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明朝官職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明朝官职表,旨在列舉明朝洪武年以後的官職及秩品,本表依個部門排序。

超品秩的明朝公爵侯爵伯爵等功臣及外戚的职位,请参见明朝公爵列表明朝侯爵列表明朝伯爵列表明朝郡公、郡侯、郡伯、縣子、縣男列表等。

皇宮輔臣

[编辑]

宗人府,掌管明朝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并按时撰写帝王谱系,记录宗室成员子女的嫡庶、名称封号、嗣职袭位、生卒年间、婚嫁、丧葬谥号等事。凡是宗室陈述请求,均为之向皇上汇报,并引荐贤才、记录得失等。明朝洪武三年,设立大宗正院。洪武二十二年,改名宗人府,并命亲王掌管,秦王朱樉为第一任宗人令。此后,均以元勋外戚大臣兼领,不再专设官员,其负责事务转移至礼部[1]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宗人令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宗正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右宗正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宗人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右宗人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经历 一人 正五品 宗人府经历司

三公,即明朝的太師、太傅、太保三职的合称,正一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李善長为太師、徐達为太傅、常遇春为太保。建文年间,三公职位被撤。直到永乐二十年八月,明成祖朱棣再恢复三公职位,但无实授。宣德三年,明宣宗授英國公張輔为太師,沐晟为太傅,陈懋为太保,当时三公官职,几乎为專授。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公成为虛銜,為勳戚文武大臣加官、贈官[2]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太师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太傅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太保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三孤,即明朝的少師、少傅、少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设立少師、少傅、少保,但无兼领者。建文年间,三孤职位被撤。直到永乐二十年八月,明成祖朱棣再恢复三孤职位,但无实授。宣德三年,明宣宗授蹇义进少师,杨士奇进少傅,夏原吉进少保,当时三孤官职,几乎为專授。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孤成为虛銜,為勳戚文武大臣加官、贈官[2]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少师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少傅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少保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東宮輔臣

[编辑]

明朝太子三师,即明朝的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职的合称,從一品。最初负责以道德輔導皇太子,且謹身護翼,為東宮輔臣。后為虛銜。洪武元年,因為明太祖朱元璋經常因事親征,考慮皇太子監國時,再設官僚制度,會生嫌隙,於是命朝廷命臣兼顧東宮職務,但未授任何太子三師職位。后命東宮師傅止為兼官、加官及贈官。從此以後直至明末,太子三師全部為虛銜,與輔導太子的職責無關[3]。比如洪武十九年,李景隆太子太傅。二十四年,傅友德兼太子太师。二十五年,冯胜兼太子太师,蓝玉兼太子太傅,常升孙恪兼太子太保,都不掌管東宮職位,只有虛名[4]

明朝太子三少,即明朝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三职的合称,正二品。最初负责掌奉皇太子以觀三公的道德而教諭等事,為東宮輔臣。后為虛銜。唯一的特例是永樂年間,明成祖遷都北京,命姚廣孝專任太子少師,留輔太子朱高熾[3]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太子太师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太傅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太保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少师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傅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宾客 无定员 正三品 东宫大臣

詹事府,主要負責東宮事務。明代詹事府,設詹事一員。少詹事二員。府丞一員。主簿一員。錄事二員。左右春坊、設大學士各一員。左右庶子各一員。左右諭德各一員。左右中允各二員。左右贊善各二員。左右司直郎各二員。司經局、設洗馬二員。校書二員。正字二員。二十九年、添設春坊左右清紀郎各一員。左右司諫各一員。通事舍人二員。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詹事 一人 正三品 詹事府
少詹事 二人 正四品 詹事府
府丞 一人 正六品 詹事府
主簿 一人 从七品 詹事府主簿厅
录事 二人 正九品 詹事府
通事舍人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
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庶子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谕德 一人 从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中允 二人 正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赞善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司直郎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清纪郎 一人 从八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司谏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左春坊
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庶子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谕德 一人 从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中允 二人 正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赞善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司直郎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清纪郎 一人 从八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司谏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右春坊
洗马 一人 从五品 詹事府司经局
校书 二人 正九品 詹事府司经局
正字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司经局

明朝太医院,长官称为院使,其下轄院判。御醫分为大方脉小方脉伤寒、妇人、针灸、口齿等科,主要为宫廷服务,並需分班處理緊急醫痛,是為宮直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院使 一人 正五品 太医院
院判 二人 正六品 太医院
御医 十人 正八品 太医院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医院生药库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医院生药库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医院惠民药局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医院惠民药局

明朝女官分属“六局一司”:尚宫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功局和宫正司。每个局设首席女官“尚某事”二人,宫正司设宫正一人,此13名最高等级女官秩正五品

每局下设四个司,首席女官为正六品“司某事””,正七品“典某事”、正八品“掌某事”佐之。尚仪局还设有彤史二人,正六品,掌宴见进御之序(凡后妃群妾御于君所,彤史谨书其日月)。各司女史掌执本司文书。

尚宫局设尚宫二人,秩正五品,掌导引中宫。凡六局出纳文籍皆署之,若征办于外则为之请旨,牒付内官监,监受牒行移于外。

尚宫局下辖四司:

  1. 司记司
    • 司记二人,正六品,掌印。宫内诸司薄书出入录记、审署加印,然后授行。典记、掌记佐之。
    • 典记二人,正七品。
    • 掌记二人,正八品。
    • 女史六人,掌执文书。
  2. 司言司
    • 司言二人,正六品,掌宣传启奏。凡节令外命妇朝贺中宫,司言传旨。
    • 典言二人,正七品。
    • 掌言二人,正八品。
    • 女史四人。
  3. 司簿司
    • 司簿二人,正六品,掌宫人名籍登录及赐廪之事。
    • 典簿二人,正七品。
    • 掌薄二人,正八品
    • 女史六人。
  4. 司闱司
    • 司闱六人,正六品,掌宫内管键之事。
    • 典闱六人,正七品。
    • 掌闱六人,正八品。
    • 女史四人。

尚仪局设尚仪二人,正五品,掌礼仪、起居之事。

尚仪局下辖四司及彤史

  1. 司籍司
    • 司籍二人,正六品,掌经籍图书、笔札几案之事。
    • 典籍二人,正七品。
    • 掌籍二人,正八品。
    • 女史十人。
  2. 司乐司
    • 司乐四人,正六品,掌率乐人演习乐阵,悬拊击退进之事。
    • 典乐四人,正七品。
    • 掌乐四人,正八品。
    • 女史二人。
  3. 司宾司
    • 司宾二人,正六品,掌朝见、宴会及赐廪之事。
    • 典宾二人,正七品。
    • 掌宾二人,正八品。
    • 女史二人。
  4. 司赞司
    • 司赞二人,正六品,掌朝见、宴会、导引赞相之事。
    • 典赞二人,正七品。
    • 掌赞二人,正八品。
    • 女史二人。
  • 彤史二人,正六品,掌宴见进御之序。凡后妃群妾御于君所,彤史谨书其日月。

尚服局设尚服二人,正五品,掌供服用采章之数。

尚服局下辖四司:

  1. 司宝司
    • 司宝二人,正六品,掌服契图籍。
    • 典宝二人,正七品。
    • 掌宝二人,正八品。
    • 女史四人。
  2. 司衣司
    • 司衣二人,正六品,掌衣服首饰之事。
    • 典衣二人,正七品。
    • 掌衣二人,正八品。
    • 女史四人。
  3. 司饰司
    • 司饰二人,正六品,掌巾栉、膏沐、器玩之事。
    • 典饰二人,正七品。
    • 掌饰二人,正八品。
    • 女史二人。
  4. 司仗司
    • 司仗二人,正六品;掌羽舆仪卫之事。凡朝贺率女官擎执仪仗。
    • 典仗二人,正七品。
    • 掌仗二人,正八品。
    • 女史二人。

尚食局设尚食二人,正五品,掌膳羞品齐之数。凡以饮食进御,尚食先尝之。

尚食局下辖四司:

  1. 司膳司
    • 司膳二人,正六品,掌割烹煎和之事。
    • 典膳四人,正七品。
    • 掌膳四人,正八品。
    • 女史四人。
  2. 司酝司
    • 司酝二人,正六品,掌酒酝酏饮事。
    • 典酝二人,正七品。
    • 掌酝二人,正八品。
    • 女史四人。
  3. 司药司
    • 司药二人,正六品,掌医方药物。
    • 典药二人,正七品。
    • 掌药二人,正八品。
    • 女史四人。
  4. 司饎司
    • 司饎二人,正六品,掌给宫人廪饩薪炭之事。
    • 典饩二人,正七品。
    • 掌饎二人,正八品。
    • 女史四人。

尚寝局设尚寝二人,正五品,掌天子燕寝及嫔妃进御之次序。

尚寝局下辖四司:

  1. 司设司
    • 司设二人,正六品,掌床帷茵席,洒扫张设之事。
    • 典设二人,正七品。
    • 掌设二人,正八品。
    • 女史四人。
  2. 司舆司
    • 司舆二人,正六品,掌舆辇、伞扇,羽仪之事。
    • 典舆二人,正七品。
    • 掌舆二人,正八品。
    • 女史二人。
  3. 司苑司
    • 司苑二人,正六品,掌囿园种植花果蔬菜之事。
    • 典苑二人,正七品。
    • 掌苑二人,正八品。
    • 女史四人。
  4. 司灯司
    • 司灯二人,正六品,掌灯烛、膏火之事。
    • 典灯二人,正七品。
    • 掌灯二人,正八品。
    • 女史二人。

尚功局设尚功二人,正五品,掌督妃嫔宫人女红之程课。

尚功局下辖四司:

  1. 司制司
  2. 司珍司
    • 司珍二人,正六品,掌金玉宝货之事。
    • 典珍二人,正七品。
    • 掌珍二人,正八品。
    • 女史六人。
  3. 司彩司
    • 司彩二人,正六品,掌缯绵丝絮之事。
    • 典彩二人,正七品。
    • 掌彩二人,正八品。
    • 女史六人。
  4. 司计司
    • 司计二人,正六品,掌度支衣服、饮食、柴炭之事。
    • 典计二人,正七品。
    • 掌计二人,正八品。
    • 女史四人。

宫正司设:

  • 宫正一人,正五品,掌纠察宫闱、戒令谪罪之事,大事则奏闻。
  • 司正二人,正六品。
  • 典正四人,正七品。
  • 女史四人。宫正女史掌书记功过。

王府长史司

[编辑]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左长史 一人 正五品 王府长史司
右长史 一人 正五品 王府长史司
典簿 一人 正九品 王府长史司
审理正 一人 正六品 王府长史司审理所
审理副 一人 正七品 王府长史司审理所
典膳正 一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典膳所
典膳副 一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典膳所
奉祠正 一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奉祠所
奉祠副 一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奉祠所
典乐 一人 正九品 王府长史司奉祠所
典宝正 一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典宝所
典宝副 一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典宝所
纪善 二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纪善所
良医正 一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良医所
良医副 一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良医所
典仪正 一人 正九品 王府长史司典仪所
典仪副 一人 从九品 王府长史司典仪所
工正 一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工正所
工副 一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工正所 以上各所副官,嘉靖四十四年并革。
伴读 一人 从九品 王府长史司
教授 无定员 从九品 王府长史司
引礼舍人 二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
仓大使 一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
仓大副使 一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
库大使 一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
库大副使 一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 仓、库副使后俱革。

郡王府

[编辑]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教授 一人 从九品 郡王府
典膳 一人 正八品 郡王府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教授 一人 从九品 镇国将军府

明朝中书省,为明朝初期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期间的行政中枢。其中丞相为明朝中书省的最高级长官,负责统领六部。明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國,其中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吳元年,改右相國為左相國,左相國為右相國。洪武元年,改為左、右丞相[5]。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書令[6]。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原中書省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7]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丞相 一人 正一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右丞相 一人 正一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平章政事 一人 从一品 中书省 洪武九年汰
左丞 一人 正二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右丞 一人 正二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参知政事 一人 从二品 中书省 洪武九年汰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左司 洪武十三年废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右司 洪武十三年废
员外郎 一人 正六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检校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
照磨 一人 从七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
管勾 一人 从七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参议 一人 正三品 中书省参议府 吴元年革
参军 一人 从三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断事官 一人 从三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
断事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经历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知事 一人 正八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都镇抚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都镇抚司 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后废
考功郎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考功所 洪武元年革
中书舍人 十人 从七品 中书省 旧名直省舍人

内阁

[编辑]

明朝内阁制度,为明成祖首先確立。内阁乃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明太祖廢除宰相。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大學士均因有太子經師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時期,朝廷事無大小,宣宗均悉數諮詢大學士楊士奇的看法而決定。雖然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召見時得以參與各部事宜,然而其還遠不如楊士奇等內閣成員得以親自接見。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8]

名称 人数 秩品 备注
中極殿大學士 一人 正五品
建极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文华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武英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文淵閣大學士 一人 正五品
东阁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明朝中書省時期,七卿长官均为正三品。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罢中书,仿《周官》六卿之制,升六部秩,各设尚书侍郎一人[9]。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所属最高长官为明朝吏部尚書明朝戶部尚書明朝禮部尚書明朝兵部尚書明朝刑部尚書明朝工部尚書,其常常与都察院之都御史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大理寺卿合稱“九卿”。明朝時,重臣任擇須由九卿及外省巡撫、總督公開舉薦,此為廷推。各部司不能單獨決定的國家大事、要事,須經九卿公決,此為廷議。而由三法司無法決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九卿開會定獄,此為廷鞠或園審。其與明朝內閣構成了明朝的行政權力中心與決策核心。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吏部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吏部
吏部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吏部
吏部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吏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吏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验封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稽勋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吏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 洪武三十一年增设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 正统十一年增设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户部尚书 一人 正二品 户部
户部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户部
户部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户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户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湖广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广东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户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 四人 正五品 户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广西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贵州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宣德七年增设,后仍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宣德七年增设,后仍革。
主事 七人 正六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湖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陕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福建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山东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贵州清吏司
照磨 一人 正八品 户部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户部
提举 一人 正八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副提举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后革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钞纸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钞纸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印钞局 后革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印钞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宝钞广惠库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户部宝钞广惠库 嘉靖中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广积库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广积库 嘉靖中革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广积库 嘉靖中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赃罚库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户部赃罚库 嘉靖中革
大使 五人 正九品 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
副使 六人 从九品 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 丁字库二人,嘉靖中革一人,并革乙字、戊字二库副使。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广盈库
副使 二人 未入流 户部广盈库 嘉靖中革
大使 二人 正九品 户部外承运库 后革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户部外承运库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承运库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承运库 嘉靖中革。行用库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行用库 后革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行用库 后革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太仓银库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太仓银库 嘉靖中革,御马仓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御马仓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御马仓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军储仓 后革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军储仓 后革
副使 四人 未入流 长安、东安、西安、北安门仓,各副使一人
仓旧 二人 未入流 户部东安门 万历八年革一人,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隆庆六年革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隆庆六年革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礼部尚书 一人 正二品 礼部
礼部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礼部
礼部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礼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礼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仪制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祠祭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主客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精膳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礼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礼部仪制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祠祭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主客清吏司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礼部铸印局
副使 二人 未入流 礼部铸印局 万历九年革一人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左善世 一人 正六品 僧录司
右善世 一人 正六品 僧录司
左阐教 一人 从六品 僧录司
右阐教 一人 从六品 僧录司
左讲经 一人 正八品 僧录司
右讲经 一人 正八品 僧录司
左觉义 一人 从八品 僧录司
右觉义 一人 从八品 僧录司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左正一 一人 正六品 道录司
右正一 一人 正六品 道录司
左演法 一人 从六品 道录司
右演法 一人 从六品 道录司
左至灵 一人 正八品 道录司
右至灵 一人 正八品 道录司
左玄义 一人 从八品 道录司
右玄义 一人 从八品 道录司
神乐观提点 一人 正六品 道录司
知观 一人 从八品 道录司 嘉靖中革
龙虎山正一真人 一人 正二品 道录司
阁皁山灵官 一人 正八品 道录司
三茅山灵官 一人 正八品 道录司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兵部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兵部
兵部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兵部
兵部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兵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兵部司务厅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车驾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万历九年并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后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后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兵部
主事 三人 正六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主事 四人 正六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兵部车驾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兵部会同馆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兵部会同馆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兵部大通关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兵部大通关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刑部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刑部
刑部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刑部
刑部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刑部
司务 一人 从九品 刑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湖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广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广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贵州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云南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刑部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湖广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陕西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广东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山东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福建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广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贵州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云南清吏司
照磨 一人 正八品 刑部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刑部
司狱 六人 从九品 刑部司狱司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工部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工部
工部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工部
工部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工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工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
郎中 五人 正五品 工部都水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屯田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工部
员外郎 二人 从五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工部
主事 五人 正六品 工部都水清吏司
主事 三人 正六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工部屯田清吏司
所正 一人 正七品 工部营缮所
所副 二人 正八品 工部营缮所
所丞 二人 正九品 工部营缮所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文思院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工部文思院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皮作局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工部皮作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鞍辔局 隆庆元年革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鞍辔局 隆庆元年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宝源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宝源局 嘉靖间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颜料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军器局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工部军器局 后革一人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节慎库 嘉靖八年设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织染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织染所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杂造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杂造局
提举 一人 正八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万历二年革。
副提举 二人 正九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后革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柴炭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工部柴炭司

大理寺是掌管刑的中央审理机关。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大理寺卿 一人 正三品 大理寺
大理寺左少卿 一人 正四品 大理寺
大理寺右少卿 一人 正四品 大理寺
寺丞 一人 正五品 大理寺
右寺丞 一人 正五品 大理寺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大理寺司务厅
寺正 一人 正六品 大理寺左寺
寺正 一人 正六品 大理寺右寺
寺副 一人 从六品 大理寺左寺
寺副 一人 从六品 大理寺右寺 后革
评事 四人 正七品 大理寺

太常寺是掌管宗廟祭祀的機構。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太常寺卿 一人 正三品 太常寺
太常寺少卿 二人 正四品 太常寺
寺丞 二人 正六品 太常寺
典簿 二人 正七品 太常寺典簿厅
博士 二人 正八品 太常寺
协律郎 五人 正八品 太常寺
赞礼郎 三十一人 正九品 太常寺
司乐 三十四人 从九品 太常寺
奉祀 一人 从七品 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帝王庙祈穀殿长陵献陵景陵裕陵
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俱一人
祀丞 二人 从八品 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帝王庙、祈谷殿、长陵、献陵、景陵、裕陵、
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俱二人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太常寺牺牲所
少卿 一人 正四品 提督四夷馆

光禄寺是掌理膳食的官署。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光禄寺卿 一人 从三品 光禄寺
光禄寺少卿 二人 正五品 光禄寺
寺丞 二人 从六品 光禄寺
典簿 二人 从七品 光禄寺典簿厅
录事 一人 从八品 光禄寺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各一人
署正 一人 从六品 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各一人
署丞 四人 从七品 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
监事 四人 从八品 光禄寺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光禄寺司牲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光禄寺司牲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光禄寺司牧局 嘉靖七年革。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光禄寺银库

太仆寺是掌牧馬之政令,屬兵部。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太仆寺卿 一人 从三品 太仆寺
太仆寺少卿 三人 正四品 太仆寺
寺丞 四人 正六品 太仆寺
主簿 一人 从七品 太仆寺主簿厅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太仆寺常盈库
监正 一人 正九品 太仆寺牧监 后革
监副 一人 从九品 太仆寺牧监 后革
录事 一人 未入流 太仆寺牧监 后革
群长 一人 未入流 太仆寺群 后革

鸿胪寺是掌管朝會賓客吉凶禮儀之事。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鸿胪寺卿 一人 正四品 鸿胪寺
鸿胪寺左少卿 一人 从五品 鸿胪寺
鸿胪寺右少卿 一人 从五品 鸿胪寺
左寺丞 一人 从六品 鸿胪寺
右寺丞 一人 从六品 鸿胪寺
主簿 一人 从八品 鸿胪寺主簿厅
署丞 一人 正九品 鸿胪寺司仪署
署丞 一人 正九品 鸿胪寺司宾署
鸣赞 九人 从九品 鸿胪寺
序班 四十八人 从九品 鸿胪寺

都察院明朝監察機關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左都御史 无定员 正二品 都察院
右都御史 无定员 正二品 都察院
副都御史 无定员 正三品 都察院
右副都御史 无定员 正三品 都察院
佥都御史 无定员 正四品 都察院
右佥都御史 无定员 正四品 都察院
经历 一人 正六品 都察院经历司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都察院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都察院司务厅
照磨 一人 正八品 都察院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都察院
司狱 一人 从九品 都察院司狱
监察御史 一百十人 正七品 都察院

通政使司與各部門之間的收發出納機關,處理內外章疏敷奏封駁之事。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通政使 一人 正三品 通政使司
左通政 一人 正四品 通政使司
右通政 一人 正四品 通政使司
誊黄右通政 一人 正四品 通政使司
左参议 一人 正五品 通政使司
右参议 一人 正五品 通政使司
经历 一人 正七品 通政使司经历司
知事 一人 正八品 通政使司

明以后翰林院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学士 一人 正五品 翰林院
侍读学士 二人 从五品 翰林院
侍讲学士 二人 从五品 翰林院
侍读 二人 正六品 翰林院
侍讲 二人 正六品 翰林院
五经博士 九人 正八品 翰林院
典籍 二人 从八品 翰林院
侍书 二人 正九品 翰林院
待诏 六人 从九品 翰林院
孔目 一人 未入流 翰林院
史官修撰 无定员 从六品 翰林院
编修 无定员 正七品 翰林院
检讨 无定员 从七品 翰林院
庶吉士 无定员 未入流 翰林院

国子监教育體系之最高學府;同時作為當時國家教育的主管機構,隸屬禮部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祭酒 一人 从四品 国子监
司业 一人 正六品 国子监
监丞 一人 正八品 国子监绳愆厅
五经博士 五人 从八品 国子监博士厅
助教 十五人 从八品 国子监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
学正 十人 正九品 国子监
学录 七人 从九品 国子监
典簿 一人 从八品 国子监典簿厅
典籍 一人 从九品 国子监典籍厅
掌馔 二人 未入流 国子监掌馔厅
衍圣公 一人 正二品 孔氏世袭
教授 从九品 教授司 孔、颜、曾、孟四氏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吏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吏科
户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户科
礼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礼科
兵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兵科
刑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刑科
工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工科
吏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吏科
吏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吏科
户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户科
户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户科
礼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礼科
礼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礼科
兵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兵科
兵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兵科
刑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刑科
刑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刑科
工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工科
工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工科
给事中 四人 从七品 吏科
给事中 六人 从七品 礼科
给事中 八人 从七品 户科
给事中 十人 从七品 兵科
给事中 八人 从七品 刑科
给事中 四人 从七品 工科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一人 正五品 尚宝司
少卿 一人 从五品 尚宝司
司丞 三人 正六品 尚宝司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中书舍人 二十人 从七品 中书科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司正 一人 正七品 行人司
左司副 一人 从七品 行人司
右司副 一人 从七品 行人司
行人 三十七人 正八品 行人司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监正 一人 正五品 钦天监
监副 二人 正六品 钦天监
主簿 一人 正八品 钦天监主簿厅
官正 五人 正六品 钦天监 春、夏、中、秋、冬各一人
五官灵台郎 四人 从七品 钦天监
五官保章正 一人 正八品 钦天监
五官挈壶正 一人 从八品 钦天监
五官监候 二人 正九品 钦天监
五官司历 二人 从九品 钦天监
五官司晨 二人 从九品 钦天监
漏刻博士 一人 从九品 钦天监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左监正 一人 正五品 上林苑监
右监正 一人 正五品 上林苑监
左监副 一人 正六品 上林苑监
右监副 一人 正六品 上林苑监
左监丞 一人 正七品 上林苑监
右监丞 一人 正七品 上林苑监
典簿 一人 正九品 上林苑监典簿厅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
典署 一人 正七品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
署丞 一人 正八品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
录事 一人 正九品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教授 一人 从九品 京卫武学
训导 一人 未入流 武学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奉銮 一人 正九品 教坊司
左韶舞 一人 从九品 教坊司
右韶舞 一人 从九品 教坊司
左司乐 一人 从九品 教坊司
右司乐 一人 从九品 教坊司


行太仆寺

[编辑]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一人 从三品 行太仆寺
少卿 一人 正四品 行太仆寺
寺丞 无定员 正六品 行太仆寺
主簿 一人 从七品 行太仆寺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一人 从三品 苑马寺
少卿 一人 正四品 苑马寺
寺丞 无定员 正六品 苑马寺
主簿 一人 从七品 苑马寺
监正 一人 正九品 苑马寺牧监
监副 一人 从九品 苑马寺牧监
录事 一人 未入流 苑马寺牧监
圉长 一人 从九品 苑马寺各苑

都转运盐使司

[编辑]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都转运使 一人 从三品 都转运盐使司
同知 一人 从四品 都转运盐使司
副使 一人 从五品 都转运盐使司
判官 无定员 从六品 都转运盐使司
经历 一人 从七品 都转运盐使司经历司
知事 一人 从八品 都转运盐使司

盐课提举司

[编辑]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提举 一人 从五品 盐课提举司
同提举 一人 从六品 盐课提举司
副提举 无定员 从七品 盐课提举司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盐课提举司
库大使 一人 未入流 盐课提举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盐课提举司

市舶提举司

[编辑]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提举 一人 从五品 市舶提举司
副提举 二人 从六品 市舶提举司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市舶提举司

地方

[编辑]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布政使 一人 从二品 承宣布政使司
右布政使 一人 从二品 承宣布政使司
参政 无定员 从三品 承宣布政使司
右参政 无定员 从三品 承宣布政使司
左参议 无定员 从四品 承宣布政使司
右参议 无定员 从四品 承宣布政使司
经历 一人 从六品 承宣布政使司经历司
都事 一人 从七品 承宣布政使司
照磨 一人 从八品 承宣布政使司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承宣布政使司
理问 一人 从六品 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
副理问 一人 从七品 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
提控案牍 一人 未入流 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
司狱 一人 从九品 承宣布政使司司狱司
库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承宣布政使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承宣布政使司
仓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承宣布政使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承宣布政使司
大使 各一人 从九品 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
副使 各一人 未入流 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按察使 一人 正三品 提刑按察使司
按察副使 一人 正四品 提刑按察使司
佥事 无定员 正五品 提刑按察使司
经历 一人 正七品 提刑按察使司经历司
知事 一人 正八品 提刑按察使司
照磨 一人 正九品 提刑按察使司照磨所
检校 一人 从九品 提刑按察使司
司狱 一人 从九品 提刑按察使司司狱司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府尹 一人 正三品 顺天府
府丞 一人 正四品 顺天府
治中 一人 正五品 顺天府
通判 三人 正六品 顺天府
推官 一人 从六品 顺天府
儒学教授 一人 从九品 顺天府
训导 一人 未入流 顺天府
经历 一人 从七品 顺天府经历司
知事 一人 从八品 顺天府
照磨 一人 从九品 顺天府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未入流 顺天府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指挥 各一人 正六品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
副指挥 各四人 正七品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
吏目 各一人 未入流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

衙门

[编辑]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知府 一人 正四品
同知 无定员 正五品
通判 无定员 正六品
推官 一人 正七品
经历 一人 正八品 府经历司
知事 一人 正九品
照磨 一人 从九品 府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未入流
司狱 一人 未入流 府司狱司

衙门

[编辑]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知州 一人 从五品
同知 无定员 从六品
判官 无定员 从七品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衙门

[编辑]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知县 一人 正七品
县丞 一人 正八品
主簿 一人 正九品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巡检 正九品 巡检司
副巡检 从九品 巡检司

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各属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左都督 一人 正一品 都督府
右都督 一人 正一品 都督府
都督同知 无定员 从一品 都督府
都督佥事 无定员 正二品 都督府
经历 一人 从五品 都督府经历司
都事 一人 从七品 都督府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指挥使 一人 正三品 京卫指挥使司
指挥同知 二人 从三品 京卫指挥使司
指挥佥事 四人 正四品 京卫指挥使司
镇抚 二人 从五品 京卫指挥使司镇抚司
经历 一人 从七品 京卫指挥使司经历司
知事 一人 正八品 京卫指挥使司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京卫指挥使司
仓大使 一人 未入流 京卫指挥使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京卫指挥使司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仪卫正 一人 正五品 王府仪卫司
仪卫副 二人 从五品 王府仪卫司
典仗 六人 正六品 王府仪卫司
留守司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正留守 一人 正二品 留守司
副留守 一人 正三品 留守司
指挥同知 二人 从三品 留守司
经历 一人 正六品 留守司经历司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留守司
断事 一人 正六品 留守司断事司
副断事 一人 正七品 留守司断事司
吏目 一人 未入流 留守司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都指挥使 一人 正二品 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同知 二人 从二品 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佥事 四人 正三品 都指挥使司
经历 一人 正六品 都指挥使司经历司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都指挥使司
断事 一人 正六品 都指挥使司断事司
副断事 一人 正七品 都指挥使司断事司
吏目 一人 未入流 都指挥使司
司狱 一人 从九品 都指挥使司司狱司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指挥使 一人 正三品 卫指挥使司
指挥同知 二人 从三品 卫指挥使司
指挥佥事 四人 正四品 卫指挥使司
镇抚 二人 从五品 卫指挥使司镇抚司
经历 一人 从七品 卫指挥使司经历司
知事 一人 正八品 卫指挥使司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卫指挥使司
仓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卫指挥使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卫指挥使司
所: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正千户 一人 正五品 千户所
副千户 二人 从五品 千户所
镇抚 二人 从六品 千户所
百户 十人 正六品 千户所
總旗官 二十人 正七品
小旗官 百人 從七品
土官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宣慰使 一人 从三品 宣慰使司
同知 一人 正四品 宣慰使司
副使 一人 从四品 宣慰使司
佥事 一人 正五品 宣慰使司
经历 一人 从七品 宣慰使司经历司
都事 一人 正八品 宣慰使司
宣抚司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宣抚使 一人 从四品 宣抚司
同知 一人 正五品 宣抚司
副使 一人 从五品 宣抚司
佥事 一人 正六品 宣抚司
经历 一人 从八品 宣抚司经历司
知事 一人 正九品 宣抚司
照磨 一人 从九品 宣抚司
安抚司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安抚使 一人 从五品 安抚司
同知 一人 正六品 安抚司
副使 一人 从六品 安抚司
佥事 一人 正七品 安抚司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安抚司
招讨司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招讨使 一人 从五品 招讨司
副招讨 一人 正六品 招讨司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招讨司
长官司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长官 一人 正六品 长官司
副长官 一人 从七品 长官司
吏目 一人 未入流 长官司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都统使 一人 从二品 都统使司
宣抚使 一人 从四品 宣抚司
同知 一人 正五品 宣抚司
副使 一人 从五品 宣抚司
佥事 一人 正六品 宣抚司

文武散阶、文武勋阶

[编辑]

明按旧制,文武官员具名均有表示其官品的散官阶。散官阶以品阶为基础,每品上根据资历与功劳稽考的结果再分为初授阶、升授阶、加授阶三阶。按洪武十四年制,“初入仕者”“任内未初考而迁调改降升等者”“考核平常、量才降等非贬降者”得初授阶,“初考称职者”“任内已及初考,迁调改除而品级仍前者”“任内以升授,未及再考,迁调改除而品级仍前者”得升授阶,“凡及两考而事迹显著者”得加授阶[10]。有明计文散阶四十二阶,武散阶三十阶(武官最低只及从六品故)。

另外,文武官员按其功劳亦授勋阶以示荣宠。有明计文勋位十转,武勋位十二转。

品秩 阶位 文散阶 武散阶 文勋阶 武勋阶
正一品 升授阶 特进光禄大夫 上柱國(贈官)
左、右柱国
初授阶 特进荣禄大夫
从一品 升授阶 光禄大夫 柱国
初授阶 荣禄大夫
正二品 加授阶 资德大夫 龍虎將軍 正治上卿 上護軍
升授阶 资政大夫 金吾將軍
初授阶 资善大夫 驃騎將軍
从二品 加授阶 正奉大夫 奉國將軍 正治卿 護軍
升授阶 通奉大夫 定國將軍
初授阶 中奉大夫 鎮國將軍
正三品 加授阶 正議大夫 昭武將軍 資治尹 上輕車都尉
升授阶 通议大夫 昭毅將軍
初授阶 嘉议大夫 昭勇將軍
从三品 加授阶 大中大夫 安遠將軍 資治少尹 輕車都尉
升授阶 中大夫 定遠將軍
初授阶 亚中大夫 懷遠將軍
正四品 加授阶 中議大夫 廣威將軍 贊治尹 上騎都尉
升授阶 中憲大夫 宣威將軍
初授阶 中順大夫 明威將軍
从四品 加授阶 朝請大夫 信武將軍 贊治少尹 騎都尉
升授阶 朝議大夫 顯武將軍
初授阶 朝列大夫 宣武將軍
正五品 升授阶 奉政大夫 武節將軍 修正庶尹 驍騎尉
初授阶 奉議大夫 武德將軍
从五品 升授阶 奉直大夫 武毅將軍 協正庶尹 飛騎尉
初授阶 奉訓大夫 武略將軍
正六品 升授阶 承德郎 承信校尉 - 雲騎尉
初授阶 承直郎 昭信校尉
从六品 升授阶 儒林郎、宣德郎[註 1] 忠武校尉 - 武騎尉
初授阶 承務郎 忠顯校尉
正七品 升授阶 文林郎、宣议郎[註 2]
初授阶 承事郎
从七品 升授阶 征仕郎
初授阶 從仕郎
正八品 升授阶 修職郎
初授阶 迪功郎
从八品 升授阶 修職佐郎
初授阶 迪功佐郎
正九品 升授阶 登仕郎
初授阶 将仕郎
从九品 升授阶 登仕佐郎
初授阶 将仕佐郎

注释

[编辑]
  1. ^ 吏幹出身者授宣德郎。
  2. ^ 吏幹出身者授宣议郎。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张廷玉等,《明史》(卷72):“宗人府。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並正一品掌皇九族之屬籍,以時修其玉牒,書宗室子女適庶、名封、嗣襲、生卒、婚嫁、諡葬之事。凡宗室陳請,為聞于上,達材能,錄罪過。初,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為宗人府,並以親王領之。秦王樉為令,晉王竾、燕王棣為左、右宗正,周王隸、楚王楨為左、右宗人。其後以勳戚大臣攝府事,不備官,而所領亦盡移之禮部。其屬,經歷司,經歷一人,正五品典出納文移。”
  2. ^ 2.0 2.1 ·张廷玉等,《明史》(卷72):“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從一品掌佐天子,理陰陽,經邦弘化,其職至重。無定員,無專授。洪武三年,授李善長太師,徐達太傅。先是,常遇春已贈太保。三孤無兼領者。建文、永樂間罷公、孤官,仁宗複設。永樂二十二年八月,複置三公、三少。宣德三年,敕太師、英國公張輔,少師、吏部尚書蹇義,少傅、兵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楊士奇,少保兼太子少傅、戶部尚書夏原吉,各輟所領,侍左右,咨訪政事。公孤之官,幾於專授。逮義、原吉卒,士奇還領閣務。自此以後,公、孤但虛銜,為勳戚文武大臣加官、贈官。而文臣無生加三公者,惟贈乃得之。嘉靖二年加楊廷和太傅,辭不受。其後文臣得加三公惟張居正,萬曆九年加太傅,十年加太師。”
  3. ^ 3.0 3.1 ·张廷玉等,《明史》(卷72):“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並從一品掌以道德輔導太子,而謹護翼之。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並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觀三公之道德而教諭焉。太子賓客,正三品掌侍太子贊相禮儀,規誨過失。皆東宮大臣,無定員,無專授。洪武元年,太祖有事親征,慮太子監國,別設宮僚或生嫌隙,乃以朝臣兼宮職: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徐達兼太子少傅,常遇春兼太子少保,治書侍御史文原吉、范顯祖兼太子賓客。三年,禮部尚書陶凱請選人專任東宮官,罷兼領,庶於輔導有所責成。帝諭以江充之事可為明鑒,立法兼領,非無謂也。由是東宮師傅止為兼官、加官及贈官。惟永樂間,成祖幸北京,以姚廣孝專為太子少師,留輔太子。自是以後,終明世皆為虛銜,于太子輔導之職無與也。”
  4. ^ ·龍文彬等,《明會要》(卷29):“十九年,李景隆兼太子太傅。二十四年,傅友德兼太子太师。二十五年,冯胜兼太子太师,蓝玉兼太子太傅,常升、孙恪兼太子太保,詹徽兼太子少保,皆不闻有关掌,以虚名被之而已”
  5. ^ ·张廷玉等,《明史》(卷72):“先是,太祖承前制,設中書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國,以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吳元年命百官禮儀俱尚左,改右相國為左相國,左相國為右相國.洪武元年改為左、右丞相。”
  6. ^ ·张廷玉等,《明史》(卷109):“中書令時中書及都督府議倣元制,設中書令,太子為之。太祖曰:「吾子年未長,學未充,更事未多。所宜尊禮師傅,講習經傳,博通古今,識達機宜。他日軍國重務,皆令啟聞,何必作中書令乎?」遂不設。”
  7. ^ ·张廷玉等,《明史》(卷72):“先是,太祖承前制,設中書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國,以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吳元年命百官禮儀俱尚左,改右相國為左相國,左相國為右相國.洪武元年改為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從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參知政事,從二品,以統領红職.置屬官,左、右司,郎中,正五品,員外郎,正六品,都事、檢校,正七品,照磨、管勾,從七品.參議府,參議,正三品,參軍、斷事官,從三品,斷事、經歷,正七品,知事,正八品.都鎮撫司,都鎮撫,正五品.考功所,考功郎,正七品.甲辰十月以都鎮撫司隸大都督府.吳元年革參議府.洪武元年革考功所.二年革照磨、檢校所、斷事官。七年設直省舍人十人,尋改中書舍人。”
  8. ^ [清]张廷玉 等,《明史·职官志》(卷72):“而殿閣大學士只備顧問,帝方自操威柄,學士鮮所參決。迨仁、宣朝,大學士以太子經師恩,累加至三孤,望益尊。而宣宗內柄無大小,悉下大學士楊士奇等參可否。雖吏部蹇義、戶部夏原吉時召見,得預各部事,然希闊不敵士奇等親。自是內閣權日重,即有一二吏、兵之長與執持是非,輒以敗。至世宗中葉,夏言、嚴嵩迭用事,遂赫然為真宰相,壓制六卿矣。”
  9. ^ ·张廷玉等,《明史》(卷72):“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仿《周官》六卿之制,升六部秩,各设尚书、侍郎一人。”
  10. ^ ·徐学聚:《国朝典汇》卷三五《吏部二》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