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新柏拉图主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新柏拉圖學派

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sm),是公元3世紀由亞歷山大城普羅提諾發展出的哲學派別[1],是古希臘文化末期最重要的哲學流派,對基督教神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該流派主要基於柏拉圖的學說,再加上斯多葛學派亞里士多德的思想融合為一個體系。但在許多地方進行了新的詮釋。在《新約聖經》時代的哲學本身包含一種宗教態度,這就是基督教涉及哲學的緣故。這種宗教哲學就稱新柏拉圖主義,也就是以希臘思想為基礎而創建的宗教哲學。主義主張所有存在皆來自一源,藉此個別靈魂能神秘地重返為一;亦強調存在層級的多重性,只能被感官所感知的物體世界處於最低層級。[1]

歷史沿革

[编辑]

新柏拉圖主義最早產生於埃及亞歷山大。新柏拉圖學派的創始人是阿摩尼阿斯·萨卡斯(175-242),沒有留下著作。不過最重要的人物則是他的學生普羅提諾(204-270)。普羅提諾早年在亞歷山大學習、研究,直到西元243年到羅馬定居。普羅提諾的作品主要都是他晚年的講課筆記,並流露出一定程度的神秘主義色彩。普羅提諾發展了這哲學體系。新柏拉圖主義的主要人物還有普羅提諾的學生菲波利(234-305)、卡爾基斯的楊布里科斯(330以前)、雅典的普魯塔克英语Plutarch of Athens(350-430)和普罗克洛(412-485)。

重要性與影響力

[编辑]

教父們為了使基督教更具吸引力並使知識更充實,開始將《聖經》教訓與古希臘哲學融合。而在早期基督教時期(公元2-5世紀)的教父思想,由於是根據《聖經》以及新柏拉圖主義建立的,一般稱為「教父哲學」。

新柏拉圖主義相當重要,不只是因為它影響了提出第一個神學體系的俄利根,它還藉由伪狄奥尼修斯的著作,影響了之後一切的基督教神秘主義形式,以及大多數的古典基督教神學形式,特別是關於上帝世界靈魂的學說。普羅提諾認為它是一種科學也是一種哲學,而且是一種淨化(Katharsis)靈魂的宗教體系。

主要思想

[编辑]

普罗提诺認為上帝是超越的The One(太一元一),是至高的善,他包括一切存在的事物,不能說他是什麼只能說他不是什麼。這無限者是任何事物的根源。他是永恆的、不改變的。普罗提诺比喻,上帝像無限的噴泉,並永不枯竭。又像是太陽,從中輻射光芒,而無損於太陽。宇宙是出自上帝的流射物,是祂無限全能不可避免的漫溢,流射的過程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純粹的思想或精神(nous)、或譯為心靈(mind),第二個階段是靈魂(soul)和第三階段是物質(matter)。而流射過程中的每一階段都是下一階段的原因。純粹思想是現象世界的模型或標準,不佔時間、空間;是完美、永恆又和諧的;是可以用智力理解的世界。上帝在nous中顯出他自己。nous就是柏拉圖所稱為理念的一切形式和結構。任何真的、美的都包含在其中,是一個永恆的普遍本質。靈魂起源於純粹思想,只要有理念或目的,他就力圖實現自己,產生某種東西。他具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趨向純粹思想,是一個擁有「觀念」的靈魂。一方面又趨向感官世界,是一個懷有慾望的靈魂。靈魂產生了物質。物質的本身,既沒有形式、性質、權能,他是絕對的貧乏,是邪惡的基質,離上帝最遠。惡不是一種肯定的力量,它是精神的東西的否定,當靈魂趨向到非存在就產生了惡。惡不是一種本體論的實在,而是一種「非存在」(non-being)。當靈魂追求到來源本身,達到最後目的,他變成與上帝合而為一。這個道路是艱辛的,是一種藉著禁欲主義的進化過程。在最高的出神入迷的狀態時,就是普罗提诺所謂的飛向元一,什麼是人存在的目的(telos),這個問題柏拉圖已經給予了回答:盡可能變得與上帝相似。

新柏拉图主义认为,世界有两极,一端是被称为“上帝”的神圣之光,另一端则是完全的黑暗。但新柏拉图主义也相信,完全的黑暗并不存在,只是缺乏亮光而已。世间唯一存在的就是上帝,照耀着神圣之光,但就像光线会逐渐变弱,神圣之光也无法普照整个世界。普罗提诺认为,灵魂受到神圣之光的照耀,物质则位于那光照不到的黑暗世界,而柏拉图所提出的自然界的“形式”则微微受到神圣之光的照耀。

因此,新柏拉图主义强调,世间一切事物都有这种神圣之光,但最接近上帝的光芒的,还是人类的灵魂,只有灵魂才能与神秘与伟大合而为一。在一些偶然的时候,人甚至可以体验到自己就是那神圣的自然之光。

新柏拉圖主義與柏拉圖之上帝觀有些不同之處。

柏拉圖的上帝就是至善的理型(the Form of the God),這樣的上帝是非人格化的。另有一造物者稱為巨匠造物主,按照至善理型將世界造出來。

普羅提諾的上帝則是太一(the One),是絕對超驗的(transcendent),任何描述都不適合他。即使太一與至善也只能算是類比的描述。新柏拉圖主義的太一上帝,當然也是非人格化的,但比起柏拉圖更把上帝的超越性推到極點。

普羅提諾又認為太一流溢(emanates)出心智(Mind)與世界魂(World Soul)。但柏拉圖從來沒有用過發散這個詞,也沒有明說眾理型是如何從太一而出(Copleston, 1946, p.177)。

参考文献

[编辑]

出处

[编辑]

书籍

[编辑]
  • Copleston, Frederick.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Vol. 1, Greece and Rome: From the Pre-Socratics to Plotinus. Newman Press, 1946; New York: Doubleday, 1993.
  • Frank Thilly,葛力譯, History of Philosophy《西方哲學史》,2004,北京,商務印書館,p135,
  • Paul Tillich, A historyof Christian Thought ,尹大貽譯,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0,p100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