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有肩石斧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有肩石斧,或称作有肩铲形器,是磨制石器的一种,外形略呈铲状,下端斧口宽而上端柄部窄,刃边带有弧度,于靠近柄部的器物上半可见明显转折,如同肩膀的样子,因而得名。为台湾史前时期圆山文化最具特色的器物之一,在东亚地区,具有肩部特征的器物另有有肩石锛、有肩石铲、有肩石拍等分布。[1]

器物功用

[编辑]

学者认为肩部应该是一种功能性而非装饰性的设计,它的功用在于可以在器物柄部利用绳索额外加装平行于刃部的长柄,由于肩部弯折的外形,使绳索捆绑地更加牢靠,方便于使用者握持运用。至于有肩石斧的使用方式,学者大多认为应该如同现代的斧头一样,是种横向挥舞进行劈砍使用的工具。但也有认为较像是用来下挖、向后扒的农具。[1][2]

分布概况

[编辑]

台湾曾发现有肩石斧出土的遗址,包括台北圆山遗址芝山岩遗址剑潭遗址基隆社寮岛遗址埔里遗址军功遗址、营埔遗台南的新丰牛稠子遗址高雄大湖遗址桃仔园遗址台东吕家遗址等。有肩石斧的分布遍布于台湾全岛,但出土数量普遍不多。除了台湾之外,在环太平洋许多地区也都有发现。[1]

来源探讨

[编辑]

有学者针对有肩石斧与有段石锛进行研究,发现有肩的石器在中南半岛成形,往北至中国境内逐渐变为与台湾北部较为相似的斧形器,然而,沿着东南沿海往北,其出现频率却渐渐减少并消失。[2]亦有学者比较台湾北部及南部的大坌坑文化遗址之器物出土情形,提出北部出现有段石锛,但不见有肩石斧,与河姆渡文化有较近的类缘性;而南部的南关里遗址出现有肩石斧,却不见有段石锛,与中国福建广东地区则有较强的类似性。[3]整体而言,目前学者们对于其来源及文化意义等问题仍未有定论。

参考来源

[编辑]
  1. ^ 1.0 1.1 1.2 杜美慧撰稿. 臺灣大百科全書:有肩石斧. 文化部. [2022-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2). 
  2. ^ 2.0 2.1 宋文薰. 《由考古學看台灣》:93-220. 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 1980. 
  3. ^ 郭素秋. 金門移民適應與遷移調查研究(史前期). 内政部营建署金门国家公园管理处委托研究报告.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