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堂
胡玉堂 | |
---|---|
雲南省班洪、班老地區行政管理委員會副主任 | |
個人資料 | |
性別 | 男 |
出生 | 1897年 雲南滄源縣 |
逝世 | 1967年6月 緬甸塔田 |
籍貫 | 雲南滄源縣 |
胡玉堂(1897年—1967年),佤族,佤名困散(困亦作「昆」),雲南滄源縣班老人,班老王困鄂之弟。
生平
[編輯]少年時期在班洪等佛寺當和尚,青年時候遊歷緬甸等地。英國佔領緬甸後,侵略矛頭直指雲南,以佤山首當其衝,英軍對葫蘆王地銀礦十分在意,企圖以中緬南段未定界為名實現雲南邊地的合法化。1932年,胡玉堂到緬甸木邦等地探親訪友,沿途親眼目睹了英國侵略者的暴行,心中激起了保家衛國的責任。返回家後,他把在緬甸的所見所聞告訴父親和寨人,建議父親組織武裝以防患英軍入侵。1930年,英國採用以武力恐嚇和金錢物資收買等手段,買通了班弄上層馬美廷、戶板頭人宋鍾福和永邦小麻哈。這三人夥同英國總工程師伍波朗簽訂了《開辦爐房銀礦辦法》[1]。繼而英以重金厚禮收買胡玉堂,遭到嚴詞拒絕。1931年到1934年,班洪抗英事件爆發,英方多次到班老、班洪以交友送禮物手段試圖收買班洪王、班老王,都被嚴詞拒絕後,英方又去收買胡玉堂,表示願意以兩萬銀元給部落頭人,讓他把班老歸屬英國。1934年,胡玉堂建班老佤族守邊自衛隊[2]。
胡玉堂精通多國語言,多次出面處理外部事務,他參加了班老、班洪舉行的剽牛盟誓和「南依河之戰」、「龍頭山之戰」、「南滾河之戰」,以及配合「義勇軍」收復班老之戰。1934年3月,胡玉堂被推選為葫蘆王地十七王請願團副代表,到昆明晉謁龍雲,報告戰事、請求發兵援助。1934年2月,英國侵略軍兩千餘人向班老、班洪等地進犯。胡玉堂配合班老部落困剛組織群眾武裝在南依河抗拒英軍,併到孟定、耿馬購買槍支彈藥,支援前線戰鬥。南依河抗英失敗,班老寨被燒後,胡玉堂掩護老人和婦女轉入南滾河叢林中繼續堅持抗英。之後參與龍頭山戰役,重創英軍,後配合西南義勇軍和各地各族人民繼續打擊英軍[3][4]。
1935年7月,中英第二次會勘邊界時,胡玉堂參加中英會勘中緬邊界南段未定界,力主滾弄江以北屬中國領土,力爭回歸中國。1936年2月,胡玉堂率班老部落頭人十餘人到公明山參加部落頭目剽牛盟誓,聯合起草發佈了《佧佤十七王敬告全國同胞書》[5]。1948年,胡玉祿病故,胡玉堂繼承班老部落王位。胡玉堂繼承班老王位後,堅決不承認中國國民政府與英國秘密劃定的「一九四一年線」,反對緬英人員入境登記戶口,拒絕英緬封官的邀請,後遷居至甘勐寨(今芒卡鎮境內)[6]。
1955年,在中緬兩國勘界談判前,胡玉堂與保衛國商議,把木刻和印章等寶物送到昆明,要求回歸祖國版圖。為了表示回歸祖國的決心,他又與班洪代王及各寨頭人聯合在班老舉行「剽牛盟誓大會」。同年,胡玉堂被邀請到北京參加1955年國慶觀禮,期間拜見毛澤東、周恩來。為解決中緬邊界問題,1956年12月,胡玉堂不顧境內外李彌集團的威脅和迫害,果斷前往芒市參加中緬邊民聯歡大會,並在芒市受到周恩來的親自接見,期間再次向周恩來達了班老部落回歸祖國的願望和決心。之後,胡玉堂繼續為班老的回歸積極努力。1958年,緬甸政府邀請他和保衛國到臘茂,並準備為其封官割地,但他倆拒絕,表示堅決歸服中國[7]。
1955年被推選為全國政協委員,雲南省政協常委。1960年10月1日,中緬兩國總理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邊界條約》。該條約中,緬甸方面同意把按照1941年6月18日中英兩國政府換文的規定屬於緬甸的班洪、班老部落轄區劃歸中國,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胡玉堂應邀參加中緬雙方簽訂《中緬邊界條約》簽字儀式[8]。1961年6月5日,成立雲南省班洪、班老地區行政管理委員會,胡忠華為主任、胡玉堂擔任副主任(其他副主任為趙廷俊、胡忠銀、李華新)[9]。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迫害。1967年2月,被迫外遷到緬甸避難。同年6月病故於緬甸塔田[10]。
參考
[編輯]- ^ 林荃等編著. 云岭烽火 云南人民抗英抗法斗争.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5.03: 94–95. ISBN 7-222-01727-5.
- ^ 李景煜主編;雲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總纂;雲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人物誌編輯組編撰. 云南省志 卷80 人物志.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2.12: 253–254. ISBN 7-222-03576-1.
- ^ 郭銳著. 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 佤族. 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2015.08: 34. ISBN 978-7-5497-0942-7.
- ^ 楊建新主編;楊築慧著. 各民族共创中华 西南卷 中 苗族、瑶族、侗族、水族、布依族、仡佬族、傣族、佤族、德昂族、布朗族、土家族、拉祜族、纳西族、阿昌族、独龙族、基诺族的贡献 第2版. 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 1999: 265–267. ISBN 978-7-80714-738-1.
- ^ 王連芳著. 云南民族工作回忆.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2.08: 122–123. ISBN 978-7-105-12352-0.
- ^ 張剛,伍雄武著. 云南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经验.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07: 305. ISBN 978-7-5097-5247-0.
- ^ 艾兵有著. 佤族伦理道德研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09: 170–173. ISBN 978-7-208-11768-6.
- ^ 雲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編. 云南民族工作大事记 1949-2007. 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2008.05: 79. ISBN 978-7-5367-4030-3.
- ^ 雲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總纂;雲南省人民政府編撰. 云南省志 卷47 政府志.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1.12: 487. ISBN 7-222-03236-3.
- ^ 當代雲南佤族簡史編輯委員會編;趙明生主編. 当代云南少数民族简史丛书 当代云南佤族简史.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015.12: 128–129. ISBN 978-7-222-14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