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學甲溪底寮迎送遊巡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溪底寮迎送遊巡王臺灣臺南市北門區,溪底寮聚落(庄頭)中東興宮的一個傳統宗教活動,當地居民稱此宗教活動為迎送「遊巡王」,通常是每三年舉辦一次,而舉辦時會以某天干地支「」來稱呼當年的活動,也就是所謂的三年一科,如甲子或者丙午等「科」遊巡王,他分別是在子、卯、午、酉等年舉行,而對照生肖紀年就是逢鼠、兔、馬、雞等年。[1] [2]

宗教脈絡  

[编辑]

主辦遊巡王的廟宇為位於溪底寮中樞村(現為中樞里)東興宮,一般對此宗教活動又稱之為王船祭典,而此活動起源於中國大陸的東南沿海地區,只是習俗傳至臺灣一段時間後,隨著風俗文化的不同而有了一些變化。[3][4]

臺灣王船相關的宗教活動多活躍於西南沿海地區,然之所以有此一情形,其一乃早期的先民要來臺灣開墾,首先要克服的便是度過既茫然又危險的臺灣海峽(古稱「黑水溝」),而即便安然登岸,之後又得面對未開發前惡劣的瘴癘環境以及不時的瘟疫肆虐,加上思鄉心情的交織下,宗教是大多數來臺先民的共同精神支柱,然因臺灣是一個島嶼故而與海有相關的神祇如: 媽祖、王爺等,更是信仰的重心所在。[5][6] 

其次,初期來臺開墾的先民們也大多是來自東南沿海地區,這些先民無論是對家鄉的思念,或者是對於宗教的崇敬之心,他們多少也會將家鄉的習俗帶到墾地,久而久之也就在地形成了與家鄉相同的宗教活動。另外,就是直接受到其他地區的影響,如臺南喜樹的萬皇宮灣裡的萬年殿等廟,這些廟的王船祭典起源,為早時先民在港灣或海邊發現類似船隻,後發現是一艘王船於是便進行建醮儀式,惟不同的是一般建醮之後是將王船送走,而此兩地卻是將王船保留於廟內供信眾參拜。[3][4] 

再者,便是地方是曾經發生過重大的事件一般是瘟疫傳染病較多,而這與早期臺灣在未完全開發前的環境有關,因臺灣屬海島氣候天氣既潮濕又炎熱,尤其是沿海地區因溼度較高,一有傳染性疾病,其蔓延的數度甚為迅速。為解決此一情形,先民大多是求助於神祇,且採用的措施也泰半也以宗教儀式即送瘟為主。在如是種種的情形下,送王這種王船類的宗教儀式與活動,便在沿海地區流傳與興盛起來了。[4][7][8] 

東興宮的迎送遊巡王  

[编辑]

在溪底寮的道教信仰中,最早即有李府千歲吳府千歲中壇元帥等神祇,此庄的公廟即是主祀吳府千歲的東興宮,然雖溪底寮的宗教信仰早於明末清初即開始(即施琅取臺之後),惟卻一直沒有固定的祭祀場所。[1]原為黃姓庄民分祀自南鯤鯓代天府,落公後成為全庄共同奉祀,並以吳府千歲為庄神,大正14年(1925年)南鯤鯓代天府鯤鯓王出巡本庄之後,又增祀了池府千歲,並且以「跋爐主」方式予以輪流奉祀眾神尊。[9][10]

雖早年即有庄民與信徒倡議建廟,然直到民國57年(1968年)經信徒數人之極力募捐,經費方才略有著落,於是信眾便開始著手興建,至到次年(1969年)竣工,只是當時僅僅視一間簡單形式的公厝,然也是東興宮有固定祭祀場所的開始。[11]  在1975年首次進行廟宇的改建,將原公厝形式改為翹脊式的南方式屋頂建築,並又修建了新的廟門,直到民國69年(1980年)又做了第2次重修,此時增設了石堵與龍柱,而今日的廟貌為2008年所重修。[9][1] 

「遊巡王」是臺灣西南沿海一帶的特有神祇,祂們所代表的身分地位與神級相當高,其層級大致介於代天巡狩和有應公之間的瘟神級王爺,此宗教活動影響範圍,大致由八掌溪將軍溪的北門濱海庄頭。如北門蚵寮、雙春、三寮灣溪底寮等聚落,自古以來便都有遊巡王的信仰習俗,這些庄頭的信眾們相信遊巡王會每年或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定期的於海面遊巡,也會過路一些庄頭具或,且只要路過該庄頭聚落,各庄就得設香案予以迎送。[11]

由於每次的遊尋皆會牽扯到庄頭規模大小,甚至可能各庄頭的風俗和各廟所奉祀神祇性格等不同的因素,各庄都各自發展出不一樣的「遊巡王信仰」,有的立廟奉祀,成為庄神,有的定期迎送,視為客王,溪底寮即將祂視做客王,不但定期招請,而且還發展出以「王船」相送的習俗,此為濱海諸庄唯一特例。[11] 

至於東興宮迎送遊巡王的宗教活動習俗在公厝時期即有,源於1945年前後,當時的溪底寮庄頭內尚未興廟宇,因此庄頭內的諸神仍以爐主形式輪祀,只是在某日,三王吳府千歲經由乩童起駕並指示「遊巡王」將路過此地,信眾需「得以造船相送,以免瘟神肆虐」,此後乃定每3年為一科,即每逢子、卯、午、酉年的農曆10月28日午後舉行。[11][12]

科儀與軼事傳說

[编辑]

東興宮迎送遊巡王的科儀進行,首先是由法師在廟內作法迎請王爺,而此時王船仍尚未具有靈效性,因而隨後須舉行王船的點睛儀式並且祭拜,王船經由道長點睛儀式後,嗣後全村人繞王船一圈即完成了儀式,同時王船也具備法力以及靈效了,而此時,祂不再是一艘紙船而是搖身一變成了一件法器,或者說法船。[13] 

嗣後,王船慢慢被信徒推著前往王船地,在王船經過之處信徒(庄民)們會準備隨王船天庭供品,此時王爺會特別挑選一些民眾準備的供品,而較為與其他王船祭典不同之處,乃只要乩童所點到的物品,無論是吃的用的甚至任何物品用具,隨即皆會被拿到王船內進行添載。待王船抵達送王地點前,民眾會將準備的木材、鹽、米和供品等物資堆成一個小丘,待王船抵達後將其送至最高處。此時由領頭執事擲筊請示王爺是否得以「啟航」,趟若獲得「允桮」後將隨即點燃王船進行送王儀式,同時也是整個活動的最高潮。之後的另一個高潮行程,便是搶拾船桅末端的鯉魚旗,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廟方會開放信眾撿拾鯉魚旗並可帶回家供奉,只是這需要鯉魚旗沒有被火燒到。[12]

傳說,溪底寮最早曾經與位在東邊的二重港合祀觀音佛祖土地公,但當時並無雕刻神尊,而是以兩個金紙座象徵,且歲時慶典仍是以天公生為大,因而每年多在天公生當日於兩庄中間地點的「山仔」(現今北門加油站南邊小丘)延戲予以慶賀。惟其後因某些原因卻演變成各自祭祀,溪底寮分得觀音佛祖,而二重港則分得土地公,因此現今各庄兩神的神像都是後來再雕祀的。只是從此之後,溪底寮仍以天公生為歲時最大的祭典活動,但慶典時間則是延至元月20日才舉行,其理由是因為元月初9的天公生正日所以請戲的戲金費用較高,然而元宵之後請戲不但較為容易且戲金也較低些,此習俗延續迄今,只是目前酬神戲的日期已有稍微往前幾日。[11] 

溪底寮迎送的王船為竹架紙糊,每科所製作的船體尺寸皆差不多約莫為兩米長,船上放置有12尊紙像的水手,而從首科迄今皆是此等大小之船體,這個尺寸為曾文溪流域一帶中最為小型的,最早是本庄人吳荐所自行製作,其工藝在造形上極為簡單,惟在吳荐於過世之後,廟方遂改請將軍的東一藝術社邱東軒製作,而在邱東軒往生之後,則再由本庄人洪保慶製作(1998-2001),但2003年起則又改請漚汪王明賢製作。[11] [12]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東興宮.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24-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3) (中文(臺灣)). 
  2. ^ 楊錦煌. 溪底寮東興宮送王. 數位島嶼. 2019-06-19 [2024-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6). 
  3. ^ 3.0 3.1 洪瑩發. 王巡四境:臺灣迎請「代天巡狩」儀式芻論.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 2015, (32): 80-115 [2024-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6). 
  4. ^ 4.0 4.1 4.2 吳明勳、洪瑩發. 臺南王爺信仰與儀式.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 ISBN 9789860394115. 
  5. ^ 康豹 . 臺灣的王爺信仰. 臺北: 商鼎文化 . 1997 . ISBN 9579563373. 
  6. ^ 劉枝萬 . 臺灣民間信仰論集. 臺北: 聯經 . 1983 . ISBN 9789570814941. 
  7. ^ 焦大衛 (David K. Jordan). 神․鬼․祖先:一個臺灣鄉村的民間信仰 . 由丁仁傑翻译. 臺北: 聯經. 2012. ISBN 9789570840582. 
  8. ^ 林培雅. 王爺的角力戰─臺南安平「採船」傳說研究 .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 2018, (44): 7-28. 
  9. ^ 9.0 9.1 黃文博. 倒風內海及其庄社.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 121–203. ISBN 978-986-03-5211-5. 
  10. ^ 黃文博. 南瀛刈香誌. 臺南: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 1994 : 25–29. ISBN 957-00-2651-0.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黃文博. 174山海戀 從蘆竹溝到楠西.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22–87. ISBN 978-986-04-3027-1. 
  12. ^ 12.0 12.1 12.2 周宗楊. 海風牽引臺17 從北馬仔到灣裡.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21–104. ISBN 978-986-04-3025-7. 
  13. ^ 黃文博. 南瀛王船誌. 臺南: 臺南縣政府文化局. 2000. ISBN 978957025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