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Talk:Armillaria luteobubalina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優良條目Armillaria luteobubalina因符合標準而獲列入優良條目。如有需要,請勇於更新頁面如條目不再達標可提出重新評選
條目里程碑
日期事項結果
2018年9月14日優良條目評選落選
2018年11月3日優良條目評選入選
新條目推薦
本條目曾於2018年9月9日登上維基百科首頁的「你知道嗎?」欄位。
新條目推薦的題目為:
當前狀態:優良條目
          本条目依照页面评级標準評為优良级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生物专题 (获评优良級中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生物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生物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优良级优良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优良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中重要度
真菌专题 (获评优良級中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真菌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真菌相关条目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优良级优良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优良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中重要度

標題

[编辑]

在所有可靠來源皆查無中文名稱,因此以學名為標題。--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3日 (一) 09:22 (UTC)[回复]

  • 僅解釋學名的拉丁詞根含義:Armillaria - armillæ 手環。luteo - lūtĕus 黃色的。bubalina - būbălus 羚羊(antelope, gazelle)/野牛(wild ox, buffalo)。希望有一天能有官方譯名。—— 𓋹 謹此敬上 2018年11月6日 (二) 16:16 (UTC)[回复]
    • 其實從原始論文看來(生物分類的論文通常會有一段拉丁文描述該分類單元),luteo與bubalina在此都是指黃色之意,但前者用在描述蕈傘、後者用在描述蕈褶。不過只有我會持續關注此物種是否在可靠來源出現中文名稱,並即時移動條目。--Wikimycota~receptor 🍄 2018年11月6日 (二) 17:52 (UTC)[回复]

新条目推荐讨论

在候选页的投票结果

優良條目評選

[编辑]
Armillaria luteobubalina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類:生物與醫學-真菌學,提名人: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7日 (五) 17:04 (UTC)[回复]
投票期:2018年9月7日 (五) 17:04 (UTC) 至 2018年9月14日 (五) 17:04 (UTC)
下次可提名時間:2018年10月14日 (日) 17:05 (UTC)起
  •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提名人票。全文翻譯自英文版FA,因中文圈無任何介紹,沒有中文名稱,而使用學名為標題。這篇英文版FA質量很高,對於這種菇的發現歷史、外形、演化、生理、生態都有相當介紹,所以我做的改動不多,只有部分段落覺得英文版寫的不夠仔細而增加細節,以及把傳播一段的部分內容拆分為「菌絲索」一段。—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7日 (五) 17:04 (UTC)[回复]
  • (!)意見:看起來南美洲的系群已經被獨立出來了?[1][2]---Koala0090留言2018年9月10日 (一) 11:04 (UTC)[回复]
    • 2009年,此篇就以序列分析主張本種並非單系群,南美洲類群與Armillaria montagnei的關係,比與同種澳洲的類群更接近(在條目中「歷史與系統發生學」一節的末段),這兩篇也是如此主張,雖提出澳洲與南美洲的物種是兩個演化支,本種與Armillaria montagnei可能可以合併的想法,但最後並無合併,也沒有把南美洲類群獨立成新種或改歸入Armillaria montagnei,所以條目還是將南美洲的類群視為本種。--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10日 (一) 21:22 (UTC)[回复]
      • 但是隔年2010年這篇似乎已經將南美洲的支系處理為獨立演化支,後來的review似乎也比較採用這種分法---Koala0090留言2018年9月11日 (二) 04:08 (UTC)[回复]
        • 確實許多研究都已證實南美洲跟澳洲的類群並不構成單系群,如我前面所說,南美洲的類群跟另一物種Armillaria montagnei關係反而比較近,但這些文章都沒有提出如何具體處理南美洲的類群,只是提出幾個構想(例如乾脆取消本種,通通改叫Armillaria montagnei等),因此我認為在有新研究明確指出整個clade如何改動前,只能先接受目前的分類法,即本種非單系群,南美洲的類群仍屬於本種,待有研究明確提出如何處理再行更新。--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11日 (二) 04:21 (UTC)[回复]
          • 你說的我知道,但是似乎後來的論文有重新處理這部分的分類關係。先前主要的問題是Armillaria montagnei這個分類元會破壞Armillaria luteobubalina的單系性,因此Pildain等人於2010年把南美洲的A. luteobubalina族群併入A. montagnei2011年的研究也採用此結果,將A. luteobubalina的分布範圍限縮到澳大利亞和紐西蘭。2017年的研究大致採取了這個結果,但A. montagnei沒有出現在這篇論文中。所以我認為目前學界普遍是將南美洲的族群視為是不同物種,Armillaria luteobubalina分布區域則限縮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供參。---Koala0090留言2018年9月11日 (二) 07:47 (UTC)[回复]
            • 抱歉,不過我不認為Pildain 2010有「把南美洲的A. luteobubalina族群併入A. montagnei」,該文第399頁的首段也只是說兩地各自形成一個演化支,「suggesting that they represent different taxa」,沒有說明南美洲的A. luteobubalina要怎麼處理,至少沒有明確的說要把南美洲的類群改到A. montagnei,401頁則說「we chose to retain A. montagnei var. montagnei as separate from A. luteobubalina」「These features together with the lack of rhizomorphs in nature, a 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 for A. luteobubalina (Podger et al. 1978), warrant their separation」,也沒有提及南美洲的A. luteobubalina要怎麼處理,所以我不認為有論文明確把南美洲的類群歸入A. montagnei,或做出其他改動,儘管研究結果確實顯示它有待調整。2017年的研究應該只有拿澳洲的A. luteobubalina樣本去分析,沒有拿南美洲的樣本(應該說南美洲的樣本太稀少也太少人研究了)--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11日 (二) 07:56 (UTC)[回复]
              • 我之所以說2017年的論文默認分開兩支系的原因不在於其研究結果,因為他的重點並不是這個,而是其論文描述A. luteobubalina的已知分布範圍在於紐澳。而其引用的四篇論文,僅有最後一篇的Pildain 2010將兩支系分開。且他「沒有拿南美洲樣本」的原因很明顯,他已經在background中提到A. luteobubalina僅分布於紐澳,代表他不認為南美洲的種群屬於A. luteobubalina,不然就是自己打臉自己。2010年的論文都將A. luteobubalina移出檢索表了,我自己的理解是他審視的南美洲物種並沒有luteobubalina,不過我自己也認為他自己的態度確實有點曖昧不明,都指定montagnei的neotype了,redescription卻沒有寫出物種的分布,不知道是基於什麼考量。至於後續有沒有繼續處理,我沒有繼續追查下去。---Koala0090留言2018年9月11日 (二) 08:58 (UTC)[回复]
                • 2017年那篇background將A. luteobubalina分布範圍視為只有紐澳,當然不排除是他默認南美洲的類群不屬於本種(但如果是默認,他畢竟沒有正面說明怎麼認定),不過我認為只能說明他們有意無意的忽略南美洲的類群,南美洲類群屬於本種是2003年定出來的,還只是基於幾件標本,後續沒有人再進行研究,但2010以前也有論文指A. luteobubalina是澳洲特有種,也是忽略了南美洲的類群。綜上,我認為所有論文都沒有正面處理南美洲類群的問題,條目中還是只能這樣敘述,我剛剛把「亦出現於阿根廷與智利」改為「亦有阿根廷與智利的標本經序列分析後被認為可能屬於本種」,只陳述有這樣的研究,應該比較沒有爭議。--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11日 (二) 16:42 (UTC)[回复]
    •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相信上面的主要分歧已經處理,符合要求,惟希望早日補上正式中文名稱。--ClitheringMMXVIII 2018年9月13日 (四) 14:55 (UTC)[回复]

2支持:未達標準--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18年9月15日 (六) 00:52 (UTC)[回复]

優良條目評選(第二次)

[编辑]
Armillaria luteobubalina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類:生物學-真菌學,提名人:Wikimycota~receptor 🍄 2018年10月27日 (六) 00:32 (UTC)[回复]
投票期:2018年10月27日 (六) 00:32 (UTC) 至 2018年11月3日 (六) 00:32 (UTC)
下次可提名時間:2018年12月3日 (一) 00:33 (UTC)起
(!)意見,等一下。网上查找了一点学术文章。根据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菌物学报》[5],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临近的南太平洋诸岛,报告了七种蜜环菌的生物种。其中A. fumosa、A. luteobubalina和A. pallidula为澳大利亚特有种。加上条目叙述luteobubalina在澳洲南部很密集。所以我认为,既是特有种和分布区在南澳大利亚。应该命名为「澳大利亚南方蜜环菌」或「澳大利亚南方蜜环菌属」。--贝塔洛曼外交公务箱本月惊悚热映 2018年11月1日 (四) 02:31 (UTC)[回复]
先感謝閣下費心查找資料。閣下提供的名稱中,「澳大利亚南方蜜环菌属」不妥,因為這是一個物種而非,至於「澳大利亚南方蜜环菌」,由於澳洲南部還有其他數種蜜環菌,並非只有本種,這樣的名稱也不太準確。這種真菌的種小名luteobubalina是指其蕈傘蕈褶為黃色,如果我來翻譯,可能會翻成「黃蓋蜜環菌」、「黃褶蜜環菌」或「赭黃蜜環菌」等,但話說回來,生物分類的中譯不像人名、地名等有規則可循,或從學名翻譯而來,或從俗名翻譯而來,如果沒有可靠來源提供中文名稱而自行翻譯,即使名稱合理,我仍是認為不妥的。一般真菌物種譯名的可靠來源有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以及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對照等官方資料庫,或者中文學術論文(如閣下分享的這篇)有提及中文名稱也可以,再次就是已出版的中文圖鑑等書籍,如果都沒有,我仍傾向維持學名以避免原創研究的爭議。--Wikimycota~receptor 🍄 2018年11月1日 (四) 04:17 (UTC)[回复]
关于原创研究的方针:「如果非中文的材料没有公开的中文译本时,编者可以提供他们自己翻译的版本」。按照解释,主编可以提供自己的译名。至于是不是违反了方针,应交由众编辑共同商定。在这之前,还是应当提供译名。另有使用中文的规范。--贝塔洛曼外交公务箱本月惊悚热映 2018年11月1日 (四) 04:50 (UTC)[回复]
@贝塔洛曼沒有必要,擬名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靖天子的考量相當合理。維基所有語言版本中,大概只有中文維基會要求所有物種都要給出一個擬中名。----Koala0090留言2018年11月1日 (四) 12:52 (UTC)[回复]

11支持:符合標準--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18年11月3日 (六) 11:08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