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郑
明郑 | |
---|---|
1628年—1683年 | |
地位 | 海商集团(1628年—1646年) 割据势力(1646年—1662年) 残存国家(1662年—1683年) |
首都 | 晋江县安平镇(根据地,1628年—1650年代) 思明州(根据地,1650年代—1662年) 承天府安平镇(1662年—1683年)[1] |
常用语言 | 闽南语、明清官话 |
政府 | 军事独裁制 |
首领/君主 | |
• 1628年—1646年 | 郑芝龙(南安伯 → 平虏侯 → 平国公) |
• 1646年—1662年 | 郑成功(忠孝伯 → 威远侯 → 漳国公 → 延平王) |
• 1662年—1681年 | 郑经(延平王) |
• 1662年 | 郑袭(护理 → 东都主) |
• 1681年 | 郑克𡒉(监国) |
• 1681年—1683年 | 郑克塽(延平王) |
历史时期 | 地理大发现 |
• 郑芝龙归明 | 1628年9月—10月 |
• 郑成功北伐 | 1657年—1659年 |
• 郑成功东征 | 1661年—1662年 |
• 郑经西征 | 1673年—1681年 |
• 澎湖海战 | 1683年7月10日—16日 |
• 郑克塽降清 | 1683年10月8日 |
货币 | 永历通宝 西班牙银圆 宽永通宝 |
今属于 |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福建历史 |
---|
福建主题 |
明郑(1628年-1683年)是郑成功家族在中国大陆东南部及台湾西南部等地区建立的政治势力[2],使用国号“大明”和年号“永历”[1][3]。
1628年,在中国东南沿海势力极大的海盗首领郑芝龙接受明朝招抚,任海防游击,号“五虎游击将军”。当时,明郑不但控制海域,更造成“海舶不得郑氏令旗者,不能来往”。[4]
1661年,郑芝龙之子郑成功为了寻求反清复明的基地,东征台湾,建立明郑政权(1661年-1683年)。明郑政权虽然沿用南明永历朝年号,但是否是南明的分期,史学家出现歧见。
历史
[编辑]崛起
[编辑]郑芝龙原为东海及南海一带海域势力最大的海盗,于明崇祯元年九月(1628年9月27日-10月26日)接受朝廷招安获赐任海防游击,号“五虎游击将军”。其于获朝廷认可后,经营海运贸易生意更如日中天,成为了东海至南海的海上霸主。其只手遮天之程度于史载叙述可见一斑:“凡海舶不得郑氏令旗者,不能来往。每舶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以此富敌国,自筑城安平镇”[4];“从此海氛颇息,通贩洋货,内客外商,皆用郑氏旗号,无儆无虞,商贾有二十倍之利,芝龙尽以海利交通朝贵,寖以大显”、“八闽以郑氏为长城”,至此,明郑势力的通商范围广及:大泥、浡尼、占城、吕宋、魍港、北港、大员、平户、长崎、孟买、万丹、旧港、巴达维亚、马六甲、柬埔寨、暹罗[5][6]。其势力之强甚至能掌控欧洲列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地方商贸周济不顺;不甘受制人下的荷兰人联合华人海盗攻击郑芝龙,但遭其于料罗湾海战一举击溃。
抗清
[编辑]明末烽烟四起,内有流寇作乱,外有满清觊觎中原。1644年4月25日(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甲申之变,大顺李自成攻陷明朝首都北京,明思宗城破后自缢煤山,明朝灭亡;明朝遗臣吴三桂因此引清军入关击败大顺军。但满清入主北京后因兵力不足,暂放慢脚步改采“以汉制汉”战略,并未有立即进取华南,明朝遗臣得以南迁并在南京拥立明宗室福王朱由崧,建立偏安政权南明以联合各地汉族抗清,先后由安宗弘光帝(福王)、监国鲁王、绍宗隆武帝(唐王)、绍武帝(小唐王)、昭宗永历帝(桂王)等君主执掌。
1645年,满清豫王多铎举兵南下并擒获福王,弘光政权瓦解,郑芝龙旋即于其根据地福建拥立绍宗隆武帝(唐王)继续抗清,并于1644年-1645年间,先后被授予南安伯、南安侯、平虏侯和平国公等爵位,并身兼户部、兵部、工部三部尚书。然而1646年12月郑芝龙终为满人以高官厚禄诱降;其子郑成功劝阻父亲不成,只好率领约二十馀人到南安孔庙祭孔,焚烧儒衣,向孔子痛哭发誓,说:“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谨谢儒衣,祈先师昭鉴。”[7],郑成功投笔从戎,且他的誓词相当于公开与郑芝龙划清界线,于是率众出走金门。郑芝龙本以为降清后得保家业,加官晋爵;不料清军征闽主帅博洛背约,将郑芝龙与诸子一同挟往燕京,更出兵攻打郑氏故乡。郑成功之母田川氏当时刚从日本搬至福建一家团聚不久即碰上此次劫难,于战乱中自杀[8];郑成功得知母亲死后,更加坚定抗清决心。
同年八月,清军攻克浦城、霞浦;隆武帝出奔江西,在汀州遭清军俘虏,之后绝食不屈而亡。南明帝系旋由桂王朱由榔继承,明年改元永历。隆武政权灭亡,郑成功避走金门,然后开始于沿海各地招兵买马、收编郑芝龙的旧部,更在南澳募集了数千兵力[注 1];隆武二年(1646年)十二月(公历为隔年1月),郑成功在小金门(今日金门县烈屿乡),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
隆武三年(1647年,明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七月,郑成功会同郑彩部队攻打海澄,失败;八月,成功又与郑鸿逵部合围泉州府城,清漳州副将王进率援军至,郑军不敌败退。
隆武四年(1648年,明永历二年,清顺治五年),原浙江巡抚卢若腾等人来归,郑成功蓄积实力后再次出击,攻克同安县。五月,郑军围攻泉州;七月,清靖南将军陈泰、浙闽总督陈锦、福建提督赵国祚等转而攻击同安,郑军不敌,守将、军民死伤无数。不久,清援军抵达泉州,郑成功乃解泉州之围,退回海上。
同年,清江西总兵金声桓、王得仁于江西起兵反清,清广东提督李成栋亦投向明永历朝廷,使反清复明的声势一时大涨;但各方反清势力在彼此没有默契、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大多沦为地方性的抗争。不久后,清廷压制了江西的金声桓、王得仁势力;广东李成栋军亦于隔年灭亡。
据《续明纪事本末》卷七记载,绍武帝死后,桂王朱由榔于1646年继任帝位(年号永历),但郑成功不知,隆武四年春正月拥立朱常清为监国。八月林察航海成功后郑成功始知永历帝已即位。朱由榔的使节在十月到,晋升郑成功为威远侯,郑成功奉朔改称永历,淮王逊位,取消监国及年号。
潮厦之役
[编辑]是时闽南兵荒马乱,除明、清的官军以外,到处都有土豪、山贼拥据城寨,相互争并,并且就近向百姓课收税金,宛如军阀;相较于这些地方势力,郑成功拥有较完善的军备,但却也因为军队太庞大,而领土太少,面临筹集粮饷的重大问题。永历三年(1649年,清顺治六年)七月,晋爵漳国公。同年十月,郑成功决定挥兵南下,除打击闽南清军外,也打算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为粮源。一个多月下来,从清军手上攻取漳浦、云霄等地,亦平定了达濠、霞美等寨;十一月,郑军攻诏安不克,乃决定转入粤东,经分水关至潮州一带征讨不合作的零星势力;至隔年五月之间,又次第收服了潮阳以及周边许多山寨。潮州守将郝尚久虽已于隆武四年(1648年)随李成栋反清,但曾袭击施琅、郑鸿逵等部,也曾拒绝郑成功联军的要求,并在郑军攻打新墟寨时派兵与之为难,与郑成功素有嫌隙。永历四年(1650年)六月,郑成功军队行抵潮州,便以郝尚久立场“不清不明”为由,出兵击之;郝部不敌,退守府城,揭阳、普宁、惠来等县尽入郑军之手。不久,清军再次攻入广东;郝尚久背腹受敌下负气降清,引清军入潮州城以抗郑军。郑军围困潮州城三月不克、士气低落,又面临粮饷接济问题,只得于八月解潮州围退回闽南。
永历四年(1650年,清顺治七年),时郑成功族叔(一说族兄[注 2])郑彩、郑联的军队领有厦门。郑成功退回闽南之后,为了拓展实力乃借口郑联在厦门横征暴敛、使民不聊生;采取施琅的献策,用计图取厦门。永历四年中秋节,郑成功趁著郑彩离开厦门的时机,前往厦门拜访郑联,郑联大意并未设防,惨遭刺杀身亡。不久,郑彩得知郑联的死讯更不敢与郑成功作对,回厦门后便立即交出兵权;郑成功自此接收了郑彩、郑联大部分的部队,并且实际取得厦门、金门作为根据地。
同年十一月,清平南、靖南二王率数万铁骑攻入广州府;郑成功奉敕南下勤王,令叔父郑芝莞留守厦门。十二月,郑成功抵广东潮州揭阳,与郑鸿逵会师;两人商讨后,决定由郑成功继续率军南下勤王,而郑鸿逵则移师往厦门协防。同年,鲁王在阁部曾樱等人陪同下,来到厦门投靠郑成功,被安置在金门。
永历五年(1651年,清顺治八年)正月,郑成功抵南澳。二月二十五日(西历4月14日),郑军舰队于盐州港附近遭遇风暴,郑成功的主船险些解体、翻覆,几乎所有船上器具,包括鼎灶都一并丢失;据记载当时船上甚至连食物都无法准备,郑成功本人也连饿两餐。直到隔天下午风雨渐歇,郑成功的主副座船才得以回到岸边与舰队会合。此乃郑成功本人于海上遭遇最大的一次凶险,事后郑成功也重赏主副中军船的两位驾驶。
同年三月,郑军抵达广东大星所(今广东惠东)。另一方面清福建巡抚张学圣得知郑成功的主力军队已经前往广东,厦门防务松散,似有可趁之机;乃命令马得功、王邦俊等趁虚攻击厦门。马得功挟持身在南安的郑芝豹,命其交出船舰渡载清军往厦门,并且顺利在海面上击败郑军。面对清军来袭,负责厦门防务的郑芝莞未战先怯,只顾著将财物搬运至私人船上逃亡;使得清军相当轻松就攻破厦门,并将郑家的积蓄、装备掠夺一空。由于事出突然,董夫人与郑成功长子郑经只来得及携带祖宗牌位避于海上逃过一劫。清军侥幸偷袭得逞之后,却没打算留在厦门与郑军决战,于是满载战利品即返回内陆。这时赶赴厦门支援的郑鸿逵,正好于海面遭遇返航之马得功部队,将其围困,却被马得功威胁将害其母、兄(郑芝龙)性命,无奈之下只好放走马得功。不久,郑成功于广东得知了厦门遭袭击的讯息;原本他仍坚持继续南下勤王,但终因上下将士思归,哭声遍闻,乃不得已班师回厦门。收复厦门后,郑成功追究起责任,将怯战以逃的叔父郑芝莞斩首;而放走马得功的郑鸿逵则交出兵权、自请退隐东石镇白沙,不再过问政事。
同年五月,郑军大将施琅擅自处决郑成功麾下部将曾德,郑成功以此为由欲诛施琅全家;施琅虽在友人帮助下逃脱,但父亲、胞弟均遭处死。经此事件,施琅与郑成功结下大仇,乃再度降清。
漳澄之役
[编辑]永历五年(1651年,清顺治八年)下半年,郑军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市)等地战斗,获得了磁灶战役、钱山战役和小盈岭战役的胜利,克复平和、漳浦、诏安、南靖等地。年底,包括定西侯张名振等人皆来投靠,使郑军的声势愈形高涨。
翌年(永历六年,1652年,清顺治九年)正月,清海澄守将赫文兴向郑成功投降。二月,郑军攻长泰,清朝派遣陈锦率大军前往救援;两军于江东桥展开大战。郑成功仗著对闽南地形较为熟识,在江东桥附近安排了许多伏兵,大败陈锦,歼灭多数清军,取得江东桥战役的胜利。不久即攻下长泰。
攻克长泰之后,郑成功集结大军进攻漳州府府城,将之层层包围。四月,清军为解漳州之围,于是募集百艘船舰进犯厦门,攻郑成功所必救。郑成功遂派陈辉、周瑞等率领百馀艘战舰迎击,于崇武大败清军,取得崇武战役的胜利。郑军在海上大捷,因而对漳州城的施压没有稍减。清福建巡按王应元记载道:[10]
八、九两月,每石米价贵至五百五十两,草根木叶鼠雀牛马搜索食尽,继之人肉。父子相食,爨不烟火者月馀,病死、饿死、投水投缳而死,兵丁威取强夺棰楚而死,日以千百计。
永历六年(1652年,清顺治九年)九月,清军将领固山额真(都统)金砺率领万人大军开抵福建,进入泉州府[11],郑成功下令解除漳州之围。郑成功将部队布置于江东,欲用击败陈锦的同样方式,来伏击金砺军,但却遭金砺识破,两军展开混战,郑军提督黄山、礼武镇陈俸、右先锋镇廖敬、亲丁镇郭廷、护卫右镇洪承宠都在激战中阵亡。郑军于交战失利后,只能撤退以确保海澄、厦门的安全[12]。清军趁胜收复南靖、漳浦、平和、诏安四县。
永历七年(1653年,清顺治十年)四月,金砺进犯海澄,与郑成功展开激烈战斗,双方都是以铳炮作为主战武器。在清军的猛烈炮火之下,郑成功部队损失惨重,许多部将战死;郑成功见军队士气低落,亲临阵前喊话,也险遭炮击。五月初七日(西历6月2日)五更,金砺下令以空炮掩护,派绿营打头阵,旗兵后续,填河攀栅蜂拥而来,企图一举登城,被郑营所拒。天亮以后,郑成功侦知清军火药钱粮不继,于是诱敌决战,趁清军大举渡河之际,以火攻大破金砺,取得海澄战役的胜利,海澄得保安全。海澄战役以后,金砺被清廷召回京师,双方再度处于相持局面。
与清议和
[编辑]永历七年(1653年,清顺治十年)五月,清军两度大败后,顺治帝敕封郑成功为“海澄公”,郑成功不接受。八月,双方于泉安报恩寺内议和,郑军得以休兵筹措粮饷,稍事整顿。十一月,顺治帝再度敕封[13],并承诺给予泉州府安置兵将。
永历八年(1654年,明清顺治十一年),定西侯张名振见清军已将军力集中于福建,则江、浙等地防务势必空虚;于是乃向郑成功请师,率领百艘战舰北上,图取江南地区。张名振的北伐之师沿长江进攻,直达金山寺,威胁江宁府城;但因后援接济不及,只得回师。二月,清廷再遣使与郑成功,承诺给予兴、泉、漳、潮四郡为封地;郑成功接受“海澄公”之印,但不剃发,同时以“兵马繁多,非数省不足安插”为由,将触角延及福州、浙江绍兴一带,要求浙、闽、东粤近沿各郡接受郑军安排,支援郑军粮饷,在福建收到良好效果,但在广东遭到清碣石总兵苏利、潮州总兵刘伯禄、水师总兵许龙等人的抵制。刘伯禄上奏称:[14]
照得海澄公占据福建岛屿,距潮州甚近,红头兵结党结伙,接连不断,且差总兵来潮,塘报频繁,因不知其意图,人心浮动。
八月,清最后一次遣使往议,顺治诏谕:
自古识时俊杰,遇推诚待人之主,披肝投顺,矢忠勿二……今如遵照所领敕印,剃发归顺则已;如不归顺,尔其熟思审图,毋贻后悔。
郑成功的亲弟郑渡、郑荫也在使节之中。二人跪求郑成功答应,但郑成功却说清廷没有诚意,并谓“我一日未受诏,父一日在朝荣耀,我若茍且受诏削发,则父子俱难料也”,又一次拒绝清朝提出的条件。
九月,南明孙可望欲叛变,西宁王李定国奉诏与郑成功紧急联系,希望合力进攻广东,再沿长江北伐,攻赣、皖、苏各省,他还提出儿女连姻。十月,郑成功派林察、周瑞督军西进,配十个月军粮。
同年十一月,清漳州协守刘国轩向郑成功投降,引郑军进入漳州府城;漳州总镇张世耀见大势已去,与以下官员尽皆向郑军投降。
郑清再战
[编辑]十二月,清军决定放弃对郑军的招抚政策,命济尔哈朗世子济度充定远大将军,发动征剿。郑军分兵进击,拿下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诸县,进入兴化地方。
永历九年(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四月,永历帝册封郑成功为延平王[注 3],从此亦有人称成功为“郑延平”。因为永历帝和郑成功势力相隔遥远,特准郑成功设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审理等官方便施政,同时允许他委任官职,武官可达一品,文职可达六部主事。郑成功每次拜封官员,都请宁靖王朱术桂等明宗室在旁观礼,以示尊重体制[15]。郑成功同时将厦门(当时称中左所)改名为思明州,并建造演武亭,以便郑成功亲自督察官兵操练。
李定国克复肇庆后,未等到援军,于广州城外战败,退入广西。五月,林察等回师,报称应援不及,郑成功大怒,一度欲斩二人。郑成功寄信称“使丑类长驱,某实有罪焉。已将水睦各将领,鉴定功罪,重行捆责。乃念其有功,不然已正法矣。”建议再次会师广东,但计画最终落空。[16]
七月,郑成功派洪旭为水师总督,甘辉为陆师总督,陈六御为总制五军戎政,发银一万两,领军北伐。这只军队纪律严明,行至湄洲北镇,有一兵取水时拾人一鸡,被监营押解、枭首示众,付翼、司哨队捆责,甘辉认罪请罚,被责十棍。[17]
同年九月,济度率三万大军入闽,会同驻闽清军,准备进攻厦门。郑成功决定放弃已占领的漳州、泉州两府属邑,并拆毁城墙让清军无所屯扎,借此巩固金门、厦门的防御。与此同时,还派遣部将率领舟师两路进击,一北上浙江,一南下广东,令清军腹背受敌、难以兼顾头尾。北上郑军连战皆捷,攻入舟山;南下郑军虽一度攻取揭阳,却遭到清援军击溃,死伤惨重。南征舟师返回厦门,郑成功议处败战之罪,原本要处死苏茂、黄梧、杜辉,但是在众将跪地求情之下,郑成功决定将苏茂一人斩首,黄、杜则戴罪图赎。后郑成功命黄梧镇守海澄,还特别嘱咐黄梧以戴罪之身应力图建功;但是黄梧知道郑成功一向治军严苛,害怕自己一旦再犯错就会送命,于是便与副将苏明商议,决定向清朝投降,献出海澄县城。海澄是郑成功多年来投注了相当多人力、物力建造起来的坚固堡垒,黄梧的投降无疑给了郑成功一大打击。甘辉在为郑成功断后的过程中,相机攻略海澄,顺势攻打闽安、温台、宁德,斩猛将阿克襄,声威大震。之后更趁济度北上,郑军重整旗鼓,四处征战。
永历十年(1656年,清顺治十三年),郑军以厦、金为基地,在华南与清军频繁交战。[18]郑成功完全控制了海权,一方面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山五商”,开辟货源以和外国人贸易、走私来累积资金;一方面以此募兵(包含日本人、南岛人、白人、黑人等外籍佣兵)及进口盔甲、铳炮、刀剑等武器来筹备军力、军备;又以内陆的商业据点为基,发展反清复明的情报组织洪门。
四月,济度调集各路水师进攻厦门,于围头海域遭郑军痛击,清军大败而归。郑军取得泉州战役的胜利。
由于荷兰人、西班牙人抢劫郑军商船,杀害中国人,郑成功六月下令封锁台湾海峡,荷兰人无法开展转口贸易,收入遽降。[19]
十月,郑成功率军南下,欲攻打惠州、潮州,应对清军苏利、许龙势力。在陈豹建议下,郑成功派黄廷攻打鸥汀(属潮州),分派诸将攻打揭阳、潮阳,自己回厦门。黄廷以许龙部下为内应,攻克鸥汀,许龙本部南洋寨遭到毁灭性打击。据《潮州志》记载:[20][21]
黄廷令造木牌遮身,以铁锹掘寨脚,堆积火药、地雷,火发寨崩十馀丈,而甘辉约寨中人为内应,寨遂陷,屠男女六万馀人,活者仅百馀人。
冬,郑成功大举北伐,十二月取得护国岭战役的胜利。期间有郑军在福安劫掠,传教士利胜(Victorio Riccio,1621-1685)记载道:[22]
大大小小超过3000艘的国姓的舢板从海口溯福安河而上。当他们刚一著陆,这些海寇们立即开始蛮横地洗劫该地。他们抢夺一切东西,不分男女老幼肆意杀戮。他们强奸妇女,抓捕壮丁。最后,他们放火烧毁了许多村镇。远远就能望见陆地上令人可怖的浓烟。
卢若腾愤而作诗曰:“人言胡虏是长蛇,岂知恶客是短蝮!”郑成功告诫部属说:“劳苦征战十有馀年,所为何事?总为报国救民起见。”
此次郑军滞留闽东长达十个月,直到永历十一年(1657年)夏才撤出。荷兰人3月派何斌到厦门献琛觐见,郑成功在6月同意恢复贸易,荷兰文献记载郑氏条件是善待中国商人,允许郑氏商船到暹罗、占碑、旧港等地贸易,而中国文献记载则为荷兰“年输银五千两,箭坯十万只,硫磺千担”。[19]
北伐
[编辑]南明永历十一年(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反抗清军的各级将领官兵聚集在福建,选择北伐目标。郑成功选择收复南京-这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建国时选择的都城,自然会有大量的反清人口。南京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永历十二年(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五月,郑成功率领10万陆军、290艘舰艇组成的水师,与驻军于浙江东部海域的张煌言将军会师一同攻打南京,仅留下少部分兵力保卫厦门。
永历十一年(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七月,郑成功率军北伐,行军前有令:
不准奸淫、掳掠妇女。如有故违,本犯立即枭示,大小将领一并连罪。不准掳掠男子为伙兵,如有故违,本犯枭示,将领连罪。敢有擅动民间一草一木者,本犯枭示,大小将领一并连罪。[23]
八月,郑军入海门尧台州。九月,天台、太平、海门卫相率归附。但浙闽总督李率泰侦知郑军精锐北上,乘机分兵攻陷罗星塔和闽安镇。郑成功担心两岛有失,后方震动影响军心,只得暂时回师。
永历十二年(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十七万与浙东张煌言会师,大举北伐。大军进入长江之前不幸于羊山岛海域遭遇飓风,伤亡八千馀人、沉没军舰四十馀艘,幸存者均全数受损,程度不一。郑成功唯有下令暂时停止推进并维修整补舰队,等待合适的攻击时机。与此同时,清军开始加强崇明岛、福建山区、泉州和镇江周边的防御,在江面上铺设铁索“滚江龙”并建造木筏驻扎士兵和大炮。郑成功命令士兵用斧头砍断铁链,并放火烧敌人的木筏。
永历十三年(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郑成功再次率领大军北伐,顺利进入长江会师张煌言所部,攻克定海、瓜州、镇江等地。郑军势如破竹,仅派四名虎卫将、四名哨兵就收复了江浦,二百清兵遁逃,史称郑成功长江之役。[24]张煌言部亦收复芜湖一带十数府县,江南一时震动,百姓纷纷剪去发辫脱去旗袍并哭声言道:“时久不见大明衣冠矣!”两京官民都在等待获胜的一方。从一位北京官员给自己家人和另一名相识的南京官员往来的信件中可以看到,这位北京的官员在信中称南京和北京之间的一切往来都已经被切断,由于郑成功及其军队在南京附近大规模且成功的军事活动,清朝政府打算放弃南京和北京,将首都撤离到很远的地区,这反映了清朝北京政府所感受到的严峻形势。这位官员告诉他身在南京的子女准备投奔郑成功,而他自己也正准备投奔郑成功。这些信件均为郑军所截获,郑成功读后可能会开始后悔为决战而故意拖延放弃突袭南京的决定。[参1]
在接连取得定海关战役、瓜州战役、镇江战役胜利后,郑成功部前锋于六月二十六日抵达南京郊区;与此同时张煌言部沿江而上占领太平、宁国、池州、徽州等四府三州二十二县,于七月十二日起完全包围江宁府城(南京)。兵临城下之时清军郎廷佐向明郑提出诈降以作缓兵之计,但郑成功最终因过份轻敌而同意,没有及时攻城,更给满清准备充足的时间增援反击。此导致郑成功丢掉了能够发动突袭的主动权。根据1671年一位法国传教士的记载,郑成功如果对清朝占领的南京发动进攻,将切断京杭大运河的补给线,可能导致北京出现饥荒,从而迫使满清考虑退回关外放弃中原[参2]。
郑军围城南京自六月二十六起持续近三个星期,但郑军规模并不足以完全包围南京城,这使南京城能够获得补给甚至增援——尽管针对南京守军的骑兵攻击甚至在增援到达之前就成功了。七月二十四日,满清援军终于抵达南京城下并突袭郑军,郑军激战两天后潘庚锺、甘辉、万礼、林胜、陈魁、张英等猛将战死,前锋镇、左先锋镇、援剿右镇、后劲镇、前冲镇、宣毅左镇、左武卫、左虎卫等陆军部队先后被重创或歼灭,其他部队也有或多或少伤亡不一,大小船只损失共五百多艘,仅黄安部水师勉强挡住清军的水上攻势,掩护残馀陆军撤回船上,免于全军覆没[参3]。以每镇的人数为两千五人来计算,郑军的损失至少在两万人以上。
七月二十八,清军在收复镇江之后就撤回了南京。八月初八,郑军撤到崇明岛附近时曾意图攻打作为根据地,再派人去厦门等地调取援兵,以图再攻江宁。但崇明之战中,郑军士气不高,不善攻城的弱点再次暴露。初九,郑军乘坐两千馀艘船只抵达崇明,分二十路登岸。当时守城的清军只有绿营军三千人,但其仍以火炮弓箭对郑军造成重大杀伤,更主动出击缴获了郑军的多门红夷炮。久攻不克的郑军最终只能黯然海路撤回金厦,北伐过程中收复的领土全数弃守,孤立无援的张煌言也败走浙东;此后南明再无与清军进行过如此大规模的会战,大势已去、只剩下西南地区的抗清斗争也日益黯淡,转入低潮。
南京之战可说是郑成功生涯当中最辉煌及重要一役,却是先盛后衰,大败收场,使郑成功反清大业受到重大挫折。
死守厦门
[编辑]明郑舰队于九月初七抵达厦门后,清军欲乘其喘息未定攻取。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5月10日清军分二路进攻厦门。一路从同安渡海至厦门北部和西部滩头登陆,被击退。另一路主力从海澄发水师进攻厦门郑军水师。10日早上8时,清军水师300馀艘船乘潮落顺流而下,向厦门港进击。郑军处于逆流迎战的不利局面。郑成功利用海潮和风向顺风全面出击,压制清军。等涨潮时郑军乘潮势合击,横攻焚杀,于福建海门港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四万馀人,声威复振,史称厦门战役。
1661年2月5日,清顺治帝崩,皇三子玄烨继位。郑氏降将黄梧向清廷建议“平贼五策”,内容包括长达20年的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廿里,断绝郑成功的经贸财源;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同时斩成功之父郑芝龙于宁古塔(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流徙处(一说斩于北京菜市口)并挖郑氏祖坟;移驻投诚官兵至内陆垦荒。
据台
[编辑]1659年7月,郑成功兵败金陵城下后退守东南沿海地区,其时明郑损兵折将难以与清军抗衡,不断遭围剿而势力范围日渐缩小,为寻找反清复明的长远基地而于1661年毅然东征,最终于翌年2月1日攻陷热兰遮城并成功征服荷属台湾,建立台湾史上首个个华人政权,然不久后旋即病逝。
郑成功于1662年病逝后,郑经继承其官职和爵位,继续奉“永历”为正朔[注 4]并称“招讨大将军世子”。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保存有《嗣封世子札致荷兰出海王》的信,信中郑经自称“嗣封世子”,称郑成功为“先王”,表示愿意与荷方和好通商,“合力御虏”。[28]陕西历史博物馆保存著一尊永历三十三年(1679年)明郑铸造的火炮,炮身后部铸有3行隶书与篆书铭文:“钦命招讨大将军总统使世子、大明永历己未仲秋吉旦造、藩前督造守备曾懋德”,其中“招讨大将军总统使世子”即郑经。[29]
西征
[编辑]郑经以台湾为基地坚持抗清长达20年之久,其间更于1673-1680年间一度出兵闽南为南明收复失地。
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继承郑成功于台湾建立政府体制的延平王郑经,接受靖南王耿精忠请援,率军由台湾西渡福建。郑经先调遣兵万人、船百馀艘先行至厦门,耿军派人往接。开始时,郑经军容不似郑成功时代之壮盛,耿精忠一开始甚为轻视。但郑经以厦门为根据地,陆续攻下漳州、泉州与潮州三府,进而攻下闽粤交接的重要据点惠州。郑经于攻下多座城市,商请耿精忠如约拨船及地方安插兵士。耿精忠不答,双方开始交恶。
1680年代始,广东平南王尚之信、福建靖南王耿精忠相继为清军所平定,云南平西王吴三桂亦去世,明郑势力败退仅能守住厦门。1680年,清将万正色遣人游说郑军水师副总督朱天贵(原为耿精忠部将)率舰300艘,将士2万馀人降清,郑经放弃厦门并率残馀兵力回台,至此,明郑在闽南的势力再度消失。[30]
灭亡
[编辑]郑经死后,郑克塽嗣延平王位,仍称“招讨大将军世子”。[28]1683年,康熙帝以明郑降将施琅为统帅攻打明郑,在澎湖海战击败由刘国轩统帅的郑军主力,郑克塽随即宣布投降,[31]明郑灭亡。
疆域
[编辑]1661年之前,郑氏的军政中枢都是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福建厦门,在攻下台湾和郑成功去世后,明郑政权实际领导人郑经才将政经中心从厦门移往台湾,统治辖域仍包含福建的金门、厦门两岛。
明郑有效统治区域只有今台南市西部以及嘉义县与高雄市之沿海地区。明郑灭亡时其疆域人口仍未达到20万,由此,台湾绝大部分地区依然由如大肚王国等原住民政权所掌握和统治。1664年4月,明郑于多次战役后,丧失金厦,明郑势力于中国本部消失,转以台湾为最后根据地。同年,荷兰人出兵占领鸡笼(今基隆),郑军随后也于1665年进驻淡水,与荷军对峙。由于补给困难,贸易也始终无进展,1667年东印度议会以损失荷兰盾八万元为由,裁决撤出基隆,翌年7月将所有公司职员接回巴达维亚,自此荷兰人彻底放弃夺回台湾。
明郑除了拥有澎湖群岛和台湾岛部分领地外,也于1673年至1680年三藩之乱期间,以军力占拥有对岸中国大陆福建的漳州、泉州、兴化,和广东的潮州、惠州等部分领土,后来逐步为清军夺回[32]。
政治
[编辑]奉明正朔
[编辑]郑氏政权一直坚持奉明为正朔[33][34][35]。郑成功在与荷兰及其他国家的往来交涉中,一贯自称为“大明招讨大将军国姓”,而明郑往后的统治者亦一直沿称“招讨大将军世子”,从未自称“东宁国王”;而荷方则称郑成功为“国姓爷阁下”,表明他们也认定郑家是隶属于明朝的官员[28]。但学界对于明郑是否属于南明却有歧见。
将明郑视为南明的有:
-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海岳其作《南明史》(顾、钱两著作同名)之中,收录至1683年郑克塽降清。
- 台南市文庙管理委员黄典权之《南明大统历》[36]
- 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南炳文其作《南明史》认为明朝到1683年终结。
- 谢国桢之《南明史略》亦将明郑视为南明的一部份。
- 黄玉斋《明郑与南明》 认为明郑是南明是分支。
- 沈云 《台湾郑氏始末校释》认为明郑是南明最后一个政权。
不将明郑视为南明的有:
- 顾诚在其著作《南明史》中认为明郑在郑成功去世之后不属南明,故该书仅收录至1664年夔东十三家进攻重庆之役及郑成功去世,有“郑成功收复台湾”专章。
- 王水涣在《政治伦理与国族认同》中认为郑经执政时的明郑宛然一独立国家。
- 司徒琳的《南明史》仅收录至鲁监国病逝。
思明六官
[编辑]1646年,郑芝龙依附清朝政权,惟其子郑成功仍继续支持南明政权。因两次击退清军有功,郑成功被明昭宗(年号永历)敕封为延平王。1655年,因为昭宗特准郑成功设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审理等官方便施政,同时允许郑任免各官,武官可达一品,文职可达六部主事。至此,郑成功拥有闽浙部分辖土、民政、军事等权。郑成功每次拜封官员,都请朱术桂等明朝宗室在旁观礼,以示尊重体制[37]。同时,郑成功将中左守御千户所改为思明州,并建造演武亭,以便郑成功亲自督察官兵操练。
军事
[编辑]明郑军队是在郑芝龙所创立的私人军队的基础上间接发展出来的。郑芝龙投降清朝后,郑成功只身逃往金门,号召若干父亲旧部,而后渐次扩张实力,并曾于中国南方发动过两次所谓“北伐”。
郑成功虽然是儒家太学生出身,但治军上是标准的法家作法,赏罚并重,讲求战功;其治军异常严苛,对于怯战者、畏战者、贪污者、叛逆者都是杀无赦,而且常常诛连全家。从1649年(永历三年)九月起至1661年(永历十五年)元月止,郑成功所诛杀的将吏就有七十五员,这些人大都是战时怯战、战败者,黜降或其他罚责有九员,另外有六件杀贪诛叛,受黜革、降罚、捆责者计仅有三十馀员,同时期的奖励方面,将吏的提升、奖赏、爵赏,提授共计三百馀员次。
明郑军队战时,以绳索划地为界,退越绳索、畏缩不前、无令后退者皆诛杀。另一方面对勇猛冲锋、斩将拔旗者给与奖励,郑成功本人更是勇猛异常,其人在战场共计有七次险遭不测的记录。故其有“怯者不敢独退,勇者不敢独进,胆勇成列,心力俱齐”的描述,在与清军的对阵当中胜率极高。然而,此严酷作风亦使明郑官兵甚至宗室携眷降清风气盛行,甚至最终灭亡明郑的将领施琅亦是因此降清。[38][39] 1658年、1659年,拥有闽浙据点的郑成功两度攻击清政权浙江舟山及金陵两重要军事据点,惟均未获得决定性成功。
1662年,郑成功除固守金门数万水师之外,亲自率领约25,000名明郑士兵攻打台湾大员,打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部队,展开对于台湾的统治。
东征前
[编辑]东征前的明郑军队主要使用福船,亦称大船。这种船有如此的描述:“为楼三层,乘风冲击,不可遏抑,其高若墉,不可抑攻;其坚若铁石,矢石不能贯,炬不可爇”。当时明郑于中国东南沿海有著绝对的制海权,在海上以海盗模式对过往船舶“课税”,没有向明郑缴交保护费的任何商船,几乎不可能通行。
曾攻打过南京的明郑军队于未据台前,于1640年代大本营即驻于厦门,其编制为内司镇(藩主直辖)前镇、后镇、一镇、二镇、三镇、四镇、五镇、楼船镇、左、右武卫营、左、右虎卫营、骁骑镇《骑兵营》、神器营(炮兵营)、亲丁镇等。
据台后
[编辑]攻下台湾的明郑军队,随郑成功去世及丧失金厦据点后军力大幅受损,除郑经于闽南西征所建立的军队外,以屯兵方式为主的明郑军队于台湾并简化成约数万名,如五军戎政(五军戎务)、总督军务、管军提督、将军、亲军卫镇、陆师镇、水师镇及监军数部份。[40]
明郑于1683年覆灭后,其军队官兵悉数被强制内渡唐山,而据《钦命太保建平侯郑造报官员兵民船只总册》,最后防守台湾的明郑官兵共有37,500名。
统治者
[编辑]人物 | 肖像 | 称号 | 谥号 | 父亲 | 王妃 | 在位时期 | 历史事迹 |
---|---|---|---|---|---|---|---|
郑成功 | 延平王 | 潮武王 | 郑芝龙 | 董氏 | 1655年5月或6月-1662年6月23日 | 东征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取得台湾岛西南部和澎湖列岛 | |
郑经 | 延平王 | 潮文王 | 郑成功 | 唐氏 | 1662年6月29日-1681年3月17日 | 建设台湾,于三藩之乱时联合西征 | |
郑袭 | 护理 → 东都主 | 郑芝龙 | 1662年7月6日-11月27日 | 明郑嗣位之争,与世子郑经争位失败后降清 | |||
郑克𡒉 | 监国 | 郑经 | 陈氏 | 1681年3月17日-19日 | 东宁之变中遭废位、杀害 | ||
郑克塽 | 延平王 | 郑经 | 冯氏 | 1681年3月20日-1683年10月8日 | 东宁之变政变夺位、投降清朝 |
注释
[编辑]- ^ 在南澳岛上有一棵“郑成功招兵树”,现在已经成为岛上的观光景点,传闻郑成功当时就是在这棵大榕树下阅兵。
- ^ 《台湾外记》、《台湾郑氏记事》等文献多称郑彩、郑联为郑成功族兄;近年泉州市郑成功研究会根据族谱研究,发现两人与郑成功是叔侄关系[9]。
- ^ 明朝的王爵,一字王号为亲王(如:福王),两字王号为郡王;郑成功受封的“延平王”为郡王阶级,书上常称其为“延平郡王”,但事实上“延平王”才是正确的称呼。郑成功受封延平王的时间,各种史料记载多有出入,有永历三年、七年、八年、十一年、十二年等说法。如《南明史》第3559页载永历九年四月、《续明纪事本末》卷七载永历十一年十二月。朱希祖著郑延平王受明官爵考,综合各家之说并排除错误之处,认为其昭宗两次敕封郑成功延平王的时间,第一次当在永历八年八月,第二次受封则在永历九年四月。
- ^ “永历讣至,世子犹奉其正朔,称永历十七年。”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邓孔昭. 明鄭台灣建制考. 海峡两岸台湾史学术研讨会论文.
- ^ 石万寿. 明鄭時期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台湾风物. 1989, 39 (4): 71.
- ^ 朱术桂〈皇明监国鲁王圹志〉
- ^ 4.0 4.1 黄宗羲〈赐姓始末〉
- ^ 台南县乡土教学;郑氏海上势力的崛起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2-02-03.
- ^ 宜兰市乡土史地实践社群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8-04-09.
- ^ 泉州刺桐吟社选编,《泉州古今诗选》
- ^ 黄典权. 鄭成功生母死難考. 台南文化. [2023-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4).
- ^ 郑成功族谱破译两大误传. [2008-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9).
- ^ 顺治十年二月二十八日福建巡按王应元题本中说:“八年五月发难之初,属县无恙,军需能应。自十二月后,漳浦、海澄破而东南去矣。至扼江东之桥,断朝天之岭,长泰、南靖失而东北咽喉俱塞矣。城堡村寨尽为贼掠,一城孤注,四顾无援,迁延七月犹搜括仓储,派借绅民以支吾。迨浙闽援兵继进,兵马盈万,刍粮倍前,储蓄告匮,民力罄竭。八、九两月,每石米价贵至五百五十两,草根木叶鼠雀牛马搜索食尽,继之人肉。父子相食,爨不烟火者月余,病死、饿死、投水投缳而死,兵丁威取强夺棰楚而死,日以千百计。尸骨山积,秽闻数里。嗟此残民靡有孑遗矣。虎狼士卒晓夜鼎沸,金帛珠玉,腰缠索满,犹有醉酒酣歌以娱其主将者。前无战气,后无守心,使大兵稍迟数日,则城社不为丘墟,文官不为齑粉者鲜矣。”(《明清史料》丁编,第一本)
- ^ 顺治九年十月福建巡按王应元揭帖中说,金砺“于九月初十日由省城(福州)进发,闻二十六日已直抵漳境矣”。(《明清史料》丁编,第一本)
- ^ 福建巡抚佟国器在顺治十年十二月初二日《三抚捷功奏疏》称“为恭报大兵抵漳,解围获捷,仰慰圣怀事”题本中说:“夫漳围之解在于顺治九年十月初三日也。先该各大人率兵临泉,与杨提督商度进发。遂于九月二十八日兵马抵漳。初二日进剿,初三日贼窜,围解。”
- ^ 《清史稿》卷一百六十八.表八.诸臣封爵世表一
- ^ 鄭成功滿文檔案史料選譯. : 55-58.
- ^ 2004,许雪姬总策划,《台湾历史辞典》,“朱术桂”条目,页303。台北:文建会。
- ^ 叶英. 鄭成功與李定國. 台南文化.
- ^ 杨英. 先王實錄.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1: 128-129.
- ^ 张先清. 17世纪欧洲天主教文献中的郑成功家族故事. 明清史. 2008年, (6).
- ^ 19.0 19.1 杨彦杰. 鄭成功研究文集. 厦门大学出版社. : 18-21.
- ^ 《潮州志》,大事志,清,第十页:“十一月闽兵屠鸥汀,十月二十八日,成功统舟师南下,十一月朔至南澳,陈豹曰:‘欲攻惠、潮,防苏利、许龙,不如先取鸥汀。’乃以黄廷为帅,林胜为先锋,分拨诸镇入揭阳、潮阳,以分其势,成功逐回厦门。十一月二十三日,黄廷令造木牌遮身,以铁锹掘寨脚,堆积火药、地雷,火发寨崩十馀丈,而甘辉约寨中人为内应,寨遂陷,屠男女六万馀人,活者仅百馀人。”
- ^ 郑绪荣《郑成功在潮州活动资料》,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2007年,第390-391页
- ^ 张先清《17世纪欧洲天主教文献中的郑成功家族故事》,《学术月刊》2008年3期,第131-142页:“1656年基督降临节的第四个主日,大大小小超过3000艘的国姓的舢板从海口溯福安河而上。当他们刚一著陆,这些海寇们立即开始蛮横地洗劫该地。他们抢夺一切东西,不分男女老幼肆意杀戮。他们强奸妇女,抓捕壮丁。最后,他们放火烧毁了许多村镇。远远就能望见陆地上令人可怖的浓烟。”
- ^ 杨英. 先王實錄.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1: 171-173.
- ^ 杨英. 先王實錄.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1: 204.
- ^ 引用错误:页面正文含有没有分组的
<ref>
标签 - ^ 引用错误:页面正文含有没有分组的
<ref>
标签 - ^ 引用错误:页面正文含有没有分组的
<ref>
标签 - ^ 28.0 28.1 28.2 陈孔立. 剖析台灣「獨」派曲解鄭成功歷史的學理謬誤. 中国时报. 2022年12月4日 [2023年12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年12月2日).
- ^ 厦门市博物馆. “钦命招讨大将军总统使世子”款识铜炮. 厦门市博物馆. [2023-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4).
- ^ 中华民国新闻局,《第一个汉人政权》 Archive.is的存档,存档日期2012-07-09
- ^ 郭弘斌《台湾人的台湾史》
- ^ 张培忠. 《海权1662 郑成功收复台湾》. 花城出版社. 2016-08-01: 209. ISBN 9787536080256.
- ^ 黄宗羲〈赐姓始末〉:“郑氏以一旅存故国衣冠于海岛,称其正朔。”
- ^ 刘献廷《广阳杂记》:“赐姓提一旅之师,伸大义于天下,取台湾,有明正朔于海外者将四十年。”
- ^ 柳亚子《南明史纲初稿》:“壬子,清将施琅入东宁……宁靖王术桂殉义于东宁,明亡。”
- ^ 南明大統曆考證稿 - 臺南文史研究資料庫 (PDF). [2023-06-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6-26).
- ^ 2004,许雪姬总策划,《台湾历史辞典》,“朱术桂”条目,页303。台北:文建会
- ^ 鄭成功治軍. [2008-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4).
- ^ 《郑成功传奇的一生》;何世忠、谢进炎合著;裕文堂书局:ISBN 957738208-8
- ^ 刘宁颜编,《重修台湾省通志》,台北市,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年。
- ^ Yim, Lawrence C.H. The Poet-historian Qian Qianyi. Routledge. 2009: 109 [2021-07-28]. ISBN 978-113400606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2).
- ^ Ho, Dahpon David. Sealords live in vain : Fujian and the making of a maritime frontier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学位论文).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149–150. 2011 [2021-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4).
- ^ FREDERIC WAKEMAN JR. The Great Enterprise: The Manchu Reconstruction of Imperial Order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1047–1048 [2021-07-28]. ISBN 978-0-520-04804-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