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受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受戒,佛教术语,是指信众皈依佛教并从授戒师处接受佛教戒律,并受持戒律的宗教仪式。受戒之后如果心意清晰坚定,愿意受持净戒,则谓之得有戒体。和受戒相对应的是授戒,即阿阇梨(授戒师、和尚)为受戒者教导、授予净戒的仪式行为。

分类

[编辑]

佛教戒律可略分为五戒八关斋戒十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尼戒[1]比丘戒比丘尼戒优婆塞戒优婆夷戒菩萨戒[2]等。

功德

[编辑]

受持禁戒在因地修行时有大功德,有止恶趣(趋)善、善护心念、长养慈悲心、利乐有情众生、能生惭愧心、能迅速证果等等之利益。[3]

除性障

[编辑]

受戒后非大事已毕,而是严持禁戒之开始。,因持戒而生定,因定而发慧。持戒能断等烦恼,得解脱知见。[4]菩萨在因地修行时,严持净戒,身心俱调柔软,烦恼俱断。所以菩萨能行四摄法,以布施爱语同事利行,利乐有情众生,摄受佛土[5]

注释

[编辑]
  1. ^ 决定藏论》卷2:“何故佛制诸比丘戒亦沙弥戒说此二部。比丘尼戒又说三部谓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尼戒。以诸女人多烦恼故。次第应受比丘尼戒。是故佛制比丘尼戒说为三部。若沙弥尼[2]住于小戒。依次更受式叉摩[3]尼戒。若能得住式叉摩戒。戒品转多不得速为受具足戒。决须二岁学行六法。若乐住此便授具戒。如是多时渐持小戒。次第转久能持具戒。”(CBETA, T30, no. 1584, p. 1027, b14-22)
  2. ^ 瑜伽师地论》卷40:“云何菩萨自性戒。谓若略说具四功德。当知是名菩萨自性戒。何等为四。一从他正受。二善净意乐。三犯已还净。四深敬专念无有违犯。由诸菩萨从他正受故。于所学戒若有违犯。即外观他深生愧耻。由诸菩萨善净意乐故。于所学戒若有违犯。即内自顾深起惭羞。由诸菩萨于诸学处犯已还净。深敬专念初无违犯。二因缘故。离诸恶作。如是菩萨从他正受善净意乐。为依止故生起惭愧。由惭愧故能善防护所受尸罗。由善防护所受戒故离诸恶作。又于是中。从他正受。善净意乐。此二是法。犯已还净。深敬专念无有违犯。此二是前二法所引。又于是中。从他正受。善净意乐。深敬专念无有违犯。由此三法应知能令不毁菩萨所受净戒。犯已还净。由此一法应知能令犯已还出。如是菩萨具四功德自性尸罗。应知即是妙善净戒。正受随学。能利自他。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诸天人等。令得义利利益安乐故。应知即是无量净戒。摄受无量菩萨所学故。应知即是饶益一切有情净戒。现前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故。应知即是能获大果胜利净戒。摄受随与无上正等菩提果故。是名菩萨自性戒。”(CBETA, T30, no. 1579, p. 510, c16-p. 511, a11)
  3. ^ 菩萨地持经》卷4:“是菩萨依受戒。净心戒起。惭愧心起。惭愧心故。善能护戒。护戒故无悔。”(CBETA, T30, no. 1581, p. 910, a23-24)
  4. ^ 长阿含经》卷3:“世尊为诸大众说戒.定.慧。修戒获定。得大果报。修定获智。得大果报。修智心净。得等解脱。尽于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已得解脱。生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CBETA, T01, no. 1, p. 17, b20-24)
  5.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38:“为欲摄受无量百千诸菩萨故。以四摄事而摄受之。何等为四。一者布施。二者爱语。三者利行。四者同事。是菩萨摩诃萨自正安住十善业道。”(CBETA, T07, no. 220, p. 207, c13-16)

参考文献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