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交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交子

交子,是中国北宋四川省流通的纸币,是世界上最早“正式”发行的钞票。[1]宋真宗时(997~1022年)始于民间出现,最初由商人发行,后改由官府印发相当于法定货币,以铁钱为本位,交易和纳税行用均不受限制。在宋仁宗初行时交子开始存在贬值压力,徽宗崇宁大观(1102~1110年)年间,由于战争频繁,而出现明显通货膨胀[2]等危机,同时也使社会丧失对货币的信心,造成交子通货职能随即消失。[3]宋廷于崇宁三年(1104年)诏令第四十一至四十三界交子不再收兑,流通遂停止,大观元年(1107年)易交子名为钱引[4]

释义及分类

[编辑]

交子是古代四川省的俚语,其中“交”是“双面印刷”的意思,词语的意思解释为双面印刷的票券或凭证。

交子又有“官交子”和“私交子”之分,私交子是民间流行的票据,官交子是朝廷成立交子务后的官方纸币。

形制及使用方式

[编辑]

交子通常会印制屋、木、人、物等图案,用统一的纸张,金额则是填写的,随时可以兑换,但收手续费。时除成都外,各地均有交子分铺。不过后因有交子户诈伪,导致挤提,最终交子的印刷权改由官办。[5]除法律规定的本位制度外,交子的主要回赎方法为兑界,以二年为一界,及三年兑收前界。[4]

产生背景

[编辑]

宋太祖开宝三年(965年),下令回收四川黄金白银铜钱,运往中央,铸造铁钱代用,在雅州设置钱监铸行铁钱,并禁止带铜钱入四川。于是铁钱成为四川的主要货币。但因为廉价,铁钱价值较低,重量更高,铁钱1000重约25,商人经常要用马车载运铁钱——笨重的金属制货币无论携带与流通上,均不太方便发达商业的实际需要[5],而商品贸易活动日益繁荣,市场对钱币的需求量骤增。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廷解除铜钱入川之禁,但禁铁钱出川。此后由于纳税征收铜钱,导致铁钱充斥市场,铁钱既笨重难携以致远,又因私铸多而流通受阻,因而引发了交子的产生。[4]

历程

[编辑]

交子最初产生于四川当地民间的自由发行,在其使用获得市场认可后,发展成由富商联合发行(约1008年–1016年)。[5]四川成都大商家在各地联合设立交子铺户,只要存款人预先存银子到铺户、交付手续费,便可在指定商家消费。[6]交子面额由一到十贯不等,发放时临时填写,“书填贯文,不限多少,收入人户见钱,便给交子”。起初限四川,之后普及。民众往往将铁钱寄存在“交子铺”中,换取票据交子,并在日常生活中用作交易。[7]

铺户又改印固定几种面值,有五贯、十贯两种,如此类似今天的纸币。不久又改为一贯和五百文。交子纸张用成都本地水纹纸印制,正反面都印有图案。[6]用红黑两色,加上铺户押字,各自以秘密记号和图样来达到防伪的功效。[8]

益州知州张咏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指定专由以王昌懿为首的十六家富商联保特许经营[9],发行原有定额,每两年整为一界[10],到期造新换旧[11],严禁民间私造。旧版交子兑换期限为一年,即发行满三年后自动作废,损失自行负责。[6]交子上除防伪图案,还加盖“益州交子务”“益州观察使”等官印。北宋朝廷每年准备三十六万贯铁钱作为储备金。

交子铺将寄存的财物投资于邸店业务,由于过度投资,使交子难于兑换,多次发生挤兑的骚乱,“以至聚众争闹,官为差官拦约,每一贯,多只得七八百”[12],“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13]。甚至天禧四年(1020年)益州知州寇瑊一度下令取缔交子,并将交子铺封闭。[14]

作为官府货币

[编辑]

当时宋朝因与西夏交战,军费增加,天圣元年(1023年)下令交子铺停止发行交子,已发行的交子全部回收,改由朝廷设益州交子务,由国家垄断发行交子,即“官交子”,官交子规定均比照私交子,同样以红、青、黑三色铜版套印,亦有密码花押,并加盖本州州印。[15]交子遂取代铁钱,成为四川的主要货币。

天圣元年(1023年)宋仁宗赵祯登基,刘娥临朝称制,转运使薛田建议朝廷设置益州“交子务”[16],自二年二月发行“官交子”[17]熙宁初年,伪造交子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熙宁二年(1069年)闰十一月,诏置交子务于潞州。熙宁五年,戴蒙建议将每界交子行用期延长到两届(四年),发行额等于增长一倍,此后交子开始贬值[18]。陕西等地也曾一度使用交子。南宋初年,淮南路发行过两淮交子,简称“淮交”。

北宋政府规定“官交子”兑换储备金有铁钱三十六万贯,以避免私交子使用时期,因交子户挪用准备金,导致纸币无法兑现。[19]官交子的发行有一定的上限,第一界官交子发行总额为一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贯。[20]官交子有一定的使用期限,交界的时间至今仍有争议,一般以为早期为二周年一界[21],从第一界至第二十四界均守此制。自第二十五界起改交子两界并用,发行量实际上增加一倍,也就是四年二界的说法,也有三年一界之说[22]。交子面额单位起初是1-10贯,为了方便流通,渗入民间,后来将面额单位调整为1贯和500文。

滥发贬值至更名

[编辑]

宋哲宗时,无限制地增印,交子贬值更厉害。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每界交子发行量增至1406340贯[23],由于新旧两界并行,实际上相当于每界发行2812680贯。元符元年(1098年),“增四十八万道”,每界发行量增至1886340贯[24]

宋徽宗大观元年夏(1107年)改交子为钱引,大量发行,四月甲子(1107年5月2日)旧交子皆毋得兑[25][26][27]。除四川、福建、浙江、湖广等地仍多沿用“交子”外,其它诸路均改用“钱引”。

宋理宗时,交子与钱引发行满九十九界[28],又改发三料川引。

宝祐四年(1256年),改钱引为四川会子,此后未再更改。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Ebrey, Walthall, Palais, (2006). East Asia: A Cultural, Soci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pg.156; Bowman, John S. (2000). Columbia Chronologies of Asian History and Cultu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g.105; Gernet, Jacques (1962). Daily Life in China on the Eve of the Mongol Invasion, 1250-1276.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047-0720-0. pg.60.
  2. ^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群联出版社,1954年
  3. ^ 漆侠《宋代经济史(下)》[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4. ^ 4.0 4.1 4.2 管汉晖,钱盛. 宋代纸币的运行机制:本位、回赎、战争与通胀[J]. 经济科学,2016(4):114-128.
  5. ^ 5.0 5.1 5.2 中国的货币、钱庄与银行 香港城市大学,2011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23-10-09.
  6. ^ 6.0 6.1 6.2 国晶. 宋朝游历指南. 
  7. ^ 《诚斋集》卷129《陈择之墓志铭》:“初,蜀之民私以楮券为货,谓之交子。至天圣中,官始权之,再岁一易,谓之交界。”杨冠卿《客亭类稿》卷9《重楮币说》:“西州之楮币,其便用亦东州之楮币也;东州之铜钱,其流通亦西州之铁钱也。何西州用之百年而无弊,贸百金之货,走千里之途,卷而怀之,皆曰铁不如楮便也。……铜者人之所贵,铁者人之所贱,故蜀之铁与楮并行而无弊。……夫蜀之立法,则曰:租税之输,茶、盐、酒酤之输,关市泽梁之输,皆许折纳,以惟民之便。此一法也,又有一法焉,贱则官出金以收之,而不使常贱,贵则官散之,以示其称提。使之势常平,而无此重彼轻之弊。夫如是则楮与铁常相权,而公与私常相济,何弊之有哉!”
  8. ^ 《楮币谱》载,私交子“表里印记,隐秘题号,朱墨间错,私自参验书缗钱之数”。
  9. ^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6《四川钱引》说:“四川钱引,旧成(都)豪民十六户主之。”
  10. ^ 《湘山野录》卷上说:“公(张泳)以剑外铁缗锱重,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一界换之。始祥符辛亥(四年),今熙宁丙辰(九年),六十六年,计已二十二界矣。”《山堂群书考索》后集卷62《财用门·楮币类》引《神宗宝训》之说却有不同:“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始祥符之辛亥,至熙宁之丙辰,六十五年,三十二界。”
  11. ^ 南宋袁甫《蒙斋集》卷七《论会子札子》:“当换界之时,差内外两场官吏辨验真伪,互相考核,方与交收。……民间知将来换会之时,伪会必不逃两场辨验,自然伪会不至通行。”
  12. ^ 《宋朝事实》
  13. ^ 《全蜀艺文志》
  14. ^ 《宋朝事实》记载:“知府事谏议大夫寇瑊奏:臣到任,诱劝交子户王昌懿等,令收闭交子铺,封印卓,更不书放。直至今年春,方始支还人上钱了当。其余外县有交子户,并皆诉纳,将印卓毁弃讫。乞下益州,今后民间更不得似日前置交子铺。”
  15. ^ 《蜀笺谱》:“大观元年五月,改交子务为钱引务,版铸印凡六:曰敕字、曰大料例、曰年限、曰背印,皆以墨;曰青面,以蓝;曰红团,以朱。”
  16. ^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6《四川钱引》说:“四川钱引,旧成(都)豪民十六户主之。天圣元年冬,始置官交子务(十一月戊午),每四年两界,印给一百二十五万缗。”
  17. ^ 《楮币谱》说:“始置益州交子务,时天圣元年十一月也。自二年二月为始,至三年二月终,凡为交子一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贯,其后每界视此数为准。交子旧以二月二十日起界,清献公(赵扦)为记时,已迁至七月也。熙宁五年,续添造一界,其数如前,作两界行使,从监官戴蒙之请也。”
  18. ^ 吕陶说熙宁十年(1077年),彭州一带“在州现今实直,第二十七界交子卖九百六十”,“第二十六界交子卖九百四十”(《净德集》卷1《奏为官场买茶亏损园户致有词诉喧闹事状》)。苏辙在宋哲宗初说,交子“近岁止卖九百以上”(《栾城集》卷36《论蜀茶五害状》)
  19. ^ 《宋史·食货志》记载:“大凡旧岁造一界,备本钱三十六万缗,新旧相因。”
  20. ^ 《蜀中广记》引《楮币谱》记载:“(第一界交子)自(天圣二年)二月为始,至三年二月终,凡为交子一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贯,其后每界视此数为准。”
  21. ^ 《诚斋集》卷一二九《陈择之墓志铭》云:“至天圣中,官始权之,再岁一易,谓之交界。”
  22. ^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自天圣立川交子法,每再岁一易”,但李心传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又说:“天圣间,立川交子法,三岁一易。”;北宋僧人文莹著《湘山野录》还有“六十五年二十二界”的说法,另《群书考索》引《宝训》的记载称“六十五年三十二界”,但这些讲法却很难推论出官交子实始于天圣元年(1023年)。
  23. ^ 《蜀中广记》卷67引《楮币谱
  24. ^ 《蜀中广记》卷67引《楮币谱》
  25. ^ 《宋史》卷181《食货志》载:“大观元年,诏改四川交子务为钱引务。……以四十三界引准书放数,仍用旧印行之,使人不疑扰。”《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6《四川钱引》载:“大观元年夏,改交子为钱引(四月甲子),旧交子皆毋得兑。”
  26. ^ s: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二十七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云:四川改行钱引法。案:《续通鉴编年》云此条在三月,而《编年备要》载四月改行钱引法。
  27. ^ 建炎雜記 : 甲集卷十六 - Chinese Text Project. ctext.org. [2022-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30) (英语). 四川钱旧成都豪民十六戸主之天圣元年冬始置官交子务十一月戊子每四年两界印给一百二十五万总崇观间夹两用兵兴増至二千四百三十万缗崇宁元年増二百万二年又増一千一百四十三万四年又増五百七十万大观元年又増五百五十四万由是引法大壊每兊界以四引而易其一蔡京患之大观元年夏改交子为钱引四月甲子旧交子皆毋得兊三年秋诏复以天圣年额为凖 
  28. ^ 张端义《贵耳集》卷下说:“乖崖张公(咏)帅蜀时,请于朝,创用楮币,约以百界。……七、八年前,已及九十九界。”

书目

[编辑]
  • 加藤繁著,吴杰译:《中国经济史考证》(台北,华世出版社,1976),〈交子的起源〉,页467-478。
  • 高桥弘臣著,林松涛译:《宋金元货币史研究——元朝货币政策之形成过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