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旭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旭村中華民國臺東縣臺東市的一處聚落,前身是臺灣日治時期創立的官營移民村,起初招募的移民人口為日本新潟縣農民所組成[1],後來逐漸轉變為本島人為主。旭村面積共計2460餘甲,由於旭村東面太平洋,每朝可見到旭日東昇的景色,故得名「旭村」。[2]

歷史

[编辑]

臺東平原原先荒蕪一片,阿美族人首先進入開墾。後來卑南族人進入,境內的馬蘭社阿美族人因受到卑南族人的支配而失去狩獵自由,故轉而農耕。馬蘭社阿美族以牛耕的方式進行大規模的耕種,且農業技術不輸日本本地農業技術發展,可見當時阿美族部落農耕技術的成熟。[3]:28清廷原先採消極治臺政策,1722年(康熙61年)進一步採取漢番隔離政策,禁止漢人侵入原住民生活範圍。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廷轉而開山撫番,鼓勵漢人進入臺灣東部拓墾,然而臺東平原當地的沃田皆為原住民所有,漢人開墾空間有限,故招募成效不佳。[4]:18-20

為紓解日本國內農村人口壓力,臺灣總督府開始東臺灣的移民事業,除此之外,日本政府也計畫藉此拉近臺日人口比例,以便於統治,而且臺灣屬於副熱帶氣候,可以為日後南進政策做準備。[4]:18-201910年(明治43年)臺灣總督府設置「卑南移民指導所」計畫組成旭村,目的是輔導種植甘蔗的移民。[5]:235

1911年8月3日,旭村被編入卑南區(後於1919年1月15日改為臺東區)。旭村原為馬蘭社呂家平野,耕地大多屬於馬蘭社阿美族人。1917年(大正6年),臺灣總督府因經費不足終止官營移民計畫,委由台東製糖株式會社承接總督府之移民事業,以開墾補助費3萬元向馬蘭社買下約300甲土地,隨後於1919年正式取得旭村土地所有權。1921年(大正10年)台東製糖株式會社轉以製糖為主,移民事業轉由臺東開拓株式會社負責。起初招募的移民人口為日本新潟縣農民所組成,起初為30戶。臺灣總督府評估移民政策將製糖和拓殖分開,所以1923年(大正12年)開放本島人移民。第一批移民是來自臺南恆春臺中新竹等地本島移民,旭村主要移民轉為本島人。[5]

1941年(昭和6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由於戰時物資需求,臺灣總督府的政策因而轉變,從原料導向轉變為戰時糧食。[6]:91戰後隨著卑南圳的修築和戰時甘蔗不再是主要作物,旭村居民多數改種植水稻,並讓旭村成為台東平原的重要糧倉,1971年(民國60年)之後,旭村有著「菜巢」之稱。[7]:99

經濟

[编辑]

糖業

[编辑]

開墾初期,比較好的土地歸為阿美族部落所有,而土質較為不好的荒廢地則為日本政府所有,而因為開墾不易,移民則需要整理土地,比如:選地、挖坑、焚燒等步驟,而又因為灌溉設施的不足,在開墾初期以甘蔗為主,種植少許的水稻和甘薯作為糧食來源,其耕地面積維持在50%~60%,其餘則作為放牧牛隻的土地。[8]1970年代左右,因國際糖價低迷及製糖成本過高的影響,蔗糖產業逐漸式微。[6]:92

荖葉

[编辑]

1951年從彰化將荖葉檳榔的原料)引入臺東,進入到經濟起飛的時代。菸與檳榔需求增加,但彰化原產地氣候影響生產出現空窗,但是盤商或農民保險卻發現臺東的環境非常適合種荖葉,1988年到1997年是最豐收的「綠金」時代。但是近年來健康意識興起和政府「不鼓勵、不輔導、不禁止」的政策影響下,再加上2016年尼伯特颱風侵襲導致荖葉園遭受重創,農民開始轉型改種稻米、水果等。[9]:100-106

設施

[编辑]

豐里國小

[编辑]

旭尋常小學校建立於1924年(大正13年),因應移民村學童的教育所設立的初等教育機構。1941年(昭和16年)則依據「國民教育令」更名為旭國民學校;因在1940年出借部分教室給台東寶公學校成立橘公教場,而於1947年(民國36年)將兩校合併並改為豐里國民學校,並在1968年(民國55年)再次更名為豐里國民小學[10]2009年,豐里國小和韓國東一中央初等學校上大初等學校明西初等學校締結姊妹校。[11]:220

奉順宮

[编辑]

1960年信眾募捐並決定以神社舊址建廟並在1966年完工主祀是蘇府王爺,由彰化移民自鹿港奉天宮分靈蘇府王爺牌。現今寺廟用地址為臺糖土地,至今土地所有權歸屬問題仍未解決。[11]:220

參考資料

[编辑]
  1. ^ 屬於臺灣人的文化寶庫|國家文化記憶庫2.0. 旭村移民村|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2023-05-19] (中文(繁體)). [失效連結]
  2. ^ 小原, 一策. 臺東廳下旭村の將來. 1923. 
  3. ^ 陳東宏、吳珮琪. 旭日之村. 臺東市: 台東縣政府文化處. 2019: 28. ISBN 978-986-5419-07-3. 
  4. ^ 4.0 4.1 陳東宏、吳珮琪. 旭日之村. 臺東市: 台東縣政府文化處. 2019: 18–20. ISBN 978-986-5419-07-3. 
  5. ^ 5.0 5.1 吳珮琪、陳東宏. 旭日之村. 臺東市: 台東縣政府文化處. 2019: 235. ISBN 978-986-5419-07-3. 
  6. ^ 6.0 6.1 吳珮琪、陳東宏. 旭日之村. 臺東市: 臺東縣政府文化處. 2019: 92. ISBN 978-986-5419-07-3. 
  7. ^ 吳珮琪、陳東宏. 旭日之村. 臺東市: 臺東縣政府文化處. 2019: 99. ISBN 978-986-5419-07-3. 
  8. ^ 陳東宏、吳珮琪. 旭日之村. 臺東市: 台東縣政府文化處. 2019: 86–89. ISBN 978-986-5419-07-3. 
  9. ^ 陳東宏、吳珮琪. 旭日之村. 台東縣政府文化處. : 100–106. 
  10. ^ 中華民國文化部. 旭尋常小學校-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9) (中文(臺灣)). 
  11. ^ 11.0 11.1 陳東宏、吳珮琪. 旭日之村. 臺東市: 台東縣政府文化處. 2019-11: 220. ISBN 978-986-5419-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