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P/2010 A2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P/2010 A2 (LINEAR)
主带彗星 P/2010 A2在24”望远镜拍摄的影像中长达8角分
发现[1]
发现者LINEAR (704)
发现日期2010-01-06
编号
小行星分类彗星[2]
小行星[3]
主带彗星[4]
轨道参数[2]
历元 2010年1月14日
远日点2.57 AU (Q)
近日点2.00 AU (q)
半长轴2.29 AU (a)
离心率0.12
轨道周期3.47 yr
平近点角11.4° (M)
轨道倾角5.26°
升交点黄经320°
近日点参数133°
物理特征
大小~140米(460英尺)[5]
反照率unknown
视星等~18-20[1]
绝对星等(H)21.3±0.6[6]

P/2010 A2 (LINEAR)是一颗太阳系小天体,同时具有彗星也有小行星特征,因此天文学家在命名上一开始是给予彗星的名字[1]。后来,它的轨道被证实是在小行星的主带,并且有著彗星样的尾巴,它就被分类为主带彗星[4][2]

分析来自哈伯太空望远镜的影像,显示它的尾巴是由与其他的小行星碰撞产生的干燥灰尘和砾石组成,而不是从彗星状的冰升华产生的[5]的位置明显的偏向一侧不在尾巴的轴线上,并且在尘埃晕之外,这是在其它的彗星上从没有见过的现象[5]。尾部是由毫米大小的颗粒组成,因此会被太阳辐射压力推离[7][8]

发现

[编辑]
P/2010 A2彗星被发现时所在的轨道位置

P/2010 A2是在2010年1月6日被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组(LINEAR)使用1米(36英吋)的反射望远镜装配CCD照相机发现的[1],它被观测了26天,由长推算轨道周期约3.5年[2],精确的轨道细节还需要再精炼才能更准确的模拟轨道。它大约在被发现之前的一个月,于2009年12月初通过近日点(最接近太阳)[2]

性质

[编辑]

由于远日点(离太阳最远)只有2.6天文单位 [2],P/2010 A2 终其一生都位于2.7天文单位的冻结线内侧[9]。在冻结线的内侧,挥发性冰是较为常见的。虽然并未侦测到气体或是水蒸气的成分[5],但是仍未能排除P/2010 A2的尾巴可以从隐藏在地壳下的冰升华释气而形成 [4]

P/2010 A2的直径大约是150米(460英呎)[5],而刚发现时就怀疑他的直径不超500米[10]

另一个天体,在2006年发现的半人马60558 Echeclus,也被怀疑是释气的结果才成为一个不确定的分裂事件[11]

P/2010 A2的轨道与花神星族的成员相符,这个族群是由约一亿多年前碰撞的碎片产生的[5]。可能是造成恐龙灭绝罪魁祸首的K/T撞击者[5],也有可能来自于花神星族。

碎屑场?

P/2010 A2可能是两个非常小的天体在最近的碰撞中残留下的碎片形成的。
彗核

猜测的 彗核在碎屑场的左下方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Marsden, Brian G. MPEC 2010-A32 : COMET P/2010 A2 (LINEAR). IAU Minor Planet Center. 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 2010-01-07 [2010-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22). 
  2. ^ 2.0 2.1 2.2 2.3 2.4 2.5 JPL Small-Body Database Browser: P/2010 A2 (LINEAR). 2010-02-01 [2010-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9). 
  3. ^ When is a comet not a comet? Rosetta finds out. ESA News. 13 October 2010 [2010-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7). 
  4. ^ 4.0 4.1 4.2 David C. Jewitt. P/2010 A2 (LINEAR): The 5th Main-Belt Comet. UCLA (Deparment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2010-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4).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Harrington, J. D.; Villard, R. Suspected Asteroid Collision Leaves Trailing Debris. NASA Release : 10-029. 2010-02-02 [2010-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2). 
  6. ^ This absolute asteroidal V magnitude has been calculated using comet/asteroid magnitude analysis software "Comet for Window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om value of R = 23.0 ± 0.5 taken from IAU Circular No. 9109. The mean V-R color index for asteroids is +0.4 ± 0.1.
  7. ^ HST Sees Evidence of Colliding Asteroids, Astronomy Today, Feb.2, 2010. [2010-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8). 
  8. ^ David C. Jewitt. P/2010 A2 (LINEAR): Possible Asteroid Smash. UCLA (Deparment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2010-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3). 
  9. ^ Glossary of Astronomical Terms (Ice line). Glossary of Astronomical Terms. [2010-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14). 
  10. ^ Jonathan Shanklin. BAA Comet Section : Comets discovered in 2010. Institute of Astronomy (British Astronomical Association). 2010-01-18 [2010-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14). 
  11. ^ Hecht, Jeff. Hybrid comet-asteroid in mysterious break-up. NewScientist.com news service. 11 April 2006 [2006-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6).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