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混血歌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混血歌曲,又稱混血歌謠,台湾音乐术语,指將某種語言的歌曲,配合填入另一種語言的歌詞,使成為「外國曲,本國詞」的新歌曲。其中又常特指日語歌曲填上台語歌詞,以1950、1960年代創作最盛,這些「混血歌曲」雖然並非本土創作,歌詞內容卻也反映了當時普遍的社會景象,抒發社會情緒,而成為國民普遍愛唱的歌謠。[1][2][3]。代表歌曲如《快樂的出帆》、《黃昏的故鄉》、《孤女的願望》、《悲情的城市》、《再會呀港都》等等[2]

其中亦有日本曲填上國語歌詞,如《蘇州夜曲》(服部良一作曲)、《祈禱》(京都民謠,翁炳榮作中文詞)。

作詞方式

[编辑]

「混血歌曲」的填詞方式分成三種類型:「譯詞」、「編詞」、「作詞」[1][2]

譯詞
即直接翻譯日語歌詞作為台語歌詞。代表性的歌曲包括黃其良填詞的《長崎蝴蝶姑娘》、蔡啟東填詞的《港町十三番地》、文夏填詞的《黃昏的故鄉》、莊啟勝填詞的《再會呀港都》及《落葉時雨》等。
編詞
即將日語歌詞中臺灣聽眾較生疏的字語改成本土較熟悉的字語。代表性的歌曲包括蜚聲填詞的《阮的故鄉南都》、文夏填詞的《理髮小姐》及《媽媽請您也保重》等。
作詞
即完全捨棄原日語歌詞,而改以臺灣為背景重新創作新詞。代表性的歌曲包括蜚聲填詞的《懷念的播音員》、莊啟勝填詞的《素蘭小姐要出嫁》、謝麗燕填詞的《內山姑娘》、不知作詞者的《禮拜天的遠足》等。

壓抑本土作曲的問題

[编辑]

翻唱歌曲為流行音樂市場帶來豐富的音樂作品,但由於成本低廉、銷路穩定,而受到唱片公司的歡迎,相對壓抑了臺灣本土作曲者的創作空間。當時許多臺語歌謠創作者,受到市場緊縮及經濟壓力等現實問題影響,只好被迫轉行或改以走唱維生。儘管如此,仍有不少的本土優秀音樂人才堅持臺語歌謠創作,包括洪一峰葉俊麟吳晉淮許石楊三郎等人,創造出許多經典作品。[1][3]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1.2 言舊員怪e紅傑克. 話說臺灣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及演進(三). 2012-10-06 [2015-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2. ^ 2.0 2.1 2.2 鶴田純. 1950、60 年代台語「混血歌曲」中 ê 本土──台日「同中有異」ê 歌詞中所出現 ê 台灣特色 (PDF).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2015-02-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2-20) (中文). 
  3. ^ 3.0 3.1 施又文. 威權體制下的女性愛情--以故總統蔣中正執政期的臺語流行歌曲為例. [2015-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8).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