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讨论:Armillaria luteobubalina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优良条目Armillaria luteobubalina因符合标准而获列入优良条目。如有需要,请勇于更新页面如条目不再达标可提出重新评选
条目里程碑
日期事项结果
2018年9月14日优良条目评选落选
2018年11月3日优良条目评选入选
新条目推荐
本条目曾于2018年9月9日登上维基百科首页的“你知道吗?”栏位。
新条目推荐的题目为:
当前状态:优良条目
          本条目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优良级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生物专题 (获评优良级中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生物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生物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优良级优良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优良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中重要度
真菌专题 (获评优良级中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真菌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真菌相关条目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优良级优良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优良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中重要度

标题

[编辑]

在所有可靠来源皆查无中文名称,因此以学名为标题。--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3日 (一) 09:22 (UTC)[回复]

  • 仅解释学名的拉丁词根含义:Armillaria - armillæ 手环。luteo - lūtĕus 黄色的。bubalina - būbălus 羚羊(antelope, gazelle)/野牛(wild ox, buffalo)。希望有一天能有官方译名。—— 𓋹 谨此敬上 2018年11月6日 (二) 16:16 (UTC)[回复]
    • 其实从原始论文看来(生物分类的论文通常会有一段拉丁文描述该分类单元),luteo与bubalina在此都是指黄色之意,但前者用在描述蕈伞、后者用在描述蕈褶。不过只有我会持续关注此物种是否在可靠来源出现中文名称,并即时移动条目。--Wikimycota~receptor 🍄 2018年11月6日 (二) 17:52 (UTC)[回复]

新条目推荐讨论

在候选页的投票结果

优良条目评选

[编辑]
Armillaria luteobubalina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生物与医学-真菌学,提名人: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7日 (五) 17:04 (UTC)[回复]
投票期:2018年9月7日 (五) 17:04 (UTC) 至 2018年9月14日 (五) 17:04 (UTC)
下次可提名时间:2018年10月14日 (日) 17:05 (UTC)起
  •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提名人票。全文翻译自英文版FA,因中文圈无任何介绍,没有中文名称,而使用学名为标题。这篇英文版FA质量很高,对于这种菇的发现历史、外形、演化、生理、生态都有相当介绍,所以我做的改动不多,只有部分段落觉得英文版写的不够仔细而增加细节,以及把传播一段的部分内容拆分为“菌丝索”一段。—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7日 (五) 17:04 (UTC)[回复]
  • (!)意见:看起来南美洲的系群已经被独立出来了?[1][2]---Koala0090留言2018年9月10日 (一) 11:04 (UTC)[回复]
    • 2009年,此篇就以序列分析主张本种并非单系群,南美洲类群与Armillaria montagnei的关系,比与同种澳洲的类群更接近(在条目中“历史与系统发生学”一节的末段),这两篇也是如此主张,虽提出澳洲与南美洲的物种是两个演化支,本种与Armillaria montagnei可能可以合并的想法,但最后并无合并,也没有把南美洲类群独立成新种或改归入Armillaria montagnei,所以条目还是将南美洲的类群视为本种。--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10日 (一) 21:22 (UTC)[回复]
      • 但是隔年2010年这篇似乎已经将南美洲的支系处理为独立演化支,后来的review似乎也比较采用这种分法---Koala0090留言2018年9月11日 (二) 04:08 (UTC)[回复]
        • 确实许多研究都已证实南美洲跟澳洲的类群并不构成单系群,如我前面所说,南美洲的类群跟另一物种Armillaria montagnei关系反而比较近,但这些文章都没有提出如何具体处理南美洲的类群,只是提出几个构想(例如干脆取消本种,通通改叫Armillaria montagnei等),因此我认为在有新研究明确指出整个clade如何改动前,只能先接受目前的分类法,即本种非单系群,南美洲的类群仍属于本种,待有研究明确提出如何处理再行更新。--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11日 (二) 04:21 (UTC)[回复]
          • 你说的我知道,但是似乎后来的论文有重新处理这部分的分类关系。先前主要的问题是Armillaria montagnei这个分类元会破坏Armillaria luteobubalina的单系性,因此Pildain等人于2010年把南美洲的A. luteobubalina族群并入A. montagnei2011年的研究也采用此结果,将A. luteobubalina的分布范围限缩到澳大利亚和纽西兰。2017年的研究大致采取了这个结果,但A. montagnei没有出现在这篇论文中。所以我认为目前学界普遍是将南美洲的族群视为是不同物种,Armillaria luteobubalina分布区域则限缩于澳大利亚和纽西兰,供参。---Koala0090留言2018年9月11日 (二) 07:47 (UTC)[回复]
            • 抱歉,不过我不认为Pildain 2010有“把南美洲的A. luteobubalina族群并入A. montagnei”,该文第399页的首段也只是说两地各自形成一个演化支,“suggesting that they represent different taxa”,没有说明南美洲的A. luteobubalina要怎么处理,至少没有明确的说要把南美洲的类群改到A. montagnei,401页则说“we chose to retain A. montagnei var. montagnei as separate from A. luteobubalina”“These features together with the lack of rhizomorphs in nature, a 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 for A. luteobubalina (Podger et al. 1978), warrant their separation”,也没有提及南美洲的A. luteobubalina要怎么处理,所以我不认为有论文明确把南美洲的类群归入A. montagnei,或做出其他改动,尽管研究结果确实显示它有待调整。2017年的研究应该只有拿澳洲的A. luteobubalina样本去分析,没有拿南美洲的样本(应该说南美洲的样本太稀少也太少人研究了)--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11日 (二) 07:56 (UTC)[回复]
              • 我之所以说2017年的论文默认分开两支系的原因不在于其研究结果,因为他的重点并不是这个,而是其论文描述A. luteobubalina的已知分布范围在于纽澳。而其引用的四篇论文,仅有最后一篇的Pildain 2010将两支系分开。且他“没有拿南美洲样本”的原因很明显,他已经在background中提到A. luteobubalina仅分布于纽澳,代表他不认为南美洲的种群属于A. luteobubalina,不然就是自己打脸自己。2010年的论文都将A. luteobubalina移出检索表了,我自己的理解是他审视的南美洲物种并没有luteobubalina,不过我自己也认为他自己的态度确实有点暧昧不明,都指定montagnei的neotype了,redescription却没有写出物种的分布,不知道是基于什么考量。至于后续有没有继续处理,我没有继续追查下去。---Koala0090留言2018年9月11日 (二) 08:58 (UTC)[回复]
                • 2017年那篇background将A. luteobubalina分布范围视为只有纽澳,当然不排除是他默认南美洲的类群不属于本种(但如果是默认,他毕竟没有正面说明怎么认定),不过我认为只能说明他们有意无意的忽略南美洲的类群,南美洲类群属于本种是2003年定出来的,还只是基于几件标本,后续没有人再进行研究,但2010以前也有论文指A. luteobubalina是澳洲特有种,也是忽略了南美洲的类群。综上,我认为所有论文都没有正面处理南美洲类群的问题,条目中还是只能这样叙述,我刚刚把“亦出现于阿根廷与智利”改为“亦有阿根廷与智利的标本经序列分析后被认为可能属于本种”,只陈述有这样的研究,应该比较没有争议。--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9月11日 (二) 16:42 (UTC)[回复]
    •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相信上面的主要分歧已经处理,符合要求,惟希望早日补上正式中文名称。--ClitheringMMXVIII 2018年9月13日 (四) 14:55 (UTC)[回复]

2支持:未达标准--Z7504非常建议必要时多关注评选留言2018年9月15日 (六) 00:52 (UTC)[回复]

优良条目评选(第二次)

[编辑]
Armillaria luteobubalina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生物学-真菌学,提名人:Wikimycota~receptor 🍄 2018年10月27日 (六) 00:32 (UTC)[回复]
投票期:2018年10月27日 (六) 00:32 (UTC) 至 2018年11月3日 (六) 00:32 (UTC)
下次可提名时间:2018年12月3日 (一) 00:33 (UTC)起
(!)意见,等一下。网上查找了一点学术文章。根据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菌物学报》[5],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临近的南太平洋诸岛,报告了七种蜜环菌的生物种。其中A. fumosa、A. luteobubalina和A. pallidula为澳大利亚特有种。加上条目叙述luteobubalina在澳洲南部很密集。所以我认为,既是特有种和分布区在南澳大利亚。应该命名为“澳大利亚南方蜜环菌”或“澳大利亚南方蜜环菌属”。--贝塔洛曼外交公务箱本月惊悚热映 2018年11月1日 (四) 02:31 (UTC)[回复]
先感谢阁下费心查找资料。阁下提供的名称中,“澳大利亚南方蜜环菌属”不妥,因为这是一个物种而非,至于“澳大利亚南方蜜环菌”,由于澳洲南部还有其他数种蜜环菌,并非只有本种,这样的名称也不太准确。这种真菌的种小名luteobubalina是指其蕈伞蕈褶为黄色,如果我来翻译,可能会翻成“黄盖蜜环菌”、“黄褶蜜环菌”或“赭黄蜜环菌”等,但话说回来,生物分类的中译不像人名、地名等有规则可循,或从学名翻译而来,或从俗名翻译而来,如果没有可靠来源提供中文名称而自行翻译,即使名称合理,我仍是认为不妥的。一般真菌物种译名的可靠来源有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以及台湾生物多样性资讯入口网国家教育研究院双语词汇对照等官方资料库,或者中文学术论文(如阁下分享的这篇)有提及中文名称也可以,再次就是已出版的中文图鉴等书籍,如果都没有,我仍倾向维持学名以避免原创研究的争议。--Wikimycota~receptor 🍄 2018年11月1日 (四) 04:17 (UTC)[回复]
关于原创研究的方针:“如果非中文的材料没有公开的中文译本时,编者可以提供他们自己翻译的版本”。按照解释,主编可以提供自己的译名。至于是不是违反了方针,应交由众编辑共同商定。在这之前,还是应当提供译名。另有使用中文的规范。--贝塔洛曼外交公务箱本月惊悚热映 2018年11月1日 (四) 04:50 (UTC)[回复]
@贝塔洛曼没有必要,拟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靖天子的考量相当合理。维基所有语言版本中,大概只有中文维基会要求所有物种都要给出一个拟中名。----Koala0090留言2018年11月1日 (四) 12:52 (UTC)[回复]

11支持:符合标准--Z7504非常建议必要时多关注评选留言2018年11月3日 (六) 11:08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