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草稿:新寮(學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寮臺灣臺南市學甲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學甲鬧區東北角,是舊時學甲十三庄東寮庄頭的角頭聚落之一,其屬於慈濟宮八個表選舉區中的的六分角選區。[1]行政區曾經為學甲鎮新生里,2006年2月1日臺南市進行行政區域調整,將新生里與達明里合併為新達里,因而目前規劃為學甲區新達里境內。[2][1]

地理位置

[编辑]

位於學甲鬧區的東北邊,大抵位置約略在中華三路以西,中山路即南市174號道路以北,臺19號道路以東,北邊則是臺19號與中華三路的交叉點,整個聚落略呈現一個三角狀。[3][4][5][6]

聚落脈絡

[编辑]

新寮(Sin-liâu)聚落的建立,相傳最早是由明鄭時期鄭成功的馬夫(鄭夜的祖父)所移居,而初期因搭建新的草寮而居,故而此後居民便稱此聚落為「新寮」。[5][7]初期的新寮以陳、王兩姓居多,後來張、王因為家族人口逐漸增多所以成了該聚落的大姓。[6][4]只是日後因王、陳、林、張等姓也逐漸移入此聚落,其後也成為該庄的一些大姓,正因如此日後新寮遂變成為了一個雜姓聚落。[8]

至於學甲居民移居新寮且日後形成聚落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學甲地區(鬧區)因人口繁衍漸多,故而部分居民便向各方進行移居與開墾,其中往東邊發展的有新寮(多為雜姓)以及楊山寮(即為頂山寮)、東寮(陳姓)等。三個聚落因居民的人口皆有增加且為數不少,因此一些當地人便建議再新立出一個生活屬區,只是因為新的生活區其範圍的人口數較少,故此一新聚落角頭便稱為「六分角」,而六分角的意思就是不足一角的區域,也因此學甲慈濟宮信仰圈約於清同治9年(1870),劃分為四個角頭也就是所謂的「三角六分角」,而此一劃分便為學甲的「庄母」由來。[8]

日後學甲所謂「三角六分角」,「三角」指的區域正是學甲市區的下角即慈濟宮南邊,另外中角則是指慈濟宮及其周圍,至於後角便是指慈濟宮的後面即北邊,當初所謂的下中後等皆是以慈濟宮為中心去作為方位的論斷,3個庄頭聚落各為一角,至於六分角則表示不足一角,其範圍為指市區周邊的新寮、東寮和頂山寮等聚落。因而一般所謂的「學甲」指的是學甲市區的區域,其中即包括了七塊厝(煥昌)、三角仔、後社、下溪洲仔(彭城)、中角謝、中角羅、中社角溪仔墘縣內角、宅口、下社角東寮、東竹圍仔、新寮和頂山寮等角頭。[6][4]

交通

[编辑]

由於新寮緊鄰學甲鬧區的慈濟宮與學甲市場,兩地僅數十公尺距離,故而聚落雖位於鬧區邊緣,此聚落的聯外交通也甚為發達。其中臺19號與南174號兩道路,分別經過聚落西與南邊外圍,且各向東與東北而行,在離聚落約一公里處也會與臺84快速道路相連。

臺19線公路約115KM處的路東,道路得沿線有新寮、山寮與頂山寮等三個舊時的聚落角頭,也因其地勢略為呈現三角狀,範圍大致上在華宗路以東,以及中華路以西一帶的範圍,新寮與頂山寮在中山路以北。新寮就在臺19線公路約115K的路口附近一帶,115KM路西,則有舊聚落宮後即新寮開墾後,王、林、陳、葉諸姓繼續拓墾慈濟宮後方的土地。再則,在臺19線公路約在114.5KM地方,道路的東邊即華宗路與中學路交叉口,便是學甲國中的大門,然而往南約100M臺19線路西邊則有基督教伯利恆文教基金會,附近也另有學甲的基督教會。[7]

南174號道路在8K+500M的指示牌雖標示為學甲,然而這裡指的是所謂的學甲市(鬧)區,其所在範圍大抵是從西起於區域中的信義路,東面則是到中華路(即東外環),北邊起始於三連路,南邊則到達寶發路(即是南外環),總面積約占有4平方公里,其中的傳統角頭各據一方區域,若以學甲慈濟宮為中心而觀之,可細分為:中(即慈濟宮)、東、南、西、北等五個區域,其中新寮則屬於北方區域。[6]

臺84線東行進入學甲區至筏仔頭之後,轉向東南方向直行便離開學甲區。其沿線主要的庄社聚落有:南側的舊頭港仔、新頭港仔、德安寮山寮、頂山寮、煥昌、新寮、瓦寮等聚落,北側則是宅仔港[5]

宗教

[编辑]

新寮有著豐富的宗教信仰,不但有道教的普濟宮與保安壇,也有佛教的法源禪寺,更有174線道路上出現的第一所教會,即中洲臺灣基督長老教會。 

普濟宮

為新寮的角頭廟宇,主祀為保生大帝,其祂同祀則有張府千歲、黃府千歲、中壇太子等神祇。起源於清康熙年間由祖先迎請神像來臺,當時與保生大帝共祀於慈濟宮,然其後新寮與頂山寮及東寮合為一個角頭即六分角,3聚落於1870年共同建了自己角頭的公廟普濟宮,從此不再參與學甲慈濟宮的普渡,於是3庄集中於普濟宮普濟宮進行普渡及賞兵。只是1936年以後東寮和頂山寮又各自興建屬於庄頭的角頭廟宇,東寮為主祀池府王爺東興宮,頂山寮則是主祀張府千歲的張濟宮,也因各角頭皆有了自庄的角頭廟,從此便各自脫離也就不再到新寮普濟宮。[5][7][6]

此外,整個學甲的庄母以居於東惻的新寮為水頭,由普濟宮主神中壇元帥黃府千歲、張府千歲等共同把守,並且也以居於西惻的後社作為水尾,由後社集和宮土地公負責把守學甲庄頭的風水。再者,普濟宮的張府千歲,自古即為學甲「上白礁」(及刈香)的開路先鋒。歲時以農曆10月18日的謝公愿拜天公作為廟慶日,時間於每年清明節午後舉行,另外也有朝西祭拜(即是慈濟宮方向)的習俗,此祭典由當年值年爐主作為主祀官。[9][10][4]

保安壇(宮)

是一間私人(家)壇,然而雖是如此,保安壇還是會參與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動,如慈濟宮上白礁謁祖繞境,以及甲慈濟宮保生二大帝安南巡禮等,並且還會組陣頭予以助陣。[11][12]

法源禪寺

位於現今新生路旁的「法源禪寺」,是一座年代久遠的佛門名剎,也是附近濱海地區最具規模的佛寺,其寺名取自「佛法本源,普度眾生」之意。然而法源禪寺的前身乃是名為萬成堂的私家佛堂,於清光緒12年(1886年)創立,本位於學甲後社庄祀奉觀音菩薩,一開始是以庄中的善信李寄個人所創,其後有信徒陳清順、李葛等奉李寄為師。[13]清宣統2年(1910年)時前往鹽水埤仔尾堂,迎請三尊觀音菩薩回堂供奉,直到民國37年(1948年)萬成堂易名為「清涼山法源禪寺」,後來於民國83年(1994年)進行重建完工,並先後由義常禪師、永錫禪師、惟覺禪師等擔任主持。[7][5]

學甲基督教會

位於中山路與法源路交叉的學甲基督教會,起初為北門區西埔內人吳雷於日明治39年(1906年)時所創設,是174線道路上出現的第一所教會,當時稱西埔內福音堂,在日昭和元年時(1926年)教會曾遷移至中洲,並且以紅瓦式房屋作為新建的禮拜堂,新教會稱為中洲臺灣基督長老教會。[14][7][5]然為了宣教上的方便,1958年時再遷回今址,而且又以購得的舊建物作為禮拜堂,至1961年開始新建學甲教會,今貌乃是2010年時所重建,平時聚會活動與時間為:周三上午祈禱會,周四晚間家庭禮拜、周六上午青年聚會、晚間婦女團契及聖歌隊聚會,周日上午則為主日崇拜主日學[15][16][6]

教育與社福機構

[编辑]

學甲國中

坐落於聚落的最北邊臺19線(華宗路)與中學路交叉口,同時校地也位居新寮的最北端,即華宗路與中華三路兩路的交叉點。創校於1956年是學甲區唯一的一所國民中學,目前學生人數有280人,校內並設有較為新式的風雨操場,供師生在不受天氣影響下進行各項運動或活動。[17][18][19]

法源寺幼稚園

法源禪寺於1972年開辦的一所幼稚園,主要為落實聚落的基層教育,並陪育地方上的下一代幼苗,同時培養幼兒愛惜萬物的觀念。[20][5][21][22]

慈母幼稚園

為李維添神父於1971年創辦的一所托兒所,1992年改制為慈母幼稚園,2012年更名為「財團法人天主教伯利恆文教基金會附設臺南市私立慈母幼兒園」,2015年改制為非營利幼兒園。[23][24] 主要招收二至五歲的一般幼兒與身心障礙(發展遲緩)之幼兒,予以實施融合教育,提供學齡前身障之幼童,並且以遇有特殊需求之家庭幼兒子女為優先入學,其他餘額再予招收一般家庭之子女。[7][25][26]

法源慈愛基金會

為追懷禪寺第六任住持永錫禪師關心社會教育的遺願,於1979年十月成立法源慈愛基金會,主要宗旨為濟助急難貧困並設置獎助學金,提供有心向學的鄉民子弟進修。[13][5]

伯利恆文教基金會

以社會福利、慈善等公益事業為宗旨而設立,為了不讓家長感到育兒的孤獨感,並幫助家長對於無助地面對因孩子所帶來的衝擊,天主教瑪利諾會的甘惠忠神父,於1996年7月便開始籌設伯利恆文教基金會,此基金會成立目的,主要為針對六歲以下身心發展遲緩的嬰幼兒以及其家人服務,基金會提供早期教育與融合之後的教育,另也長期推動身心障礙者的特殊教育,目的為守護著慢飛(發展遲緩)的居民孩子。[7][27][28]

另外,基金會也處理關於身心障礙者福利事業事項,一如教養、就業以及社區居住及家庭支持服務等業務事項。並且,也顧及嬰幼兒、兒童及少年福利等,其工作事項有:早期療育、融合教育、學前教育、弱勢兒童少年福利服務、兒童保護服務、少年輔導服務,並提供有需求之家庭生活適應輔導及促進多元文化融合與適應服務等業務。[28][29]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黃文博. 南瀛刈香誌. 臺南: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4: 25–29. ISBN 957-00-2651-0. 
  2. ^ 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 : 學甲區 13. 臺南市學甲區公所. 
  3. ^ 黃文博. 南瀛地名誌:北門區卷. 臺南: 臺南縣政府. 1998: 20–81. ISBN 9789570212020. 
  4. ^ 4.0 4.1 4.2 4.3 黃文博. 倒風內海及其庄社.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 245–269. ISBN 978-986-03-5211-5.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姜天陸. 海山橫貫臺84線 從武德會到玉井.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67–106. ISBN 978-986-04-3028-8. 
  6. ^ 6.0 6.1 6.2 6.3 6.4 6.5 黃文博. 174山海戀 從蘆竹溝到楠西.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88–163. ISBN 978-986-04-3027-1.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陳桂蘭. 思慕臺19 從鹽水到六甲頂.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87–126. ISBN 978-986-04-3023-3. 
  8. ^ 8.0 8.1 戴文鋒(主編) . 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I.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0: 355–404. ISBN 9789860236552. 
  9. ^ 普濟宮.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25-01-05] (中文(臺灣)). 
  10. ^ 臺南研究資料庫. 臺南研究資料庫. [2025-01-05] (中文(繁體)). 
  11. ^ 「歲次庚寅年學甲慈濟宮開基 保生二大帝安南巡禮」::俊逸文教基金會::. www.e-go.org.tw. [2025-01-05]. 
  12. ^ 天后宮-媽祖-台灣之門鹿耳門官方網站. luerhmen.org.tw. [2025-01-05]. 
  13. ^ 13.0 13.1 法源禪寺.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25-01-05] (中文(臺灣)). 
  14. ^ 學甲教會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www.pct.org.tw. [2025-01-05]. 
  15. ^ 台南學甲教會 - 教會歷史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www.pct.org.tw. [2025-01-05]. 
  16. ^ 教會位置. home. [2025-01-05] (西班牙语). 
  17. ^ 詳細資料. school.tn.edu.tw. [2025-01-05]. 
  18. ^ XOOPS. 台南市立學甲國民中學 - 歡迎光臨學甲國中. 台南市立學甲國民中學. [2025-01-05] (中文(臺灣)). 
  19. ^ 學甲國中風雨操場. 全國運動場館資訊網. 
  20. ^ 法源禪寺.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25-01-05] (中文(臺灣)). 
  21. ^ 其餘資料建構中的寺院--台南縣. buddhism.lib.ntu.edu.tw. [2025-01-05]. 
  22. ^ 源法寺幼稚園. 2024-12-18 [2025-01-05] (日语). 
  23. ^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www.ner.gov.tw. [2025-01-05] (中文(臺灣)). 
  24. ^ 慈母非營利幼兒園 簡介 – 伯利恆社會福利基金會. [2025-01-05] (中文(臺灣)). 
  25. ^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2021-12-09 [2025-01-05] (中文(臺灣)). 
  26. ^ 慈母非營利幼兒園 簡介 – 伯利恆社會福利基金會. [2025-01-05] (中文(臺灣)). 
  27. ^ 宗旨使命 – 伯利恆社會福利基金會. [2025-01-05] (中文(臺灣)). 
  28. ^ 28.0 28.1 伯利恆文教基金會. 薛柏輝基金會. 
  29. ^ Andy. 財團法人天主教伯利恆文教基金會 遲緩兒的發展追蹤,Excel VBA. NPOst 公益交流站. 2013-11-26 [2025-01-05]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