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参考消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参考消息
2008年7月14日参考消息头版
類型日报
版式小型报
持有者新华社
出版商参考消息报社
社長王朝文
創刊日1931年11月7日 (1931-11-07)
語言简体中文
总部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西大街57号
發行量307.3万(截至2016年)[1]
OCLC 编号53875070
CN11-0048
售價人民币1.0
網站www.cankaoxiaoxi.com
www.ckxx.net

参考消息》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國家通訊社新华社主管、主办的報紙,创办于1931年,原为内部刊物,1957年3月1日起公开发行,主要刊登中国大陆外通讯社、报刊、网站的文章,是现时中国大陸发行量最大、全球发行量第五大的报纸,有“国际消息总汇”和“万报之报”之称[2]

報頭

[编辑]

报头的“參攷消息”四字摘自鲁迅笔迹,“參”是“参”的繁体字,“攷”是“考”的异体字。因为“攷”字与“政”相似,又大致能读通,于是一些人误解成“参政消息”。[3]另外标题字体与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相似,也有人误认为题词出自周恩来手笔。[4]

历史

[编辑]

1931年11月7日创刊于江西瑞金,当时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时红中社成立,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收听外电、查看外刊消息,然后编辑《无线电材料》或《无线电日讯》送党内领导参考,成为参考消息的前身。起初的每天40份蜡纸手刻油印32开4-8页,已经可以满足共产党领导人的需要。1935年11月在陕北恢复了红中社的文字广播与《红色中华》报、《无线电日讯》的出版。1937年10月《无线电日讯》改名为《参考消息》。1938年12月改名为《今日新闻》油印出版,1940年3月10日改为铅印出版,刊号重新计算,售价4分,八开两版。1941年春,《今日新闻》与《新中华报》合并为大型党报《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创刊。创刊《参考消息》油印内部发行。1942年12月1日,《参考消息》改为铅印重排刊号由新华社、《解放日报》社合编出版至今。是目前国内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之一。据资料显示,延安版《参考消息》目前国内尚无馆藏记录,国家图书馆馆所藏《参考消息》,也仅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出版的。2004年,留美学者沈津在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发现其馆藏有1944年6月至1945年各月份的延安版《参考消息》,来源是延安新华社英文翻译林迈可。已经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9月影印出版。

1946年春,毛泽东发出“全党办通讯社”的号召,党中央采取措施加强和扩大新华社的“耳目、喉舌”作用,对解放日报社和新华社进行了重大改组,工作重心放在新华社。这次改组中,新华社正式成立电务处,电务人员增加到70多人。在新的编委会讨论办通讯社的会议上,当时任新华社第一副社长的陈克寒谈了新华社担负的任务,第一项就是“抄收各国电讯”,也就是当好中央的耳目。1947年3月撤出延安后,新华社副总编辑范长江率领新华社工作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新华社社长廖承志率领大部分人东渡黄河到晋冀鲁豫的太行区。两支队伍都编辑发行了各自的《参考消息》。范长江的陕北版《参考消息》1947年4月9日油印发行,每期4千字;1947年12月28日改为铅印,四开四版,至1948年3月20日止。1949年9月《参考消息》在北平由赠阅改为订阅,发行量2947份。参考报道是党中央“耳目”,新华社的文字和口语广播,是传播党中央声音的“喉舌”。

1956年,随着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以及波兰匈牙利事件的发生,毛泽东等中共领导觉得“有必要使我们的干部,及时地知道我们的敌人的情况和敌人的观点,以及我们的朋友的那些与我们有所不同的观点”。《参考消息》是在批判斯大林、破除僵化思想的背景下于1957年诞生的,是一项打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新政”。“为了便于党内外干部更多地了解国际时事,特别是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敌人和朋友方面的情况,中央决定从1957年3月1日起扩大新华社出版的《参考消息》的订阅范围”。1956年,毛泽东提出把只限党内外高级干部看的《参考消息》扩大发行到县委以上干部。1957年春天,毛泽东在包括最高国务会议的几次重要会议上,接连阐述为什么扩大发行《参考消息》。他说:“这是为了锻炼我们。党内外都应该受锻炼,应该见世面,知道一点世界上的事情:敌人怎样骂我们,敌人家里的事情是怎样的。有人说这样会乱,不会乱的。”1958年他又指示:“要把《参考消息》的阅读范围扩大到全国的高等院校学生。”1970年夏,毛泽东指示,《参考消息》扩大发行到基层党支部。在其后的近30年中,《参考消息》的发行范围覆盖到所有“县处级”以上领导,发行量也扩大至40万份以上。在文化大革命中,《参考消息》几乎成为中国大陆普通人了解外界信息的唯一窗口,能够拥有一张《参考消息》几乎成为身份的象征。[5]

1960年代,周恩来成了《参考消息》实际上的总编辑。《参考消息》上几乎每天都刊登很有分量的外国评论员分析国际关系、形势的文章,相当一部分是周恩来亲自从《参考资料》中选出并指示《参考消息》刊登的,甚至有的文章登在哪个版,他都指示清楚。1967年5月28日,周恩来说:《参考资料》报喜不报忧,不登敌人骂我们的一些东西,人们就不知道多方面的情况。不要“怕”字当头,不要怕群众造你们的反。1970年6月29日,周恩来说:毛主席交代过,《参考资料》不要自己标标题,原来怎么标就怎么标,让读者自己判断。9月2日,周恩来说:“《参考消息》主要是正面的,也要选登反面材料,使大家有所比较,否则不能起广泛教育作用。”1973年6月15日,周恩来说:《参考资料》每天要登一篇有关台湾的消息和言论,骂街的不要。

改革开放初期,专辑工作的改革是:换了招牌,从《参考资料专辑》改成《参考消息专辑》;发行对象也从随其他内部刊物订户免费发送改为面向社会。《参考消息专辑》的内容仍是围绕中央提出的三大任务选材:保卫世界和平、实现四个现代化、统一祖国。

1985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开放《参考消息》,使得所有中国大陸人民都可以订阅。为加强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1984年底,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和国家教委主任李鹏先后作出批示,国家教委在1985年1月还发出文件,要求全国高等院校校方给所有学生每间宿舍订一份《人民日报》和一份《参考消息》。1986年8月,《参考消息》专门开了发行会议,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国家教委和邮政总局都派人参加了。这大概是最后一次行政力量支持《参考消息》的发行工作。就在此次会议前的1985年1月1日,《参考消息》报头下的“内部刊物”4个字经中宣部同意变成了“限国内发行”。

从1957年《参考消息》报问世开始,它就是从《参考资料》(参编部的主要产品,只供党和国家高级干部及有关单位阅读)中选材。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参考消息》依然只是供中高层领导人看的,是《参考资料》的一个“摘要版”,经过改革开放的演变,两者渐行渐远,已经演变成为两种不同的版本,《参考资料》成为《参考消息》的一个“补充版”。

1993年时期发行量一度曾突破300万份。但是随后参考消息逐渐加强了对内容的过滤和控制,其倾向性逐渐明显。其权威地位已被新华社另外编发的《參考資料》(俗称“大参考”)取代。

1998年开始,《参考消息》通过邮局报刊发行部门全面开展零售业务。《参考消息》全国零售量急剧攀升。[6]

2011年1月《参考消息》零售价格由0.7元涨至0.8元。2014年《参考消息》零售价格由0.8元涨至1元。

2021年1月1日,《参考消息》随新华社重点报刊及网站、客户端同步改版。改版后的报纸,报道结构到版式呈现都进行优化与提升[7]

《参考消息》与《参考资料》

[编辑]

新华社原有在一定范围内发行的《参考消息》,刊载外国新闻报道,又称“小参考”。发展到1954年时,“小参考”已成为50多页的刊物,不堪重负。在此情况下,周恩来于1955年年初指示新华社另行出版《参考资料》;后新华社社长吴冷西建议将《参考资料》和《参考消息》分开出版,得到同意。1955年3月1日,《参考资料》创刊,此后俗称“大参考”。[8]

参考材料编辑部领导人张辛民提到,从前读者从《参考消息》所能知道的信息,须局限于中央已经知道的信息(即《参考资料》)范围内,超前知道是不允许的。《参考消息》刊登《参考资料》以外的材料,在粉碎四人帮以前只有极少数几次。直到1983年,这种做法才在社党组会上被确认。张兼管《参考消息》后,对它提出的第一个建议是调整版面(文化大革命中,《参考消息》一版要闻、反美斗争,二版苏美矛盾,三版其他重要新闻,四版对中国反应的版面分配是1971年周恩来下达的指示),但对于版面调整的做法和尺度参编部内部有分歧。[9]

读者覆盖

[编辑]
  • 《参考消息》报社现在可以翻译30多种主要语言,在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驻有记者。
  • 性别结构:以男性为主。男性读者占71.3%,女性读者占28.7%。
  • 年龄结构:25-34岁的人最多,约占1/3;35-44岁读者比例也达到22%。两部分约占读者总体的60%。15-24岁15.5%,25-34岁37.1%,35-44岁22%,45-54岁14.8%,55-64岁10.6%。
  • 教育程度:高学历读者远远高于总体水平,大专以上学历超过50%。大学或以上27.8%,大专22.3%,中专/技校8.5%,高中27.2%,初中13.4%。
  • 收入水平:读者平均个人月收入1673元,高出总体水平30-40%。1000-1999元39.4%,2000-2999元11.1%,3000-3999元6.9%,4000-4999元1.5%,5000元以上2.1%。
  • 职位构成:党政机关/社团/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比例远高于总体水平。制造业/生产性企业一般职工10%;企业/公司一般管理人员8.1%,中层管理人员6.6%,高层管理人员2.7%;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0.1%,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党政机关/社团/事业单位一般干部9.2%,领导干部3.4%。
  • 阅读习惯:浏览主要内容38.3%,浏览主要标题13.1%,随意翻阅3.5%,全部细读11%,细读主要内容34.2%。
  • 报纸来源:单位订购40%,报摊购买33.7%,家庭订购19.9%,赠阅1.1%,其它5.3%。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World Press Trends 2016: Facts and Figures. World Press Trends Database. [2019-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6). 
  2. ^ 何磊静. 《参考消息》大字版江苏开印活动在南京举行. 参考消息网. 2020-12-12 [2021-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5). 
  3. ^ 《参考消息》"考"为何写成"攷" 专家:异体字. 搜狐传媒. [2019-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30). 
  4. ^ 《参考消息》编辑部. “参考消息”报头的由来. 人民日报. 1992-06-20. 
  5. ^ 张辛民,《“大读者”和新华社的国际参考报道》,《党史博览》. [2012-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6). 
  6. ^ 1998:摆上大街小巷的报摊. 参考消息90年史话[65]_手机新浪网. 2021-10-12 [2024-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4) (中文). 
  7. ^ 《新华每日电讯》专版报道受众好评《参考消息》新年改版升级. 新华每日电讯. 2021-01-02 [2021-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5). 
  8. ^ 卫广益. 毛泽东与大小“参考”. 2003年12月12日 [2021-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9). 
  9. ^ 张辛民. 《参考消息》:从“内部刊物”到公开发行.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0).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