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
外觀
千紀: | 2千紀 |
世紀: | 19世紀 | 20世紀 | 21世紀 |
年代: | 1880年代 | 1890年代 | 1900年代 | 1910年代 | 1920年代 | 1930年代 | 1940年代 |
年份: | 1912年 | 1913年 | 1914年 | 1915年 | 1916年 | 1917年 | 1918年 | 1919年 | 1920年 | 1921年 | 1922年 |
紀年: | 丁巳年(蛇年);民國六年;清宣統九年;日本大正六年;越南啟定二年;查都·若巴通治元年 |
公曆 | 1917 MCMXVII |
羅馬建城紀年 | 2670 |
亞美尼亞曆法 | 1366 ԹՎ ՌՅԿԶ |
亞述曆 | 6667 |
巴哈伊曆法 | 73年-74年 |
峇里島薩卡曆 | 1838年-1839年 |
孟加拉曆 | 1324 |
柏柏爾曆 | 2867 |
英國君主在位紀年 | 7 Geo. 5 – 8 Geo. 5 |
佛曆 | 2461 |
緬曆 | 1279 |
拜占庭曆 | 7425年-7426年 |
農曆 | 丙辰年 (火 辰) 4614 / 4407 — 至 — 丁巳年 (火 巳) 4615 / 4408 |
科普特曆 | 1633年-1634年 |
不調和教曆 | 3083 |
衣索比亞曆 | 1909年-1910年 |
希伯來曆 | 5677年-5678年 |
印度曆 | |
- 維克拉姆歷 | 1973年-1974年 |
- 薩卡曆 | 1838年-1839年 |
- 爭鬥時 | 5017年-5018年 |
全新世紀年 | 11917 |
伊博曆 | 917年-918年 |
伊朗曆 | 1295年-1296年 |
伊斯蘭曆 | 1335年-1336年 |
和曆 | 大正6年 |
爪哇曆 | 1847年-1848年 |
主體曆 | 6 |
儒略曆 | 格里曆減13天 |
檀君紀年 | 4250 |
民國紀年 | 民國6年 |
泰國曆 | 2459年-2460年 |
藏曆 | 陽火龍年 2043 / 1662 / 890 — 至 — 陰火蛇年 2044 / 1663 / 891 |
大事記
[編輯]1月
[編輯]- 1月1日——上海《新青年》雜誌發表胡適(尚在美國)《文學改良芻議》。
- 1月4日——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
- 1月6日——梁啓超從上海抵達北京,促憲政。
- 1月9日——張勳、靳雲鵬、徐樹錚在徐州開省區聯合會(督軍團),商議對付國會辦法。
- 1月11日——蔡元培薦舉陳獨秀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不久陳獨秀北上北京,《新青年》編輯部亦隨之遷京。
- 1月22日—-中日鄭家屯事件解決,中方道歉賠款,日方撤軍。
- 1月29日——奕劻病逝,溥儀堅決不予美諡,而諡之曰「密」,取「追補前過」之義。
2月
[編輯]- 2月3日——美國對德斷交。
- 2月8日——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復中國外交部,如中國對德斷交,美國在財政上支持中國。英法均請中國參加作戰。
- 2月9日——中國外交部向德國駐華公使辛慈抗議德國潛艇政策。
- 2月12日——張勳電黎元洪及段祺瑞,反對對德絕交。
- 2月22日——日首相寺內正毅幕僚、日本勸業、朝鮮、台灣銀行三行代表西原龜三遊說段祺瑞,如中國對德絕交,日本允給予中國財政援助。
- 2月24日——運送華工的法國阿多斯號(Athos)郵輪在地中海被德國潛艇擊沉,543名華工喪生。
- 2月28日——馬君武等300多位國會議員通電反對對德斷交。
3月
[編輯]- 3月8日(公曆,合儒略曆2月23日)——俄國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王室被推翻。
- 3月9日——孫中山電參眾兩院反對參加協約國,電英國首相阻止英國勸誘中國對德宣戰。
- 3月10日——眾議院通過對德絕交案。
- 3月10日——上海總商會電北京政府呼籲保守中立。
- 3月11日——參議院通過對德絕交案。
- 3月11日——梁啓超見黎元洪,促對德絕交。
- 3月13日——康有為在上海通電反對與德絕交。
- 3月14日——中國外長伍廷芳照會辛慈,與德國斷絕外交關係。
- 3月25日——德國駐華公使辛慈離開北京,經停徐州與張勳會談,然後經上海乘船回德國。
- 3月26日——梁啓超致書內閣國際政務評議會,倡議速對德宣戰。
- 3月27日——「中和俱樂部」(安福俱樂部的前身)成立。
- 3月27日——段祺瑞在「那家花園」辦堂會,歡迎西南實力派軍閥陸榮廷,堂會上譚鑫培抱病演出《洪羊洞》,回家七天後病逝。
- 3月30日——孫中山向黨員發出通告:中華革命黨改用中國國民黨名稱。
- 3月31日——康有為致書黎元洪段祺瑞,反對對德國宣戰。
4月
[編輯]- 4月1日——上海《新青年》雜誌發表毛澤東《體育之研究》。
- 4月3日——孫中山呈文農商部,請將《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章程》核准備案。
- 4月6日——美國向德國宣戰。
- 4月15日——陸榮廷離京。
- 4月16日——列寧在德國的幫助下回國。
- 4月——德國駐上海領事館翻譯官漢斯·舍默爾(Hans Schirmer)與孫中山秘密會談。
- 4月25日——段祺瑞召集軍事會議(督軍團會議),次日會議一致通過對德國宣戰。眾議院議員黃攻素質問政府為什麼在軍事會議上解決外交問題。
5月
[編輯]- 5月2日——段祺瑞在迎賓館邀請兩院議員舉行茶會。
- 5月4日——督軍團代表在迎賓館邀請兩院議員舉行招待會,福建督軍李厚基致詞。
- 5月8日——梁啓超發表《外交方針質言(參戰問題)》的長篇文章,主張對德國宣戰。
- 5月8日——眾議院秘密會議商對德宣戰案,分歧很大。
- 5月10日——眾議院召開全院委員會商議對德宣戰案,公民請願團包圍會場,毆打反對派議員。
- 5月11日——外交總長伍廷芳、司法總長張耀曾、農商總長谷鍾秀、海軍總長程壁光辭職,國務會議例會無法召開。
- 5月13日——督軍團在京分別宴請各省國會議員勸通過對德宣戰。
- 5月13日——中午12時,葡萄牙法蒂瑪三位牧童見證聖母顯靈,直至10月13日。
- 5月15日——國務院再咨眾議院對德宣戰案。
- 5月16日——孫中山致電國會議員,反對中國對德宣戰案。
- 5月中旬——孫中山派廖仲愷赴北京運動議員反對參戰。
- 5月18日——英文《京報》(Peking Gazette)報道段祺瑞向日本借款一萬萬元,兩千萬請日人整理兵工廠,八千萬請日本軍官練兵。次日該報主編陳友仁被逮捕,四個月後釋放。
- 5月19日——眾議院以內閣不夠法定人數,緩議對德宣戰案,要求先改組內閣。
- 5月19日——督軍團請國務院轉呈總統,要求解散國會,修改憲法。
- 5月22日——段祺瑞向黎元洪提出內閣改組方案。
- 5月23日——黎元洪罷免段祺瑞國務總理,任命伍廷芳代理總理。段祺瑞通電不承認黎元洪的罷免令。
- 5月26日——安徽省長倪嗣沖通電稱不承認罷免段祺瑞,宣布安徽獨立。之後陸續有七省宣布獨立。
- 5月31日——眾議院議長湯化龍(研究系)辭職,吳景濂繼任。研究系議員七十多人紛紛辭職離京。
6月
[編輯]- 6月4日——美使芮恩施提交照會,勸告中國各派停止內爭,對德宣戰乃次要問題。
- 6月4日——英王喬治五世創立大英帝國勳章,是英國授勳及嘉獎制度中的一種騎士勳章。
- 6月6日——參議院議長王家襄(研究系)辭職。
- 6月6日——孫中山電陸榮廷、唐繼堯討逆救國。
- 6月8日——孫中山給美國總統威爾遜寫信,反對中國對德國宣戰。
- 6月9日——海軍總長程壁光抵達上海。
- 6月11日——日本首相寺內正毅透過章宗祥電天津陸宗輿轉告段祺瑞,支持他武力奪回政權,密令天津三菱銀行借段軍費。
- 6月12日——伍廷芳拒絕簽署解散國會令,辭職,江朝宗代理國務總理。
- 6月13日——黎元洪下令解散國會,江朝宗簽署。
- 6月14日——張勳率辮子兵進京。
- 6月14日——孫中山派胡漢民赴廣州,聯絡廣東省長朱慶瀾。
- 6月15日——張勳見黎元洪,商討局勢。
- 6月16日——張勳著紅頂花翎、黃馬褂進宮覲見溥儀。
- 6月20日——廣東督軍陳炳焜、廣西督軍譚浩明宣布國會未恢復前,暫行自主。
- 6月23日——海軍總長程璧光在上海召集海軍將領會議,反對張勳叛亂。在哈同花園程壁光與孫中山見面。
- 6月27日——孫中山派人持麥加利銀行支票30萬元送交程壁光,作為海軍軍餉。
- 6月28日——康有為化妝成老農秘密進京。
7月
[編輯]- 7月1日——張勳復辟,總統黎元洪躲入日本使館,通電各省出師討伐復辟。
- 7月2日——海軍總長程璧光在上海通電討伐復辟,並派出兩艦北上天津迎接黎元洪南下。
- 7月2日——廣東省長朱慶瀾邀請孫中山南下廣州,駐粵滇軍將領張開儒主張遷都廣州。
- 7月2日——段祺瑞梁啓超趕到天津馬廠陸軍駐地,動員第八師師長李長泰討伐復辟。
- 7月3日——段祺瑞以討逆軍總司令名義在馬廠通電全國,討伐復辟。
- 7月4日——段祺瑞在馬廠舉行誓師儀式。
- 7月4日——孫中山、章太炎、伍廷芳、程璧光、孫洪伊在上海通電,討伐復辟,呼籲黎元洪南下。
- 7月4日——廣東督軍陳炳焜、廣西督軍譚浩明擁戴陸榮廷為兩廣討逆軍總司令。
- 7月6日——馮國璋在南京就職代理大總統。同日,北京南苑航空學校校長秦國鏞駕機向皇宮投彈3枚。
- 7月8日——孫中山乘海琛艦離上海赴廣東,同行有章太炎、陳炯明、朱執信、廖仲愷。
- 7月10日——在美國留學的胡適回國,抵達上海。
- 7月12日——「討逆軍」進入北京(其中包括馮玉祥旅,吳佩孚旅),辮子軍潰敗,「辮帥」張勳由兩個德國人保護,狼狽逃入荷蘭使館。
- 7月13日——溥儀批准張勳辭職,並宣佈退位。
- 7月14日——段祺瑞進京。黎元洪回府通電宣布去職。馮國璋電告奉還代大總統職於黎元洪。
- 7月14日——馮玉祥通電取消清王室優待條件及宣統帝號。
- 7月16日——黎元洪宅發生兇殺案,死三傷二。
- 7月17日——孫中山抵達廣州。唐繼堯通電不承認段祺瑞為國務總理。
- 7月19日——孫中山與陳炳昆、朱慶瀾等商討邀請國會議員來廣東召開國會和組織護法政府問題。
- 7月19日——段祺瑞召開國務會議,討論對德宣戰案和召集臨時參議院案。
- 7月20日——日本內閣決定今後以段祺瑞政府為唯一援助對象,拒絕援助南方
- 7月20日—28日——華北地區海河流域連降暴雨,形成特大洪水,天津五分之四被水淹沒。
- 7月21日——陸榮廷電代大總統馮國璋,請恢復國會。
- 7月21日——梁啓超答記者,稱召集臨時參議院,不恢復國會。段祺瑞派靳雲鵬抵南京,催促馮國璋北上。
- 7月22日——程璧光率艦隊離滬開往廣州,同行有伍廷芳、汪精衛和部分國會議員。
- 7月25日——部分國會議員在廣州開會,商組政府。
8月
[編輯]- 8月1日——代大總統馮國璋抵京。
- 8月1日——教宗向第一次世界大戰參戰各國提出綱領性和平建議。
- 8月5日——程璧光艦隊抵達廣州,孫中山到岸歡迎。
- 8月6日——段祺瑞內閣免譚延闓湖南督軍,任命傅良佐為湖南督軍。
- 8月11日——雲南督軍唐繼堯通電要求恢復國會。
- 8月14日——第一次世界大戰: 中國政府宣布對德國宣戰,同時對奧匈帝國宣戰。廢除中德、中奧條約,收回天津,漢口德奧租界,並援助協約國。
- 8月18日——150餘名國會議員在廣州開會,商組政府。
- 8月25日——國會非常會議在廣州召開,吳景濂為議長。
- 8月28日——黎元洪離京赴天津租界。
- 8月29日——北京政府通緝在廣州國會議員。
- 8月31日——廣州國會非常會議,通過軍政府組織大綱。
9月
[編輯]- 9月1日——國會非常會議選舉孫中山為軍政府大元帥。
- 9月2日——中華匯業銀行(中日「合辦」)正式營業。
- 9月9日——新任湖南督軍傅良佐抵達長沙。
- 9月10日——孫中山宣誓就職,宣言恢復約法,逢迎元首(黎元洪)。
- 9月10日——馮國璋夫人周道如病逝。
- 9月10日——胡適任北京大學英文學、英文修辭學和中國古代哲學教授。
- 9月15日——湖南零陵鎮守使劉建藩、駐衡山湖南第一師第二旅旅長林修海宣告獨立,服從廣東護法軍政府。
- 9月20日——蔣介石從上海寄孫中山《對北軍作戰計劃》和《滇粵兩軍對於閩浙單獨作戰之計劃》。
- 9月22日——廣州非常國會承認對德宣戰案。
- 9月29日——北京政府通緝孫中山、吳景濂。
- 9月29日——北京政府令各省選派參議員。
10月
[編輯]- 10月6日——北京政府軍第八師王汝賢部、第二十師范國璋部與湖南第二師陳復初與南軍趙恆錫、劉建藩、林修海在湖南衡山激戰,南軍敗退。
- 10月7日——孫中山下令討伐段祺瑞、倪嗣沖、梁啓超、湯化龍等。
- 10月10日——廣州護法軍政府決定北伐援湘。
- 10月23日——俄國布爾什維克決定發動十月革命(儒略曆10月10日)。
- 10月26日——廣西督軍譚浩明就任粵桂湘聯軍總司令。
11月
[編輯]- 11月7日——孫中山任命蔣中正為大元帥府參軍(參謀)
- 11月7日——俄國布爾什維克在列寧領導下發動十月革命,推翻了克倫斯基為首的臨時政府;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工人國家。
- 11月10日——臨時參議院在北京召開,段祺瑞致辭,粵桂滇川黔西南五省拒派代表。
- 11月11日——粵桂湘聯軍總司令譚浩明、湘南總司令程潛進入湖南漢普。
- 11月14日——北京政府軍第八師師長王汝賢、第二十師師長范國璋通電請南北停戰,從前線撤兵。
- 11月14日——傅良佐逃離長沙。湖南第一師範學校學生毛澤東率領護校隊參加驅趕北軍的行動。
- 11月15日——段祺瑞請辭中華民國國務總理職。
- 11月16日——法國克里孟梭組閣。
- 11月18日——馮國璋免湖南督軍傅良佐、免代理省長周肇祥,令王汝賢以總司令代湖南督軍。
- 11月18日——南方護法軍進入長沙。
- 11月18日——曹錕、王占元、李純、陳光遠四督軍(直系)通電南北議和。
- 11月22日——馮國璋准段祺瑞辭國務總理職。
12月
[編輯]- 12月6日——芬蘭宣布從俄國獨立。
- 12月9日——陸榮廷唐繼堯通電南北和解,提出恢復國會,湖南罷戰。
- 12月10日——譚浩明程潛與北軍王金鏡部停戰。
- 12月25日——馮國璋下停戰令。
- 12月25日——馮玉祥在北京亞斯理堂受洗成為基督徒。
- 12月31日——督軍團北方十督(皖系):曹錕、張懷芝、張作霖、倪嗣沖、閻錫山、陳樹藩、趙倜、楊善德、盧永祥、張敬堯通電反對恢復舊國會,主張臨時參議會代行國會職權。
出生
[編輯]- 1月1日——鄭君綿,香港男演員(1995年逝世)
- 1月5日——韓美洵,前香港副輔政司(1988年逝世)
- 1月6日——辜振甫,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2005年逝世)
- 1月18日——王永慶,台灣企業家,台塑集團創辦人(2008年逝世)
- 1月26日——張國英,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退輔會主委(2001年逝世)
- 3月1日——魏達賢,香港郵政司(1992年逝世)
- 4月10日——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美國有機化學家(1979年逝世)
- 4月13日——李銳,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2019年逝世)
- 4月24日——宋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原正國級領導人[1]
- 4月25日——艾拉·費茲潔拉,美國爵士樂女歌手(1996年逝世)
- 4月26日——貝聿銘,美籍華人建築師(2019年逝世)
- 5月29日——約翰·甘迺迪,美國總統(1963年逝世)
- 7月6日——王大閎,臺灣建築師。(2018年逝世)
- 7月12日——安德魯·魏斯,美國當代重要的寫實主義畫家(2009年逝世)
- 9月6日——姚依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1994年逝世)
- 9月11日——馬可仕,菲律賓前總統,獨裁者。(1989年逝世)
- 9月19日——戴磊華,前任香港警務處處長。(2004年逝世)
- 9月24日——李煥,前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為中國國民黨資深黨工。(2010年逝世)
- 9月30日——朴正熙,大韓民國總統(1979年逝世)
- 11月3日——鍾士元爵士,香港政治家,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1980年-1988年)、行政會議召集人(1997年-1999年)(2018年逝世)
- 11月28日——向守志,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第二炮兵首任司令員。(2017年逝世)
- 12月17日——安克志,美國外交官,曾任駐中華民國(台灣)大使、駐泰國大使及駐寮國大使(2010年逝世)
- 12月21日——海因里希·伯爾,德國作家,197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者(1985年逝世)
逝世
[編輯]- 1月9日——清朝將領劉永福病卒。(1837年出生)
- 3月8日——斐迪南·馮·齊柏林伯爵,德國飛艇建造者(1838年出生)
- 4月1日——史考特·喬普林,美國散拍音樂作曲家(1867年出生)
- 9月27日——埃德加·德加,法國印象派畫家(1834年出生)
諾貝爾獎
[編輯]- 物理:查爾斯·巴克拉
- 化學:未頒獎
- 生理和醫學:未頒獎
- 文學:卡爾·阿道夫·蓋勒魯普、亨利克·蓬托皮丹
- 和平: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
注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周樹興; 李曉平. 「说道」山东人. 中國社會出版社. 1995 [2016-02-06]. ISBN 9787800887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4).
宋平,1917年4月24日出生於山東省莒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