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指令调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指令调度(instruction scheduling)是一种代码优化手段,常见于优化编译器,其主要功能在于通过加强指令层级的并行运行,使得程序在拥有指令流水线中央处理器上能够高效运行。换句话说,此手段力求以不改变程序运算结果的方式,完成以下任务:

  • 通过重组指令的运行顺序,减少或阻止流水线停顿的发生;
  • 阻止非法操作(即未定义行为)的产生,例如涉及流水线时序、非互锁资源的等等操作。

其中流水线停顿主要由结构型冒险(受处理器的资源所限)、数据型冒险以及控制流型冒险导致。

数据型冒险

[编辑]

指令调度一般在某基础块(basic block)上执行。为了确保指令的运行顺序在重组后,其运算结果依旧不变,编译器的开发者们必须要认识到数据依赖这种概念。数据型冒险总共有三种,其性质恰恰与数据型冒险相符,这三种数据冒险分别是:

  1. 写入后读取(RAW, Read After Write) - I1 的输出值之后会被 I2 使用。
  2. 读取后写入(WAR, Write After Read) - I1 的输入位置之后会被 I2 使用并覆盖。
  3. 写入后写入(WAW, Write After Write) - I1 以及 I2 皆将结果写入同一个位置上。

其中 I1 以及 I2 是两个在不同时间点上执行的指令。

对于这三种冒险,指令 I1 都必须执行于 I2 被执行前,否则其运算结果是不被定义的(具体结果视该机器的硬件实现而定)。对于冒险1,这是因为 I2 依赖着 I1 的数据;对于冒险2,则是因为 I1 依赖着即将被 I2 所覆盖的数据;对于冒险3,则是因为在 I1I2 之间所运行的指令可能会使用到 I1 的输出结果。为了确保这些数据依赖所需的运行顺序得到保证,编译器首先需要建立一幅依赖图,即一幅顶点是指令,而是依赖性的有向图。最终,这幅图的任何一种拓扑排序都可以是有效的指令调度表。

算法

[编辑]

寻找拓扑排序最简单且常见的算法是列表调度法,其基本概念是不断将依赖图的某个源抽出,并将其添加到现有指令调度表上。在此过程中变成源的其他顶点,也会如前面所言被抽出并进行调度。当这幅依赖图为空时,算法便会结束。

在这种算法里,为了优化指令调度表的有效性,以减少流水线停顿等现象的发生频率,该算法所选择用于调度的下一条指令尤为重要。为此常用的启发式有:

  • 将已调度指令所占用的处理器资源记录下来,若候选指令同样会占用这些资源,则降低其优先度。
  • 若前指令的延迟(latency)高于前指令与候选指令的距离(即二者的周期差),则降其优先度。
  • 当某候选指令坐落在依赖图中的某关键路径时,则提高其优先度。这使得这个算法拥有部分向前探查的功能,而不再寻找局部最优解。
  • 如果候选指令能创造大量新源,则提高其优先度。这项启发式一般能提供调度器更多的调度自由。

执行次序

[编辑]

指令调度可以在寄存器配置之前或之后进行,也可以在寄存器配置之前和之后进行。在寄存器配置前执行指令调度的好处是可以最大化程序的并行性,然而这种做法会有一定的代价,即代码的寄存器需求量可能会有所增加,而当这个需求量大于处理器所拥有的寄存器时,寄存器溢出便会随之产生,造成性能影响。

如果该处理器架构不允许某些特定的指令序列组合(一般由于缺乏跨指令互锁),则指令调度须在寄存器配置发生后才能执行。这种配置法同时也有助于寄存器溢出问题。

如果指令调度在寄存器配置后发生,指令排序可能因寄存器配置器产生的假依赖性而受到一定限制。

类型

[编辑]

指令调度有几种类型,其中包括了:

  1. 本地(基本块)调度:指令仅能在其所在基础块内移动。
  2. 全局调度:指令能在各基础块内移动。
  3. 模算调度:属于一种软件流水线的生成算法,通过交叉运行不同的循环达到指令层级并行的效果。
  4. 跟踪调度:第一种真正实用的全局调度方法,编译器尽力优化最常被运行的代码控制流路。[1]
  5. 超块(superblock)调度: 跟踪调度的简化版。

参考

[编辑]
  1. ^ Joseph A. Fisher. Trace Scheduling: A Technique for Global Microcode Compac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1981-07, C–30 (7): 478–490. doi:10.1109/TC.1981.1675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