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菩萨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菩萨道,后期佛教术语,主要指公元前后由在家佛弟子发起的菩萨在成佛无上正等正觉)之前必须经过的修行阶段,源自公元前后的佛传文学时期。上座部佛教南传菩萨道》参考了佛灭后的《小部佛所行赞》、《行藏》及《本生经》而写成的,认为要被佛授记未来一定成佛才能被称作菩萨[1];释迦佛陀在世时代所说及被记载的主要四部柅迦耶没提及菩萨乘。北传大乘认为修行者只要发愿成佛便可称为“初发心菩萨”,菩萨道以“六度万行”(六度又译作“六波罗密”)为主要修行方法,有完整的果位体系。佛教导、提及的三乘修行之道,即目标为了修行成佛的菩萨乘所行的菩萨道,与目标不是为了修行成佛的声闻乘、缘觉乘二者合称的解脱道

上座部佛教南传菩萨道

[编辑]

佛、辟支佛、声闻阿罗汉弟子三者之解脱没有差别

[编辑]

辟支佛和佛的阿罗汉弟子已经断除贪、瞋、痴走到了佛教的最终目的——灭十结证涅槃,佛、辟支佛、阿罗汉弟子的解脱没有差别[2],辟支佛和佛的阿罗汉弟子没必要成佛。佛说过辟支佛和佛的阿罗汉弟子已经“永无来生”[3]究竟解脱,因此辟支佛和佛的阿罗汉弟子死后会进入无馀涅槃界不会继续轮回在来生成佛。

根据上座部佛教教义,佛没有说“每一个众生都必须追求成佛”,上座部佛教的佛弟子得自己选择想成为佛或成为辟支佛或成为佛的阿罗汉弟子[4]

菩萨的定义

[编辑]

上座部佛教南传菩萨道》说明修菩萨道必须发愿成为佛,修行修到被佛授记未来成佛才能称为菩萨[1]

第一次被佛授记未来成佛至少要满足八个条件:

  • 是人。
  • 是男人。
  • 波罗密已经圆满至足以使他如果放弃成佛想成为声闻圣弟子可以在那一生听佛刚讲完一首四行偈的第四行证得阿罗汉果并得到六神通和四无碍解智

(但修菩萨道的人遇到佛不会去证阿罗汉果当佛的阿罗汉弟子,所以修菩萨道的人在最后一世成佛前修四念处最多只会修到第十一观智行舍智)[5]

  • 遇到一尊活著的佛陀。
  • 是一位相信业力的隐士,或是一位佛教的比丘
  • 具备四禅八定五神通
  • 有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修波罗蜜的非凡精进力。
  • 善欲足够强大到令他发愿成佛。

菩萨必须修行最少四大阿僧祇加上十万大才能成佛[6],例如《本生经》第1卷记载释迦牟尼佛前世善慧菩萨被燃灯佛授记预言未来四阿僧祇及十万大劫后会成佛[7]

当菩萨被佛陀授记未来成佛后会靠自己想通成佛必须累积十波罗密[8],例如《本生经》第1卷记载释迦牟尼佛前世善慧菩萨被燃灯佛授记未来会成佛后靠自己想通要成佛必须累积十波罗密[9]

这十种波罗密分别是:

布施波罗密、持戒波罗密、出离波罗密、智慧波罗密、精进波罗密、忍耐波罗密、真实波罗密、决意波罗密、波罗密、波罗密。

三种菩萨

[编辑]

菩萨分为三种:

  • 慧者菩萨:又称为敏知者菩萨,他们慧强信弱。如果他有意在被授记那一世证悟声闻菩提的话,他有足够的善行使他在佛陀尚未讲完一首四行偈的第三行时即证悟阿罗汉果,连同六神通与四无碍解智。慧者菩萨圆满十波罗蜜成佛的时间最少需要四阿僧祇加上十万大劫。
  • 信者菩萨:又称为广演知者菩萨,他们慧中信强。如果他有意在被授记那一世证悟声闻菩提的话,他有足够的善行使他在佛陀尚未讲完一首四行偈的第四行时即证悟阿罗汉果,连同六神通与四无碍解智。信者菩萨圆满十波罗蜜成佛的时间最少需要八阿僧祇加上十万大劫。
  • 精进者菩萨:又称为所引导者菩萨,他们信与慧皆弱但精进强。如果他有意在被授记那一世证悟声闻菩提的话,他有足够的善行使他在佛陀刚讲完一首四行偈的第四行时即证悟阿罗汉果,连同六神通与四无碍解智。精进者菩萨圆满十波罗蜜成佛的时间最少需要十六阿僧祇加上十万大劫。

菩萨成佛之道

[编辑]

菩萨必须修四念处才有成佛的机会,不修四念处就无法成佛[10]。菩萨在最后一世前修四念处最多只会证得第十一观智行舍智不会觉悟不会证得四道、四果、涅槃,所以菩萨在最后一世成佛前是没觉悟证果的“凡夫”[5]

释迦牟尼最后一世还是菩萨时浪费六年修外道苦行后尚未断除贪瞋痴[11],菩萨要到成佛的时候才会完全断除贪瞋痴。

菩萨在最后一世无佛教时代会自修四念处如实觉知五蕴的刹那生灭[12]及无常、苦、无我[13]然后无师自悟自证四道、四果、涅槃成为佛[14]

由于成为佛所需要修行时间比较长,成为佛的阿罗汉弟子所需要修行时间比较短,大多数上座部佛教佛弟子选择想要成为佛的阿罗汉弟子不想成佛,只有少数上座部佛教佛弟子选择想要未来成佛。

菩萨的布施

[编辑]

修布施和修四念处不同,修四念处进步时会更清楚觉知当下五蕴的无常、苦、无我三共相,修布施时应该发愿不应该思惟五蕴的无常、苦、无我三共相[15]。当施者发愿欲成为快乐的人或天神时,其布施是下等的;发愿证悟弟子菩提或辟支菩提时,其布施是为中等;发愿欲证得三藐三菩提或正等正觉时,其布施是为上等[16]

菩萨是为一切智布施[17]。 所有的菩萨都会为一切智布施妻子[18] ,《本生经》记载释迦牟尼前世还是菩萨未成佛时思考一切智比妻子儿女更重要然后将妻子儿女布施给化为婆罗门的帝释[19]。当有人向菩萨讨他的孩子、妻子、奴仆等时,菩萨首先会向他的孩子、妻子等解释所建议的布施,只有在他们同意时,菩萨才把这些乐于帮他圆满波罗蜜的人送给他人。但是若知道向他讨取的是非人(例如夜叉、阿修罗等),那菩萨就不会行此布施[20]

说明菩萨成佛之道的其它上座部佛教经藏

[编辑]

相应部》47相应12经记载所有的过去佛、所有的未来佛、现在的释迦牟尼佛都是修四念处七觉支才能成佛[21]

相应部》47相应14经记载所有的过去佛、所有的未来佛都有像舍利弗目犍连一样的两大上首弟子[22]

相应部》56相应11经记载释迦牟尼舍弃沉迷欲乐和外道苦行这两种错误极端后发现走向证智、正觉、涅槃的中道中道就是八圣道才是走向证智、正觉、涅槃的成佛之道。[23]

相应部》56相应24经记载所有的过去佛、所有的未来佛、现在的释迦牟尼佛都是觉悟四圣谛成佛[24]

中部》123经记载菩萨最后第二世正念正知投生在兜率天当天神,菩萨在兜率天死后最后一世正念正知投生在人间的母胎[25]

长部》14经记载毘婆尸佛的种姓是刹帝利,尸弃佛的种姓是刹帝利,毘舍浮佛的种姓是刹帝利,拘留孙佛的种姓是婆罗门,拘那含牟尼佛的种姓是婆罗门,迦叶佛的种姓是婆罗门,释迦牟尼佛的种姓是刹帝利[26]

长部》14经记载记载毘婆尸佛在波吒梨树下成佛,尸弃佛在分陀利树下成佛,毘舍浮佛在沙罗树下成佛,拘留孙佛在金合欢树下成佛,拘那含牟尼佛在优昙钵果树下成佛,迦叶佛在尼拘律树下成佛,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佛[27]

长部》14经记载毘婆尸佛的父亲是名叫邦都马的国王,生母是名叫邦都马低的皇后。尸弃佛的父亲是名叫明相的国王,生母是名叫有光明的皇后。毘舍浮佛的父亲是名善降落的国王,生母是名叫有雨的皇后。拘留孙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的父亲是名叫火施的婆罗门,生母是名叫枝条的婆罗门女。拘那含牟尼佛的父亲是名叫牺牲施的婆罗门,生母是名叫郁多罗的婆罗门女。迦叶佛的父亲是名叫梵施的婆罗门,生母是名叫有财的婆罗门女。释迦牟尼佛的父亲是名叫净饭的国王,生母是名叫摩耶的皇后[28]

长部》14经记载毘婆尸佛的国家国王名叫邦都马,邦都马国王的王都是名叫邦都马低的城市。 尸弃佛的国家国王名叫明相,明相国王的王都是名叫有明相的城市。 毘舍浮佛的国家国王名叫善降落,善降落国王的王都是名叫优胜的城市。 拘留孙佛的国家国王名叫安稳(差摩),安稳国王的王都是名叫有安稳的城市。 拘那含牟尼佛的国家国王名叫净洁,净洁国王的王都是名叫有洁净的城市。 迦叶佛的国家国王名叫居居,居居国王的王都是名叫波罗奈的城市。 释迦牟尼佛的国家国王名叫净饭,净饭国王的王都是名叫迦毘罗卫的城市[28]

长部》14经记载所有的菩萨最后第二世在兜率天死后最后一世一定会正念正知投生在人间的母胎[29]

长部》16经记载所有的过去佛、未来佛都有一个像阿难一样的侍者弟子[30]

长部》26经记载未来人类平均寿命八万岁时弥勒佛会出世[31]

长部》28经记载过去存在和释迦牟尼佛相同的过去佛,未来存在和释迦牟尼佛相同的未来佛,现在不存在和释迦牟尼佛相同的其他佛[32]

增支部》3集104经记载过去的释迦牟尼还是未成佛的菩萨时如何觉知世间享乐的过患然后出离成佛结束轮回[33]

增支部》3集138经记载所有的过去佛、所有的未来佛、现在的释迦牟尼佛都相信因果[34]

小部》《本生经》第1卷记载所有的菩萨最后一世一定会在人的平均寿命由十万岁衰减到平均寿命一百岁的减劫出生成佛不会在其他时间出生成佛[35],所有的菩萨最后一世一定会出生在人间的阎浮提洲中部(尼泊尔和印度恒河流域地区)成佛不会在其他地方出生成佛[36],所有的菩萨最后一世种姓一定是刹帝利或婆罗门然后成佛不会以其他低阶种姓出生然后成佛[37]

小部》《佛种姓经》记载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未来的弥勒佛是贤劫五佛[38]

须陀洹弟子和菩萨的差异

[编辑]

1.如果菩萨在还没被佛授记未来成佛前放弃成佛想要改当佛的声闻圣弟子最慢可以在听佛刚讲完一首四行偈的第四行时证得阿罗汉果连同六神通与四无碍解智[39],因此要成为菩萨所需要的修行时间比成为佛的须陀洹弟子所需要的修行时间更长,菩萨不可能成为佛的须陀洹弟子也不可能成为辟支佛,菩萨只会在最后一世生在无佛教的人间无师自悟成佛。

2.须陀洹弟子是在有佛教的时代靠听闻佛法修四念处而觉悟,菩萨只想无师自悟不想靠听闻佛法而觉悟所以菩萨在有佛教的时代不会觉悟,菩萨要到最后一世生在无佛教的人间才会自修四念处无师自悟成佛。

3.须陀洹弟子是在有佛教的时代靠听闻佛法修四念处修完十六观智,菩萨在有佛教的时代听闻佛法修四念处最多只会修到第十一观智行舍智[5],菩萨要到最后一世生在无佛教的人间才会自修四念处无师自悟修完十六观智成佛。

4.须陀洹弟子是在有佛教的时代靠听闻佛法修四念处证得须陀洹道智、须陀洹果智、涅槃是佛的圣弟子,菩萨是没证须陀洹道智、须陀洹果智、涅槃的凡夫[40]不是任何佛的圣弟子。

菩萨最后一世生在无佛教的人间会自修四念处依序先证前面十一观智后证引导下一个心认知涅槃的第十二观智随顺智,接著菩萨会证得取涅槃为所缘的第十三观智种姓智[41],之后菩萨会无师自悟依序证得取涅槃为所缘的须陀洹道智、须陀洹果智、斯陀含道智、斯陀含果智、阿那含道智、阿那含果智、阿罗汉道智、阿罗汉果智成佛[14]

5.须陀洹弟子最慢在七次轮回内会证得阿罗汉道智结束轮回,菩萨最快要四大阿僧祇加上十万大后才会生在无佛教的人间无师自悟证得阿罗汉道智结束轮回。

6.须陀洹弟子证得阿罗汉道智时不会得到一切知智,菩萨证得阿罗汉道智时会得到一切知智[42]

7.须陀洹弟子没有“波罗蜜思择智”,菩萨有“波罗蜜思择智”[43]

8.须陀洹弟子不会违犯五戒,菩萨有可能杀生、偷盗、邪淫、饮酒不过不会妄语[44]。《本生经》鹤本生谭记载释迦牟尼过去世还是菩萨没成佛前曾经当过盗贼首领[45]。《本生经》优相本生谭记载释迦牟尼过去世还是菩萨没成佛前曾经是名为诃黎塔恰(Haritaca)的隐士出家修行证得四禅八定和五神通,有一次国王不在时菩萨看到王后衣服掉了忍不住和王后邪淫,菩萨和王后邪淫后失去四禅八定和五神通,之后菩萨忏悔重新修行再度得到四禅八定和五神通[46],菩萨死后投生在无色界天[47]

9.须陀洹弟子在证得须陀洹道智时断除断除邪见,菩萨没证得须陀洹道智所以没断除邪见,《本生经》怖畏本生谭记载释迦牟尼佛在九十一劫以前的过去世还是没成佛的菩萨时曾经是迷信苦行的邪见外道,菩萨临死前看到地狱的趣相立刻生起正见想通外道苦行的错误放弃外道邪见,之后地狱的趣相消失菩萨死后生天[48]

10.须陀洹弟子已经断除邪见和怀疑虽然有可能造恶业不会堕入三恶道,菩萨有可能造恶业堕入三恶道,菩萨造恶业下地狱时不会跟其他的众生一样感到极度的痛苦,反而培育起更强的悚惧智[49]

11.须陀洹弟子有可能在人间、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证得阿罗汉果结束轮回,菩萨最后第二世一定会在兜率天出生成为天神,菩萨最后一世一定会从兜率天投胎到无佛教的人间无师自悟证阿罗汉果成佛结束轮回。

12.须陀洹弟子是在有佛教的时代靠听闻佛法修四念处证得“出世间智慧”所以清楚知道外道苦行的错误不会修外道苦行,菩萨只有“世间智慧”没有“出世间智慧”[40],所有菩萨最后一世成佛前至少会修外道苦行七天[50],之后菩萨才会想通外道苦行的错误修中道(中道就是八圣道)无师自悟证得“出世间智慧”智慧成佛结束轮回[23]

北传佛教

[编辑]

大乘佛教菩萨道是指为了度化众生、趣向佛道,促使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生世世为法眷属相互增益,地地增上。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广行六度万行,入地后行十度波罗蜜。行菩萨道是以利乐众生为首要之务,但在利他中又得自利。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永不舍弃任何一位众生,以求众生皆能圆成佛道。

大乘佛教菩萨道简介

[编辑]

一般来说,行菩萨道包括的德目有四摄六度万行四弘誓愿。经五位(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十地的阶段而圆满十波罗密,在此过程中积聚福德(puṇya)与智慧(jñāna)二种资粮,逐步断除烦恼障所知障,最后入首楞严三昧得金刚喻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断尽最极微细之烦恼而成佛

简要来说,可将其归纳为《小品般若经》中所用的四阶段:1.初发心(初发意、新发意,初发菩提心);2.久发心(久修习,行六波罗密);3.不退转(阿惟越致、阿鞞跋致,入无生法忍);4.一生补处(阿惟颜、一生所系,最后有者)。

又或者将其开展为《楞严经》中的“五十五位菩提路”,从干慧地、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四加行、十地,再至等觉菩萨也是最后身菩萨,乃至妙觉菩萨也就是佛地。按法相宗说法,此十信至十回向皆摄属“资粮位”,四加行为“加行位”,十地属“修习位”,妙觉菩萨为“究竟位”。藏传佛教同样在“修习位”中安立“十地”[51]

大乘佛教四摄法

[编辑]

四摄法是指行菩萨道中利乐众生,摄受佛土时应以布施、爱语、同事、利行等四摄法。

菩萨位阶

[编辑]

根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之内容,佛菩提道的修行总共分为五十二位阶,也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位。 [52]

十信位

[编辑]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佛告敬首菩萨:‘佛子!吾今略说名门中一贤名门,所谓初发心住,未上住前有十顺名字。菩萨常行十心。所谓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戒心、愿心。佛子,修行是心,若经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住位中。’”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佛说:“佛子!若退若进者,十住以前一切凡夫法中发三菩提心,有恒河沙众生,学行佛法信想心中行者,是退分善根。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佛子!发心住者,是人从始具缚凡夫,未识三宝圣人,未识好恶因之以果,一切不识不解不知。佛子!从不识始凡夫地,值佛菩萨教法中起一念信便发菩提心;是人尔时住前名信想菩萨,亦名假名菩萨,亦名名字菩萨。其人略行十心,所谓信心、进心、念心、慧心、定心、戒心、回向心、护法心、舍心、愿心,复行十心。所谓十善法五戒、八戒、十戒、六波罗蜜戒,是人复行十善。若一劫二劫三劫修十信,受六天果报,上善有三品,上品铁轮王化一天下,中品粟散王,下品人中王,具足一切烦恼,集无量善业亦退亦出。若值善知识学佛法,若一劫二劫方入住位;若不尔者常没不出,住退分善根如上说。”由上经文知:十信位—发心住未上住前—仍是具缚凡夫,对佛法及善知识等一切不识不解不知;若能信受善知识,精进所学,方入发心住位,否则常没不出,故在这十个修集对佛法信心的位阶,修行人有时候进步一点,有时候退步一点点,这样要一劫或甚至要到十劫,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十住位中。

十住位

[编辑]

菩萨五十二位阶修行中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位,合称为三贤位;第二个十位名十住,十住位又叫作“十发趣”,就是说有十个层次让你发起那个心,趣向佛菩提道及大乘的解脱道。十住就是: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53] 十住位的修行是从初住位的布施到十住位的见性,这阶段是习种性的人,也就是凡夫的习性还很重,因为还没有进入修道位;六住位前外门修学菩萨六度波罗蜜,七住时般若正观现前明心真见道后,还要熏习很多般若别相智及熏习入地所必须有的道种智,以及熏习一切种子更深细的一切种智法义。

十行位

[编辑]

菩萨五十二位阶修行中,第三个十位名十行位,十行位又叫作“十长养”,长养菩提心,长养菩萨应该有的圣性,才能具足菩萨性。这个阶段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去发起圣性;发起圣性最重要的就是把 我执降伏,也就是把习种性位的凡夫习性消除掉,因为有我见我执,会落在“我、我所”上面的凡夫习性,让那些习性不会再现行,才算是十行位性种性的修证圆满。十行就是: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瞋恨行。四、无尽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54]

十回向位

[编辑]

菩萨五十二位阶修行中,第四个十位名十回向位,十回向位又叫作“十金钢”,从初回向到十回向都是金钢行,初回向位叫作“救护一切众生离开众生相回向”,所有的身、口、意行都是为了救护众生,使我们所救护的众生可以离开六道轮回。众生相就是 五蕴,五蕴相就是我相,以五蕴为我、以觉知心为我、以 十八界为我。众生相也就是《般若经》所讲的四相:我相(慈)、人相(悲)、众生相(喜)、寿者相(舍),都从 执著我见 内相而生;要让众生了解“我相、众生相及诸相是轮回及过患的根本”,当众生体悟后才能发自内心舍离众生相;发愿救护一切众生离开,这里包含内心的眷属我见、邪知、邪见,一定要作摧邪显正的菩萨行,让他们断除执著清净习气;在初回向位这些吃力不讨好的功作能做得下去,二回向、三回向的菩萨行就不是难事了,都可以一步一步去把它完成,因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生起,这时候就能一步一步迈向菩萨行。 十回向就是: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随顺等观一切善根回向。八、如相回向。九、无缚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55] 十回向完成的时候,'道种性就完成了;这时候只要具足初地所应有的道种智,再在 佛前勇敢发起十无尽愿,也就是供养愿、受持愿、转法轮愿、修行愿、成熟愿、承事愿、净土愿、不离愿、利益愿、正觉愿[56]增上意乐,就可以进入修改轮回的过程进而,满足十回向

十地

[编辑]

菩萨五十二位阶修行中,第五个十位名十地。别教菩萨悟后历经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之修行;具足人无我性的现观,也生起法无我性的现观智慧,发起道种性及圣种性,增上慧学也跟善知识熏习圆满通达了,进入通达位前再发起增上意乐,于佛前发十无尽愿,便是证得通达位功德,有了无生法忍而进入初地。从初地至等觉为修道位,入初地后修学唯识学的百法明门,也就是修学法无我的现观,具足修证犹如镜像的现观—初地满心位的无生法忍。初地菩萨了知十地相已,心大欢喜,佛道次第了然于心,已知十地诸相善加观察开悟觉知,即依十地渐修次第精进修学,循序而进,终能超越第九地—善慧地—证得第十法云地境界。十地就是:一、极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极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57]。如是十地,总摄有为无为功德以为自性。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长,故名为地。在此十地渐开佛眼,成就一切种智,已属圣性。

等觉

[编辑]

菩萨五十二位阶修行中,第五十一位名为等觉,由十地道种智成就故入此地,此地应修一切种智,圆满等觉地无生法忍。等觉菩萨的修行法门就是百劫修相好:无一时非舍命时无一处非舍命处。在这百劫中,于一切时地广施内财外财,完全是在修集福德,是在与众生广结善法因缘,实际履践无我法—对自己的五阴完全没有任何执著—使得极微细的我执习气,能够断除净尽,以之圆满三十二大人相,及无量的随形好。

妙觉

[编辑]

菩萨百劫于一切所知境中,断除所知障中极微细执著愚痴,及修集福德满足已,成最后身菩萨,住兜率天观察世间时节因缘;当众生法缘成熟时,即降神母胎受生长大,示现出家修行,最后一夜顿断久远劫来,故意所留一分极微细烦恼障,及顿断最后一分极微细所知障,金刚喻定现前,究竟成佛,成三界尊,入如来地,成就四种涅槃[58]四智圆明,是名无上正等正觉十号[59]具足之人天导师。

相关条目

[编辑]
  • 三乘菩提:菩萨乘菩提、缘觉乘菩提、声闻乘菩提
  • 菩萨乘菩提、亦即果菩提(巴利语:Samma-sam-bodhi):证悟为佛的觉悟、(因为掌握了跟辟支佛与阿罗汉所拥有的不全面的知智相比)全面且(因为无师自通)独自证悟的觉悟
  • 缘觉乘菩提、亦即辟支佛果菩提(巴利语:Sam-bodhi):证悟为辟支佛的觉悟、独自证悟的觉悟
  • 声闻乘菩提、亦即阿罗汉果菩提(巴利语:bodhi):证悟为阿罗汉的觉悟、觉悟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明昆尊者《南传菩萨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在此须注意的一点是,发愿修菩萨道者所发的“至上愿”(abhinīhāra)是由两句短语组成的。在他还未具备八条件时,他在许多佛面前所发的愿主要是在内心里,而且是不具足的,因此,那时他还不能够成为菩萨。
  2. ^ 汉传佛教中阿含经》: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三解脱无有差别亦无胜如
  3. ^ 汉传佛教《中阿含经》:漏尽阿罗诃比丘已知灭尽,拔其根本,永无来生
  4. ^ 明昆长老《南传菩萨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菩提(bodhi,觉悟)是指四个道智(maggañāṇa)。一切知智(sabbaññutañāṇa)可以有或没有跟它一同生起。
    菩提有三种:
    (1) 三藐三菩提或正等正觉(sammāsambodhi):此菩提是四道智连同一切知智。在此,正等正觉者没有依靠导师,而是自己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个道智。除了能断除内心的烦恼之外,它也能断除过去世的习气(vāsanā)。一切知是明了一切值得了解之事。
    (2) 辟支菩提(paccekabodhi):此菩提是指无师自通地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个道智。
    (3) 声闻菩提或弟子菩提(sāvakabodhi):此菩提是指必需依靠导师(佛陀)的帮助才能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个道智。
    有很强烈的善欲想要证得三藐三菩提者是为三藐三菩萨(sammāsambodhisatta),即“未来圆满佛”。有很强烈的善欲想要证得辟支菩提者是为辟支菩萨(pacceka-bodhisatta),即“未来辟支佛”。有很强烈善欲想要证得弟子菩提者是为声闻菩萨(sāvaka-bodhisatta),即“未来弟子”。
  5. ^ 5.0 5.1 5.2 明昆三藏持者大长老著、乌哥烈及乌叮灵缅译英、敬法比丘英译中,《南传菩萨道》,兜率天修行林出版,2015年11月,第343页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然而,作为菩萨所修习的第四个波罗蜜的智慧,应该只是包括了道果智与一切知智之前的智慧。在此并没有关系到菩萨在最后一世所证悟的智慧。在直到最后一世之前,菩萨所修的智慧波罗蜜只是到达观智的行舍智的第一部份。后面部份的行舍智将会直接导向道智。所以在最后一世之前菩萨不会尝试去跨越第一部份,因为若他如此做,他就会证悟道果而成为圣者,以及证入涅槃。这样他就不能成佛。因此我们应注意到菩萨所修的智慧波罗蜜只到行舍智的第一部份而已。
  6. ^ 明昆三藏持者大长老著、乌哥烈及乌叮灵缅译英、敬法比丘英译中,《南传菩萨道》,兜率天修行林出版,2015年11月,第44页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这部经的注释中也有解释为何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单只说到十波罗蜜中的布施波罗蜜,我们是不可能只修了一次,或两次,或十次,或二十次,或五十次,或一百次,或一千次,或十万次,或一千万次,或十亿次,或一千亿次,或十万亿次就可成佛的。同样地,我们是不可能只修了一天,或两天,或十天,或二十天,或五十天,或一百天,或一千天,或十万天,或十亿天,或一个月,或两个月,或十万亿个月,或一年,或两年,或十万亿年,或一个大劫,或两个大劫,或十万亿个大劫,或一阿僧衹大劫,或两阿僧衹大劫,或三阿僧衹大劫就可成佛。(其他的波罗蜜,即持戒、出离、智慧、精进、忍辱、真实、决意、慈与舍也是同样的情形。)事实上最短的期限是四阿僧衹与十万大劫。只有在这么久的时间里,非常恭敬、热诚、认真、透彻与毫无间断地圆满诸波罗蜜之后才能成佛。这就是为什么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原因,
  7. ^ 《本生经》第1卷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燃灯世尊,前来彼处,近至善慧行者之头而止立。如开镂有摩尼珠狮子之栏,佛睁五色净光之眼,见卧泥土上之善慧行者,佛以意识探向未来:“此行者决心成佛而卧此处。然行者之愿望能否达成?”佛知:“行者此后经四阿僧祇十万劫,将成名谓瞿昙佛。”佛立其处,向群众中预言,佛言:“汝等众人!见此处有极度苦行之行者,卧于泥土之上耶?”诸人:“尊师!予等确已见到。”佛:“彼决心要成佛而卧,其愿望必达。由此四阿僧祇十万劫后,将成名谓瞿昙佛。生于迦比罗卫城,母摩耶夫人,父净饭王,优婆帝沙(舍利弗)长老为最上首弟子,拘利多(目犍连)为第二弟子,阿难陀为佛侍者,谶摩长老尼为最上首之女弟子,乌婆罗般那(莲华色)长老尼为第二女弟子。智慧成熟,为大出家,行大精进,于榕树下受乳糜供养,往尼连禅河之畔,登上菩提道场,于阿说他(菩提)树下得上正觉。”
  8. ^ 波罗密,巴利语parami,是以大悲心与行善的方便善巧智为基础的圣洁素质,例如布施、持戒等;而且这些素质必须不受渴爱、我慢与邪见所污染。
  9. ^ 《本生经》第1卷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地震动,喜乐城住民等,不能起立,如世间末日之风,吹倒大沙罗树,人人气绝闷倒。磁瓶或其他陶工所器物,转碾相击粉碎。群众战恐,往燃灯世尊之处曰:“此龙之卷起耶?或此是鬼怪、天人、夜叉何者而起耶?非予等所知,然群众皆起烦恼。此为世界之祸或福耶?请佛详细示知。”燃灯佛曰:“汝等勿恐怖,此非降临灾祸之因,今日予曾预言:‘善慧贤者,于未来世,成瞿昙佛。’彼今思惟十波罗蜜。依其法之威力,使一万世界全体震动。”
  10. ^ 汉传佛教杂阿含经》(四九八):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舍利弗!过去、未来、今现在佛悉断五盖恼心,慧力羸、堕障碍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处,修七觉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1. ^ 汉传佛教出曜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昔我未成佛道时,兴三不善念欲念恚念害念。”问曰:“尔时菩萨云何生欲念恚念害念耶?”答曰:“菩萨苦行六年勤劳,从苦起退,自还念昔日所更,追忆本时歌笑伎乐作倡,由是便生欲想。复闻调达窃自兴意,欲夺宫人婇女,尔时便生恚想。二垢和同,于中便生害想。复次菩萨从苦行起,难陀、难陀波罗二女,以苏麻油涂菩萨身,诸女天身极自柔软状如天女,于彼便生欲想爱想。时菩萨便作是念:‘设彼五人给使我,不舍吾去者,何由使此女以油涂吾身?’尔时菩萨便兴恚想亦兴害想,二垢和同于中便生害想。尔时菩萨复生是念:‘我今已生欲想,自损亦损他人,二事俱损。自损者,诸善功德尽舍而去,是谓自损。云何损他人?若食他信施,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不能消化,遂增尘劳不获果实众德有阙,是谓损他也。取要言之,二垢和同者便生害想。是时,菩萨厌患二事,求灭不善想,以忍之力降魔劳怨,永弃乱想不生恶念,速成道果。’”
  12. ^ 汉传佛教《杂阿含经》(四九):佛告阿难:“善哉!善哉!应如是答。所以者何?色是生灭法,受、想、行、识是生灭法。知色是生灭法者,名为知色;知受、想、行、识是生灭法者,名为知识。”
  13. ^ 汉传佛教《杂阿含经》(九):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观。”
  14. ^ 14.0 14.1 马哈希尊者 《毗婆舍那讲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菩萨观见三界内外一切法之生、灭,借此修习毗婆舍那。所以佛陀说:菩萨观五取蕴生灭,依序引发诸毗婆舍那智,接著,先以“预流道”,证知涅槃。其后,他以同样的方式修习毗婆舍那,并借由“一来道”证知涅槃。再者,他又继续修习毗婆舍那,再依“不还道”证知涅槃。然后,他又继续修毗婆舍那,以称为“漏尽智”的“阿罗汉道”证知涅槃,成为具备“一切知智”的佛陀。
  15. ^ 马哈希尊者《毗婆舍那讲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佛陀教导我们相信业与因果来行布施,而非教导我们在布施时思惟无常、苦、无我三相。
  16. ^ 明昆尊者《南传菩萨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当施者发愿欲成为快乐的人或天神时,其布施是下等的;当他发愿证悟弟子菩提或辟支菩提时,其布施是为中等;当他发愿欲证得三藐三菩提或正等正觉时,其布施是为上等 [菩提或觉悟是指四个道智。古代圣者劝告我们,若欲使所做的布施成为脱离生死轮回的助缘(不轮转依止),我们就绝对不可以随便的态度来做布施,应该在布施时认真地发愿欲证悟三种菩提之一。]
  17. ^ 《本生经》第6卷 三四〇 维萨易哈长者本生谭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帝释天知不能遮,问曰:“汝何故行施?”答曰:“予不望为帝释天与梵天而行施,予望为一切智者而行施。”帝释天闻彼之语大喜,以手抚其背,于此瞬间,完全如同饱食之人,全身充满活力。帝释天以其威力,使其财宝完全如以前毫无区别。帝释天云:“大长者!君自今以后,每日以百二十万金行施。”使其家之宝,无限增殖,帝释别长者归自己之处而去。
  18. ^ 《弥兰王问经》 第17卷 第八品 第五 毘善达罗王之问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王!一切之菩萨亦布施妻子。非唯毘善达罗王布施妻子。”
  19. ^ 《本生经》 第26卷 五四七 毘输安呾啰王子本生史谭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吾不憎两儿 亦不憎曼坻 吾爱一切智 爱此故吾施
  20. ^ 明昆尊者《南传菩萨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当有人向他讨他的孩子、妻子、奴仆等时,首先会向他的孩子、妻子等解释所建议的布施,只有在他们同意时,他才把这些乐于帮他圆满波罗蜜的人送给他人。但是若知道向他讨取的是非人(例如夜叉、阿修罗等),那他就不会行此布施。同样地,他绝不会把国家送给为人民带来危害与痛苦的人,而只送给会正当地保护人民的有德之士。这就是行外物施的方法。
  21. ^ 《相应部》47相应12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大德!犹如国王边境的城市,有坚固的壁垒,坚固的城墙与城门,只有一道门,在那里的贤智、能干、有智慧守门人阻止陌生人,而使熟人进入。当他依序环绕整个城市的道路时,不可能看到城墙有甚至猫能出去大小的间隙或裂口,他这么想:‘凡任何够大的生物进出这城市,都仅能经由此门进出。’同样的,大德!我已知道法的类比:‘大德!凡那些存在于过去世的阿罗汉、遍正觉者;那一切世尊都舍断心的随杂染、慧的减弱之五盖后,在四念住上心善建立,如实修习七觉支后,现正觉无上遍正觉。大德!凡那些将存在于未来世的阿罗汉、遍正觉者;那一切世尊也都舍断心的随杂染、慧的减弱之五盖后,在四念住上心善建立,如实修习七觉支后,将现正觉无上遍正觉。大德!现在的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也舍断心的随杂染、慧的减弱之五盖后,在四念住上心善建立,如实修习七觉支后,现正觉无上遍正觉。’”
      “舍利弗!好!好!舍利弗!因此,在这里,你应该经常对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此法的教说,舍利弗!对愚钝男子们来说,会有对如来的怀疑或疑惑,他们听闻此法的教说后,对如来的怀疑或疑惑将被舍断。”
  22. ^ 《相应部》47相应14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比丘们!凡那些存在于过去世的阿罗汉、遍正觉者,那些世尊也有这样最胜的一对弟子,犹如我的舍利弗、目揵连;凡那些存在于未来世的阿罗汉、遍正觉者,那些世尊也必有这样最胜的一对弟子,犹如我的舍利弗、目揵连。
  23. ^ 23.0 23.1 《相应部》56相应11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有一次,世尊住在波罗奈鹿野苑的仙人坠落处。
      在那里,世尊召唤[那]群五比丘们:
      “比丘们!有两个极端,不应该被出家人实行,哪两个呢?这在欲上之欲乐的实行:下劣的、粗俗的、一般人的、非圣者的、无益的,以及这自我折磨的实行:苦的、非圣者的、无益的。比丘们!不往这两个极端后,有被如来现正觉、作眼、作智,导向寂静、证智、正觉、涅槃的中道。
      比丘们!但什么是那被如来现正觉、作眼、作智,导向寂静、证智、正觉、涅槃的中道呢?就是这八支圣道,即: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比丘们!这是那被如来现正觉、作眼、作智,导向寂静、证智、正觉、涅槃的中道。
  24. ^ 《相应部》56相应24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起源于舍卫城。
      “比丘们!凡过去世任何已如实现正觉的阿罗汉、遍正觉者,他们都如实现正觉四圣谛。
      比丘们!凡未来世任何将如实现正觉的阿罗汉、遍正觉者,他们都将如实现正觉四圣谛。
      比丘们!凡现在任何如实现正觉的阿罗汉、遍正觉者,他们都如实现正觉了四圣谛。
      哪四个呢?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导向苦灭道迹圣谛。
      比丘们!凡过去世任何已如实现正觉的阿罗汉、遍正觉者,……(中略)将[如实]现正觉……(中略)[如实]现正觉,他们都如实现正觉这四圣谛。
      比丘们!因此,在这里,‘这是苦’应该作努力,……(中略)‘这是导向苦灭道迹’应该作努力。”
  25. ^ 《中部》123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那时,世尊召唤尊者阿难:
      “阿难!因此,在这里,请你说明更多如来不可思议的未曾有法。”
      “大德!我在世尊面前听闻、领受此:‘阿难!菩萨具念、正知地往生兜率天。’大德!菩萨具念、正知地往生兜率天者,大德!我忆持如来这不可思议的未曾有法。
      大德!我在世尊面前听闻、领受此:‘阿难!菩萨具念、正知地存续于兜率天中。’大德!菩萨具念、正知地存续于兜率天中者,大德!我忆持如来这不可思议的未曾有法。
      大德!我在世尊面前听闻、领受此:‘阿难!菩萨尽其寿命地存续于兜率天中。’大德!菩萨尽其寿命地存续于兜率天中者,大德!我忆持如来这不可思议的未曾有法。
      大德!我在世尊面前听闻、领受此:‘阿难!菩萨从兜率天死去后,具念、正知地入母胎。’大德!菩萨从兜率天死去后,具念、正知地入母胎者,大德!我忆持如来这不可思议的未曾有法。”
  26. ^ 《长部》14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比丘們!毘婆尸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是剎帝利血統,生於剎帝利家中,比丘們!尸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是剎帝利血統,生於剎帝利家中,比丘們!毘舍浮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是剎帝利血統,生於剎帝利家中,比丘們!拘留孫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是婆羅門血統,生於婆羅門家中,比丘們!拘那含牟尼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是婆羅門血統,生於婆羅門家中,比丘們!迦葉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是婆羅門血統,生於婆羅門家中,比丘們!我現在阿羅漢、遍正覺者是剎帝利血統,生於剎帝利家中。
  27. ^ 《长部》14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比丘們!毘婆尸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在波吒梨樹下現正覺,比丘們!尸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在分陀利樹下現正覺,比丘們!毘舍浮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在沙羅樹下現正覺,比丘們!拘留孫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在金合歡樹下現正覺,比丘們!拘那含牟尼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在優曇鉢果樹下現正覺,比丘們!迦葉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在尼拘律樹下現正覺,比丘們!我現在阿羅漢、遍正覺者在菩提樹下現正覺。
  28. ^ 28.0 28.1 《长部》14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比丘们!毘婆尸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的父亲是名叫邦都马的国王,生母是名叫邦都马低的皇后,邦都马国王的王都是名叫邦都马低的城市。
      比丘们!尸弃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的父亲是名叫明相的国王,生母是名叫有光明的皇后,明相国王的王都是名叫有明相的城市。
      比丘们!毘舍浮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的父亲是名善降落的国王,生母是名叫有雨的皇后,善降落国王的王都是名叫优胜的城市。
      比丘们!拘留孙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的父亲是名叫火施的婆罗门,生母是名叫枝条的婆罗门女,比丘们!那时的国王名叫安稳(差摩),安稳国王的王都是名叫有安稳的城市。
      比丘们!拘那含牟尼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的父亲是名叫牺牲施的婆罗门,生母是名叫郁多罗的婆罗门女,比丘们!那时的国王名叫净洁,净洁国王的王都是名叫有洁净的城市。
      比丘们!迦叶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的父亲是名叫梵施的婆罗门,生母是名叫有财的婆罗门女,比丘们!那时的国王名叫居居,居居国王的王都是名叫波罗奈的城市。
      比丘们!我现在的父亲是名叫净饭的国王,生母是名叫摩耶的皇后,王都是名叫迦毘罗卫的城市。
  29. ^ 《长部》14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比丘们!这是常法:当菩萨从兜率天死去后,具念、正知地入母胎。
  30. ^ 《长部》16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那时,世尊召唤比丘们:
      “比丘们!凡那些存在于过去世的阿罗汉、遍正觉者,都有那些世尊的这第一随侍,犹如我的阿难;凡那些存在于未来世的阿罗汉、遍正觉者,也都有那些世尊的这第一随侍,犹如我的阿难。”
  31. ^ 《长部》26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比丘们!在人类八万岁时期,名为弥勒的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明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知者、被调伏人的无上调御者、人天之师、佛陀、世尊出现于世间,犹如现在阿罗汉、遍正觉者、明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知者、被调伏人的无上调御者、人天之师、佛陀、世尊的我出现于世间,他以证智自作证后,将为这包括天、魔、梵的世界;包括沙门、婆罗门的世代;包括诸天、人宣说,犹如现在我以证智自作证后,为这包括天、魔、梵的世界;包括沙门、婆罗门的世代;包括诸天、人宣说,他将教导开头是善、中间是善、终结是善;意义正确、辞句正确的法,说明唯独圆满、遍清净的梵行,犹如现在我教导开头是善、中间是善、终结是善;意义正确、辞句正确的法,说明唯独圆满、遍清净的梵行,他将照顾数千位比丘僧团,犹如现在我照顾数百位比丘僧团。
  32. ^ 《长部28经/能净信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又,大德!如果这么问我:‘舍利弗道友!过去世有其他沙门、婆罗门与世尊相同正觉吗?’
    大德!当被这么问时,我会说:‘是。’
    ‘舍利弗道友!未来世将有其他沙门、婆罗门与世尊相同正觉吗?’
    大德!当被这么问时,我会说:‘是。’

    ‘舍利弗道友!现在有其他沙门、婆罗门与世尊相同正觉吗?’
    大德!当被这么问时,我会说:‘不。’

    又,大德!如果这么问我:‘尊者舍利弗!为什么一个允许、一个不允许呢?’
    大德!当被这么问时,我会这么解说:‘道友!我在世尊面前听到、领受这样:“过去世有阿罗汉、遍正觉者与我相同正觉。”
    道友!我在世尊面前听到、领受这样:“未来世将有阿罗汉、遍正觉者与我相同正觉。”
    道友!我在世尊面前听到、领受这样:“这是不可能的、没机会的:在一个世间界中会同时出现两位阿罗汉、遍正觉者,这是不可能的。”

    大德!当被这么问而我这么解说时,是否为世尊的所说之说,而且不以不实而毁谤世尊,法、随法地解说了,而任何如法的种种说不来到应该被呵责处吗?”
    “舍利弗!当你这么解说时,确实是我的所说之说,而且不以不实而毁谤我,法、随法地解说了,而任何如法的种种说不来到应该被呵责处。”
  33. ^ 《增支部》3集138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比丘们!当我正觉以前,还是未现正觉的菩萨时,这么想:‘什么是世间中的乐味、过患、出离?’比丘们!我这么想:‘凡缘于世间而生起乐与喜悦,这是世间的乐味;凡世间是无常的、苦的、变易法,这是世间的过患;凡对于世间之欲贪的调伏、欲贪的舍断,这是世间的出离。
      比丘们!只要我对这世间不这样如实证知:乐味是乐味、过患是过患、出离是出离,比丘们!我在这包括天、魔、梵的世间;包括沙门、婆罗门、天、人的世代中,不自称‘已现正觉无上遍正觉’。
      比丘们!但当我对这世间这样如实证知:乐味是乐味、过患是过患、出离是出离,比丘们!我在这包括天、魔、梵的世间;包括沙门、婆罗门、天、人的世代中,才自称‘已现正觉无上遍正觉’。又,我的智与见生起:‘我的解脱不可动摇,这是我最后一次的生,现在,没有再生了。’”
  34. ^ 《增支部》3集138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5. ^ 《本生经》第1卷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菩萨考虑对天人等之承诺,遂行时机、国土、地方、家系、母亲及其寿命之五大观察。其中第一观察时机:“何时为好时机,何时为非好时机?”于此多〔人间之〕寿命,由十万岁增时,非好时机。何以故,尔时生物不知生老死,因而佛之说法不具三特相之庄严。彼等虽闻无常、苦、无我之说,讶异“此究为何事”,虽闻而不思信,故不理解;不理解则化导无效,故非好时机。但由百岁寿命减少时亦非好时机。何以故,此时生物满溢烦恼,满溢烦恼而受教不从,如附水之印,立即消失,故亦非好时机。因此由十万岁以下,百岁以上寿命之长度,为好时机。是时人寿百岁,大士知今应出世之时。
  36. ^ 《本生经》第1卷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然后为洲之观察,对四洲及其属岛一并观察:“诸佛不出于三洲,唯只生阎浮提。”此为观察洲。然,“此阎浮提为大洲,广有一万由旬,诸佛生于何方?”此为观察地方。于是观察中部地方,中部地方者:“东之方位,有迦旦遮罗村,越此有大沙罗树,此前为边鄙地方,由彼至此为中部地方。东南方位有沙罗罗瓦底河,此前为边鄙地方,由彼至此为中部地方。南之方位有白木调村,越此为边鄙地方,由彼至此为中部地方。西之方位有土拿婆罗门村落,此前为边鄙地方,由彼至此为中部地方。北之方位有乌西拉达迦山,此前为边鄙地方,由彼至此为中部地方。”此为律藏中所说之中部地方,其长三百由旬,幅二百五十由旬,周围九百由旬。此中部地方中,有佛、辟支佛之上首弟子二人、大弟子共八十人,有转轮王、其他有大伟力刹帝利、婆罗门、居士之富豪等出生。彼决心谓:“此处为迦毗罗卫都城,予须于彼处出生。”
  37. ^ 《本生经》第1卷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其次为家系观察:“诸佛不生毗舍与首陀之家,唯生于受人尊敬之刹帝利与婆罗门此二种族。今刹帝利为世界之人所敬,予将生此一族中。净饭王为予之父。”
  38. ^ 《佛种姓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于此贤劫有三人之导师,为拘留孙、拘那含牟尼及导师迦叶。
    予今成正觉者,弥勒亦将成正觉者。此等之此五人佛,为贤世间之慈愍者。
  39. ^ 明昆尊者《南传菩萨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在菩萨被授记时已可分为三类:
    一、 敏知者菩萨(略开智者菩萨,ugghāṭitaññū bodhisatta);
    二、 广演知者菩萨(vipañcitaññū bodhisatta);
    三、 所引导者菩萨(neyya bodhisatta)。
    (一)如果“敏知者菩萨”有意在他被授记的那一世证得弟子菩提(sāvaka-bodhi),即成为阿罗汉,他有能力在佛陀还未讲完一首四行偈的第三行时,即证得阿罗汉果,连同六神通与四无碍解智(paṭisambhidāñāṇa)。这是被授记的八条件之一。
    (二)如果“广演知者菩萨”有意在他被授记的那一世证得弟子菩提,他有能力在佛陀还未讲完一首四行偈的第四行时,即证得阿罗汉果,连同六神通与四无碍解智。
    (三)如果“所引导者菩萨”有意在他被授记的那一世证得弟子菩提,他有能力在佛陀刚讲完一首四行偈的第四行时,即证得阿罗汉果,连同六神通与四无碍解智。
  40. ^ 40.0 40.1 明昆尊者《南传菩萨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无记唯作心只是阿罗汉才有的,因此跟还是凡夫的菩萨无关。果报心(也作异熟心)是由于过去的业力而自动生起。因此与这两种心识相应的智慧并不算是智慧波罗蜜。]在成就智慧波罗蜜时,菩萨只是专注于修习世间智慧至最高层次。在三十七菩提分里的五根,其中一个是慧根。这慧根有两种,即世间与出世间。出世间慧根并不包括在菩萨所修习的智慧波罗蜜之内。只有在证悟道果之前,与世间善心相应的智慧才是菩萨所修习的智慧波罗蜜。
  41. ^ 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此智在是在通往道智(第十四阶智)的道刹那生起时所引发的智慧,而此智不同于前面其他阶智的地方是此智以涅槃为所缘(出世间),但心仍属于世间。虽然不再以身心为所缘,但此智尚未完全达到出世间,而前一阶智的心和所缘都还属于世间。
    在此智中,心的智慧使修行者从凡夫转变成圣人,这是在生死轮回中,心第一次以涅槃为所缘,虽然是以涅槃为所缘,但此智还无法断惑。
    阿姜念说此智就好像刚开始从事一件工作的工人,对他的工作尚未完全熟悉一样──这即是为什么此智还无法完全断惑的原因。
  42. ^ 明昆长老《南传菩萨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菩提(bodhi,觉悟)是指四个道智(maggañāṇa)。一切知智(sabbaññutañāṇa)可以有或没有跟它一同生起。
  43. ^ 明昆尊者《南传菩萨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他是以无需导师之助的“波罗蜜思择智”(pāramī-pavicaya-ñāṇa)省察诸波罗蜜。此智是证得一切知智的前提,接下来则是真实地实践与逐一地圆满诸波罗蜜。
  44. ^ 《本生经》第11卷 四三一 哈利达仙本生谭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原以菩萨依场合于五戒之中,虽有破杀生、偷盗、邪淫、饮酒之戒,但妄语——妄语破事物之条理、与虚伪为伴侣——此戒决不可破。
  45. ^ 《本生经》第5卷 二七九 鹤本生谭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迦尸族某村之某家。达成年后,不营耕作、商业等生计,率五百之盗贼,为彼等之首领,为打抢劫盗等生活。
  46. ^ 班迪达尊者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解脱道上》:我想用一个故事来说明“痴”。佛陀有一世是名为诃黎塔恰(Haritaca)的隐士。他本是个百万富翁,后来被法所感动,离世出家成为隐士,并证得了禅那与神通。某个雨季,他离开森林游行到一位国王的花园。那国王是尊者阿难的前世。国王很敬爱隐士,供养他种种资具。后来,国内发生叛乱,国王必须亲自去征服叛军。国王 在出征前,交待皇后好好照料隐士的种种所需。有一天,皇后在王宫里为隐士备好了食物,她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著。听到隐士来时,她便急忙起身。这时,衣服却掉了。隐士看见这一幕,无法控制自己的心,终至犯了不行淫的大戒。在此,隐士不仅被“缠缚愚痴”所击败—不知行为所引生的后果。因为他也违犯了不淫戒,所以也被“违犯愚痴”所击败。
    这个故事显示,“痴”也能够蒙蔽有智之人,即便拥有神通力,仍会受愚痴之火所烧。“痴”就如遍满在毒树里的毒性一样,随时能够发作。
    隐士因为这不善行而受到什么样的苦果呢?立即的苦果是,他失去了“禅那”和“神通”。另外还有后续的业果。因为,石头无论轻或重,只要投到水中,一定会下沉。菩萨也不例外,无法避开自身行为的结果。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接触到可意所缘时,如果未保持正念、未觉察事物的真实本质,那么,任何事都可能会发生。如果你吃了不好消化的食物,便需要服用有助消化的胃药,如果你中毒,那么你便需要解毒剂。“念”就好比是胃药和解毒剂一样。
    国王回到王宫后知道了这件事,如果他是一般人会发生什么事?国王是阿难的前身,过去世已和菩萨一起修行,所以能够原谅隐士。那隐士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努力修行再次获得他原来的力量,并返回森林居住。
  47. ^ 《本生经》第3卷 六六 优相本生谭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于此同时,仙人再得已失之禅定,坐于空中说法,以教诫国王,然后飞行于空中,抵达雪山,其后决不再归返人间之道。如是勉励梵行,由禅定而不堕,遂得生梵天界中。
  48. ^ 《本生经》第3卷 九四 怖畏本生谭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佛续言:“舍利弗!苏那伽陀信哥罗刹帝利种种难行道之邪说,彼闻信邪说,不能归信我道。我于由今九十一劫之昔,穿凿外道之邪说,寻思:‘此处有真理耶?’于是修四分完备之梵行。我为苦行者修极度之苦行,为粗食者食极度之粗食,为厌俗者行极度之厌俗,又为遁世者行极度之厌世。”于是佛应长者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距今九十一劫以前,菩萨思穿凿外道之教,出家为活命派,祼形而以尘土涂身,避世唯为独住。见人如鹿而逃,食不洁之物,食牛犊之粪。为不弛心,彼住森林中恐怖之所。住于彼处,于降雪时期,八日之间,于夜间出森林住于原野,太阳升起,再还森林。彼于夜间出原野,恰如将身浸入雪水;昼间于森林内为滴落水滴湿身,于是昼夜均忍耐寒苦。而于暑期最后之月,昼间住于原野,夜间入于森林。彼昼间于原野为暑热炽苦,夜间于无风之深林之中受蒸溽之盛苦,全身涌污。如是,尔时彼未曾闻事,思起如次之偈:
           干燥且冷冻     独坐恐林中        裸形不向火     牟尼心志专
    如是修四分善整之梵行,菩萨自身,身临死亡边缘,现地狱之相,彼知:“坚执于此,为无益也。”于刹那间,彼舍其见而得正见,得生天上界中。
  49. ^ 明昆尊者《南传菩萨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每当他由于所造的恶业投生到恶趣时(譬如在他身为德米亚王子的前二世投生在增盛地狱里时),他不会跟其他的众生一样感到极度的痛苦,反而培育起更强的悚惧智。
  50. ^ 明昆尊者《南传菩萨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在将要开悟的最后一世里,在出家后他会至少修苦行七天。过后,在将快开悟时,他会坐在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下决心奋斗,想:“且让我剩下皮,且让我剩下腱,且让我剩下骨头,且让我的血肉干枯。除非能证悟一切知智,否则我绝不从此座起身。”
  51. ^ 法王噶瑪巴2016年亞洲講經法席《心經》課程 (4). [2017-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修道”分成“菩萨十地”等等,每个层次里面都有很多的细节.....“十地”跟“五道”有什么差别呢?五道的范围比较广,而十地的范围相对比较窄:因为就像刚刚说的,“十地”是以证悟空性,也就是以圣者菩萨来做的分类。五道的范围,则不局限于圣者,还包括一些凡夫菩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五道所包含的范围,是比较广的。 
  52. ^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佛子!所谓:留伽度(秦言发心住)、留谛迦度(秦言治地住) 、留罗伽(秦言修行住) 、留摩阿(秦言生贵住) 、安婆沙(秦言方便具足住) 、毘跋致(秦言正心住).阿毘跋致(秦言不退住) 、必叉伽(秦言童真住) 、必阿罗(秦言法王子住) 、流止迦(秦言灌顶住) 、度伽阿(秦言欢喜行) 、度安尔(秦言饶益行) 、度只罗(秦言无瞋恨行) 、度和差(秦言无尽行) 、度利他(秦言离痴乱行) 、度生婆谛(秦言善现行) 、度沙必(秦言无著行) 、度阿诃(秦言尊重行) 、度佛何(秦言善法行) 、度叉一婆(秦言真实行) 、罗谛流沙(秦言救护一切众生回向) 、罗昙沙(秦言不坏回向) 、必白伽(秦言等一切佛回向) 、法必他(秦言至一切处回向) 、佛度陀(秦言无尽功德藏回向) 、罗叉必(秦言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师罗叉伽(秦言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波诃谛(秦言如相回向) 、波罗提弗陀(秦言无缚解脱回向) 、达摩边伽(秦言法界无量回向) 、鸠摩罗伽(秦言逆流欢喜地) 、须阿伽一波(秦言道琉璃离垢地) 、须那迦(秦言流照明地) 、须陀洹(秦言观明炎地) 、斯陀含(秦言度障难胜地) 、阿那含(秦言薄流现前地) 、阿罗汉(秦言过三有远行地) 、阿尼罗汉(秦言变化生不动地) 、阿那诃(秦言慧光妙善地) 、阿诃罗弗(秦言明行足法云地) 、摩诃一和沙(秦言无相无垢地) 、娑伽婆伽婆佛陀(秦言妙觉者无上地)。”
  53. ^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发心住者是上进分善根人,若一劫二劫一恒二恒三恒佛所,行十信心信三宝,常住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一切行一切法门皆习受行,常起信心,不作邪见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难处常值佛法,广多闻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空性位,名为住。治地住者常随空心净八万四千法门,清净白故名治地住。长养一切行故,名修行住。生在佛家种性清净故,名生贵住。多习无量善根故,名方便具足住。成就第六般若故,名正心住。入无生毕竟空界,心心常行空无相愿故,名不退住。从发心不生倒,不起邪魔破菩提心故,名童真住。从佛王教中生解,当绍佛位故,名法王子住。从上九观空,得无生心最上故,名灌顶住。”
  54. ^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从灌顶心进入五阴法性空位,行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故名中十行佛子,就中始入法空,不为外道邪论所导入正位故,名欢喜行。得常化一切众生皆法利众生故,名饶益行。法实得法忍心无我无我所故,名无瞋恨行。常住功德现化众生故,名无尽行。命终之时无明鬼不乱不浊不失正念故,名离痴乱行。生生常在佛国中生故,名善现行。于我无我乃至一切法空故,名无著行。三世佛法中常净顺故,名尊重行。说法授人动成物则故,名善法行。二谛非如非相非非相故,名真实行。”
  55. ^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从真实心入众生空无我空,二空平等无别,一观相一合相,学习百万亿般若波罗蜜空观故,回易前后心心,观唯明明寂灭,长养上地明观法故,回因向果;复以无量心不舍不受故,十向法如是。常以无相心中,常行六道而入果报,不受而受诸受,回易转化故,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观一切法但有受但有用但有名,念念不住故,名不坏回向。三世诸佛法,一切时行故,名等一切佛回向。以大愿力入一切佛国中,供养一切佛故,名至一切处回向。以常住三宝授与前人故,名无尽功德藏回向。习行相善无漏善而不二故,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以观善恶父母无二,一相一合相故,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常照有无二谛一切法一合相故,名如相回向。以诸法无二般若无生二谛平等,过去一合相、现在一合相、未来一合相故,名无缚解脱回向。觉一切法第一义谛中道无相一切法皆一照相故,名法界无量回向。”
  56. ^ 大正藏《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四(八十华严)
  57. ^ 大正藏《成唯识论》卷九:“言十地者,一、极喜地。初获圣性具证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二、离垢地。具净尸罗,远离能起微细毁犯烦恼垢故。三、发光地。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四、焰慧地。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焰增故。五、极难胜地。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极难胜故。六、现前地。住缘起智,引无分别最胜般若,令现前故。七、远行地。至无相住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八、不动地。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九、善慧地。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遍十方,善说法故。十、法云地。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蔽一切如空麤重,充满法身故。”。
  58. ^ 大正藏《成唯识论》卷十:“涅槃义别略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智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馀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三、无馀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馀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四、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
  59. ^ 大正藏《妙法莲华经》卷二:“舍利佛!汝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当得作佛,号曰华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