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樓羅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3年1月12日) |
迦樓羅 | |
---|---|
力量和勇氣之神 | |
天城體 | गरुड़ |
梵文轉寫 | Garuḍa |
神系 | |
動物 | 鳥 |
性別 | 男 |
個人資訊 | |
配偶 | Unnati[1] |
子女 | Sumukh |
父母 | |
手足 | 阿嚕那 |
迦樓羅(梵語:गरुड,羅馬化:Garuḍa;巴利語:Garuḷa),又音譯作揭路荼,漢譯大鵬金翅鳥或金翅鳥,印度神話中的一種巨鳥,是主神毗濕奴的坐騎。佛教吸收此鳥為天龍八部之一,牠的形象隨著佛教傳入東亞,在中亞和南西伯利亞受到藏傳佛教影響的地區也有迦樓羅的神話;迦樓羅亦見於東南亞,如泰國國徽與印尼國家航空。
簡介
[編輯]印度教
[編輯]最早的吠陀文獻沒有提到迦樓羅,關於它的完整傳說大概產生於史詩時代。大史詩《摩訶婆羅多》提供了關於該鳥的詳盡神話。迦葉波仙人[註 1]娶生主達剎的兩個女兒迦德盧與毗娜達為妻。迦德盧生眾蛇(那伽),毗娜達生婆藪之一的阿嚕那(黎明神)與金翅鳥。迦德盧與毗娜達以眾神攪乳海所獲的神馬高耳的尾巴顏色打賭,負者要成為勝者的奴隸。迦德盧猜黑色,毗娜達猜白色;由於迦德盧利用自己的兒子作弊,命令一些黑色的小蛇附在馬尾巴上裝成馬毛,結果毗娜達淪為奴隸。不久迦樓羅降生,出生時火光衝天,眾神與仙人都非常害怕,誤以為是火神阿耆尼發怒。後來得知是金翅鳥出世,就紛紛趕來讚頌祂。金翅鳥發覺母親是迦德盧及其子蛇族的奴隸,為擺脫這種不幸地位,決心奪取天神的至寶不死甘露送給眾蛇以換取自由[註 2]。金翅鳥威力非凡,輕易就打敗了眾神搶走甘露。在返回的路上,金翅鳥與毗濕奴相遇,毗濕奴選擇金翅鳥為坐騎,同時將以其形象畫在自己的旗幟上。金翅鳥則從毗濕奴處獲兩個恩典:1,不喝甘露也永生不死;2,迦德盧的後代,即地上的蛇類將永遠是它的食物。神王因陀羅追擊金翅鳥,但全力一擊卻只能打掉一根鳥毛;三界眾生大驚失色,紛紛稱讚其羽毛美麗,於是金翅鳥得到名字美翼(Suparna)。因陀羅見無法以力取勝,遂與金翅鳥約定,只要甘露被放到地上,他就可以將甘露取回。事件的結果,毗娜達獲得自由,天神取回甘露,而眾蛇一無所獲。
佛教
[編輯]佛教認為,迦樓羅是護持佛的天龍八部之一,有種種莊嚴寶象,金身,頭生如意珠,鳴聲悲苦,每天吞食一條龍王和五百條毒龍[註 3]。隨著體內毒氣聚集,迦樓羅最後無法進食,上下翻飛七次後,飛往金剛輪山,毒氣發作,全身自焚,只剩一個純青琉璃心。天下有無數迦樓羅,由威德、大身、大滿、如意四大迦樓羅王統領。同時,迦樓羅也是觀世音的護法之一,觀世音形象萬千,也可以化身為迦樓羅。在密宗的體系中,迦樓羅(藏語:khyung)是五方佛中北方羯摩不空成就佛的坐騎,人面鳥身,寓意法王攝引一切,無不歸者。
在藝術表現中,迦樓羅通常以半人半鳥或全鳥形象出現。
半人半鳥的情況下,鳥身肚臍以下是鷹的形象,肚臍以上則借用天王的外形,只有嘴如鷹喙。面呈忿怒狀,露牙齒,頭戴尖頂寶冠,雙髮披肩,身披瓔珞天衣,手戴環釧,通身金色。身後兩翅紅色,向外展開,其尾下垂,散開。泰國國徽、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市徽上的迦樓羅就是此形象。而在中國中原地區的佛教寺廟中,迦樓羅常常以觀世音化身之一的身份出現在供奉觀音的圓通寶殿中,全身白袍,人形,唯面部尖喙,仍是鷹形。
全鳥形則通身如鳥。在中國西南地區,迦樓羅往往以金雞形象出現,立於塔頂,另外,印度尼西亞國徽上的迦樓羅也是全鳥形象。
影響
[編輯]迦樓羅崇拜隨著印度教和佛教的傳播,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地區,都有很大的影響。人們把迦樓羅當作力量的象徵崇拜。
尼泊爾的10元紙幣鈔票上的圖案就是迦樓羅,遍布各地的毗濕奴神廟前,大都有一個迦樓羅跪在前面,如加德滿都杜巴廣場的毗濕奴廟。
印尼的加魯達印尼航空公司使用了迦樓羅的名稱及形象。
在中國,迦樓羅結合了古代傳說中的大鵬形象,稱作「大鵬金翅鳥」,成為釋迦佛的坐騎之一。中國西南的白族將迦樓羅崇拜和自身的金雞崇拜結合在一起,為鎮水患之神,作為自己的圖騰之一。
在空戰射擊遊戲《皇牌空戰6:解放的戰火》中,主角所屬的戰鬥機中隊代號就是Garuda(通譯為神鳥中隊)。
加拿大製作的動作遊戲《戰甲神兵》中的Warframe Garuda是來自迦樓羅。
-
騎在迦樓羅上的毗濕奴的圖片《Raja Ravi Varma繪畫》
-
在迦樓羅上的毗濕奴的木雕像《印度尼西亞,峇里島》
-
騎在迦樓羅上的毗濕奴的銅像《柬埔寨,吳哥窟,12世紀》
與其他巨鳥崇拜的關係
[編輯]迦樓羅是古代世界性的巨鳥崇拜在印度地區的體現,如古埃及的長生鳥、起於兩河流域而後流傳於西方世界的獅鷲(半獅鷲、格里芬)、古希臘的不死鳥、阿拉伯的Roc(大鵬、神鵰、神鷹)、中國的大鵬和鳳凰、印第安人的雷鳥等等。
從迦樓羅臨死全身遭火焚的特點來看,其與埃及的長生鳥應該有著更為緊密的聯繫,由於印度當地多毒蛇,人們又為其加上了捕食毒蛇的能力,作為崇拜的對象。
迦樓羅崇拜隨著印度教和佛教的傳播,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地區,都有很大的影響。人們把迦樓羅當作力量的象徵崇拜。
注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Daniélou, Alain. Gods of India: The Classic Work on Hindu Polytheism from the Princeton Bollingen Series. Inner Traditions / Bear & Co. December 1991: 161 [2022-04-07]. ISBN 978-0-89281-354-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1) (英語).
來源
[編輯]- 《摩訶婆羅多》,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ISBN 7-5004-5246-2
- 《世界神話辭典》,遼寧人民出版社,ISBN 7-205-00960-X
- 《宗教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28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