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青島老舍故居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座標36°03′44.5″N 120°19′36.5″E / 36.062361°N 120.326806°E / 36.062361; 120.326806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老舍故居
青島老舍故居
青島老舍故居,2022年2月
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青島市市南區黃縣路12號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
時代1934至1937年
編號4-456-5-023
認定時間2013年10月10日

36°03′44.5″N 120°19′36.5″E / 36.062361°N 120.326806°E / 36.062361; 120.326806

青島老舍故居,位於中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黃縣路12號,為中國現代文學家老舍在青島生活期間的住所。老舍1934年9月赴青島執教於國立山東大學,1936年7月辭職專職寫作,1937年8月因戰事離開青島。老舍在青島曾數次遷居,1935年末遷至黃縣路寓所,在此居住時間最長,其代表作《駱駝祥子》即誕生於此。

該故居於2010年已闢為駱駝祥子博物館,為中國大陸首個以文學著作命名的博物館。青島老舍故居於2013年被列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編輯]

建成之初

[編輯]

黃縣路12號老舍故居約建於1930年[1]。老舍在此居住前,電氣工程師黃曾銘及其子女,後來成為演藝界著名人士的黃宗江黃宗洛黃宗英曾在該樓二層居住[2][3]。1934年黃曾銘逝世後,黃宗江一家離開青島[4]

老舍在青島執教與寫作生活

[編輯]
金口三路2號乙老舍故居,2017年

1934年6月29日,老舍辭去在濟南齊魯大學的教職,去上海準備做職業作家,但因一二八事變後上海出版業不景氣,遂接受國立山東大學聘請,於同年9月下旬到青島任國立山大中文系講師[5][6]。老舍與妻子胡絜青、長女舒濟到達青島後,經山大校長趙太侔安排居住在山大校園北側萊蕪路的一處西式平房內(今登州路10號甲址)[5]。在此居住三個多月後,於1935年初遷居至金口二路的一座小樓(今金口三路2號乙)的二樓[7]。老舍在該寓所中的書房可望海,屋門外可見鄰院一株櫻花樹,其小說集《櫻海集》便得名於此[7]。1935年8月16日,舒乙在金口二路寓所出生[8]。據胡絜青1981年回憶,「在金口二路生下舒乙後,秋末冬初,我們還搬過兩三次家,時間都很短。[8]」1935年末,老舍一家遷入黃縣路寓所,即今黃縣路12號老舍故居。老舍一家住在一樓東端的四間房間內,直至1937年離開青島[9][10]

老舍在國立山大執教時,1934至1935學年講授課程為文藝批評、歐洲文學概論、小說作法、高級作文[6][11][12]。1935年夏,老舍由講師升任教授,1935至1936學年講授高級作文、歐洲文學概論、文藝思潮、歐洲通史等課程[6][11][13]。據學生回憶及當時山大校內刊物,老舍對待學生作文嚴格認真,講課風格嚴謹充實而幽默親切,頗受學生歡迎,甚至被稱為「笑神」[6][14]。除日常任課外,老舍常受邀在山大校內及校外青年會、市立中學市立女中(胡絜青當時在此任教)等地發表學術演講[6][15][16]

講課之餘,老舍仍堅持寫作。1935年7月,老舍、洪深王統照吳伯簫臧克家孟超等12名文學工作者在《青島民報》創辦副刊《避暑錄話》,按計劃共出10期,7月14日創刊,9月15日終刊[6][17]。老舍參與了《避暑錄話》的創刊與編輯,並在該刊發表了《檀香扇》、《立秋後》等7篇散文、短篇小說《丁》與舊體詩《詩三律》[17]。此外,老舍在金口二路居住期間,還撰寫了中、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斷魂槍》等,分別收錄在《櫻海集》與《蛤藻集》中[18]。另有《青島與山大》、《五月的青島》等散文、雜文發表在《國立山東大學二五年刊》等出版物中[6][19]

在各篇散文中,老舍對青島的山海花木等自然風景不吝讚美之詞[6],甚至在小說《丁》中借人物之口稱:「我,黃鶴一去不復返,來到青島,住在青島,死於青島,三島主義,不想回去![20]」但對青島過度「洋化」的現象有所不滿[6][21]。而在《青島與山大》中,老舍認為,正如靜寂的青島之冬不同於喧鬧的青島之夏,國立山東大學在青島「洋化」的氛圍中並未受其影響,反而代表了「朴儉靜肅」的山東精神,對讀書治學大有裨益[22]。又在文中寫道:「至於沿海上停著的各國軍艦,我們看見的最多,此地的經濟權在誰何之手,我們知道的最清楚……我們眼前的青山碧海時時對我們說:國破山河在!於此,青島與山大就有了很大的意義。[6][23][24]

國立山大第一校舍,原俾斯麥兵營III號營房,為國立山大中文系所在地

1936年,山大受一二九運動影響發生學潮,同年春,校方將6名學運領袖開除,導致部分學生罷課,並與校方及支持校方的學生發生衝突,校長趙太侔辭職。老舍認為這是學校辦教育的失敗,並試圖從中調解,但引起雙方不滿,倍感失望,遂決定與洪深等人一同辭職[25][26][27]。儘管新任校長林濟青一再挽留,老舍仍於1936年7月辭去教職,做職業作家[28]

當年春天,老舍曾從朋友口中聽說一名車夫買了車子又賣掉,如此三起三落最終仍然窮困的故事,又聽說另一名車夫被軍隊抓走卻牽回三匹駱駝的故事,老舍辭職後,以此為靈感在黃縣路寓所內開始創作長篇小說《駱駝祥子[29]。在此期間,老舍曾給北平的朋友寫信打聽駱駝的習性[30],又常在青島街邊與車夫等體力勞動者交談,甚至請他們進家中做客[27][31][32]。老舍在山大的朋友和學生也常常到訪[33]。1936年9月16日,《駱駝祥子》開始在上海《宇宙風》雜誌連載,1937年10月1日完結[34]。除《駱駝祥子》外,老舍在此期間還曾撰寫中篇小說《文博士》、創作經驗集《老牛破車》等[35]

抗戰爆發後至今

[編輯]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海軍進逼青島。因妻子胡絜青懷孕,老舍一家無法立即逃難。8月1日,次女舒雨出生[21][36]。8月13日,老舍與家人商議後單獨離開青島,赴濟南接受齊魯大學聘請,準備找到住所再將家人接去,但次日日軍在青島製造事端[37](老舍自述為「敵陸戰隊上岸」),胡絜青攜子女匆匆離開青島[20]。此後老舍再未到訪青島。據王統照回憶,抗戰結束後的1945年9月,老舍曾計劃移居青島,委託他在青島物色住房,但因受邀赴美國講學而未能實現[6][38]。1946年趙太侔在青島組織國立山大復校後,曾聘請老捨出任文學院院長,老舍1947年9月5日回信表示歸國後再行商議[39]。老舍後來回憶青島時期,認為「從收入上說,我的黃金時代是當我在青島教書的時候」,又多次在著作、信件中流露出對青島時代的懷念[40]。而後人認為老舍在青島生活的時期也是他文學創作的鼎盛時期[6]、生活與創作結合的「黃金時代」[38]

老舍故居正門,2013年,左側可見名人故居標誌牌和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標誌碑

黃縣路老舍故居此後仍為民居。1981年3月,胡絜青與舒濟重訪青島,並確定了老舍在青島萊蕪路、金口二路、黃縣路三處故居的位置[41][42]。1984年,胡絜青再次到訪青島,參加第二屆老舍學術研討會,並重訪舊地,老舍之子舒乙也曾數次重訪青島[43]。1985年1月25日,黃縣路老舍故居列入第三批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44]。2003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將該建築作為文化名人故居掛牌保護[45]

因該樓年久失修、衛生狀況不佳,青島市人民政府於2005年立項修復,市政府、市南區政府為此先後投資1400萬元[46][47]。樓內12戶居民自2008年3月起陸續遷出,2009年10月開始正式施工[46]。2010年5月24日,老舍故居修復工程竣工,同時駱駝祥子博物館在老舍故居開館,為中國大陸首個以文學著作命名的博物館,舒乙、舒濟、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等出席開館儀式[46][47]。2011年12月,駱駝祥子博物館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48]。2013年10月10日,老舍故居列入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49]

建築特色

[編輯]

黃縣路12號老舍故居坐北朝南,平面呈「一」字形,建築面積約400平方米,磚石結構,樓高二層,無地下室,屋頂為紅瓦四坡屋頂。正立面大致為中軸對稱布局,牆基至一樓窗台處以花崗岩砌成。東西兩端各開一門,東門通往一樓,西門通往二樓。[2][50][51][52]

老舍一家在該樓居住時居住在一樓東側四間房間內,其中東北角背陰處房間為老舍的書房,東南角的較大房間為客廳,與書房相通,客廳以西分別為胡絜青與舒乙的臥室、老舍與舒濟的臥室[52][53]。2010年駱駝祥子博物館開館後,該建築一樓為博物館展覽廳,分為序廳、版本廳、創作廳、青島廳、影視廳、珍藏廳等,藏有舒濟、舒乙、北京老舍紀念館等單位、個人捐贈的300餘件文物,二樓與閣樓闢為茶室[46][47][54]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註腳

[編輯]
  1. ^ 袁賓久(2019年),第335頁
  2. ^ 2.0 2.1 袁賓久(2019年),第337頁
  3. ^ 青島日報(2013年)
  4. ^ 黃宗江(2011年)
  5. ^ 5.0 5.1 鄭安新 & 鞏升起(2010年),第50頁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王桂雲(2009年)
  7. ^ 7.0 7.1 鄭安新 & 鞏升起(2010年),第51頁
  8. ^ 8.0 8.1 鄭安新 & 鞏升起(2010年),第52頁
  9. ^ 鄭安新 & 鞏升起(2010年),第53-54頁
  10. ^ 魯海(2016年),第213頁
  11. ^ 11.0 11.1 鄭安新 & 鞏升起(2010年),第40頁
  12. ^ 魯海(2016年),第206-207頁
  13. ^ 魯海(2016年),第207頁
  14. ^ 鄭安新 & 鞏升起(2010年),第41頁
  15. ^ 鄭安新 & 鞏升起(2010年),第41-42頁
  16. ^ 魯海(2016年),第209-211頁
  17. ^ 17.0 17.1 鄭安新 & 鞏升起(2010年),第73-74頁
  18. ^ 魯海(2016年),第211頁
  19. ^ 鄭安新 & 鞏升起(2010年),第42頁
  20. ^ 20.0 20.1 鄭安新 & 鞏升起(2010年),第104頁
  21. ^ 21.0 21.1 魯海(2016年),第220頁
  22. ^ 鄭安新 & 鞏升起(2010年),第42-43頁
  23. ^ 鄭安新 & 鞏升起(2010年),第71頁
  24. ^ 魯海(2016年),第206頁
  25. ^ 鄭安新 & 鞏升起(2010年),第48頁
  26. ^ 魯海(2016年),第217頁
  27. ^ 27.0 27.1 田野(2017年)
  28. ^ 鄭安新 & 鞏升起(2010年),第48-49頁
  29. ^ 鄭安新 & 鞏升起(2010年),第119-120頁
  30. ^ 鄭安新 & 鞏升起(2010年),第120頁
  31. ^ 鄭安新 & 鞏升起(2010年),第122-123頁
  32. ^ 魯海(2016年),第216頁
  33. ^ 鄭安新 & 鞏升起(2010年),第97-98頁
  34. ^ 鄭安新 & 鞏升起(2010年),第127-128頁
  35. ^ 魯海(2016年),第218頁
  36. ^ 鄭安新 & 鞏升起(2010年),第103頁
  37.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2000年)
  38. ^ 38.0 38.1 鄭安新 & 鞏升起(2010年),第106頁
  39. ^ 鄭安新 & 鞏升起(2010年),第78、84、107頁
  40. ^ 鄭安新 & 鞏升起(2010年),第105-106頁
  41. ^ 鄭安新 & 鞏升起(2010年),第50、108頁
  42. ^ 胡絜青(1981年)
  43. ^ 鄭安新 & 鞏升起(2010年),第109頁
  44.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2013年)
  45. ^ 王法艷(2014年)
  46. ^ 46.0 46.1 46.2 46.3 徐美中(2010年)
  47. ^ 47.0 47.1 47.2 李魏(2010年)
  48. ^ 李敏(2011年)
  49. ^ 山東省人民政府(2013年)
  50. ^ 鄭安新 & 鞏升起(2010年),第53頁
  51.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 青島市文物局(2004年)
  52. ^ 52.0 52.1 張樹楓(2004年)
  53. ^ 鄭安新 & 鞏升起(2010年),第54頁
  54. ^ 段海鷹 & 李瑞祿(2010年)

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