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使用者:Waihorace/change/特色內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特色內容
已有1025篇中文特色條目
 

維基百科特色內容

特色內容之星
特色內容之星

特色內容是維基百科社群推薦的典範之作。展示在這裡的文章、圖片及其他內容,都是參與者在維基百科的精神感召之下共同協作努力的成果。所有的特色內容都是在高標準的嚴格要求下評選出來的,可以作為我們的典範和終極目標。特色內容都會在正文頁面的右上角用一個銅質小星()來表示。

這里提供了到維基百科所有特色內容的連結,而且每一類型的內容都會用一個實例做展示。所展示的內容會一直保持隨機更新。

你也可以瀏覽下面其他的特色內容實例

 

特色條目

特色圖片

銀喉長尾山雀
圖為銀喉長尾山雀Aegithalos glaucogularis)。
 

特色列表

諾貝爾化學獎瑞典語Nobelpriset i kemi)是諾貝爾獎的六個獎項之一,1895年設立,由瑞典皇家科學院每年頒發給在化學相關的各個領域中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1]根據獎項設立者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願,該獎由諾貝爾基金會管理,瑞典皇家科學院每年選出五人委員會來評選出當年獲獎者。[2]第一個諾貝爾化學獎於1901年頒發給荷蘭科學家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每一位獲獎者都會得到一塊獎牌,一份獲獎證書,以及一筆不菲的獎金,獎金的數額每年會有變化。[3]例如,1901年,范托夫得到的獎金為150,782瑞典克朗,相當於2007年12月的7,731,004瑞典克朗;2008年,下村脩馬丁·查爾菲錢永健分享了總數為一千萬瑞典克朗的獎金(略多於100萬歐元,或140萬美元)。[4]該獎每年於12月10日,即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逝世周年紀念日,以隆重的儀式在斯德哥爾摩頒發。[5]

就獲獎領域而言,有至少25名獲獎者在有機化學研究中做出貢獻,比其他化學領域的獲獎者都多。[6]有兩位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德國的里夏德·庫恩(1938年獲獎)和阿道夫·布特南特(1939年獲獎),受其政府阻止不能接受獎金。他們雖然後來收到了獎牌和獲獎證書,但沒有收到獎金。截至2022年,僅有卡爾·巴里·沙普利斯(2001年與2022年)與弗雷德里克·桑格(1958年和1980年)兩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其他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瑪麗·居里(1903年獲物理學獎,1911年獲化學獎)和萊納斯·鮑林(1954年獲化學獎,1962年獲和平獎)都是在不同領域獲獎。[7]有八位女性獲得過化學獎:瑪麗·居里伊雷娜·約里奧-居里(1935年獲獎)、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1964年獲獎)、阿達·約納特(2009年獲獎)、弗朗西斯·阿諾德(2018年獲獎)、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珍妮弗·道德納(2020年獲獎)、卡羅琳·貝爾托西(2022年獲獎)。[8]截至2024年,已經有197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從1901年至今,該獎有8年因故停發(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2年),有9年延遲一年頒發(1914、1918、1920、1921、1925、1927、1938、1943、1944年)。

20世紀獲獎者

年份 獲獎者[A] 國家[B] 獲獎原因[C]
1901年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荷蘭 「發現了化學動力學法則和溶液滲透壓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laws of chemical dynamics and osmotic pressure in solutions"[9]

1902年 赫爾曼·費歇爾  德意志帝國 「在糖類嘌呤合成中的工作」

"[for] his work on sugar and purine syntheses"[10]

1903年 斯凡特·奧古斯特·阿倫尼烏斯  瑞典 「提出了電離理論

"[for] his electrolytic theory of dissociation"[11]

 

同行評審

同行評審主要用於徵求大家對條目的修改意見。一般來說,同行評審能更多地討論條目的缺點和改進方法,而特色條目評選的頁面主要用來表決是否同意成為特色條目。
 
 
最新的典範條目
(共有1025篇條目)
最新的特色圖片
(共有208張圖片)
最新的特色列表
(共有528篇列表)
 
  1. ^ Alfred Nobel – The Man Behind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org. [2008-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2). 
  2. ^ The Nobel Prize Awarders. Nobelprize.org. [2008-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2). 
  3. ^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org. [2008-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2). 
  4. ^ The Nobel Prize Amounts. Nobelprize.org. [2008-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31). 
  5. ^ The Nobel Prize Award Ceremonies. Nobelprize.org. [2008-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31). 
  6. ^ Malmström, Bo G.; Bertil Andersson.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emistry. Nobelprize.org. 2001-12-03 [2008-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2). 
  7. ^ Nobel Laureates Facts. Nobelprize.org. [2008-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02). 
  8. ^ Women Nobel Laureates. Nobelprize.org. [2008-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2). 
  9.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01. Nobelprize.org. [2008-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2). 
  10.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02. Nobelprize.org. [2008-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2). 
  11.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03. Nobelprize.org. [2008-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