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反應批評
外觀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3年8月14日) |
讀者反應批評(英語:Reader-response criticism),是文學理論的一種流派,主要關注讀者及其對文學作品的感受。
發展
[編輯]儘管文學理論長期以來便已關注讀者在創造文學作品的意義和感受中的作用,但現代的讀者反應批評始於20世紀60、70 代的美國與德國。讀者反應批評運動將焦點從文本轉移到讀者[1] ,認為情感反應是批評的合理出發點。 [2] 由於關注讀者的解釋活動,讀者反應批評的實踐不同於支持文本自主性的理論,例如:形式主義和新批評;以及新近的評論運動,例如;結構主義、符號學和解構主義。 [2]
讀者回應批評的代表人物有Norman N. Holland、費許、沃爾夫岡、堯斯[3]。1929年,瑞洽慈分析劍橋大學生的誤讀,成為讀者回應批評的重要先驅;在《文學探索》 (Literature as Exploration, 1938)中,路意斯·羅森布萊特指出,教師應避免強加任何「對作品做出正確反應的先入為主觀念」。
讀者反應理論,認為讀者是積極的代理人,賦予作品「真實的存在」,通過解釋來完成作品的意義。讀者反應批評中,文學是一種表演藝術,每個讀者都可以創造自己的、獨特的、與文本相關的表演。另一方面,讀者反應理論,認為閱讀仍是由文本決定,且受詮釋傳統限制,從而避免描述的主觀性。 [3][4] 讀者反應理論與形式主義和新批評理論完全對立,後兩者忽視讀者在文學作品再創作中的作用。[5] 新批評強調,只有文本的內容才是文本意義的一部分,訴諸作者的權威或意圖,乃「意圖謬誤」(英語:Intentional fallacy);而訴諸讀者心理,則為「感應謬誤」(英語:Affective fallacy)。
參見
[編輯]注釋和參考文獻
[編輯]註腳
[編輯]- ^ Das, Bijay Kumar. Twentieth 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 Fifthe Edition. New Delhi: Atlantic Publishers & Dist. 2007: 214. ISBN 978-81-269-0457-0.
- ^ 2.0 2.1 Johnson, Nan. Reader‐response and the pathos principle. Rhetoric Review. 1988-03-01, 6 (2): 152–166. ISSN 0735-0198. doi:10.1080/07350198809359160.
- ^ 3.0 3.1 Bennett, Andrew. Readers and Reading. Oxon: Routledge. 1995: 32. ISBN 978-0-582-21290-9.
- ^ 許銘全. 讀者反應批評. 台灣文學辭典資料庫. [2023-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2).
- ^ Fragoulaki, Maria. Kinship in Thucydides: Intercommunal Ties and Historical Narrative. Oxford: OUP Oxford. 2013: 26. ISBN 978-0-19-969777-9.
文獻
[編輯]- Tompkins, Jane P. (ed.) (1980).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From Formalism to Post-structuralism.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018-2401-X.
- Tyson, Lois (2006). Critical theory today: a user-friendly guide, 2nd edn. Routledge, New York and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