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P/2010 A2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P/2010 A2 (LINEAR)
主帶彗星 P/2010 A2在24”望遠鏡拍攝的影像中長達8角分
发现[1]
發現者LINEAR (704)
發現日期2010-01-06
編號
小行星分類彗星[2]
小行星[3]
主带彗星[4]
軌道參數[2]
曆元 2010年1月14日
遠日點2.57 AU (Q)
近日點2.00 AU (q)
半長軸2.29 AU (a)
離心率0.12
軌道週期3.47 yr
平近點角11.4° (M)
軌道傾角5.26°
升交點黃經320°
近日點參數133°
物理特徵
大小~140米(460英尺)[5]
反照率unknown
視星等~18-20[1]
絕對星等(H)21.3±0.6[6]

P/2010 A2 (LINEAR)是一顆太陽系小天體,同時具有彗星也有小行星特徵,因此天文學家在命名上一開始是給予彗星的名字[1]。後來,它的軌道被證實是在小行星的主帶,並且有著彗星樣的尾巴,它就被分類為主帶彗星[4][2]

分析來自哈伯太空望遠鏡的影像,顯示它的尾巴是由與其他的小行星碰撞產生的乾燥灰塵和礫石組成,而不是從彗星狀的冰升華產生的[5]的位置明顯的偏向一側不在尾巴的軸線上,並且在塵埃暈之外,這是在其它的彗星上從沒有見過的現象[5]。尾部是由毫米大小的顆粒組成,因此會被太陽輻射壓力推離[7][8]

發現

[编辑]
P/2010 A2彗星被發現時所在的軌道位置

P/2010 A2是在2010年1月6日被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組(LINEAR)使用1米(36英吋)的反射望遠鏡裝配CCD照相機發現的[1],它被觀測了26天,由長推算軌道週期約3.5年[2],精確的軌道細節還需要再精鍊才能更準確的模擬軌道。它大約在被發現之前的一個月,於2009年12月初通過近日點(最接近太陽)[2]

性質

[编辑]

由於遠日點(離太陽最遠)只有2.6天文單位 [2],P/2010 A2 終其一生都位於2.7天文單位的凍結線內側[9]。在凍結線的內側,揮發性冰是較為常見的。雖然並未偵測到氣體或是水蒸氣的成分[5],但是仍未能排除P/2010 A2的尾巴可以從隱藏在地殼下的冰昇華釋氣而形成 [4]

P/2010 A2的直徑大約是150米(460英呎)[5],而剛發現時就懷疑他的直徑不超500米[10]

另一個天體,在2006年發現的半人馬60558 Echeclus,也被懷疑是釋氣的結果才成為一個不確定的分裂事件[11]

P/2010 A2的軌道與花神星族的成員相符,這個族群是由約一億多年前碰撞的碎片產生的[5]。可能是造成恐龍滅絕罪魁禍首的K/T撞擊者[5],也有可能來自於花神星族。

碎屑場?

P/2010 A2可能是兩個非常小的天體在最近的碰撞中殘留下的碎片形成的。
彗核

猜測的 彗核在碎屑場的左下方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Marsden, Brian G. MPEC 2010-A32 : COMET P/2010 A2 (LINEAR). IAU Minor Planet Center. 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 2010-01-07 [2010-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22). 
  2. ^ 2.0 2.1 2.2 2.3 2.4 2.5 JPL Small-Body Database Browser: P/2010 A2 (LINEAR). 2010-02-01 [2010-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9). 
  3. ^ When is a comet not a comet? Rosetta finds out. ESA News. 13 October 2010 [2010-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7). 
  4. ^ 4.0 4.1 4.2 David C. Jewitt. P/2010 A2 (LINEAR): The 5th Main-Belt Comet. UCLA (Deparment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2010-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4).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Harrington, J. D.; Villard, R. Suspected Asteroid Collision Leaves Trailing Debris. NASA Release : 10-029. 2010-02-02 [2010-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2). 
  6. ^ This absolute asteroidal V magnitude has been calculated using comet/asteroid magnitude analysis software "Comet for Window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om value of R = 23.0 ± 0.5 taken from IAU Circular No. 9109. The mean V-R color index for asteroids is +0.4 ± 0.1.
  7. ^ HST Sees Evidence of Colliding Asteroids, Astronomy Today, Feb.2, 2010. [2010-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8). 
  8. ^ David C. Jewitt. P/2010 A2 (LINEAR): Possible Asteroid Smash. UCLA (Deparment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2010-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3). 
  9. ^ Glossary of Astronomical Terms (Ice line). Glossary of Astronomical Terms. [2010-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14). 
  10. ^ Jonathan Shanklin. BAA Comet Section : Comets discovered in 2010. Institute of Astronomy (British Astronomical Association). 2010-01-18 [2010-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14). 
  11. ^ Hecht, Jeff. Hybrid comet-asteroid in mysterious break-up. NewScientist.com news service. 11 April 2006 [2006-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6).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