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Richard Adolf Zsigmondy192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出生(1865-04-01)1865年4月1日
 奥地利帝国维也纳
逝世1929年9月23日(1929岁—09—23)(64岁)
德国格丁根
国籍奥地利
母校维也纳技术大学
慕尼黑大学
知名于胶体化学
奖项诺贝尔化学奖(1925年)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化学
机构维也纳大学
维也纳工业大学
慕尼黑大学
柏林大学
格拉茨大学
格丁根大学
博士导师威廉·冯·米勒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德语:Richard Adolf Zsigmondy,1865年4月1日—1929年9月24日),奥地利德国籍的匈牙利化学家,192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926年颁发)[1],主要研究领域为胶体化学月球上有以其名字命名的“席格蒙迪环形山”。

早期经历

[编辑]

席格蒙迪1865年4月1日出生于奥地利帝国维也纳。其父阿道夫·席格蒙迪为牙科在奥地利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还发明了几种牙科医疗器材。阿道夫·席格蒙迪在1880年早逝,席格蒙迪由母亲抚养长大,接受了全面的教育,另一方面也保持攀岩登山游泳等爱好。[2]高中阶段,席格蒙迪培养了对自然科学,尤其是化学物理的兴趣,并开始在家中自己做实验。

学术生涯

[编辑]
一瓶水溶性胶态金(colloidal gold),其金粒子大小决定颜色[3]

席格蒙迪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开始大学阶段的学习,但为了学习化学很快就转学到维也纳工业大学,后来又转到慕尼黑大学。在慕尼黑大学期间,他在威廉·冯·米勒教授的指导下开始科学研究,重点研究,并于1889年获得博士学位[4]

席格蒙迪后来离开有机化学领域,加入柏林大学奥古斯特·孔特英语August Kundt的物理研究组。1893年在格拉茨大学完成德语国家教授资格考试(Habilitation)。1897年,由于他在玻璃及其着色方面的知识,位于耶拿肖特玻璃制造厂向他提供一份工作。席格蒙迪接受了这一工作,在该厂期间,他对茶色玻璃进行研究,还发明了一种玻璃,命名为“Jenaer Milchglas”。1900年,席格蒙迪从肖特玻璃制造厂离职,但仍留在耶拿,独立开展研究。他与光学器材厂商蔡司公司合作,研制了狭缝超显微镜。1907年,他加入格丁根大学,成为无机化学研究所教授和所长,直到1929年2月退休。[2]

复古蔓越莓玻璃碗

1926年,席格蒙迪因“证明了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以及确立了现代胶体化学的基础”,被授予1925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1]这些成果出自他在格拉茨和耶拿的时期。甚至在完成博士论文之前,他已经对使用银盐对玻璃着色进行了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在格拉茨时期,他完成了自己最著名的关于胶体的研究工作。其中一项成果就是产生茶色玻璃的精确机制。[5]其后几年,他研究胶态金(或称金溶胶)及其在蛋白质标记上的用途。

个人生活

[编辑]

席格蒙迪于1903年与劳拉·路易丝·穆勒结婚。他们拥有两个女儿。从格丁根大学退休后不久,席格蒙迪于1929年9月24日在格丁根去世。[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25. 诺贝尔基金会. [2008年12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12月26日) (英语). 
  2. ^ 2.0 2.1 2.2 Biography. 诺贝尔基金会. [2008年12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7月24日) (英语). 
  3. ^ Different sizes of colloidal gold particles.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2-02-18.
  4. ^ (德文)W. v. Miller, Rohde. Zur Synthese von Indenderivaten. Berichte der deutschen chemischen Gesellschaft. 1889, 22 (2): 1830–1843. doi:10.1002/cber.18890220227. 
  5. ^ (德文)Richard Zsigmondy. Ueber wässrige Lösungen metallischen Goldes. Justus Liebig's Annalen der Chemie. 1898, 301 (1): 29–54. doi:10.1002/jlac.18983010104. 

延伸阅读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