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多萝西·L·塞耶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多萝西·L·塞耶斯
出生(1893-06-13)1893年6月13日
 英国牛津
逝世1957年12月17日(1957歲—12—17)(64歲)
 英国埃塞克斯郡威瑟姆
職業小说家、劇作家、詩人
語言英語
國籍 英国
配偶奥斯瓦爾德·阿瑟頓·弗莱明
(1926年結婚–1950年去世)
子女約翰·弗萊明·安東尼 (1924 - 1984)
受影響於但丁, 威廉·華兹華斯, 吉爾伯特·基思·卻斯特頓, 托馬斯·特拉赫恩英语Thomas Traherne
施影響於斯蒂格·拉松, 黛安娜·蓋伯頓

多萝西·利·塞耶斯Dorothy Leigh Sayers,1893年6月13日—1957年12月17日)是一位英國文學作家、詩人、文學翻譯家以及神學評論家。

生平

[编辑]

早年生活和教育

[编辑]

塞耶斯於1893年6月13日出生於牛津,她是家裏的獨生女兒。母親海倫·瑪麗·萊(Helen Mary Leigh)出生於一個富裕家庭,父親亨利·塞耶斯(Henry Sayers)是牛津基督教堂的牧師,也是“基督教大教堂學校英语Christ Church Cathedral School”的校長[1]。在塞耶斯六歲時,她的父親開始教她拉丁文,那時,她的父親被任命爲亨廷登郡教區的牧師,全家住在附近的一個叫布朗蒂什姆英语Bluntisham的小村莊,塞耶斯在那裏長大。流經村莊的大烏茲河和沼澤交匯在一起,村裏優雅的攝政風格教堂比鄰著教堂墓園,他的父親修復了教堂的大鐘之後,教堂響起了鐘聲,這一切都使幼小的塞耶斯萌生了靈感[2]

自1909年起,塞耶斯在位於索爾茲伯里的一所叫做“戈多芬學校英语Godolphin School”的寄宿學校上學。

1912年塞耶斯獲得了吉爾克利斯特現代語言獎學金(Gilchrist Scholarship)[3]前往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學習。在那裏,她學習了現代語言學和中世紀文學,並在1915年以優秀榮譽畢業。但在當時女性諸方面權利還得不到承認情況下,校方沒有授予她學位,但她繼續在學校深造,直到1920年以碩士學位從牛津大學畢業。

寫作生涯

[编辑]

文學創作

[编辑]

還在牛津大學就讀時,她就於1916年出版了第一部詩集,名爲《OL.I》[4],由布萊威爾克出版社英语Wiley-Blackwell出版。1918年又出版了第二部詩集《天主教故事和基督徒的歌曲》(Catholic Tales and Christian Songs)[5]

偵探小説是她的文學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塞耶斯在1920年至1921年期間,開始構思她的第一部偵探小説《誰的屍體》(Whose Body?)。小説中的偵探彼得·溫西勛爵(Lord Peter Wimsey)後來成爲她的偵探系列小説的主角,她筆下的彼得·溫西勛爵從一個玩世不恭的濶少爺,最後成爲了一個無所不能、出神入化的偵探,並成爲了塞耶斯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在1930年出版的第五部小説《烈性毒藥》中,女偵探小説家哈莉特·維恩(Harriet Vane)第一次登場,也可以說塞耶斯將自己本人融入到了哈莉特身上,在之後的系列小説中,塞耶斯多次安排了哈莉特·維恩與彼得·溫西勛爵搭檔共同破案。她最後一部描寫彼得·溫西和哈莉特·維恩共同破案的偵探小説是《權力寶座》(Thrones, Dominations),在這部小説的結尾,哈莉特接受了溫西的求婚。兩人終成眷屬。然而塞耶斯并沒有完成這部小説,但是留下了草稿筆記,後來經過英國文學家吉爾·巴頓·沃許的重新整理之後於1998年發表。塞耶斯的系列偵探推理小説的發表直到1939年,在這之後,她的寫作從偵探小説轉到其他方面。

塞耶斯在1922年至1931年期間,在本森廣告公司英语S. H. Benson擔任撰稿人。她的同事阿爾伯特·亨利·羅斯英语Albert Henry Ross(1881-1950)(文學筆名:弗蘭克·莫里森/Frank Morison)的暢銷書《誰動了石頭?》(Who Moved the Stone? )[6],以基督教辯證法探討了耶穌受審、受難以及復活,他的觀點影響了塞耶斯在1943年發表的劇本《生者為王》[7],這是一部將基督教福音與戲劇結合起來的一部文學作品。對這個劇本,美國作家塞爾登·瓦諾肯英语Sheldon Vanauken評價道:這部劇使福音書變得生動起來,她筆下的耶穌能讓你熱淚盈眶,你會被一種强有力的體驗所感動。[8]

宗教方面著作

[编辑]

塞耶斯自小受基督教的熏陶,她發表了很多宗教方面的書籍。1940年她發表了《教義?還是混亂?》一書[9]。這本書以《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亞他那修信經》為基礎,對基督教基本歷史教義進行了重述。塞耶斯認爲,“無教義的基督教”不僅無法做到且危險,如果及基督徒不沉浸在教義中,那麽基督教信仰以及信仰之外的世界將陷入混亂[10]

1941年她出版了《造物主的心》(The Mind of the Maker) 。美國作家馬德琳·恩格爾對這本書的評價是:塞耶斯不僅是小説作家和劇作家,也是一位敏銳的神學家。她對基督教教義提出了新觀點,重新審視了上帝、三位一體、自由意志和邪惡等觀念。她在上帝造物和人類創造之間的相似之處找到了關鍵點[11]

文學翻譯作品

[编辑]

作爲文學翻譯作品,她於1949年對但丁的《神曲》重新做了英文翻譯,《神曲》的英譯版自1782年開始就有多種不同的英文譯本出現。她翻譯的《神曲》(地獄篇)英文版於1955年出版,《神曲》(天堂篇)在她去世時候尚未完成,她的未竟之作由英國的意大利語研究學者芭芭拉·雷諾兹英语Barbara Reynolds於1962年完成。

語言修辭邏輯

[编辑]

1947年,她在牛津大學發表了《失落的學習工具》[12]的演講文章,它將中世紀的三個修學科目(語法、邏輯和修辭)作爲工具用以掌握和分析其他所有科目。這篇文章後來被美國很多學校用於古典教育的基礎。

婚姻生活

[编辑]

1920年,塞耶斯與猶太裔俄國移民的意象派詩人約翰·庫諾斯英语John Cournos開始了一段熱戀,後者活躍在倫敦文學界,但是因爲宗教信仰和其他方面原因,兩人最終分手[13]。但是塞耶斯與庫諾斯的這段交往經歷,成爲她後來出版的偵探系列小説中女主人公哈莉特·維恩(Harriet Vane)的構思基礎。

1923年,她與一位名叫威廉·比爾·懷特的人開始了交往,威廉·懷特是個有婦之夫,但卻對塞耶斯隱瞞了此事。直至塞耶斯懷孕之後,他才向塞耶斯吐露真情。後來,在威廉·懷特的夫人協助下,塞耶斯被安排在一家鄉間療養院分娩。1924年1月13日,時年30歲的塞耶斯生下了兒子約翰·安東尼(後來姓佛萊明),生產之後孩子交給她的姨媽和表妹照顧,并被家人和朋友當做她的侄子[14][15],約翰·安東尼後來由斯林普頓夫婦撫養長大。

塞耶斯後來結識了記者奥斯瓦爾德·阿瑟頓·弗萊明(Oswald Atherton Fleming)(1881-1950)[16],後者離異并有兩個女兒,兩人於1926年4月13日在倫敦結婚。1935年,塞耶斯與丈夫收養了被別人撫養的兒子安東尼,並一直與兒子保持著良好的關係,爲他提供良好的教育,但並沒有向安東尼透露她的生母身份,直到安東尼後來申請護照時才得知塞耶斯與自己的真實關係[17]。後來,安東尼獲得了牛津大學貝利奥爾學院獎學金,這令塞耶斯倍感驕傲。

1957年12月17日,塞耶斯因冠狀動脈血栓突然去世,享年64歲。她去世之後遺體被火化,骨灰被埋在她曾經多年擔任過教堂管理員的倫敦蘇荷區聖安妮教堂英语St Anne's Church, Soho

代表作

[编辑]

偵探系列小説

[编辑]

长篇

[编辑]
  • 《誰的屍體》Whose Body? (1923)
  • 《證言疑雲》Clouds of Witness (1926)
  • 《非自然死亡》/《非常死亡》 Unnatural Death (1927)
  • 《貝羅那俱樂部的不快事件》 The Unpleasantness at the Bellona Club (1928)
  • 烈性毒藥Strong Poison (1930)
  • 《五條紅鯡魚》 The Five Red Herrings (1931)
  • 失衡的時間》/《寻尸Have His Carcase (1932)
  • 《謀殺也得做廣告》/《殺人廣告》 Murder Must Advertise (1933)
  • 《九曲喪鐘》/《喪鍾九鳴》 The Nine Tailors (1934)
  • 《俗麗之夜》/《校庆狂欢夜》 Gaudy Night (1935)
  • 《沉默的乘客》 The Silent Passenger (1935)
  • 《巴士司機的蜜月》 Busman's Honeymoon (1937)

短篇集

[编辑]
  • 《彼得勛爵查看屍體》 Lord Peter Views the Body (1928) (12篇短篇集)
  • 《絞刑官的假日》 Hangman's Holiday (1933) (12篇短篇集,4篇關於彼得勛爵)
  • 《以齒為證》In the Teeth of the Evidence(1939)

生前未發表之作

[编辑]

劇本

[编辑]
  • 《生者為王》 The Man Born to Be King(1943)
  • 《公正的復仇》 The Just Vengeance(1946)[18]

宗教著作

[编辑]
  • 《教義?還是混亂?》 Creed or Chaos? (1940)
  • 《造物主的心》 The Mind of the Maker (1941)

紀念地標

[编辑]
矗立在威特姆紐蘭街的塞耶斯銅像
倫敦聖詹姆斯街英语St James's Street23-24號塞耶斯曾經住過的住址(名人住所藍牌標志)

參考資料

[编辑]
  1. ^ Reynolds, Barbara (1993). Dorothy L. Sayers: Her Life and Soul.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p. 13.
  2. ^ ale, Alvina Stone (2003). Master and Craftsman: The Story of Dorothy L. Sayers. Lincoln, NE: iUniverse. pp. 3–6.
  3. ^ Gilchrist Foundation. [2023-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5). 
  4. ^ "Op. 1, by Dorothy Sayers"UPenn Digital Libraries: a Celebration of Women Writers.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31 December 2013. Retrieved 14 January 2014.. [2023-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31). 
  5. ^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2023-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3). 
  6. ^ Goodreads. [2023-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5). 
  7. ^ Amazon. [2023-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6). 
  8. ^ Goodreads. [2023-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1). 
  9. ^ Amazon. [2023-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6). 
  10. ^ Goodreads. [2023-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6). 
  11. ^ Goodreads. [2023-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5). 
  12. ^ Goodreads. [2023-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6). 
  13. ^ Duriez, Colin (2019). Dorothy L. Sayers: A Biography: Death, Dante and Lord Peter Wimsey. Lion Books. pp. Chapter 7.
  14. ^ 存档副本. [2023-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8). 
  15. ^ Reynolds (1993), p. 126
  16. ^ MAJ Oswald Arthur Atherton “Mac” Fleming. [2023-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9). 
  17. ^ Martha Hailey Dubose: Women of Mystery, pp. 189, 210.
  18. ^ 存档副本. [2023-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