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受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授戒

受戒,佛教術語,是指信眾皈依佛教并從授戒師處接受佛教戒律,并受持戒律的宗教儀式。受戒之後如果心意清晰堅定,願意受持凈戒,則謂之得有戒體。和受戒相對應的是授戒,即阿阇梨(授戒師、和尚)爲受戒者教導、授予凈戒的儀式行為。

分類

[编辑]

佛教戒律可略分爲五戒八關齋戒十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叉摩尼戒[1]比丘戒比丘尼戒優婆塞戒優婆夷戒菩薩戒[2]等。

功德

[编辑]

受持禁戒在因地修行時有大功德,有止惡趣(趨)善、善護心念、長養慈悲心、利樂有情眾生、能生慚愧心、能迅速證果等等之利益。[3]

除性障

[编辑]

受戒後非大事已畢,而是嚴持禁戒之開始。,因持戒而生定,因定而發慧。持戒能斷等煩惱,得解脫知見。[4]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嚴持淨戒,身心俱調柔軟,煩惱俱斷。所以菩薩能行四攝法,以佈施愛語同事利行,利樂有情眾生,攝受佛土[5]

註釋

[编辑]
  1. ^ 決定藏論》卷2:「何故佛制諸比丘戒亦沙彌戒說此二部。比丘尼戒又說三部謂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尼戒。以諸女人多煩惱故。次第應受比丘尼戒。是故佛制比丘尼戒說為三部。若沙彌尼[2]住於小戒。依次更受式叉摩[3]尼戒。若能得住式叉摩戒。戒品轉多不得速為受具足戒。決須二歲學行六法。若樂住此便授具戒。如是多時漸持小戒。次第轉久能持具戒。」(CBETA, T30, no. 1584, p. 1027, b14-22)
  2. ^ 瑜伽師地論》卷40:「云何菩薩自性戒。謂若略說具四功德。當知是名菩薩自性戒。何等為四。一從他正受。二善淨意樂。三犯已還淨。四深敬專念無有違犯。由諸菩薩從他正受故。於所學戒若有違犯。即外觀他深生愧恥。由諸菩薩善淨意樂故。於所學戒若有違犯。即內自顧深起慚羞。由諸菩薩於諸學處犯已還淨。深敬專念初無違犯。二因緣故。離諸惡作。如是菩薩從他正受善淨意樂。為依止故生起慚愧。由慚愧故能善防護所受尸羅。由善防護所受戒故離諸惡作。又於是中。從他正受。善淨意樂。此二是法。犯已還淨。深敬專念無有違犯。此二是前二法所引。又於是中。從他正受。善淨意樂。深敬專念無有違犯。由此三法應知能令不毀菩薩所受淨戒。犯已還淨。由此一法應知能令犯已還出。如是菩薩具四功德自性尸羅。應知即是妙善淨戒。正受隨學。能利自他。利益安樂無量眾生。哀愍世間諸天人等。令得義利利益安樂故。應知即是無量淨戒。攝受無量菩薩所學故。應知即是饒益一切有情淨戒。現前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故。應知即是能獲大果勝利淨戒。攝受隨與無上正等菩提果故。是名菩薩自性戒。」(CBETA, T30, no. 1579, p. 510, c16-p. 511, a11)
  3. ^ 菩薩地持經》卷4:「是菩薩依受戒。淨心戒起。慚愧心起。慚愧心故。善能護戒。護戒故無悔。」(CBETA, T30, no. 1581, p. 910, a23-24)
  4. ^ 長阿含經》卷3:「世尊為諸大眾說戒.定.慧。修戒獲定。得大果報。修定獲智。得大果報。修智心淨。得等解脫。盡於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已得解脫。生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CBETA, T01, no. 1, p. 17, b20-24)
  5.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38:「為欲攝受無量百千諸菩薩故。以四攝事而攝受之。何等為四。一者布施。二者愛語。三者利行。四者同事。是菩薩摩訶薩自正安住十善業道。」(CBETA, T07, no. 220, p. 207, c13-16)

參考文獻

[编辑]

延伸閲讀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