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傾向性編輯
傾向性編輯是一種編輯方式,從整體上來看,它是盲目、偏見或歪曲的。它不符合中立的觀點,而且它未能做到在更籠統的層面深思熟慮孤立的評論。在維基百科上,這個詞也包括了重複插入或刪除內容的含義,或是阻礙正常編輯過程和討論的行為。
這篇文章是關於如何識別這種編輯,如何避免它,以及如何不被指責。
其他涵蓋傾向性行為的政策和指引包括:
什麼是傾向性編輯?
[編輯]傾向性編輯是以持續的偏見進行編輯,或以與中立觀點相反的清晰觀點進行編輯。正如一些文章傾向比其他文章收到更多的反NPOV編輯一樣,一些編者也更傾向對之編輯。這些編者所做的就是傾向性的編輯。因此,單一編輯不太可能成為問題,但顯示偏見的編輯模式更可能成為問題,並且對單一文章或一組文章的重複有偏見編輯確實是非常不受歡迎的。最後一種行為通常被描述為「POV推送」,並且是封禁的常見原因。它通常代表強烈的意見。
從事這種行為的編輯通常分為兩類:一類是意識到自己的編輯所導致的問題,認識到自己的偏見,並與持相反意見的編輯進行富有成效的合作,以建立一個更好的百科全書——另一類是其他人。其他人通常會被無限期地封鎖,或者,如果他們是在某個特定領域存在盲點的地方進行高效編輯,他們可能會被禁止發表某些文章或主題或者受到編輯限制。
認識到每個人都有偏見是很重要的。很少有人會編輯他們不感興趣的主題。偏見本身並不是「編輯」問題,而是「文章」問題。當編者將自己的偏見視為中立時,尤其是當他們認為對編輯的任何抵制都是基於對相反觀點的偏見時,問題就會出現。「不支持我的人就是反對我」的看法與維基百科的假定善意準則相反:你應始終考慮到你確實錯了的可能性,並且緊記將動機歸因於其他編輯是不體諒他人的。
記住:維基百科不是肥皂盒。文章,尤其是它們的標題,必須符合中立的觀點和可供查證的政策。文章中的內容必須基於可靠來源,因此是可驗證的;文章內容不得包含編者自己的個人觀點或理論。
問題編者的特徵
[編輯]以下提示可幫助您識別您或其他人是否已成為問題編者:
多次因編輯戰而被封禁
[編輯]您已多次因編輯戰而被封禁;您爭論的是您實際上是還原了四次還是僅還原了三次,或者回退不過三原則(3RR)是否適用於一個日曆日或24小時期間。
3RR的存在是為了防止編輯戰。追求精確細節的維基法匠註定是徒勞的,並且可能意味著您錯過了重點:編輯戰是不好的,甚至一次還原都可能造成破壞。
即使是不違反3RR的慢動作編輯戰,例如每天恢復一次編輯,仍然是編輯戰。如果您的編輯被撤銷或拒絕,您應該將爭議帶到討論頁面,記住引用您的來源,您應該嘗試各種共識確定程序(例如,WP:請求評論)或參考爭議解決程序。
重複受罰的編輯
[編輯]您結束封禁後,第一時間就是直接返到文章並重複編輯之前令您受罰的內容。一個有爭議的事實不會因為重複而變得沒有爭議。在網際網路上的其他地方,您可以不必重複某件事,直到沒有人在乎再反駁您;在維基百科上,這是不可接受的。返回相同編輯的一種相似做法是返回相同的討論頁面以提出相同的論點。從封禁結束時,如果您轉到使您被處罰的文章對話頁面,不要重複導致您封禁的相同論點。相反,應嘗試尋找不同的論據、不同的政策依據和更好的來源。
同樣,您可能希望在您所主張的立場上做出妥協,以便提出一個更有可能達成共識的想法。如果您之前嘗試說明「電影XYZ被廣泛認為是該類型中最糟糕的電影」這一短句並沒有達成共識,並且實際上導致了您被封禁的破壞性行為,您可能想要提出一個更溫和的說法:「雖然電影XYZ受到評論家的廣泛讚譽,但《紐約時報》的評論家蘇·史密斯稱其為『2015年該類型最差的例子』」。重複您在封禁之前提出的論點可能被視為具有破壞性。
錯誤地指責他人破壞行為
[編輯]您反復回退他人的「破壞」。
內容爭議「不是」破壞行為。維基百科對故意破壞行為的定義非常謹慎,以排除善意的貢獻。指責其他編輯故意破壞是不文明的,除非存在真正故意破壞的行為,即故意貶低百科全書,而非純粹的意見分歧。有許多爭端解決程序,而且沒有截止日期;維基正義的車輪可能會極龜速轉動,但它們確實如此運作。
以懷疑為藉口
[編輯]您會發現沒有人會假定善意,不管您提醒他們多少次。
警告他人要善意應該是非常小心的事情,如果有的話——指責他們沒有這樣做可能會被視為不文明,如果您被認為自己沒有表現出誠意,這麼一來可以被當作混蛋。
指責他人懷惡意
[編輯]您發現自己經常指責或懷疑其他編輯「壓制信息」、「審查」或「否認事實」。
這是證明您未能假定善意的初步證據。從不歸咎於惡意這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意見分歧來充分解釋。對在世個人的傳記而言,「始終」謹慎行事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您要添加的信息是不言而喻的,並且對主題很重要,提供來自可靠來源的多次引用應該是微不足道的,這些引文都是真實和重要。應首先將這些證據帶到討論頁。
質疑明顯可靠的來源
[編輯]您發現自己正在討論基本上符合可靠來源標準的來源之可靠性。
在某種程度上,質疑消息來源的可靠性並沒有錯。但是,一個可以合理地抹殺大多數其他貢獻者認為是可靠來源的有效性之質疑是有限度的,尤其是當多個來源都以這種方式受到質疑時。這可能採取的形式是爭論消息來源所引用信息的數量或有效性。這裏的危險是在於根據來源對期望觀點的支持程度來判斷來源的可靠性。
期待別人為您自己的陳述找到來源
[編輯]您要求其他編者搜索來源以支持您添加的陳述,或者您要求他們找到反駁您的無來源陳述的來源。
維基百科的政策在這裡非常明確:尋找內容來源的責任完全由提供陳述的編者承擔。這尤其適用於在世個人的傳記,其中未被提及或引用不足的爭議性或負面材料必須立即從文章和討論頁面以及任何相關項目頁面中刪除。
添加不充分、模稜兩可或不明確的引用
[編輯]您的引用支持了您添加的一些事實,但並未明確支持您的解釋或您得出的推論。
反對將原創研究添加維基百科的政策明確禁止對其他來源綜合成新穎的觀點。所謂綜合的一個簡單例子是,編者採用引用的事實A和引用的事實B,然後使用這兩個事實得出新構思的——而且沒有來源的——解釋C。
重複同樣的論點而不說服別人
[編輯]您發現自己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同樣的論點,卻沒有說服別人。
如果您的論點被拒絕,請提出更好的論點,不要簡單地重複相同的論點。最重要的是,根據其他人的說法,仔細檢查你的論點。誠然,人們只有在願意的情況下才會被說服,不管你的論點有多好,但這並不是相信你的論點一定是正確的理由。你必須願意承認你可能錯了。盡可能從一個超然和客觀的角度仔細審視你的論點,看看它是否有問題。如果沒有,最好別管這種情況:他們不想看到,你也不能強迫他們看到。但是,如果有問題,那麼你應該修改論點,或者修改你的例子,或者同時修改兩者。
刪除其他人添加的相關引用
[編輯]您刪除了其他人引用的添加內容,並抱怨他們沒有首先討論他們的編輯。
維基百科沒有規定某人在將引用的信息放入文章之前必須獲得您的許可。這樣的規則顯然會與Wikipedia:勇於更新頁面相矛盾。ArbCom的指導意見認為,刪除相關、來源可靠且以中性風格書寫的聲明構成了破壞[1]。您應該質疑「未引用」的信息,而不是刪除被引用的文字。您應該刪除題外話語句和原創研究,而不是刪除相關的引用語句。如果引用作品的句子不是引用作品的準確摘要,來源可靠並討論了文章的主題,則嘗試以保留來源並提高陳述準確性的方式改進句子。
無視或拒絕真誠回答其他編者提出的問題
[編輯]您忽略或拒絕真誠地回答其他編者提出的問題。
任何編者都不應該被期望為另一位編輯做「功課」,但不應忽視來自他人的簡單、澄清問題。(例如,「你說你想引用的句子可以在這個300頁的pdf中找到,但我已經看過了,我找不到它。它到底在哪一頁上?」)不配合這些簡單的請求可能會被解釋為惡意激怒或浪費其他編者時間的證據。
過分重視某個主題的某個方面
[編輯]一個特別的問題是給一個主題的某個方面賦予不合理的比重。例如,您可能知道,圍繞某位政客在財產糾紛方面的行為存在一些爭議。您可能對這場爭論非常感興趣,並且熱衷於記錄政客在其中的角色。所以您可以寫一篇關於這位政客的文章,詳細介紹這一點,但幾乎沒有其他內容。這是不可接受的,因為它過分強調了爭議。如果已經有一篇關於該政客的文章,您可以在該政客的文章中添加有關財產糾紛的資訊。然而,即使政客參與財產糾紛的情況可以從可靠的來源得到證實,其他編者也可能會重新添加一段關於財產糾紛的內容,理由是這段內容過分強調了當事人個人生活中相對次要的方面。
同樣,如果某一作者說某一特定國家是恐怖主義的國家支持者,那麼將該國家添加到國家支持的恐怖主義這一條目中,文中將過分強調該作者的觀點。將所有關鍵資料放在適當的環境中,並確保提供全面平衡的觀點,這一點非常重要。平衡的觀點不一定是同情的觀點——我們關於阿道夫·希特勒的文章並沒有把他描繪成一個對母親很好的敏感和被誤解的人——但它確實需要反映權威來源之間的觀點平衡。
不接受獨立意見
[編輯]一些編者可能會發現,通過第三方意見或徵求意見的獨立意見總是對其來源、措辭或觀點存在偏見。輸入獨立意見的目的是通過中立的第三方解決編輯之間的爭議。這並不意味著中立的第三方會讓每個人都高興,會選擇一方,特別是會站在聲稱存在爭議的人一邊(儘管沒有其他編者同意)。如果無論中立的第三方干預多少次,您似乎都無法如願以償,這表明您的目標可能與維基百科的方針、指引、社區和宗旨不一致。
同樣,此類編者可能會拒絕提出評論請求。如果有人就內容爭議進行了長時間的爭論,但當其他人建議尋求更廣泛的意見時突然變得冷淡,這通常表明編者認識到更廣泛的共識不太可能如願以償。
從您的討論頁「禁止」其他有建設性的編者
[編輯]一些編者經常告訴其他不同意見的編者「遠離我的討論頁」。這樣做的編者往往有一長串被「禁止」的人之名單。對話頁面是編者們互動的基本媒介。除了在用戶空間騷擾的具體和明確案例中,這種「禁止」是非常有問題的,並且表明禁止編者與其他人合作存在嚴重問題。
威脅要退出維基百科
[編輯]大多數編者偶爾會想,為什麼他們要在維基百科上投入如此多的血汗和眼淚。但是,為了在爭執中取勝而以離開作威脅的情緒勒索是不恰當的。這樣做需要其他編者付出過多的情緒勞動,而且絕不是在爭議中達成共識的有效理由。情緒爆發,尤其是習慣性的爆發,是理性和協作討論的劣質替代品。
另一方面,編者也可以真誠地為別人對待他們的方式感到煩惱,這種真誠的反省應該得到善意的對待。一位編者如果大聲擔心繼續編輯是否值得,特別是當他不以要求為條件,不以重複的習慣為條件時,不應該被視為太挑剔或落井下石。當編輯真誠行事時,這種批評弊大於利。
糾正重大錯誤
[編輯]維基百科是一個受歡迎的網站,它的文章經常出現在搜尋引擎前列排名。您可能認為這是一個澄清事實和糾正重大錯誤的好地方,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可以記錄重大錯誤的修正,但我們不能處身風浪口尖,因為我們只能報告可從可靠和二手來源核實的內容,並適當權衡知情意見的平衡:即使你確定有些東西是真的,它必須是可驗證的,然後才能添加它。所以,如果你想:
- 揭露受歡迎的藝術家是戀童癖,或
- 為您認為無辜的殺人犯辯護,或
- 解釋(您認為是什麼)當前或歷史政治、宗教或道德問題的真相或現實,或
- 傳播一種被學術界不公平地忽視或壓制的理論/假說/信仰/萬靈藥……
在維基百科上,您必須等到它在主流媒體上被報導,或者在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上發表。維基百科不是原創思想或原創研究的出版商。維基百科從不帶領;我們遵循。讓可靠的來源建立新的聯繫和陳述。我們所做的是找到呈現它們的中立方式。
將編者當作偏袒的一方
[編輯]如果您將您和其他一些編者的編輯當是做「好人」做的事情,而任務是與其他「壞蛋」編輯作鬥爭,在這種情況下,一切都是我們用來對抗他們的,那麼你可能不像如你所想像般的是一個好人了。確實,有些編者純粹只是想破壞,而另一些則是有價值的貢獻者,將一些編者視為您的維基朋友是完全合理的,但是當內容發生爭議時,任何人都不應該將自己視為群黨中的一員。這樣做往往會使每一次編輯和每一個討論頁評論看起來都是個人的。評論內容,而不是貢獻者。甚至在不知道討論中的問題是什麼之前,就把一個人的角色看成是在每次討論中都出現,說你的朋友是對的,都會妨礙高效的編輯。通常,在內容爭議中取得進展的最佳方式是嘗試從爭議雙方的角度看待問題,並尋找利用雙方想法的解決方案。
如何從懸崖邊拉回來
[編輯]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無論您認為指控者的錯誤多麼糟糕,請認真思考自己的行為。在您的頭腦中用您批評他們的那種熱情來批評它。他們說的話中難道沒有一點真實性嗎?您可能沒有您應該做的那麼文明嗎?您是否提供了來自可靠二次文獻的高質量引文來支持您的編輯?你是否試圖過分強調某個觀點或問題?此外,以這種方式審查您的所有行為可能是一個好主意,即使您目前沒有捲入爭議,這樣一開始就不會出現此類爭議。
維基百科是一部百科全書——依靠第三來源。如果您想說的話是真正可以驗證的,那麼至少應該有一位聲譽良好、受人尊敬的權威人士用幾乎相同的詞說了同樣的話。對其他權威的論點進行詳細說明是可以的,但對其插入主觀評論或詮釋是不可接受的。如果只有一個權威發表了某些言論,那麼將其言論包括在內可能會構成不合理的比重,或許在與其他編輯達成協議的情況下,陳述歸屬於指定權威的意見可能會被接受的。
找出人們對您的編輯有什麼問題的一個好方法是以開放和非對抗的方式詢問。如果編輯被拒絕,請嘗試以下方式:
根據{來源引文},情況如下:{來源聲明}。您對它的添加提出了異議。 您認為我們應該如何表達這一主張?
很明顯,問題只是措辭含糊不清,或者你還有一段路要走,需要與其他編輯合作以找到一個折衷的措辭。這可能需要在討論頁上花上大量耐心、文明的討論。然而,一旦你做到了這一點,並敲定了一個共識支持的措辭,這個文本將得到各方的捍衛,並且不太可能被未來的編者歪曲。
如果你覺得自己即將成為某篇文章的傾向性編輯,休息一下通常會有所幫助。不要在一天甚至一周內編輯甚至查看文章。當你回來的時候,它仍然在那裡。畢竟,還有1.4百萬的文章需要編輯,還有無數文章需要編寫。從一篇有爭議的文章中抽出一點時間,當你回來的時候,您可能會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事情。
指責他人是傾向性編輯
[編輯]指責他人是傾向性編輯可能具煽動性,因此這些指責可能對爭議沒有幫助。如果在沒有明確證據證明對方的行為符合本頁規定的標準的情況下指控有傾向性編輯,則可以將其視為人身攻擊,如果重複控訴,則無根據的指控可能構成騷擾。與其指責另一位編者的傾向性編輯,不如指出其違反維基百科政策的行為,例如WP:NOR、WP:RS、WP:NPOV和3RR規則。另見:WP:AOHA和WP:ASPERSIONS。
參見
[編輯]- Wikipedia:給腦袋發熱的人的建議
- Wikipedia:封鎖方針
- Wikipedia:民間POV推動者
- Wikipedia:擾亂性編輯
- Wikipedia:不要成為狂熱份子
- Wikipedia:編輯戰
- Wikipedia:輸家如何保持風度
- Wikipedia:不是在建設百科全書
- Wikipedia:知名度 (科學)/無關論點
- Wikipedia:以寡敵眾
- Wikipedia:單一用途帳號
- Wikipedia:專門化謬誤
- Wikipedia:群黨
- Wikipedia:維基百科不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