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内尔斯·克里斯蒂安·纳尔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内尔斯·克里斯蒂安·纳尔逊
出生1875年4月9日 编辑维基数据
逝世1964年3月5日 编辑维基数据 (88岁)
母校
职业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策展人 编辑维基数据

内尔斯·克里斯蒂安·纳尔逊丹麦语Nels Christian Nelson,1875年4月9日—1964年3月5日)是一位丹麦裔美国英语Danish Americans考古学家

生平

[编辑]

纳尔逊1875年出生于丹麦日德兰半岛东部的腓特烈西亚附近,家境贫寒,是家中长子。

1892年,他被送往美国明尼苏达州,帮助叔叔经营农场。直到17岁他才开始上小学,并于1901年完成高中学业。此后,他乘坐运送牛群的货车前往加利福尼亚,通过打零工积攒学费,约在1903年进入斯坦福大学。1905年,他转学至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07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08年取得文学硕士学位[1]

在此期间,纳尔逊对人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为约翰·梅里亚姆(John C. Merriam)工作,参与旧金山湾区及加州海岸的贝冢勘测项目。他估算自己为这一项目徒步行走了约3000英里。他还为阿尔弗雷德·克罗伯(Alfred Kroeber)工作,进行加利福尼亚全境的实地考察。

1911年,纳尔逊受雇于美国自然史博物馆(AMNH)人类学馆长克拉克·威斯勒(Clark Wissler),负责新墨西哥州里奥格兰德河上游的考古工作。该项目由慈善家阿彻·米尔顿·亨廷顿(Archer Milton Huntington)资助,旨在通过考古学方法建立历史和原住民遗址的年代体系[2]。纳尔逊的新婚妻子艾瑟琳·霍布斯·纳尔逊(Ethelyn Hobbs Nelson)成为他的有薪助理。1912年,他们在新墨西哥州圣达菲南部的加利斯蒂奥盆地展开了工作。

纳尔逊是美国地层发掘技术的先驱。在加利斯蒂奥盆地工作时,他每1英尺挖掘一个层级,并将所有出土的陶器碎片分为七类,按层级计算其频率。这些数据呈现出类似正态分布的曲线,证明通过统计分析任意层级的出土物,可以揭示年代变化,与分析实际地层的效果相当。这一技术后来由阿尔弗雷德·V·基德尔(Alfred V. Kidder)在佩科斯遗址进一步完善,并沿用至今[3]

1920年代,纳尔逊在中国重庆巫山县瞿塘峡地区发现了大溪文化

1925年,纳尔逊夫妇随罗伊·查普曼·安德鲁斯(Roy Chapman Andrews)进行了第三次蒙古探险[4]

纳尔逊曾担任美国人类学协会、美国考古学会、美国民族学会的会长,并担任美国科学促进会副会长。他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担任多个职务,最终成为史前考古馆的馆长。

1943年,纳尔逊从该博物馆退休。

1964年在纽约市去世,享年89岁[5]

参考文献

[编辑]
  1. ^ Nels Nelson biography by Nancy L. Solberg, Edited by Marcy L. Voelker, 2007
  2. ^ Snead, James E. Ruins and rivals: the making of Southwest archaeology. Tucs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2001. ISBN 978-0-8165-2138-8. 
  3. ^ Nels C. Nelson and Chronological Archaeology Richard B. Woodbury, American Antiquity, Vol. 25, No. 3, pp. 400–401. 1960
  4. ^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Sarah Allan, editor.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978-0-300-09382-7
  5. ^ Nels Nelson obituary (Nels Christian Nelson, 1875–1964, by J. Alden Mason. Society for American Archaeology. 1966) [1]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