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26直升機
Mi-26 Ми-26 北約代號:Halo「光環」 | |
---|---|
概觀 | |
類型 | 單旋翼帶尾槳重型直昇機 |
乘員 | 85人 |
首飛 | 1977年9月14日 |
服役 | 1985年 |
設計 | 俄羅斯米爾莫斯科直昇機廠(米里設計局) |
生產 | 俄羅斯羅斯托夫直昇機聯合股份公司 |
產量 | 超過316架 |
單位造價 | 1020萬美元(1996年) |
現況 | 現役 |
主要用戶 | 俄羅斯 烏克蘭 等 |
衍生機型 | 十餘款 |
技術數據(Mi-26) | |
長度 | 40 米 |
旋翼直徑 | 32 米 |
高度 | 8.145 米 |
空重 | 28,150 公斤 |
負載重量 | 49,600 公斤 |
貨艙容積 | 121立方米 |
最大起飛重量 | 56,000 公斤 |
發動機 | 2具D-136渦軸引擎 |
功率 | 2×8500千瓦 |
性能數據(Mi-26) | |
最大速度 | 295公里/小時 |
巡航速度 | 255公里/小時 |
實用升限 | 4,600 米 |
最大航程 | 1920公里(額外載油) |
武器裝備(Mi-26) | |
機槍 | 側窗可掛各式機槍 |
米-26直昇機(俄語:Ми-26)是一款多用途重型直升飛機,也是當今服役中最重、最大的直昇機,由蘇聯米爾莫斯科直昇機工廠(原米爾實驗設計局)設計。該機的機艙載重和艙外負重均可達20噸,與美國C-130大力士型運輸機載重量相當,北約代號為「光暈」(Halo)。該機於1970年代開始研製,1977年12月第一架原型機首飛,1981年6月在巴黎航展展出,1985年通過蘇聯國家驗證,1985年量產,1986年出口外銷,售價1020萬美元。「Mi-26」投產後,有多款改良型機種,如:Mi-26A、Mi-26T、Mi-26P及Mi-26M等。目前,「Mi-26」系列機型的製造商為俄羅斯羅斯托夫直昇機聯合股份公司。[1][2]
「Mi-26」直昇機除作為軍事用途之外,其民用功能也相當廣泛,可用作森林消防、自然災害救援等工作。2008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汶川大地震的救援,就頻繁使用該機吊運大型工程設備到災區進行堰塞湖的挖掘、疏浚工程,在預防災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3]。「Mi-26」還是聯合國執行維和任務的直昇機機種之一。[4]
研發歷程
[編輯]由於蘇聯在1970年代初期研發「Mi-12」直昇機的效果不理想,於是重新開始研製重型直昇機,任務代號為「90計畫」,這就是後來的「Mi-26」直昇機。這款新機型的設計要求飛機自身重量必須小於其起飛重量的一半,並由米爾設計局創始人米哈伊爾·米爾的學生馬納特·迪歇切科負責設計。[5][6]
「Mi-26」以軍民兩用的重型直昇機為目標,以取代早期的「Mi-6」和「Mi-12」重型直昇機。新設計的「Mi-26」機艙載重是「Mi-6」的兩倍,是世界最大和最快的量產重型直昇機。蘇聯建造「Mi-26」的目的是為運送重達13噸(29,000磅)的兩棲裝甲運兵車以及協同軍用運輸機(如「安-22運輸機」和「伊爾-76」)將彈道飛彈運往偏遠地區。
1977年9月14日,「Mi-26」直昇機進行了首飛。1980年10月4日,編號為「01-01」的首架飛機交付使用。在飛機製造期間,有一架即將交貨的飛機在測試單引擎著陸時墜毀,但未造成人員傷亡。
1983年,「Mi-26」的研發工作結束。1985年,飛機開始進入蘇聯軍中服役和商業營運。[5]
「Mi-26」是第一架旋翼葉片達8片的重型直昇機,兩台引擎能進行動力互補,即在其中一台動力不足或失效的情況下,另一台引擎則輸出更大功率以維持飛機的飛行動力。它的重量只比「Mi-6」略重一點,卻能吊掛20噸(44000磅)的貨物,比「Mi-6」大8噸,是繼「Mi-12」之後,世界第二大和第二重的直昇機,為目前全球服役中的最大和最重直昇機。
後續機型
[編輯]2010年7月,俄羅斯宣布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同研發「Mi-26」的後續機型(AC332 AHL)。[7]不過項目多次延後,直到2021年,中俄正式簽署合同,開始設計新一代重型直升機,消息稱,這一大型項目的實施週期約為13年左右開始交付,俄方雖然在2022以後面臨全球制裁,不過在2024年據俄方表示,該項目合作進度非常正常[8]。
性能
[編輯]「Mi-26」機身為全金屬鉚接,後艙門備有摺疊式裝卸跳板。機身底部為固定式三點起落架,每個起落架有兩個輪胎,前輪可控制轉向,主起落架的高度還可作液壓調節。「Mi-26」貨艙可裝運兩輛步兵裝甲車和20噸的標準貨櫃,如用於人員運輸可容納8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或60張擔架床及4至5名醫護人員。貨艙頂部裝有導軌並配有兩個電動絞車,起吊重量為5噸。「Mi-26」的飛行性能能滿足全天候的需要,如:氣象雷達、都卜勒系統、地圖顯示器、水平位置指示器、自動懸停系統、通信導航系統等。它的機載閉路電視攝像儀可對貨物裝卸和飛行中的貨物姿態進行監察。[9]
引擎
[編輯]該機使用了兩台渦輪軸引擎,安裝在駕駛艙上方,由烏克蘭扎波羅日「進步」機器製造設計局研發製造。引擎採用電加熱和熱空氣兼備的雙防冰裝置,以適應嚴寒地區飛行。為防止單一引擎發生故障,飛機裝備了保持旋翼轉速的穩定系統,當一台引擎出現故障時,另一台則會輸出更大的功率,以保持飛機仍可正常飛行。出於防火需要,飛機的引擎艙採用鈦合金製造。機內共裝有10個油箱,最大載油量為1.2萬公升,還可外掛4個副油箱。在機身內部的10個油箱中有兩個在引擎上部,另8個在機艙底板下,均採用油泵為每台引擎獨立供油。當供油發生故障時,飛機還可以靠重力自行給引擎供油。[9]
旋翼
[編輯]旋翼8葉,尾槳5葉。旋翼為鉸接構造,帶阻尼器,每個旋翼葉片有管狀鋼質大梁和數十個玻璃纖維葉型組件,葉片前緣裝有固定的鈦合金防蝕條。葉片厚度以槳轂為中心向翼展方向逐漸變薄,後緣有調整片,旋翼槳轂採用鈦合金以減輕自身重量。旋翼的傳動系統包括「V-26」風扇冷卻的主傳動系統,旋翼轉速為每分鐘132轉。尾槳由複合材料製成,槳轂為鈦合金材質。旋翼和尾槳葉片均裝有電加熱裝置,防止結冰,以適應在高寒地區飛行。「Mi-26」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葉片最多的單旋翼直昇機。[9]
性能參數
[編輯]-
類比版駕駛艙
-
數位版駕駛艙
-
「Mi-26」碩大的旋翼
-
「Mi-26」尾槳
-
貨艙
參考資料:米爾莫斯科直升機廠、《簡氏世界航空器》(2003–2004)[10][11]
基本資訊
性能
- 航程:
- 1,920公里(海面國際標準大氣,帶4個副油箱)
- 800公里(海面國際標準大氣、最大內部燃油)
- 590公里(海平面,國際標準大氣,最大內燃油,酬載20噸,5%的余油)
- 500公里(海拔2500米,國際標準大氣+15℃,酬載7.7噸)。[9]
- 最大懸停高度:有地效2900米,無地效1800米。[11]
- 油箱容積:1.2萬升
- 主輪距:7.17米
- 前主輪距:8.95米
- 起落架輪胎:前輪900×300公釐,後輪1120×450公釐
- 貨艙:長12米,寬3.2米,高2.95~3.17米,容積121立方米
機型版本
[編輯]「Mi-26」是仍在生產的直昇機,自1970年代開發、研製以來,已經有十餘款不同版本的機型問世,每個機型都有獨特的用途,如消防版的「Mi-26」,其密封性能優良,在1980年代蘇聯車諾比核洩漏事故現場的中心地帶,機內人員能避免核輻射威脅,從而安全地執行救援任務。[12]
- Mi- 26T:1983年改版軍民兩用型,增加無線電通信、導航等設備。
- Mi- 26A:改進導航和夜間飛行設備
- Mi- 26C:加裝飛機的高空噴灑系統
- Mi- 26PP:增強電子設備,如機載預警控制系統。
- Mi- 26L235:增強勘探和機上實驗功能。
- Mi- 26TZ:油品運輸機
- Mi- 27:「Mi-26」的空降版
- Mi- 26NEF-M:增強聲納探測
- Mi- 26P:增強高緯飛行性能
- Mi- 26TM:強化貨運功能
- Mi- 26PK:強化吊運控制系統
- Mi- 26TP:改進消防功能
- Mi- 26S:增強救災、搶險性能
- Mi- 26T2:增強駕駛的自動化功能,減少機組人員數量
- Mi- 26T2V:能在各種天氣下飛行[14]
駕駛
[編輯]「Mi-26」直昇機體積龐大,駕駛複雜。較早時期生產的機型,飛行任務需要5人配合:2名駕駛員,1名飛機工程師、1名領航員和1名理貨員,因此,它的駕駛艙也是世界最大的直昇機駕駛艙。由於「Mi-26」駕駛艙的標示為俄文,對不懂俄文的機組人員來說頗為複雜,要有專門的適應性訓練。2006年初,俄羅斯羅斯托夫直昇機製造公司為委內瑞拉製造的「Mi-26T2」型對駕駛系統和機載設備作了較大改良,改善了飛機的自動化飛行功能,兩名機師即可以完成飛行任務。由於「Mi-26」是世界最大的直昇機,駕駛者駕機上天會頗感刺激。[15][16]
驚人的飛行費用
[編輯]「Mi-26」的兩台引擎耗油量非常大,達每小時2.5噸,約3000公升。耗油量大,其動力亦非常巨大,相當於50輛法拉利跑車的馬力總和。伴隨巨大的耗油量,「Mi-26」的飛行成本自然奇高[15]。在中國汶川大地震中,有兩架「Mi-26」直昇機參與救援,它的重要任務是運載大型機器到災區進行拯救。據執行設備吊運任務的「Mi-26」中國機師表示,從汶川擂鼓鎮吊運挖掘機等設備到堰塞湖作業區,飛行距離為5公里,一次往返大約需要25分鐘,按當時每噸燃油7000元人民幣計算,吊運一台挖掘機為一次往返,所有費用總計約3萬元人民幣[17]。另據中國雲南電視網報道,2010年初由中國國家林業局調用執行雲南大理蒼山滅火任務的「Mi-26」,2.3噸的油料僅夠維持它1小時的空中飛行,在當時的消防作業中,每小時飛行總費用達人民幣13萬元,被稱為「油老虎」。[18]
服役地區及用途
[編輯]軍事目的
[編輯]- 白俄羅斯:空軍13架(2008年11月)[19]
- 柬埔寨:皇家空軍2架(2010年1月)[20]
- 剛果民主共和國:空軍1架[19]
- 印度:8架「Mi-26s」型服役於印度空軍(2008年11月)[19]
- 哈薩克:防空部隊22架(2008年)
- 墨西哥:空軍1架(2008年11月)[19]
- 秘魯:空軍1架在役,另有2架或2架以上備用;陸軍2架(2008年11月)[19]
- 俄羅斯:空軍35架[21],陸軍也有在用機型。
- 烏克蘭:陸軍25架,空軍也有在役機型(2008年)[19]
- 委內瑞拉:空軍2架(2008年)[19]
- 北韓:空軍已知4架[22]
民航運輸
[編輯]- 羅馬尼亞:直昇機租賃公司營運1架製造於蘇聯時期的「Mi-26S型」
- 比利時:斯凱特克公司提供Mi-26和其它蘇聯飛機的租賃服務,該公司曾經擁有2架「Mi-26S型」
- 加拿大:1架
- 中華人民共和國:哈爾濱飛龍專業航空公司營運4架「Mi-26T型」[23]
- 瑞士:1架
另外,希臘、寮國、烏茲別克斯坦、馬來西亞、韓國、賽普勒斯、布吉納法索均有Mi-26直升機用於軍事或民航運輸。[13]
重大事件
[編輯]俄羅斯(蘇聯)
[編輯]- 蘇聯車諾比核事故處置:為處置核洩漏事故,米爾直昇機廠緊急設計了一款防核輻射的「Mi-26S」型直昇機,該機型強化了抵禦核輻射的機身密封裝置,在車諾比核洩漏現場大派用場。
- 西伯利亞巨型猛獁象冰屍運輸:1999年10月,「Mi-26」直昇機承擔封凍了2.3萬年的猛獁象巨型冰塊的運輸任務,整個冰塊有25噸重,為順利實施運輸,「Mi-26」不得不回廠拆除飛機上不必要的負重零件,以便安全、可靠地運送這個巨大冰塊至目的地。[6]
- 車臣事件:2002年8月19日下午4時50分,一架俄羅斯軍方的MI-26直昇機在車臣首府格羅茲尼郊外墜毀,由於墜毀地點廣布地雷,影響救援效率,造成很大數量的人員傷亡,據俄羅斯副總檢察長謝爾蓋·弗雷汀斯基在事發後透露,當時的官兵傷亡數字已達數十名[24]。數天後有消息證實,當時飛機上載有147名乘員,114人罹難,其中有3名女軍醫和一名兒童;英國BBC新聞網在2004年4月29日的新聞稿中報道此次墜機造成127人喪生。國際文傳電訊的消息進一步證實飛機是遭地面飛彈攻擊墜毀的。事後,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2002年8月22日為「Mi-26」死難者的全國哀悼日。[25][26]
中國
[編輯]2008年5月,中國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中國民航總局下令哈爾濱飛龍專業航空公司的「Mi-26」直昇機飛赴汶川地震災區參與救災,同時從俄羅斯臨時租用一架。由於地震對地面道路破壞非常嚴重,參與救援的重型設備很難到達救災現場,「Mi-26」則肩負吊運重型設備飛往救災現場的運輸任務,共計吊運推土機、挖掘機、裝載機、油罐及貨櫃等60餘台,吊運總重達800餘噸,確保了地震災後的拯救能順利進行。5月20日,1架「Mi-26」僅飛行2架次就將一個村的近230名村民疏散到安全地帶。2010年7月,中國大興安嶺發生森林大火,「Mi-26」在執行空中灑水和運送消防員的任務中,表現也非常出色[4][27][28]。
希臘
[編輯]2007年6月至8月,希臘發生特大森林大火,俄羅斯政府派出包括6架「Mi-26」直昇機在內的十餘架飛機參與希臘滅火救援。[29]
阿富汗
[編輯]2009年7月,一架執行北約人道主義救援任務、隸屬摩爾多瓦帕克特斯航空公司(Pectox-Air aviation)的「Mi-26」直昇機在阿富汗赫爾曼省被地面火力擊落,造成6名烏克蘭機組人員喪生。[30]
參閱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俄米-26重型运输直升机(附图)》. 新浪軍事. [2010-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8) (中文(簡體)).
- ^ 《米—26重型直升机 》. 中國新華網. [2010-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31) (中文(簡體)).
- ^ 《世界最大直升机米-26急调四川 目前国内仅此一架》. 鳳凰資訊網. [2010-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6) (中文(簡體)).
- ^ 4.0 4.1 《巨无霸“米-26”》. 新華網. [2010-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17) (中文(簡體)).
- ^ 5.0 5.1 Donald, David, ed. "Mil M-26". The Complete Encyclopedia of World Aircraft, p. 640. Barnes & Noble Books, 1997. ISBN 0-7607-0592-5.
- ^ 6.0 6.1 Croft, John. We Haul It All. Air & Space. July 2006, 21 (2): 28–33.
- ^ 《Russia and China working on new heavy copter》. 俄羅斯之音. [2010-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6) (英語).
-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俄副總理:俄中重型直升機製造工作如期進行.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20240517T0159+0800 [2024-09-05] (中文).
- ^ 9.0 9.1 9.2 9.3 《米-26直升機》ccessdate=2010-11-17. 空軍世界. [2010-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19) (中文(簡體)).
- ^ Jackson 2003, pp. 393–394.
- ^ 11.0 11.1 11.2 《米—26性能》. 俄羅斯米爾莫斯科直升機廠. [2010-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5) (俄語).
- ^ 《米—26机型》. 俄羅斯米爾莫斯科直昇機廠. [2010-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9) (俄語).
- ^ 13.0 13.1 《米—26机型列表》. 俄羅斯米爾莫斯科直昇機廠. [2010-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9) (俄語).
- ^ 俄罗斯米-26T2V直升机完成初步试飞. [2019-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5).
- ^ 15.0 15.1 《视频:米-26直升机》. 中國優酷網. [2010-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29) (中文(簡體)).
- ^ 《委内瑞拉订购俄制米-26T2重型运输直升机图》. 新華網. [2010-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25) (俄語).
- ^ 《米26吊挖掘机现场飞沙走石 往返一次花费3万元》. 中國網軍事頻道. [2010-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5) (中文(簡體)).
- ^ 《世界最大直升机 飞到昆明灭山火》. 雲南電視網. [2010-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6) (中文(簡體)).
-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Directory: World Air Forc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Flight International, 11–17 November 2008.
- ^ "World Military Aircraft Inventory". 2010 Aerospace Source Book. Aviation Week and Space Technology, January 2010.
- ^ Mil Mi-26, warfare.ru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ussian Military Analisis. Retrieved on September 8, 2008.
- ^ PRK mi26. [2017-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8).
- ^ 中国拥有4架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机,其中一架曾拯救数万人生命. [2017-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27).
- ^ 《米—26直升机的坠落》. 騰訊讀書. [2010-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05) (中文(簡體)).
- ^ 《俄军114人在坠机事件中遇难 证实遭地面袭击》. 人民網. [2010-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29) (中文(簡體)).
- ^ 《Chechen gets life for air attack》. 英國BBC NEWS. [2010-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英語).
- ^ 《“米-26”直升机抵达大兴安岭投入扑火任务》. 新華網. [2010-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簡體)).
- ^ 《中国超大型直升机米-26南下赴四川救灾》. 新浪網. [2010-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5) (中文(簡體)).
- ^ 《Russia plans to send additional help to fight fires in Greece》. 俄羅斯新聞網. [2010-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30) (英語).
- ^ 《Six Ukrainians die in Afghan chopper crash》. 紐西蘭TVNZ. [2010-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6)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