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经量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上座部佛教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初期佛教

最初僧伽
 大众部
 ├ 一说部
 ├ 说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闻部
 ├ 说假部
 └ 制多部
 上座部
 ├ 雪山部
 ├ 说一切有部
  ├ 说转部
  └ 经量部
 ├ 可住子部
  └ 正量部
 └ 分别说部
  ├ 化地部
  ├ 法藏部
  ├ 饮光部
  └ 赤铜鍱部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经量部梵语Sautrāntika),又称说经部梵语Sūtravādin巴利语Suttavāda)、经部部派佛教的部派之一。《异部宗轮论》记载佛灭后第四百年初(即佛灭三百多年后),由说一切有部中分出。此部在三藏之中,唯以经为正量,反对《大毗婆沙论》,故名经量部[1]。《异部宗轮论》所记载的经量部宗义基本上属于其前身说转部

源流

[编辑]

在南传《岛史》中记载经量部从说转部分出,北传《舍利弗问经》中二者是并列的部派,失译《十八部论》和真谛译《部执异论》的十八部派记载中二部合一而说转部为本名[2],在玄奘译《异部宗轮论》中改称为经量部为本名[3]

经量部源于譬喻师传统,在说一切有部集结出《大毗婆沙论》之前,虽有可据此分为不同部派的教义分歧,但未彻底决裂。在《大毗婆沙论》成立之后,迦湿弥罗派主张应以《大毗婆沙论》为主,但另一派的人,认为应该以脩多罗经为主,于是另外形成经量部[4][5]

藏传佛教格鲁派声称因为宗义的不同,经量部后来又分成二派,一派是随阿笈摩经量部,又称随教行经部宗,俱舍宗成实宗都源自此派。另一派被称为随理量行经部派,重视因明学[6]

著名人物

[编辑]

一般将经量部创始人认定为历史上著名的大譬喻师鸠摩罗罗陀(义译为“童受”),因而称其为“经部祖师”或“经部本师”。经量部最重要的人物是室利逻多上座,他在阿逾陀国编写了《经部毘婆沙论》[7]众贤顺正理论》称他为“上座”[8]并对其学说进行了评破,并且称《俱舍论》偏向于他的学说[9]

基本学说

[编辑]

说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论》已经引证了《佛阿毘昙经[10]和《稻芉经[11]的“外法缘起[12],并提出了“业种子”概念[13],但否定了“相似相续[14]

业果感赴

[编辑]

经量部明确反对三世实有[15],《顺正理论》记载了譬喻师的“业果感赴”学说:

说一切有部以“业有果故有去来”为其三世实有的理据,经量部并不认可而提出自宗观点:“业为先,所引相续,转变,差别,令当果生。”如《俱舍论》记载:

顺正理论》引述了《俱舍论》的说法,称这里的“业相续”为心相续

经量部以“种子”比喻“业”,以“牙起种谢次地而生”[16]比喻“相续”,以结果比喻“果报”;后又将相续细化,以枝叶生长比喻“转变”,以开花比喻能最后生果的“胜功能”。

无漏法种

[编辑]

异部宗轮论》所记载的经量部宗义基本上是其前身说转部的宗义[19],《异部宗轮论》和《部执异论》与其更早版本即《十八部论》相比,多出了经量部的“异生位中亦有圣法”宗义:

顺正理论》记载了此说中的异生位中圣法是“无漏法种”:

一味蕴

[编辑]

异部宗轮论》与其更早版本即《十八部论》和《部执异论》相比,多出了经量部部分论师主张的一味蕴: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的解释,“一味蕴”即经量部中部分论师所主张的细意识,具有四蕴,以之为根本而五蕴起,故称根本蕴,其余有间断的五蕴是支末,称为根边蕴。印顺法师认为,一味蕴不是细意识,仍旧是说转部的法体“一味”的根本蕴,根边蕴是作用蕴[24]

派系

[编辑]

印顺法师研究,经量部提出与说一切有部说转部相对立的种子熏习学说[25],种子熏习说至少可分四派[26]

  • 心、心所相续:经量部的本义,“业”之所依是心、心所法相续[27],这个学说可能起源于《大毘婆沙论》记载的譬喻师说法:“谓或有执,离思无异熟因,离受无异熟果,如譬喻者。”此理论最早见于龙树中论》的记载[28]
  • 六处相续室利逻多上座等认为三界有情的心与色都是不断的,六处都是受到熏习的[29]。这个学说可能起源于《大毘婆沙论》记载的一则譬喻师说法:“谓譬喻者分别论师执,灭尽定细心不灭,彼说无有有情而无色者,亦无有定而无心者,若定无心命根应断,便名为死,非谓在定。”
  • 心、有根身相续世亲俱舍论》记载了先代轨范师的说法:“故彼先代诸轨范师咸言,二法互为种子,二法者,谓心、有根身。”随顺《大毘婆沙论》的“灭尽定都无有心”,此派确立心与色相互持种[30]
  • 细心相续世亲大乘成业论》记载了一派经量论师的说法:“应如一类经为量者,所许细心彼位犹有,谓异熟果识,具一切种子,从初结生乃至终没,展转相续曾无间断。”这个六识之外,一生展转相续不间断的“细心”被认为近乎阿赖耶识

注释

[编辑]
  1.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至第四百年初。从说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经量部。亦名说转部。自称我以庆喜为师。述曰此师唯依经为正量。不依律及对法。凡所援据以经为证。即经部师。从所立以名经量部。亦名说转部者。此师说有种子。唯一种子。现在相续。转至后世。故言说转。至下当知旧云说度部。然结集时尊者庆喜专弘经藏。今既以经为量故。以庆喜为师。从所立为部名。满慈弘宣对法。近执弘毗奈耶。既不依于对法及律故。今唯以庆喜为师也。”
  2. ^ 失译《十八部论》:“彼相续部根本见者。阴从此世至他世。”
    真谛译《部执异论》:“说度部是执义本。阴从前世至后世。”
  3. ^ 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其经量部本宗同义。谓说诸蕰有从前世转至后世。立说转名。”
  4. ^ 《三论玄义检幽集》卷六(大正藏 T70 p.463.1-24~25;p.463.3-15~17):“上座弟子部,唯弘经藏,不弘律、论二藏。……(佛灭后)至第三百年初,迦旃延尼子出世,于上座部出家,是弘对法(即阿毘达磨,又称毘昙,即论),后弘经律,既乖上座本旨,所以斗诤纷云。”
  5. ^ 至尊法幢吉祥贤《宗义建立》:“因为此宗不尊奉《大毗婆沙论》,而以佛经为主来宣说宗义,所以称为为‘经部宗’。”
  6. ^ 遍智·蒋央协巴《大宗义》:“我们以经为量,不以论为量,故称为‘随教行经部宗’,并且另有一跟随于《集量论》与‘七部量论’二部的随行者,他们因为修习称为经部宗与唯识宗共通的‘七论量论’之故。”
  7. ^ 玄奘大唐西域记》:“阿逾陀国。周五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谷稼丰盛华菓繁茂。气序和畅风俗善顺。好营福勤学艺。伽蓝百有余所。僧徒三千余人。大乘小乘兼功习学。天祠十所。异道寡少。……城北四五里。临殑伽河岸大伽蓝中有窣堵波。……伽蓝西四五里有如来发爪窣堵波。发爪窣堵波北伽蓝余趾。昔经部室利逻多(唐言胜受)论师。于此制造。经部毘婆沙论。”
  8. ^ 众贤顺正理论》:“但是上座。其年衰朽。出虚之言。”“彼恒寻思麁浅异论。尚年已过。居衰耄时。”
  9. ^ 众贤顺正理论》:“经主于中朋附上座所立宗趣。”
  10. ^ 真谛译《佛阿毘昙经·出家相品》:“其外因缘从因义何者?一切过去未来诸佛种智,同说如是以从种生芽,从芽生叶,从叶生节,从节生茎,从茎生干,从干生枝,从枝生萼,从萼生花,从花生子;若无子则不生芽,如是无花则不生子,有子故得生芽,如是有花故得生子;如此子亦不言我能生芽,芽亦不言我能自生。如是一切法如理而安,以是义故,外因缘从因义。”
  11. ^ 东吴支谦译《了本生死经》:“何谓二事见外缘起,为因相缚,缘相缚。因相缚为何等?从种根,从根叶,从叶茎,从茎节,从节怀华,从华实,是为因相缚。”
    东晋失译《佛说稻芉经》:“外因缘法从何而生,如似种能生牙,从牙生叶,从叶生节,从节生茎,从茎生穗,从穗生华,从华生实;无种故无牙,乃至无有华实,有种故牙生,乃至有华故果生;而种不作念我能生牙,牙亦不作念我从种生,乃至华亦不作念我能生实,实亦不作念我从华生。而实种能生牙,如是名为外因生法。”
  12. ^ 北凉浮陀跋摩译《阿毘昙毘婆沙论》:“外道作如是说,后心是前心因。……为断如是意故,明后心非前心因,若当后是前因者,则违内、外因缘生法。……云何与外缘生法相违?如种子为牙因,乃至花为果因,若然者,应牙为种子因,乃至果为花因。”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或有外道,引世现喻,执后为前因。……为止彼宗,欲明后法非前法因。若是因者,便违内外缘起诸法。违内法缘起者,谓应行缘无明,乃至老死缘生。……如是等违外法缘起者,谓应种子因芽,乃至花因于果。”
  13. ^ 北凉浮陀跋摩译《阿毘昙毘婆沙论》:“留住义是漏义者,谁令众生留住欲、色、无色界耶?答曰:漏也。浸渍义是漏义者,如于糟中,浸渍种子,其牙便生。如是众生,以业种子,浸渍烦恼糟中,便生未来有牙。”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谁令有情留住欲界、色、无色界,所谓诸漏。淹贮义是漏义,如湿器中,淹贮种子,便能生芽;如是有情,烦恼器中,淹贮业种,能生后有。”
    真谛译《佛阿毘昙经·出家相品》:“复次业及识等次生十二因缘,故生四支,此随因义,何者为四,无明、爱、业、识也。其识种子有为因,其名色者业及田为因,无明、爱为烦恼因。无此业烦恼故,识种子不生长。则此因业,识种子为田,无明故散识种子,爱故润识种子。……复次识种子安住业田中,为爱所润渍,无明为密覆故,种子生长,生名色芽于一切无生阴。”
  14. ^ 东晋失译《佛说稻芉经》:“如是外缘生法,以五事故,当知不断,亦非常,亦不从此至彼。如牙种少,果则众多,相似相续,不生异物。”“如种子,不生异果故,名相似相续。”“云何相似而生,如不善因生不善果,如善因生善果,以是故,名相似相续而生。”
    北凉浮陀跋摩译《阿毘昙毘婆沙论》:“如说相似法沙门所说:心与心作次第,受与受作次第。如是说者则有过,所以者何?贪欲心还与贪欲心作次第,瞋恚还与瞋恚,愚痴还与愚痴,善还与善,不善还与不善,无记还与无记,如是说者,则无解脱涅槃。”
    “彼法沙门作如是说:色法生住无常,即是色体,乃至识亦如是。”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相似相续沙门说曰:心但与心作等无间缘,受等亦尔,各与自类作等无间缘。彼不应作是说,所以者何?若必尔者,应善心还生善心,不善心还生不善心,无记心还生无记心,贪心还生贪心,恚心还生恚心,痴心还生痴心,如是便无究竟解脱。”
    “或复有执,相与所相一切相似,如相似相续沙门,彼作是说:色法生住老无常,体还是色,乃至识法生老住无常,体还是识。为遮彼执,显有为相,唯不相应行蕴所摄。或复有执,色等五蕴,出胎时名生,相续时名住,衰变时名异,命终时名灭,如经部师。”
  15. ^ 世亲阿毘达磨俱舍论》:“又彼所言世尊说故。去来二世体实有者。我等亦说有去来世。谓过去世曾有名有。未来当有。有果因故。依如是义说有去来。非谓去来如现实有。”
  16. ^ 16.0 16.1 东晋失译《佛说稻芉经》:“如是外缘生法,以五事故,当知不断,亦非常,亦不从此至彼。……云何非常?牙、茎、华、果、各自别故,非常。亦不种灭而后牙生,亦非不灭而牙便生,而因缘法,牙起种谢,次第生故,非常。”
  17. ^ 真谛译《阿毘达磨俱舍释论》:“是汝所言:‘由业有果报故过去世不无’者,此中今共论之。何以故?诸经部师不说:‘从过去业果报得生’,此云何?从昔相续,转异,胜类生。”
  18. ^ 真谛译《阿毘达磨俱舍释论·破说我品》:“譬如种子果,如世间说,从种子果生,此果不从已谢灭种子生,非无间生。云何生?从种子相续,转异,胜类生,谓芽、节、叶等,次第所生花,及花后,此果既从花生。云何说为种子果?由转转,于花中生果功能,是种子所作故,是最后花功能,若不以种子功能为先,此花无功能,得生如此等流果。
    如此,从此业,说果报生,不异此义,果报不从已谢灭业生,亦非无间生。若尔云何?从业相续、转异、胜类果生。
    此中相续是何法?转异是何法?胜类是何法?以业为先,后后生,说名相续。此相续,后后异前,说名转异。于此转异中,若有转异,无间最能生果,说名胜类,此于余转异最胜故。
    譬如有取死心,于后有生有功能,虽以种种业为先,若业重、最近、数习,是三所生功能,此中明了显现,非余业。如偈言:若重近数习,及昔作诸业,先先先后熟,于轮转有续。”
    玄奘译《阿毘达磨俱舍论·破执我品》:“何名相续、转变、差别?谓业为先,后起,中无间断,名为相续。……”
  19. ^ 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六章说一切有部的四大论师,第三节世友,第一项事迹与著作:“‘异部宗轮论’,……论中所说的部派分裂,为说一切有部的传说。所叙的部派异义,为汉译中唯一的宗派异义集。所说的说一切有部宗义,与‘发智’、‘品类’论等相合。所说的说经部义,还是初期说转部义,与晚期的经量部不同。这可见‘异部宗轮论’所显示的宗派实况,不会迟于‘大毘婆沙论’的。”
  20. ^ 北凉浮陀跋摩译《阿毘昙毘婆沙论》:“问曰:为不得一切圣法是凡夫性?为不得苦法忍是凡夫性耶?……复有说者:不得一切无漏法,是凡夫性。问曰:若然者,无有圣人尽成就一切无漏法者,则无非凡夫性。答曰:虽无圣人尽成就一切无漏法者,然非凡夫,所以者何?亦有不得圣道,亦有得圣道故。”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问:为不得苦法智忍是异生性?为不得一切圣法是异生性耶?……复有说者:不得一切圣法是异生性。问:若尔,则应一切有情皆名异生,无圣者成就一切圣法故。答:虽无圣者具足成就一切圣法,而非异生。以彼非得,杂圣得故。谓若身中圣法非得,不杂得者,是异生性。圣者身中圣法非得,杂圣得故,非异生性,彼得、非得恒俱生故。”
  21.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异生位中亦有圣法。即无漏种法尔成就。”
  22. ^ 失译《十八部论》:“阴有约根本。”真谛译《部执异论》:“阴有本末。”
  23.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一味者。即无始来展转。和合一味而转。即细意识。曾不间断。此具四蕴。有根边蕴者。根谓向前细意识。住生死根本故。说为根。由此根故有五蕴起。即同诸宗所说五蕴。然一味蕴是根本故。不说言边。其余间断五蕴之法是末起故。名根边蕴。”
  24. ^ 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十一章经部譬喻师的流行,第一节说转部‧说经部‧譬喻师,第一项说转部与说经部:“‘异部宗轮论’所说的宗义,并非说经而是说转部。……窥基的‘异部宗轮论述记’,以经部的种子说去解说,是不适当的。……说一切有部的“法体恒住”,“用有起灭”,这一派就明朗的说为:根本蕴,是法体,是常住;作用蕴,是作用,是无常。作用蕴是从根本蕴生起的,所以名为根边蕴。根本蕴是常住一如(一一法恒住自相,没有任何差别可说),所以又名一味蕴。”
  25. ^ 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十一章、经部譬喻师的流行,第三节、经部譬喻师的成立及其派别,第二项、经部譬喻师的根本教义:
    “经部譬喻师的根本思想,是种子熏习说。怎样从说一切有而演化为种习思想呢?
    说一切有部立义,以为一切法体,是恒住自性的,约作用的起灭,说有为法有三世的类别。三世,依作用而成立。依据这一见地,解说造业受果,系缚解脱。
    从说一切有部而分出的说转部,显然是现在实有论者,一切是现前的实在。三世迁流,只是现前的法体,或起用,或用息,或未起用而已。所以,‘大毘婆沙论’说:有执──“一根本蕴,二作用蕴,前蕴是常,后蕴无常”;这不外乎说一切有部,法体与作用说的变形。……
    持经的譬喻师,承受了过未无体说。三世有者所说的过去有与未来有,转化为存在于现在的内在。现在是不断相续的刹那现实;在这刹那现实的底里,存有前因所起,能生自果的功能。
    经部譬喻师的功能性,等于说转部的根本(一味)蕴,但是无常的。说转部以法体常住为本,现起的为相用;体与用的关系,是本体与现象。经部譬喻师,以刹那的当前现实为本,以功能性为用,与说转部恰好相反。现行与功能的关系,如质与能。所以,现行与功能相转化,成为彻底的无常论。”
  26. ^ 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十一章经部譬喻师的流行,第三节经部譬喻师的成立及其派别,第二项经部譬喻师的根本教义。
  27. ^ 众贤阿毘达磨顺正理论》:“然业为先,所引相续,转变,差别,能生当果。业相续者,谓业为先,后后刹那,心相续起;即此相续,后后刹那,异异而生,名为转变;即此转变,于最后时,有胜功能,无间生果。异余转变故,名差别。”
  28. ^ 龙树中论》:“
    如芽等相续,皆从种子生,从是而生果,离种无相续。
    从种有相续,从相续有果,先种后有果,不断亦不常。
    如是从初心,心法相续生,从是而有果,离心无相续。
    从心有相续,从相续有果,先业后有果,不断亦不常。
    梵志青目释】如从谷有芽,从芽有茎叶等相续,从是相续,而有果生,离种无相续生。是故,从谷子有相续,从相续有果,先种后有果故,不断亦不常。如谷种喻,业果亦如是,初心起罪福,犹如谷种,因是心余心心数法相续生,乃至果报。先业后果故,不断亦不常,若离业有果报,则有断常。
    能成福德者,是十白业道,二世五欲乐,即是白业报。
    梵志青目释】白名善净,成福德因缘者。从是十白业道生,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无益语、不嫉、不恚、不邪见,是名为善。从身、口、意生是果报者,得今世名利,后世天人中贵处生。布施、恭敬等虽有种种福德,略说则摄在十善道中。
    若如汝分别,其过则甚多,是故汝所说,于义则不然。
    梵志青目释】若以业果报相续故,以谷子为喻者,其过甚多,但此中不广说。汝说谷子喻者,是喻不然。何以故?谷子有触有形,可见有相续,我思惟是事,尚未受此言,况心及业,无触无形不可见,生灭不住,欲以相续,是事不然。复次、从谷子有芽等相续者,为灭已相续?为不灭相续?若谷子灭已相续者,则为无因;若谷子不灭而相续者,从是谷子常生诸谷,若如是者,一谷子则生一切世间谷;是事不然,是故业果报相续则不然。”
    龙树大智度论》:“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第生,总名一心,以相续次第生故,虽多名为一心。”
  29. ^ 众贤阿毘达磨顺正理论》:“然上座言:因缘性者,谓旧随界,即诸有情,相续展转,能为因性。……又旧随界,无体可知,犹如合行和合有等。此旧随界,体不可说,但可说言,是业烦恼所薰六处,感余生果。”
  30. ^ 瑜伽师地论》:“云何因缘,谓诸色根根依及识,此二略说能持一切诸法种子。随逐色根,有诸色根种子,及余色法种子,一切心心所等种子。若随逐识,有一切识种子,及余无色法种子,诸色根种子,所余色法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