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隨體染色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在細胞分裂中期,除了著絲粒,一些染色體中還可以觀察到一或多個次縊痕。次縊痕總是保持位置不變,因此可以用來識別特定染色體的標誌物。一個隨體染色體衛星染色體通過次縊痕具備了跟染色體主體分離的一個染色體節。該術語是謝爾蓋納瓦申在1912年提出的。[1]

在細胞分裂中期隨體出現,並通過一個染色質絲附著在染色體其餘部分上。

每個二倍體細胞核都至少有2個隨體染色體,而縊痕對應於一個核仁組織區 (NOR)。

NOR處出現次縊痕被認為是由於rRNA 轉錄核仁結構特徵阻礙了染色體凝縮造成的。[2]

在人類中,隨體染色體的例子有染色體13、14、15、21和22[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Rieger, R.; Michaelis, A.; Green, M.M. A glossary of genetics and cytogenetics: Classical and molecular.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68. ISBN 9780387076683. 
  2. ^ Pikaard, C.S., The epigenetics of nucleolar dominance, Trends in Genetics: 495–500, doi:10.1016/S0168-9525(00)02113-2 
  3. ^ Sullivan, G.J.; Bridger, J.M.; Cuthbert, A.P.; Newbold, R.F.; Bickmore, W.A.; McStay, B., Human acrocentric chromosomes with transcriptionally silent 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s associate with nucleoli, The EMBO Journal, 2001, 20 (11): 2867–2877, PMC 125486可免費查閱, PMID 11387219, doi:10.1093/emboj/20.11.2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