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美洲蛎鹬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美洲蛎鹬
一对美洲蛎鹬,摄于美国纽约皇后区提尔顿堡英语Fort Tilden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鸻形目 Charadriiformes
科: 蠣鷸科 Haematopodidae
属: 蠣鷸屬 Haematopus
种:
美洲蛎鹬 H. palliatus
二名法
Haematopus palliatus
Temminck, 1820
  留鸟
  夏候鸟
  冬候鸟

美洲蛎鹬学名Haematopus palliatus,台湾作美洲蠣鴴),又稱美洲斑蛎鹬,为鸻形目蛎鸻科蛎鹬属下的涉禽,广泛分布于美洲沿海地区。此鸟身体黑白相间,鸟喙长而厚,为亮橙色。该鸟主要以潮间带的各种贝类和其他小动物为食。美洲蛎鹬一般会在3—4岁大时开始繁殖,并会照顾雏鸟约2月左右。美洲蛎鹬目前种群稳定,IUCN评为无危,但仍易受栖息地破坏与环境污染的影响。

外貌描述

[编辑]
Texas City Dike, Texas
礁石上的美洲蛎鹬,摄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得克萨斯城

美洲蛎鹬是一种大型鹬类。该鸟头部和胸部呈黑色,翅膀、背部和尾部灰黑,腹部则是白色。其翅膀内部亦为白色,但仅在飞行时可见。其瞳孔为黄色,眼睛周围一圈为橙黄色。其嘴厚而长,为亮橙色。该鸟腿部为粉色。成年美洲蛎鹬体长42—55厘米[2]

飞行中的美洲蛎鹬,摄于美国佛罗里达州西部

种群分布

[编辑]

美洲蛎鹬分布于北至新英格兰、南至乌拉圭和阿根廷的大西洋沿岸,以及加利福尼亚州南部至智利的太平洋沿岸。墨西哥湾以及加勒比海沿岸亦有分布[3]。其在新英格兰地区的种群会在冬季迁徙至美国南方[4],而其余地区的种群则多为留鸟[5]

种间关系

[编辑]

美洲蛎鹬最近的亲缘种是分布于北美洲西岸的美洲黑蛎鹬英语Black oystercatcher。二者常在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等分布重叠处杂交[6]

生态与习性

[编辑]

栖息地

[编辑]

美洲蛎鹬几乎只栖息于沿海滩涂,尤其喜爱少见天敌的屏障岛英语Barrier island。其筑巢地一般是贝类充沛的沙滩,但偶尔也会在苦咸水沼泽等生境筑巢。在遭遇飓风等恶劣天气时,美洲蛎鹬会前往临近的农田等生境寻求庇护[6]

捕食

[编辑]
滩涂上觅食的美洲蛎鹬,摄于美国新泽西州大西洋城

美洲蛎鹬主要以贝类和其他海生无脊椎动物为食。其最常捕食的猎物是牡蛎,但亦会捕食贻贝蛤蜊笠螺海胆螃蟹海星蠕虫。美洲蛎鹬一般会漫步于海岸,寻找半开的贝类,并用喙将其肉夹出。然而,有时美洲蛎鹬的鸟喙可能会被夹住,如在涨潮前未能挣脱甚至有可能会因此溺亡。此外,美洲蛎鹬还会将喙伸入蛏子、螃蟹等掘穴生物的巢穴中,将其从中叼出。对于带有硬壳的猎物,美洲蛎鹬可能会在礁石上将其砸碎。美洲蛎鹬最常在退潮时捕食,彼时潮水较浅以便于其搜寻猎物,同时大部分贝类仍会张开其贝壳以获取食物[6]北美鹬翻石鹬和大型鸥类有时会跟随觅食中的美洲蛎鹬,及其得手便前去抢夺其猎物[6]

生命周期

[编辑]

美洲蛎鹬的繁殖季为每年4—7月[7]。求偶时,雄鸟会发出频率逐渐增快的吹笛声并旋转身体,有时还会飞到空中。有时会有三对美洲蛎鹬一同进行求偶动作。该鸟有时会在褐鹈鹕黑剪嘴鸥或是燕鸥的群落内筑巢[6]。之后,雄鸟会用脚在地上挖出5个小坑,而雌鸟会选择其中一个作为鸟巢[8]。雄鸟与雌鸟均会参与孵蛋和育雏[9][10]。其蛋为灰褐色,上有暗色斑点,长5.6—5.8厘米,宽3.9—4厘米。雌鸟一般一窝产下2—4枚蛋,这些蛋会在24—28天后孵化[6]。期间,浣熊臭鼬郊狼、乌鸦、鼠与狐狸均会捕食该鸟的鸟蛋[11]

一对美洲蛎鹬及其雏鸟,摄于新泽西州

雏鸟破壳而出时全身覆盖有棕色绒毛。此时的雏鸟已具备视力,且在破壳2小时就能行走,1天后即可离开巢穴[9]。幼鸟还能下水游泳或潜水以躲避掠食者[6]。幼鸟会在35天大时长齐羽翼,5周大时便可飞行[4],但此时其喙部还不足以打开贝类,故亲鸟仍会投喂直至雏鸟2月大时[6]。不过幼鸟可能会在亲鸟仍在投喂时便尝试独自觅食。此后亲鸟和幼鸟便会分别,多会飞往不同地区。不过幼鸟常会在数年后返回其出生地[6]

美洲蛎鹬是一夫一妻制鸟类,有时其配偶关系可维持数年[6]。美洲蛎鹬在鹬类中寿命较长[8],有记录的最长寿个体活了至少23年[6]。因此,其繁殖率较其他鹬类而言更低[8]

种群保育

[编辑]

美洲蛎鹬目前种群状况稳定分布广泛,无灭绝之虞,IUCN将其评为无危。[1],据估计全球共有74000只成年个体[6]。19世纪曾有大量盗猎者为获取其羽毛和鸟蛋而猎杀美洲蛎鹬,以至于其在新英格兰地区一度绝迹。然而,在1918年候鸟条约法案英语Migratory Bird Treaty Act of 1918颁布后,该鸟种群已经恢复。目前,该鸟虽受栖息地破坏、塑料污染以及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影响[11],但疏浚活动所造成的沙洲亦是其绝佳的栖息地[6]。美洲蛎鹬在鸟类保护组织飞行伙伴英语Partners in Flight的种群风险评估中得分为14分[註 1],并将其列为“需要关注”的鸟类[6]

注释

[编辑]
  1. ^ 该组织的评分在1—20分之间,得分越高代表灭绝风险越大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Haematopus palliat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e.T22693644A93416407 [2021-01-13]. 
  2. ^ American oystercatcher Haematopus palliatus. USGS. [December 12,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3. ^ Species factsheet: Haematopus palliatus.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3-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7). 
  4. ^ 4.0 4.1 Kenn Kaufman. American Oystercatcher. Audubon. [2023-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1). 
  5. ^ Kushlan,James A; Hickey,Catherine; White,Anthony W. The American Oystercatcher (Haematopus palliatus) in Northern Bahamas. The Journal of Carribean Orithology. 2011, 24: 48–55.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American Oystercatcher Overview. All about Birds. Cornell University. 2018 [2018-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6). 
  7. ^ American Oystercatcher - Haematopus palliatus. New Hampshire PBS Nature Works. 2018 [2021-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6). 
  8. ^ 8.0 8.1 8.2 American Oystercatcher. The Texas Breeding Bird Atlas. Texas A&M University. [2023-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1). 
  9. ^ 9.0 9.1 Thibault, J; Sanders, F; Jodice, P. Parental Attendance and Brood Success in American Oystercatchers in South Carolina. Waterbirds. 2010, 33: 511–517. 
  10. ^ Florida’s breeding bird atlas: a collaborative study of Florida’s birdlife. Florida Fish and Wildlife Conservation Commission. 2003 [2018-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9). 
  11. ^ 11.0 11.1 American Oystercatcher. American Bird Conservancy. 2018 [2018-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9).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