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長鰭羊舌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長鰭羊舌鮃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條鰭魚綱 Actinopteri
目: 鰈形目 Pleuronectiformes
科: 鮃科 Bothidae
屬: 羊舌鮃屬 Arnoglossus
種:
長鰭羊舌鮃 A. tapeinosoma
二名法
Arnoglossus tapeinosoma
(Bleeker, 1866)[1]

長鰭羊舌鮃學名Arnoglossus tapeinosoma)為條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羊舌鮃屬魚類,俗名長鰭肢鮃、尖體羊舌鰈。分布於西達波斯灣、南達印度尼西亞以及海南省中沙群島、廣東大陸沿海到台灣東北等,屬於暖水性底層魚,棲息深度240-250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蘇門答臘的巴東。[1]

形態特徵

[編輯]

背鰭92—99;臀鰭70—75;胸鰭(左)12—13,(右)10;腹鰭6;尾鰭17。側線鱗55—56。鰓耙0+9—10。椎骨10+31—32個(解剖一尾,X光照片2)。體長為體高2.6—2.9倍,為頭長3.8—4.2倍。頭長為吻長4—4.9倍,為眼徑3.2—3.7倍,為眼間隔23.2—43倍,為最長背鰭條1.9—2.3倍(雌)或0.3—0.5倍(雄),為左胸鰭長1.6—1.7倍,為左腹鰭長2.4—3.1倍,為尾鰭長1.3—1.5倍,為尾柄長7.2—12.9倍;尾柄高為尾柄長2.7—3.8倍。

頭體為長橢圓形;很側扁,體高為體寬5.7—6.7倍。尾柄短高。頭高大於頭長,背緣約在吻後端有一小凹刻。吻鈍,無棘。兩眼位頭左側;上眼鄰近頭背緣,前緣較下眼前緣稍後。眼間隔窄嵴狀。每側鼻孔2個,前孔有一皮膜突起;左鼻孔位眼間隔前方吻側,右鼻孔位較高。口小,前位,斜形,閉時兩頜前端約相等。上頜略伸過下眼前緣;下頜聯合下方小突起狀。兩頜牙小,下頜每側牙約20多個。鰓孔大,上端略不達側線。鰓耙長扁,較鰓絲短。

頭體左側被弱櫛鱗,胸鰭、吻部、口緣及眼間隔前中部無鱗,其他鰭及頭體有鱗;右側被圓鱗。左側線側中位,胸鰭後上方彎弧部長略不及眼徑2倍;右側無側線。背鰭始於吻後部偏右側,有膜連右側後鼻孔背緣;成年雌魚前3鰭條較第4鰭條稍長;雄魚前方6—7鰭條長絲狀,第2鰭條最長;後端鰭條最短小。臀鰭始於胸鰭始點略前下方,形似背鰭中後部。左胸鰭尖刀狀,第3—4鰭條最長;右胸鰭中央最長,約等左胸鰭1/3。左腹鰭始於下眼後緣下方附近;第3鰭條最長,約達第3—4臀鰭條基。右腹鰭基短,始於第4左腹鰭條基右側。腰帶骨突出為扁棘狀。尾鰭中部13鰭條分枝,後端尖圓或雙截形。頭體左側淡黃灰褐色,眼後緣黑色;鰭淡黃色,背、臀鰭外緣色較暗且鰭基後端稍前各有一亮黑斑,雄魚前方絲狀背鰭條黑色,偶鰭後端黑色,尾鰭有小黑點且中部稍前上下各一灰黑斑。右側體乳白色,鰭亦較淡,胸鰭白色,腹鰭後端黑色。胃彎鉤狀。幽門盲囊4個。腸長為頭長1.6倍。體長82.5毫米白馬井標本(1973,Ⅴ.18),卵巢長三角形,Ⅳ期初階段,后角約達第14脈棘下端。卵大小不等。最大卵徑。0.35毫米。

為暖水性底層海魚,大魚體長達127毫米。北部灣體長55.7毫米雄魚背鰭前端鰭條已呈絲狀。

測量標本7尾;體長59.3—97毫米;采自珠江口外(北緯21°,東經112°30′,水深40—60米)、粵西,以及海南瓊海、新村、三亞、白馬井等。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长鳍羊舌鲆.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資料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