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產業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2年5月12日) |
本條目為香港經濟系列之一 |
|
其他香港系列
|
香港的房地產業已有悠久的歷史,1841年英國佔領香港後拍賣土地,逐步形成和確立香港的地權制度和土地批租制度。
1950年代末期到1980年抵壘政策結束前,因政局動盪,大批中國大陸人口移入,香港人口急速膨脹,居住成為當時社會經濟中一個嚴重問題。因此香港政府出於人道理由與社會安定,於1950年成立之香港模範屋宇會提供土地。1954年開始大量興建徙置區。在1960年代,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推出廉租屋邨。1970年代初,大批地產公司紛紛藉此牛市時機掛牌上市籌集大量資金發展業務。此時持香港工商持續增長,成為二戰後以來空前的繁榮。隨著需求上漲,發展規模漸大,經營房地產所需資金也日見龐大,一些小型地產公司在此時逐漸被淘汰,實力雄厚的地產商逐漸壟斷市場,此時地產業逐漸成為香港經濟的重要的支柱。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訂,嚴格限制香港土地供應,導致香港房地產供求失衡而價格急升,至1997年為止。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之際,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同時特區政府推出八萬五建屋計劃試圖恢復供求平衡,導致香港地產市道受到重創,大量業主變成負資產,至2002年11月,特區政府為了挽救樓市,推出了減少土地供應和政府退出房地產市場等名為孫九招的政策,並受到更緊密經貿關係等貿易政策刺激香港經濟發展和物價上漲,直到2010年,樓市幾乎回到1997年金融風暴前夕的水平,其後仍然上升不止,使市民負擔房地產的能力成為社會及政治議題,而政府的政策並未能影響此趨勢。[1][2][3]
2010-2020年香港連續10年蟬聯全球最難負擔樓價的地區[4]。根據2020年的統計數據,香港中位數收入住戶平均需要20.8年不吃不喝的收入才能負擔一個住房[5]。
歷史
[編輯]早期的城市建設及土地制度
[編輯]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英國取得香港成為其殖民地,而當時英國之所以看中香港,主要原因是維多利亞港,英國人當時正在建立一條全球的貿易路線,來運輸他們購買和生產的原材料與產品,他們需要不向他們征稅的自由貿易港,而維多利亞港作為天然的避風港,水深港闊,正是英國人的需求。因為英國人將香港設為了自由貿易港,英國人無法從貿易中徵稅,但建設香港又需要資金,但香港卻土地貧瘠而且缺乏自然資源,而英國政府又不願運錢過來,那麼政府唯一可以做的,也是唯一擁有的就只有土地。由此開始了土地在香港發展中的重要角色。
1841年,根據《英皇制誥》,所有土地馬上皆屬英國皇室所有,稱為官地(Crown land),香港的土地拍賣並不是真的將土地永久出售,而只是出售有期限的使用權(Leasehold),可以稱之為「批地」,而這也確定了現行的土地批租制度,但新界區居民的紅契土地仍保留著清朝政府的地權制度。早期批地年期極長,為999年,而後期縮短至99年,而現時批地年期大多為50年。英國人於1841年6月7日便公報公開發售(批地)土地並於同月14日由海軍上將Admiral Sir Charles Elliot於澳門成功拍出404幅土地。而由於土地全部屬於政府(英國皇室),政府作為一個壟斷的供應者,為提高土地價格,維護自己利益,限量賣地成為了政府最理性的行為,而這就是高地價政策的開始。[6]
二戰後至1960年代
[編輯]踏入二十世紀,於四十年代後期開始由此中國大陸的戰亂與動盪,大量內地居民湧來香港,香港人口急速膨脹,由1946年的60萬,於1949年激增至186萬,到1959年更超過了300萬,人口的急劇增加使居住成為當時社會經濟中一個嚴重問題。在港九各地,到處出現一些簡陋的木屋。由於木屋區頻頻發生火災,港府於是設立徙置區安置災民。由於居住環境惡劣及嚴重短缺,成為當時香港社會最嚴峻的一個問題。
因此港英政府出於人道與社會安定,於1950年成立香港模範屋宇會,由政府撥地,為低收入居民提供廉租房屋,興建之屋苑有模範邨,而於1954年開始大量興建徙置區,後來的徙置屋邨是香港公共房屋的前身。當時,香港除了貿易外,輕工業漸漸崛起,而大量從內地來港的貧窮移民便成為了工廠工人,徙置區可以視作等同於工人宿舍,降低工廠的成本,更有助於香港的出口,其實就是一種補貼出品。另外建立公共房屋可以有助於私人房屋的價格,即有助於政府的高地價政策。1950年代隨人口的激增,大量資本擁入地產業,香港就出現了房地產熱潮。在高地價政策下港英政府可以以低稅率來維持香港的競爭優勢,同時又有收入搞公共服務,為低收入提供一定的保障同時,中產可經投資物業而享受到財富增加的好處,這漸漸便加強了整個香港社會對高地價政策的路徑依賴。
1955年港府修改建築條例[7],鼓勵新建築物向高空發展,以緩解樓宇供應緊張的困境,樓宇建造高度不再受1903年起實施的普通民房高度以5層為限的規定所限制,新條例准許建築物的高度為街道寬度的1.41倍,每層的高度也由3.66米減至2.74米。而在此之前,若要興建高出5層的樓宇,得報港督和行政局審批核准,在20世紀50年代初,香港超過5層的高樓還只有寥寥10多間。1955年愛國商人霍英東投資興建當時香港最高的大廈——蟾宮大廈,在興建的過程中,霍英東開創了「分層出售」、「分期付款」、「賣樓花」等的售樓方式,為香港地產業發展帶來革命,加速了整個香港地產市場的繁榮,是香港地產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從此地產業成為香港的經濟支柱之一,佔GDP的比重在20%以上,成為香港經濟的「晴雨表」。[8]
1965年香港股災,香港爆發了銀行信用危機,恆生指數在這次股災跌了四分之一。接著房地產價格暴跌,陷入了戰後第一次大危機之中,許多地產公司倒閉,香港房地產業一直延續到1969年才有所好轉。
1970年代
[編輯]1970年代是香港的地產狂潮年代,香港的華資巨頭,現時的香港四大地產商等便是由此起家,如華人首富李嘉誠,他在1958年轉型投資地產,1971年成立長江實業,1972年於香港交易所上市。同年,當時的香港總督麥理浩制定了「十年建屋計劃」政策,要在1973年至1982年的十年期間,為180萬香港基層居民提供公共房屋單位。1974年,石油危機導致香港股市暴跌,地產業全面調整,香港樓價下跌了三至四成。1975年底開始,房地產市場續漸回升,港府1976年開始地鐵修建計劃,提升了城市土地價值。至1978年,又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解決二百多萬基層市民的自置居所需要。由此可見當時的高樓價已是嚴重社會問題。1977至1979年兩年間,香港人口由450萬人急增至500萬人,樓宇出現供不應求,屯門、沙田、葵涌等香港新市鎮逐步成型,分散市區香港島及九龍區擠迫的人口密度。這個時期的香港持續快速發展,香港房地產市場達到高潮。
中英聯合聲明
[編輯]直至1981年,中英雙方有關香港問題談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對香港行使主權,令港人出現信心危機。一年內,香港樓價下跌六成。至1984年9月,《中英聯合聲明》發表,聲明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中國政府會確保其社會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香港奉行的資本主義制度、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可以維持「五十年不變」。後來市民信心漸漸回升,樓市慢慢再度復甦。[9]。另外《中英聯合聲明》限制每年香港土地供應不得多於50公頃,令地本身已經少的土地供應更少,直接把香港樓價推上新高。[9]
1989年,北京「六四事件」爆發,中共以武力鎮壓學運,部分香港人對前景失去信心,資金人才外流,樓價再度大跌,為刺激經濟及重拾港人信心,當年的港督衛奕信提出「玫瑰園計劃」,決定興建規模龐大的新機場,即今日的赤鱲角機場。
十多年內,香港地價上升了二十倍,過高的地價,使只有少數的擁有龐大資本的地產商才能參與土地市場,結果做成寡頭壟斷,造成政府與地價巨頭與數百萬私樓擁有者這共同利益體,而這造成了主權移交後高地價的必需繼續性。而另外企業,特別是中小企也需要高樓價,物業是香港工商業的重要抵押品,中小企往往通過抵押物業向各銀行借貸,流動周轉,高房價令樓成為香港銀行最接受的抵押品,此同時又強化了高地價。市區住宅樓價在1995年,售價約每平方米4萬港元,普通市民難以負擔。[10]
1997年主權移交以後
[編輯]香港回歸之後,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香港也被波及。而首任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推出了「八萬五建屋計劃」,遇上亞洲金融危機,香港地產市道受到重創,中產作為社會的中堅力量,當他變成負資產,整個社會的經濟便無法維持,所以原本為解決目標的高地價政策成為了唯一的救星。2002年,政府推出「孫九招」,不再興建新的居者有其屋住宅,並減少供應。由2003年起,香港樓市持續上升5年。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樓價一度下調約30%,但為時短,不足兩季。在各國推出救市措施後,金融體系漸告穩定,樓價又再上升,直到2010年,部分地區樓價已超越97年金融風暴前夕的水平。
此時政府多以「勾地」來賣地。在「勾地」制度下,香港地政總署定期列出公開的土地儲備表《供申請售賣土地一覽表》,即是俗稱「勾地表」。勾地是香港特區政府現行拍賣政府土地的一個途徑,此制度在亞洲金融危機後(1999年)推出,在當時,它與另一傳統的拍賣官地機制「常規賣地」同時施行。「勾地」就是土地在正式掛牌出讓前,由對該土地感興趣的單位向政府表明購買意向,並承諾願意支付的土地價格。
有意買官地的公眾人土,包括地產發展商,可向地政總署提出申請「勾地」,並報出底價。政府收到申請,若果有關提價合乎政府估計的市場價格之十成(後降至八成),就會將該地塊按規定「勾出」,並在規定期限內組織其招標拍賣,公眾拍賣會上價高者得,提出勾地者必須參與該次競價,但其報價不得低於它申請時的底價。若果拍賣時「不到價」,即是不達到官訂拍賣當時秘密底價,地政總署有權收回,並留作下次再拍賣,直至等於或高於政府預期的價格為止。如果拍賣時無人提出等同或高於勾地者申請時的提價,政府有權沒收原先勾地者的按金。該按金是保証是次拍賣價不會低於勾地者原先的提價。在賣地過程中,政府不會提供任何優惠予勾地申請者,如申請者最終不能買得土地,發還按金時也不會給予利息。而有觀點認為勾地是近年高樓價的另一原因。
到2010年代,香港住宅樓價和租金屢創新高,引起強烈民怨。[11]2011年中,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訪港,警告特區政府避免讓香港的房屋問題演變成政治問題,要求特區政府加倍關注,解決市民住屋問題。[12]2011年8月,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訪問香港,期間特別關注香港房屋問題。[13]在中央政府施壓下,[13][14]同年10月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宣佈恢復居者有其屋計劃。梁振英繼任行政長官後,政府於2013年2月宣佈取消勾地制度。[15]
從2006年至2015年,香港每年平均僅有2萬多個住宅單位建成。2017年有人估計香港每年需要有5萬多個住宅單位供應,始能滿足包括新增人口在內的住屋需求。[16]長期的房屋供應短缺以及樓價和租金大升造成各種社會問題,逐漸撕裂香港社會。[17]面對樓價嚴重脫離一般人的負擔能力,越來越多香港年輕人對置業感到絕望。[18][19][20]在住宅以面積計價格大升而買家購買力有限的環境下,發展商興建實用面積少於200平方英尺的特小住宅單位(「納米樓」)開始成為趨勢。[21]前行政會議成員林奮強在2017年指出香港的房屋問題已到了「禍延三代」的地步。[22]
年 | 出租公屋 | 出售資助房屋 | 私人住宅 | 總數 | 數字來源 |
---|---|---|---|---|---|
1997 | 23,900 | 22,300 | 18,200 | 64,400 | [23] |
1998 | 14,000 | 21,000 | 22,000 | 57,000 | [24] |
1999 | 30,000 | 18,000 | 35,000 | 83,000 | [25] |
2000 | 42,500 | 17,420 | 25,790 | 85,710 | [26] |
2001 | 51,000 | 23,000 | 26,000 | 100,000 | [27] |
2002 | 20,200 | 12,800 (部分不會出售而改為其它用途) |
34,000 | 67,000 | [28] |
2003 | 11,600 | (已建成的居者有其屋項目暫停出售,或改作其它用途) |
4,50026,400 | 42,500 | [29] |
2004 | 21,000 | 0 | 26,000 | 47,000 | [30] |
2005 | 25,000 | 17,000 | 42,000 | [31] | |
2006 | 4,400 | 16,600 | 21,000 | [32] | |
2007 | 7,400 | 10,500 | 17,900 | [33] | |
2008 | 26,400 | 8,800 | 35,200 | [34] | |
2009 | 19,000 | 7,200 | 26,200 | [35] | |
2010 | 6,400 | 13,400 | 19,800 | [36] | |
2010/11 | 12,000 | 15,000 | 27,000 | [37] | |
2011/12 | 11,200 | 10,100 | 21,300 | [38] | |
2012/13 | 13,100 | 9,800 | 22,900 | [39] | |
2014 | 5,630 | 15,700 | 21,330 | [40] | |
2015 | 11,500 | 11,300 | 22,800 | [41] | |
2016 | 22,000 | 14,600 | 36,600 | [42] | |
2017 | 14,040 | 17,800 | 31,840 | [43] | |
2018 | 25,000 | 21,000 | 46,000 | [44] | |
2019 | 16,000 | 13,600 | 29,600 | [45] |
主要地產發展商
[編輯]香港主要地產商與各行業關係
[編輯]地產商 | 公用事業 | 交通運輸 | 電訊 | 零售 | 資訊科技/電子商貿 | 酒店 |
---|---|---|---|---|---|---|
長江實業集團 | 電能實業(香港電燈) |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香港內河碼頭、香港空運貨站 | 和記電訊 | 百佳、屈臣氏、豐澤 | Tom.com、Bigboxx.com | 海逸國際酒店集團 |
新鴻基地產 | - | 香港內河碼頭、機場空運中心、載通國際(九巴、龍運巴士)、珀麗灣客運、威信停車場、香港駕駛學院、快易通 | 數碼通 | 一田百貨 | 新意網 | 帝港酒店集團 |
新世界發展 | - | 新巴及城巴(已出售)、新渡輪(已出售) | 有線寬頻、新世界電訊(已出售) | 周大福、佐丹奴 | 親子王國 | 瑰麗酒店集團 |
恒基兆業地產 | 香港煤氣 | 香港小輪 | - | 千色Citistore、UNY、家園便利店、景福珠寶 | 名氣通、恒基數碼科技 | 美麗華酒店企業 |
會德豐/九龍倉 | - | 香港空運貨站、現代貨箱碼頭、天星小輪、香港電車(已出售) | 有線寬頻(已出售)、九倉電訊(已出售) | Citysuper、連卡佛、Joyce Boutique、美美百貨 | - | 馬可孛羅酒店 |
香港置地 | 惠康、7-Eleven、萬寧 | 文華東方酒店集團 | ||||
信和集團 | 信和科技(已結業) | 信和酒店 | ||||
嘉里建設 | 香格里拉酒店 | |||||
華懋集團 | 如心酒店集團 | |||||
宏安地產 | 萬有街市 | 日新舍 | ||||
中國海外發展 | ||||||
嘉華國際集團 | ||||||
恒隆集團 |
與中國共產黨關係
[編輯]香港回歸前後,中國共產黨高官子女及親屬開始大規模投資香港房地產,包括栗戰書之女、建銀國際董事長栗潛心在內,中共高層領導中最少有三位有親屬在香港購買豪宅,總價值達5100萬美元,他們利用香港作為國際避稅天堂的優勢積累了大量財富。1991年,習近平姐姐齊橋橋即開始在香港購買房產,2009年齊橋橋之女張燕南在淺水灣購入別墅,此外她還擁有至少5處公寓。2010年,汪洋之女,前德意志銀行高管汪溪沙以20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一處住宅。栗潛心通過加入華菁會等香港團體為中共高官子女(太子黨)和香港富豪及政治家建立了交流平台。由於中共高層將自身既得利益與香港緊密融合,他們無法容忍可能會威脅到香港經濟地位的抗議活動,因此要採取更為強硬的立場。正是在栗潛心之父栗戰書的推動下,港區國安法在隨後得以迅速通過。[46]
參考
[編輯]- ^ 《地產霸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作者:潘慧嫻 天窗出版社 2010年
- ^ 馮邦彥. 《香港地產業百年》.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1年8月 [2019-01-09]. ISBN 978-962-041-834-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地產霸權操控香港延伸至大陸港人大反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謝曉陽 -亞洲週刊 2010-08-29
- ^ Hong Kong Homes Remain World’s Least Affordable for 10th Year. [2020-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HK is ‘least affordable housing market’ for 10th year running. chinadailyhk. [2020-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百年基石-香港地產史話】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5-04-09.本港台
- ^ 香港政府 (1955) 建築條例 (1955 年第68 號) , 第123 章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3-12.香港政府
- ^ 地產勃興 促進香港繁榮(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第十三章
- ^ 9.0 9.1 香港房地產發展歷程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09-25.新浪地產網
- ^ 施漢榮. 《香港放大鏡——細看昨天、今天、明天》.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1996年: 頁48. ISBN 962-290-972-8.
- ^ 政Whats噏:致房屋困局 曾蔭權認衰不認錯. on.cc. 2016-09-07 [2019-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4).
民怨沸騰,歸根究柢是上屆政府停止定期賣地及停建居屋所致。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政府跪低 復建居屋有望. 東方日報. 2011-06-19 [2019-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13.0 13.1 特稿 面訓特首:要穩大局,化民怨. 蘋果日報 (香港). 2011-08-17 [2019-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大道之行:嚴詞訓示有所作為. 東方日報. 2011-08-18 [2019-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勾地14年加劇供求失衡. 東方日報. 2013-03-01 [2019-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土地房屋供应要有新思维新策略/陈光南. 大公網. 2017-04-18 [2017-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香港经济并不自由 北京上海逐渐呈现“香港化”. 和訊網. 2015-03-17 [2017-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明報. 社評:港人蝸居價貴住得苦 釋放土地才有望紓解. 2014-12-10 [2019-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大批年輕人最近走上街頭參加佔領運動,爭取民主普選,顯然只是觸發點,他們對現狀不滿、對置業安居絕望,相信也是原因之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01周報社論】一千萬元上車盤 讓年輕人看見絕望. 2017-04-10 [2017-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林奮強. 9大問題 阻礙本港發展. 晴報. 2017-06-26 [2017-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納米戶飆近2倍 學者驚無得返轉頭. 2017-01-08 [2017-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林奮強. 樓貴禍延三代 政府須助上車. 香港01. 2017-03-07 [2017-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存档副本. [2019-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存档副本. [2019-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存档副本. [2019-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存档副本. [2019-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存档副本. [2019-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存档副本. [2019-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存档副本. [2019-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存档副本. [2019-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存档副本. [2019-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存档副本. [2019-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存档副本 (PDF). [2019-01-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0-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存档副本 (PDF). [2019-01-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0-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存档副本 (PDF). [2019-01-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0-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存档副本 (PDF). [2019-01-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0-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存档副本 (PDF). [2017-07-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6-1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存档副本 (PDF). [2017-07-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6-1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存档副本 (PDF). [2019-01-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0-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存档副本 (PDF). [2019-01-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0-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存档副本 (PDF). [2019-01-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0-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存档副本 (PDF). [2019-01-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0-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存档副本 (PDF). [2019-01-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0-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存档副本 (PDF). [2020-01-0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1-0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香港2019 (PDF). [2020-10-2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1-2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艾莎; 傅才德. 奢华豪宅、中共权贵的财富与香港的命运. 紐約時報. 2020-08-12 [2020-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見條目
[編輯]政府政策
[編輯]香港地產發展列表
[編輯]香港公營房屋發展計劃
[編輯]- 香港公共房屋紀錄列表
- 香港資助出售房屋列表
- 居者有其屋計劃
- 租者置其屋計劃
- 綠表置居計劃
- 重建置業計劃
- 市區改善計劃
- 住宅發售計劃
- 可租可買計劃
- 夾心階層住屋計劃
- 中等入息家庭房屋計劃(僅有美樂花園)
- 置安心資助房屋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