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新寮(学甲)
您所提交的草稿仍需改善。在2025年1月5日由人间百态 (留言)审阅。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新寮是台湾台南市学甲区的一个传统地域名称,位于学甲闹区东北角,是旧时学甲十三庄东寮庄头的角头聚落之一,其属于慈济宫八个表选举区中的的六分角选区。[1]行政区曾经为学甲镇新生里,2006年2月1日台南市进行行政区域调整,将新生里与达明里合并为新达里,因而目前规划为学甲区新达里境内。[2][1]
地理位置
[编辑]位于学甲闹区的东北边,大抵位置约略在中华三路以西,中山路即南市174号道路以北,台19号道路以东,北边则是台19号与中华三路的交叉点,整个聚落略呈现一个三角状。[3][4][5][6]
聚落脉络
[编辑]新寮(Sin-liâu)聚落的建立,相传最早是由明郑时期郑成功的马夫(郑夜的祖父)所移居,而初期因搭建新的草寮而居,故而此后居民便称此聚落为“新寮”。[5][7]初期的新寮以陈、王两姓居多,后来张、王因为家族人口逐渐增多所以成了该聚落的大姓。[6][4]只是日后因王、陈、林、张等姓也逐渐移入此聚落,其后也成为该庄的一些大姓,正因如此日后新寮遂变成为了一个杂姓聚落。[8]
至于学甲居民移居新寮且日后形成聚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甲地区(闹区)因人口繁衍渐多,故而部分居民便向各方进行移居与开垦,其中往东边发展的有新寮(多为杂姓)以及杨山寮(即为顶山寮)、东寮(陈姓)等。三个聚落因居民的人口皆有增加且为数不少,因此一些当地人便建议再新立出一个生活属区,只是因为新的生活区其范围的人口数较少,故此一新聚落角头便称为“六分角”,而六分角的意思就是不足一角的区域,也因此学甲慈济宫信仰圈约于清同治9年(1870),划分为四个角头也就是所谓的“三角六分角”,而此一划分便为学甲的“庄母”由来。[8]
日后学甲所谓“三角六分角”,“三角”指的区域正是学甲市区的下角即慈济宫南边,另外中角则是指慈济宫及其周围,至于后角便是指慈济宫的后面即北边,当初所谓的下中后等皆是以慈济宫为中心去作为方位的论断,3个庄头聚落各为一角,至于六分角则表示不足一角,其范围为指市区周边的新寮、东寮和顶山寮等聚落。因而一般所谓的“学甲”指的是学甲市区的区域,其中即包括了七块厝(焕昌)、三角仔、后社、下溪洲仔(彭城)、中角谢、中角罗、中社角、溪仔墘、县内角、宅口、下社角、东寮、东竹围仔、新寮和顶山寮等角头。[6][4]
交通
[编辑]由于新寮紧邻学甲闹区的慈济宫与学甲市场,两地仅数十米距离,故而聚落虽位于闹区边缘,此聚落的联外交通也甚为发达。其中台19号与南174号两道路,分别经过聚落西与南边外围,且各向东与东北而行,在离聚落约一公里处也会与台84快速道路相连。
台19线公路约115KM处的路东,道路得沿线有新寮、山寮与顶山寮等三个旧时的聚落角头,也因其地势略为呈现三角状,范围大致上在华宗路以东,以及中华路以西一带的范围,新寮与顶山寮在中山路以北。新寮就在台19线公路约115K的路口附近一带,115KM路西,则有旧聚落宫后即新寮开垦后,王、林、陈、叶诸姓继续拓垦慈济宫后方的土地。再则,在台19线公路约在114.5KM地方,道路的东边即华宗路与中学路交叉口,便是学甲国中的大门,然而往南约100M台19线路西边则有基督教伯利恒文教基金会,附近也另有学甲的基督教会。[7]
南174号道路在8K+500M的指示牌虽标示为学甲,然而这里指的是所谓的学甲市(闹)区,其所在范围大抵是从西起于区域中的信义路,东面则是到中华路(即东外环),北边起始于三连路,南边则到达宝发路(即是南外环),总面积约占有4平方公里,其中的传统角头各据一方区域,若以学甲慈济宫为中心而观之,可细分为:中(即慈济宫)、东、南、西、北等五个区域,其中新寮则属于北方区域。[6]
台84线东行进入学甲区至筏仔头之后,转向东南方向直行便离开学甲区。其沿线主要的庄社聚落有:南侧的旧头港仔、新头港仔、德安寮、山寮、顶山寮、焕昌、新寮、瓦寮等聚落,北侧则是宅仔港。[5]
宗教
[编辑]新寮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不但有道教的普济宫与保安坛,也有佛教的法源禅寺,更有174线道路上出现的第一所教会,即中洲台湾基督长老教会。
普济宫
为新寮的角头庙宇,主祀为保生大帝,其祂同祀则有张府千岁、黄府千岁、中坛太子等神祇。起源于清康熙年间由祖先迎请神像来台,当时与保生大帝共祀于慈济宫,然其后新寮与顶山寮及东寮合为一个角头即六分角,3聚落于1870年共同建了自己角头的公庙普济宫,从此不再参与学甲慈济宫的普渡,于是3庄集中于普济宫普济宫进行普渡及赏兵。只是1936年以后东寮和顶山寮又各自兴建属于庄头的角头庙宇,东寮为主祀池府王爷的东兴宫,顶山寮则是主祀张府千岁的张济宫,也因各角头皆有了自庄的角头庙,从此便各自脱离也就不再到新寮普济宫。[5][7][6]
此外,整个学甲的庄母以居于东恻的新寮为水头,由普济宫主神中坛元帅、黄府千岁、张府千岁等共同把守,并且也以居于西恻的后社作为水尾,由后社集和宫的土地公负责把守学甲庄头的风水。再者,普济宫的张府千岁,自古即为学甲“上白礁”(及刈香)的开路先锋。岁时以农历10月18日的谢公愿拜天公作为庙庆日,时间于每年清明节午后举行,另外也有朝西祭拜(即是慈济宫方向)的习俗,此祭典由当年值年炉主作为主祀官。[9][10][4]
保安坛(宫)
是一间私人(家)坛,然而虽是如此,保安坛还是会参与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动,如慈济宫上白礁谒祖绕境,以及甲慈济宫保生二大帝安南巡礼等,并且还会组阵头予以助阵。[11][12]
位于现今新生路旁的“法源禅寺”,是一座年代久远的佛门名刹,也是附近滨海地区最具规模的佛寺,其寺名取自“佛法本源,普度众生”之意。然而法源禅寺的前身乃是名为万成堂的私家佛堂,于清光绪12年(1886年)创立,本位于学甲后社庄祀奉观音菩萨,一开始是以庄中的善信李寄个人所创,其后有信徒陈清顺、李葛等奉李寄为师。[13]清宣统2年(1910年)时前往盐水埤仔尾堂,迎请三尊观音菩萨回堂供奉,直到民国37年(1948年)万成堂易名为“清凉山法源禅寺”,后来于民国83年(1994年)进行重建完工,并先后由义常禅师、永锡禅师、惟觉禅师等担任主持。[7][5]
学甲基督教会
位于中山路与法源路交叉的学甲基督教会,起初为北门区西埔内人吴雷于日明治39年(1906年)时所创设,是174线道路上出现的第一所教会,当时称西埔内福音堂,在日昭和元年时(1926年)教会曾迁移至中洲,并且以红瓦式房屋作为新建的礼拜堂,新教会称为中洲台湾基督长老教会。[14][7][5]然为了宣教上的方便,1958年时再迁回今址,而且又以购得的旧建物作为礼拜堂,至1961年开始新建学甲教会,今貌乃是2010年时所重建,平时聚会活动与时间为:周三上午祈祷会,周四晚间家庭礼拜、周六上午青年聚会、晚间妇女团契及圣歌队聚会,周日上午则为主日崇拜及主日学。[15][16][6]
教育与社福机构
[编辑]坐落于聚落的最北边台19线(华宗路)与中学路交叉口,同时校地也位居新寮的最北端,即华宗路与中华三路两路的交叉点。创校于1956年是学甲区唯一的一所国民中学,目前学生人数有280人,校内并设有较为新式的风雨操场,供师生在不受天气影响下进行各项运动或活动。[17][18][19]
法源寺幼稚园
是法源禅寺于1972年开办的一所幼稚园,主要为落实聚落的基层教育,并陪育地方上的下一代幼苗,同时培养幼儿爱惜万物的观念。[20][5][21][22]
慈母幼稚园
为李维添神父于1971年创办的一所托儿所,1992年改制为慈母幼稚园,2012年更名为“财团法人天主教伯利恒文教基金会附设台南市私立慈母幼儿园”,2015年改制为非营利幼儿园。[23][24] 主要招收二至五岁的一般幼儿与身心障碍(发展迟缓)之幼儿,予以实施融合教育,提供学龄前身障之幼童,并且以遇有特殊需求之家庭幼儿子女为优先入学,其他余额再予招收一般家庭之子女。[7][25][26]
法源慈爱基金会
为追怀禅寺第六任住持永锡禅师关心社会教育的遗愿,于1979年十月成立法源慈爱基金会,主要宗旨为济助急难贫困并设置奖助学金,提供有心向学的乡民子弟进修。[13][5]
伯利恒文教基金会
以社会福利、慈善等公益事业为宗旨而设立,为了不让家长感到育儿的孤独感,并帮助家长对于无助地面对因孩子所带来的冲击,天主教玛利诺会的甘惠忠神父,于1996年7月便开始筹设伯利恒文教基金会,此基金会成立目的,主要为针对六岁以下身心发展迟缓的婴幼儿以及其家人服务,基金会提供早期教育与融合之后的教育,另也长期推动身心障碍者的特殊教育,目的为守护着慢飞(发展迟缓)的居民孩子。[7][27][28]
另外,基金会也处理关于身心障碍者福利事业事项,一如教养、就业以及社区居住及家庭支持服务等业务事项。并且,也顾及婴幼儿、儿童及少年福利等,其工作事项有:早期疗育、融合教育、学前教育、弱势儿童少年福利服务、儿童保护服务、少年辅导服务,并提供有需求之家庭生活适应辅导及促进多元文化融合与适应服务等业务。[28][29]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黄文博. 南瀛刈香誌. 台南: 台南县立文化中心. 1994: 25–29. ISBN 957-00-2651-0.
- ^ 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 : 學甲區 13. 台南市学甲区公所.
- ^ 黄文博. 南瀛地名誌:北門區卷. 台南: 台南县政府. 1998: 20–81. ISBN 9789570212020.
- ^ 4.0 4.1 4.2 4.3 黄文博. 倒風內海及其庄社. 台南: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 245–269. ISBN 978-986-03-5211-5.
-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姜天陆. 海山橫貫臺84線 從武德會到玉井. 台南: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67–106. ISBN 978-986-04-3028-8.
- ^ 6.0 6.1 6.2 6.3 6.4 6.5 黄文博. 174山海戀 從蘆竹溝到楠西. 台南: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88–163. ISBN 978-986-04-3027-1.
- ^ 7.0 7.1 7.2 7.3 7.4 7.5 7.6 陈桂兰. 思慕臺19 從鹽水到六甲頂. 台南: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87–126. ISBN 978-986-04-3023-3.
- ^ 8.0 8.1 戴文锋(主编) . 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I. 台南: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0: 355–404. ISBN 9789860236552.
- ^ 普濟宮. 文化资源地理资讯系统. [2025-01-05] (中文(台湾)).
- ^ 臺南研究資料庫. 台南研究数据库. [2025-01-05] (中文(繁体)).
- ^ 「歲次庚寅年學甲慈濟宮開基 保生二大帝安南巡禮」::俊逸文教基金會::. www.e-go.org.tw. [2025-01-05].
- ^ 天后宮-媽祖-台灣之門鹿耳門官方網站. luerhmen.org.tw. [2025-01-05].
- ^ 13.0 13.1 法源禪寺. 文化资源地理资讯系统. [2025-01-05] (中文(台湾)).
- ^ 學甲教會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www.pct.org.tw. [2025-01-05].
- ^ 台南學甲教會 - 教會歷史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www.pct.org.tw. [2025-01-05].
- ^ 教會位置. home. [2025-01-05] (西班牙语).
- ^ 詳細資料. school.tn.edu.tw. [2025-01-05].
- ^ XOOPS. 台南市立學甲國民中學 - 歡迎光臨學甲國中. 台南市立学甲国民中学. [2025-01-05] (中文(台湾)).
- ^ 學甲國中風雨操場. 全国运动场馆资讯网.
- ^ 法源禪寺. 文化资源地理资讯系统. [2025-01-05] (中文(台湾)).
- ^ 其餘資料建構中的寺院--台南縣. buddhism.lib.ntu.edu.tw. [2025-01-05].
- ^ 源法寺幼稚園. 2024-12-18 [2025-01-05] (日语).
- ^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www.ner.gov.tw. [2025-01-05] (中文(台湾)).
- ^ 慈母非營利幼兒園 簡介 – 伯利恆社會福利基金會. [2025-01-05] (中文(台湾)).
- ^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教育部万维网. 2021-12-09 [2025-01-05] (中文(台湾)).
- ^ 慈母非營利幼兒園 簡介 – 伯利恆社會福利基金會. [2025-01-05] (中文(台湾)).
- ^ 宗旨使命 – 伯利恆社會福利基金會. [2025-01-05] (中文(台湾)).
- ^ 28.0 28.1 伯利恆文教基金會. 薛柏辉基金会.
- ^ Andy. 財團法人天主教伯利恆文教基金會 遲緩兒的發展追蹤,Excel VBA. NPOst 公益交流站. 2013-11-26 [2025-01-05]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