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腊佐赫里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腊佐赫里纳
Rasoherina
马达加斯加女王
統治1863年5月12日—1868年4月1日
加冕1863年5月13日
前任拉達馬二世英语Radama II
繼任臘納瓦洛娜二世
出生1814年
伊默里纳王国
逝世1868年4月1日
伊默里纳王国塔那那利佛
安葬
配偶拉達馬二世英语Radama II
賴尼沃尼納希特里尼奧尼
赖尼莱亚里沃尼
全名
腊佐赫里纳·曼扎卡(Rasoherina-Manjaka)[1]
父親安德里安查馬南德里亞纳(Andriantsalamanandriana)
母親拉法拉曼扎卡(Rafaramanjaka)

腊佐赫里纳[2]馬達加斯加語Rasoherina;1814年—1868年4月1日),一译拉苏赫琳娜[3],是马达加斯加伊默里纳王国君主。原为拉達馬二世英语Radama II的王后,1863年其丈夫遇刺身亡后即位为伊默里纳女王,并与首相賴尼沃尼納希特里尼奧尼兄弟进行政治联姻;腊佐赫里纳在位期间,马达加斯加缓和了腊纳瓦洛娜一世期间与西方国家紧张的关系,亦放宽了对基督教的限制。

生平

[编辑]

腊佐赫里纳为伊默里纳王子安德里安查馬南德里亞纳之女[4],原名腊博多(馬達加斯加語Rabodo[3]:291;1847年,她嫁给伊默里纳女王腊纳瓦洛娜一世之子腊科托,成为太子妃[5]。1861年,腊纳瓦洛娜一世逝世,腊科托继位,史称拉達馬二世英语Radama II,腊佐赫里纳由此成为伊默里纳王后。拉達馬二世試圖緩和其母亲腊纳瓦洛娜的嚴厲政策,加强与英法等国的外交关系;但首相賴尼沃尼納希特里尼奧尼兄弟等貴族及平民組成的聯盟却希望终止君主絕對權力,反对拉達馬二世的政策,并因此在1863年發動政變刺杀了拉達馬二世[6]

拉達馬二世死後,伊默里纳臣民表示願意接受臘佐赫里納統治,前提是她必須與首相賴尼沃尼納希特里尼奧尼進行政治聯姻,與其分享權力,臘佐赫里納同意此安排并成为新任女王[7];1864年,腊佐赫里纳又与賴尼沃尼納希特里尼奧尼之弟赖尼莱亚里沃尼发动政变,罢黜了賴尼沃尼納希特里尼奧尼并将他放逐到馬達加斯加高地南方的贝齐寮部落[8]:422,赖尼莱亚里沃尼成为首相并与女王政治联姻[8]:48-54

在内政上,臘佐赫里納与腊纳瓦洛娜一世一样皆为马达加斯加传统宗教的坚实信徒,但臘佐赫里納对于基督教英语Christianity in Madagascar的传播相对宽容,鲜少迫害基督徒[9];而在外交上,首相赖尼莱亚里沃尼领导下的马达加斯加政府致力于与法国英国美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并向这些国家派出了使节团;1863年,马达加斯加宣布废除与法国签署的《朗贝尔特许状英语Joseph-François Lambert》及1862年签订的《塔那那利佛条约》,这引起了法国的极大不满,法国拒绝废约;后来,马达加斯加政府为此向后者支付了120万法郎作为赔偿,从而使法国废除了条约[10]。1865年,英国获准向马达加斯加派遣使节,英国人也可以在马岛购置田产[11];1866年,美国被允许在马岛东海岸的图阿马西纳建立领事馆,两国更于翌年签署了首份商业公约[12]

腊佐赫里纳在位后期,被废黜的前首相賴尼沃尼納希特里尼奧尼仍然觊觎权力,并多次试图发动政变推翻女王与赖尼莱亚里沃尼,但遭到镇压;1868年4月,腊佐赫里纳病逝于塔那那利佛王宫英语Rova of Antananarivo,葬于马达加斯加王陵[13]:888;首相赖尼莱亚里沃尼决定立她的表妹、同时也是拉達馬二世英语Radama II遗孀之一的腊莫纳(Ramoma)为马达加斯加女王,并让她与自己成婚,史称腊纳瓦洛娜二世[3]:293[14]

参考文献

[编辑]
  1. ^ Treaties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776-1949: Iraq-Muscat. Department of State. 1968年: 742 [2023-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31) (英语). 
  2. ^ 宁骚. 赖尼莱亚里沃尼. 中国大百科全书. 2022-01-20 [2023-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30). 
  3. ^ 3.0 3.1 3.2 海青、雪梅. 《中外女王列传》. 北京市: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0年. ISBN 9787500607229. 
  4. ^ Malzac (R.P., S.J., Victorin Pierre), Callet, Madagascar, Académie malgache. Antananarivo. Tantara my andriana eto Madagascar: documents historiques d'après les manuscrits malgaches. Imprimerie officielle. 1908年: 1100. OCLC 1194175545 (马拉加斯语). 
  5. ^ Emmanuel Kwaku Akyeampong, Henry Louis Gates, Steven J. Niven. Dictionary of African biography. 英国牛津: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12年: 174. OCLC 770668294 (英语). 
  6. ^ Metz, Helen Chapin. Library of Congress Country Studies: Madagascar. 美国国会图书馆. 1994年 [2014-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6) (英语). 
  7. ^ Samuel Pasfield Oliver. Madagascar: an historical and descriptive account of the island and its former dependencies, Volume 1. 英国伦敦: Macmillan. 1886年: 124-126. OCLC 5140327 (英语). 
  8. ^ 8.0 8.1 Chapus, G.S.; Mondain, G. Un homme d'etat malgache: Rainilaiarivony. 法国巴黎: Editions Diloutremer. 1953年. OCLC 1687892 (法语). 
  9. ^ John Wolcott Phelps. The Island of Madagascar (djvu). 美国纽约: John B. Alden. 1883年: 90 [2022-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31) (英语). 
  10. ^ 李安山. 《马达加斯加—法国条约》. 中国大百科全书. 2022-01-20 [2023-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31). 
  11. ^ William Edward Cousins. Madagascar of to-day. A sketch of the island, with chapters on its past history and present prospects. 英国伦敦: Religious Tract Society. 1895年. OCLC 2891239 (英语). 
  12. ^ A Guide to the United States’ History of Recognition, Diplomatic, and Consular Relations, by Country, since 1776: Madagascar.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2023-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5) (英语). 
  13. ^ 单树模. 外国名山大川辞典. 中国山东: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5. ISBN 9787532820627. OCLC 1105077020. 
  14. ^ Bonar A. Gow. Madagascar and the Protestant Impact The Work of the British Missions, 1818-95. 美国纽约: Africana Pub. Co. 1979年: 41. OCLC 4499100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