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胡玉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胡玉堂
云南省班洪、班老地区行政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897年
云南沧源县
逝世1967年6月
缅甸塔田
籍贯云南沧源县

胡玉堂(1897年—1967年),佤族,佤名困散(困亦作“昆”),云南沧源县班老人,班老王困鄂之弟。

生平

[编辑]

少年时期在班洪等佛寺当和尚,青年时候游历缅甸等地。英国占领缅甸后,侵略矛头直指云南,以佤山首当其冲,英军对葫芦王地银矿十分在意,企图以中缅南段未定界为名实现云南边地的合法化。1932年,胡玉堂到缅甸木邦等地探亲访友,沿途亲眼目睹了英国侵略者的暴行,心中激起了保家卫国的责任。返回家后,他把在缅甸的所见所闻告诉父亲和寨人,建议父亲组织武装以防患英军入侵。1930年,英国采用以武力恐吓和金钱物资收买等手段,买通了班弄上层马美廷户板头人宋钟福和永邦小麻哈。这三人伙同英国总工程师伍波朗签订了《开办炉房银矿办法》[1]。继而英以重金厚礼收买胡玉堂,遭到严词拒绝。1931年到1934年,班洪抗英事件爆发,英方多次到班老、班洪以交友送礼物手段试图收买班洪王、班老王,都被严词拒绝后,英方又去收买胡玉堂,表示愿意以两万银元给部落头人,让他把班老归属英国。1934年,胡玉堂建班老佤族守边自卫队[2]

胡玉堂精通多国语言,多次出面处理外部事务,他参加了班老、班洪举行的剽牛盟誓和“南依河之战”、“龙头山之战”、“南滚河之战”,以及配合“义勇军”收复班老之战。1934年3月,胡玉堂被推选为葫芦王地十七王请愿团副代表,到昆明晋谒龙云,报告战事、请求发兵援助。1934年2月,英国侵略军两千余人向班老、班洪等地进犯。胡玉堂配合班老部落困刚组织群众武装在南依河抗拒英军,并到孟定耿马购买枪支弹药,支援前线战斗。南依河抗英失败,班老寨被烧后,胡玉堂掩护老人和妇女转入南滚河丛林中继续坚持抗英。之后参与龙头山战役,重创英军,后配合西南义勇军和各地各族人民继续打击英军[3][4]

1935年7月,中英第二次会勘边界时,胡玉堂参加中英会勘中缅边界南段未定界,力主滚弄江以北属中国领土,力争回归中国。1936年2月,胡玉堂率班老部落头人十余人到公明山参加部落头目剽牛盟誓,联合起草发布了《佧佤十七王敬告全国同胞书》[5]。1948年,胡玉禄病故,胡玉堂继承班老部落王位。胡玉堂继承班老王位后,坚决不承认中国国民政府与英国秘密划定的“一九四一年线”,反对缅英人员入境登记户口,拒绝英缅封官的邀请,后迁居至甘勐寨(今芒卡镇境内)[6]

1955年,在中缅两国勘界谈判前,胡玉堂与保卫国商议,把木刻和印章等宝物送到昆明,要求回归祖国版图。为了表示回归祖国的决心,他又与班洪代王及各寨头人联合在班老举行“剽牛盟誓大会”。同年,胡玉堂被邀请到北京参加1955年国庆观礼,期间拜见毛泽东周恩来。为解决中缅边界问题,1956年12月,胡玉堂不顾境内外李弥集团的威胁和迫害,果断前往芒市参加中缅边民联欢大会,并在芒市受到周恩来的亲自接见,期间再次向周恩来达了班老部落回归祖国的愿望和决心。之后,胡玉堂继续为班老的回归积极努力。1958年,缅甸政府邀请他和保卫国到腊茂,并准备为其封官割地,但他俩拒绝,表示坚决归服中国[7]

1955年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政协常委。1960年10月1日,中缅两国总理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该条约中,缅甸方面同意把按照1941年6月18日中英两国政府换文的规定属于缅甸的班洪、班老部落辖区划归中国,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胡玉堂应邀参加中缅双方签订《中缅边界条约》签字仪式[8]。1961年6月5日,成立云南省班洪班老地区行政管理委员会,胡忠华为主任、胡玉堂担任副主任(其他副主任为赵廷俊胡忠银李华新[9]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迫害。1967年2月,被迫外迁到缅甸避难。同年6月病故于缅甸塔田[10]

参考

[编辑]
  1. ^ 林荃等编著. 云岭烽火 云南人民抗英抗法斗争.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5.03: 94–95. ISBN 7-222-01727-5. 
  2. ^ 李景煜主编;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人物志编辑组编撰. 云南省志 卷80 人物志.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12: 253–254. ISBN 7-222-03576-1. 
  3. ^ 郭锐著. 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 佤族.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2015.08: 34. ISBN 978-7-5497-0942-7. 
  4. ^ 杨建新主编;杨筑慧著. 各民族共创中华 西南卷 中 苗族、瑶族、侗族、水族、布依族、仡佬族、傣族、佤族、德昂族、布朗族、土家族、拉祜族、纳西族、阿昌族、独龙族、基诺族的贡献 第2版.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1999: 265–267. ISBN 978-7-80714-738-1. 
  5. ^ 王连芳著. 云南民族工作回忆.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2.08: 122–123. ISBN 978-7-105-12352-0. 
  6. ^ 张刚,伍雄武著. 云南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经验.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07: 305. ISBN 978-7-5097-5247-0. 
  7. ^ 艾兵有著. 佤族伦理道德研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09: 170–173. ISBN 978-7-208-11768-6. 
  8. ^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 云南民族工作大事记 1949-2007.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8.05: 79. ISBN 978-7-5367-4030-3. 
  9. ^ 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云南省人民政府编撰. 云南省志 卷47 政府志.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12: 487. ISBN 7-222-03236-3. 
  10. ^ 当代云南佤族简史编辑委员会编;赵明生主编. 当代云南少数民族简史丛书 当代云南佤族简史.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5.12: 128–129. ISBN 978-7-222-14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