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保安司令部新生训导处
原台湾省保安司令部新生训导处,简称新生训导处,1951年4月1日成立于台北市内湖,同年4月17日迁移至台东县绿岛。1958年7月1日,因台湾省保安司令部改制为台湾警备总司令部,新生训导处改为台湾警备总司令部新生训导处。1970年8月1日,新生训导处改编为台湾警备总司令部绿岛地区警备指挥部。
历史
[编辑]新生训导处的前身是台北市近郊的内湖“新生总队”。1950年2月1日,台湾省保安司令部在台北市广州街台湾省警察学校成立“新生训导总队”,旋即迁往内湖,负责金门、登步岛大捷俘虏之中共官兵及叛乱犯感训教育。后因人数日增,任务加重,1951年4月1日增加员额,改编为“新生训导处”。[1]:194
1951年4月17日,政府当局鉴于绿岛地处僻远,孤悬海隅,环境单纯,适合感训教育,于是将新生训导处迁往绿岛东北部流麻沟下游、原日治时期火烧岛浮浪者收容所旧址;同年5月17日,正式将关押于内湖新生总队及青岛东路3号军法处看守所的叛乱犯及感化犯近1千人移监绿岛。1962年国防部泰源感训监狱成立,当局实施叛乱犯关押在专属监狱政策,逐渐将叛乱犯移监泰源感训监狱。1970年8月1日,新生训导处改编为台湾警备总司令部绿岛地区警备指挥部,新生训导处正式走入历史。[2]:184
组织编制
[编辑]绿岛新生训导处组织编制设上校处长1名,指挥全处所有事务。处长之下设副处长及政治主任,处本部有政治处、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医务所及勤务队,处本部之外,为第一大队、第二大队及第三大队,每大队辖四中队,共有十二中队。[2]:188 行政事务由副处长,及辖下三个大队大队长负责,每个大队设四个中队长,各中队各设两个分队长,各分队有三个班,班长由被称为新生的政治犯担任。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则由政治处的政治主任负责,各大队设大队指导员,中队有中队指导员,一个中队分为三个小组,第一二班为第一小组,三四班为第二小组,五六班为第三小组,各小组置有政治干事,小组小组长跟班长一样,由新生担任。[3]:188
营舍建筑
[编辑]新生训导处最初营舍位于流麻沟西侧一隅,处本部及三个大队是木造营房,每个大队营舍形式犹如E字母再加一横,四条横式空间为四个中队寝室,E字营舍前方较小营舍为大队部,三个大个队成横ㄇ字型排列,第二大队在中,位于四维峰下,靠山面海,东侧为第一大队,西侧第三大队,处本部在第二大队对面,背海面山,监管三个大队,处本部西侧为入口大门“新生之家”,东侧出口大门“革命之门”,四周为政治犯至海边打咾咕石所建围墙“万里长城”。[4]:34-35
1952年起营区往西侧扩展,兴建运动场(今庄敬营区前广场)。1953年兴建游泳池(位于流麻沟),1954年完成公馆眷属营舍(位于海巡署官舍),并在今蒋介石铜像后方建中正堂,1955年完成西营房围墙(庄敬营区围墙),1962年新建总办公室,此新建总办公室当是新的处本部(位于今庄敬营区医务所位置)。换言之,到了1960年代已经将行政中心移至今庄敬营区。[2]:184
新生
[编辑]新生训导处称政治犯为“新生”,意旨政治犯接受感训教育,进行思想改造之后,诚心改过,从此新生,重新做人,变成反共斗士,以完成国民革命军第三任务。[1]:196新生训导处新生最多时期每一中队约135名,除了没有第八中队,再加上女生分队约90名计算,约有1,575名,大多为平均年龄约在25岁到30岁之间的年轻壮汉及女性。[5]:109
感训教育
[编辑]新生训导处采军事化管理制度,不容许新生有反对意见与行为;教育则以思想改造为主,灌输三民主义理论,批判共产主义,课目包括国父遗教、领袖言行、共产主义批判、共匪暴行、苏俄侵略中国史等,并由处方发给笔记,每三月调阅笔记一次,举行定期的考试。训导方面主要在考察新生的思想行动,每周举行三次小组讨论,由政治干事进行考核。另以劳动服务及克难生产作为生活辅导主要项目,例如新生必须到邻近海边打咾咕石,在营舍四周叠起高约三公尺,底宽约一公尺半的石头围墙,及在营区内盖一栋一栋的克难房。又为解决将近两千人士官兵及新生的饮食问题,以大队为单位,成立生产班,向民众租地种植蔬菜,养猪、鸡、鸭。[4]:35-39同时由各中队新生互选出两名正副伙食委员,负责全队三餐饮食,伙食委员为准备食材,几乎每天由处方人员带领下走出营外向老百姓购买鱼肉等副食及农产品,[3]:294-298这也是新生可以跟外界接触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