「我們系裡有一員大將,總是沒事情可做,這怎麼可以呢!」[6]1981年,袁運生用三個月在中國西北考察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1982年,《美術》雜誌第一期頭條發表了袁運生的文章《魂兮歸來》,文章認為在西方現代藝術衝擊下,必須用民族藝術精神建起足夠自信,找回失去的傳統[3]

1982年8月,受爭議影響[4],袁運生應美國政府(美國新聞總署「國際訪問學者項目」[7])、哥倫比亞大學邀請訪問美國,在美國各地開展文化交流並講學,隨後定居美國並接受美國新墨西哥大學塔夫茨大學麻薩諸塞州史密斯學院、麻薩諸塞州五所大學、哈佛大學等多所大學的邀請做訪問學者。1988年起在紐約當職業藝術家。其間,多次舉辦個人畫展。1996年,為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創作大型絲織壁掛《人類的預言》。在美國的14年裡,每次回中國,袁運生總要用一半時間考察河北山西陝西河南等地的石窟和寺廟[1][6][3]

1996年9月,袁運生回中國任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四畫室主任、教授[6]。2002年起,任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2002年,申報「中國傳統雕塑的複製與當代中國美術教育體系的重建」課題,2003年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立項以及首次240萬元人民幣研究資金。該項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2005年首屆創新獎。袁運生在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部創建以該課題為主題的研究中心,任研究中心主任。2003年起,研究中心隊員先後對河南陝西山東甘肅山西雲南等省開展系統性的石雕遺產考察。隨後將研究成果編纂為美術學院教材[1]

作品

[編輯]

主要壁畫作品有[1]

  • 首都機場壁畫《潑水節,生命的讚歌》(1979年)
  • 美國塔夫茨大學圖書館壁畫《紅+藍+黃=白?——關於中國兩個神話故事》(1983年)
  •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大型絲織壁掛《人類寓言》(1996年)
  • 香港城市大學校門內壁畫《夫子琴思》、《萬戶飛天》(2005年)[1]

主要繪畫作品有[1]: 油畫《殉道者》(1981年)、《孤獨》(1988年)、《澀筆》(1988年—1990年)、《搏》(1996年)《追——末班車》(1996年)、《樂》(1996年)等[1]

家庭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袁运生. 藝術中國. 2009-06-30. 
  2. ^ 2.0 2.1 2.2 袁运生:中国艺术对5000年文明的营养汲取还太浅. 鳳凰網. 2017-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6). 
  3. ^ 3.0 3.1 3.2 3.3 3.4 劉淳,追索民族藝術精神——袁運生訪談錄,民族藝術1998(4):8-13
  4. ^ 4.0 4.1 4.2 4.3 新京報; http://art.people.com.cn/n/2013/0913/c369123-22910881.html. 首都国际机场壁画 预谋用人体试探改革尺度. 人民網. 2013-09-13. 
  5. ^ 5.0 5.1 《黨史博覽》2018年第10期; 吳繼金. 改革开放初期轰动全国的美术事件. [2024-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5). 
  6. ^ 6.0 6.1 6.2 6.3 6.4 楊東恆,一幅壁畫的三十年,新華月報2009:119-121
  7. ^ 存档副本. [2024-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