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郡
四川历史系列条目 | |
---|---|
史前时期 前200000﹣前2000 | |
巴国与蜀国 前2100﹣前316 | |
秦汉时期 前316﹣214 益州 武都郡 汉中郡 蜀郡 巴郡 广汉郡 犍为郡 越巂郡 • 成家 25﹣36 | |
蜀汉 214﹣263 | |
两晋南北朝时期 263﹣581 | |
隋唐五代时期 581 – 965 剑南道 山南西道 | |
前后蜀 892 – 965 • 前蜀 892/907 – 925 •后唐 925 – 934 • 后蜀 934 – 965 | |
两宋时期 965 – 1234 • 李蜀 994 | |
元明时期 1206 – 1660 • 明夏 1363 – 1371 | |
大西 1643 – 1644 | |
清朝时期 1646 – 1912 | |
民国时期 1912 – 1949 四川省 重庆市 • 大清 (通志政权) 1917 | |
共和国时期 1949 – 今 四川省 重庆市 | |
蜀郡,中国古代的郡。蜀郡以成都一带为中心,所辖范围随时间而有不同。东汉时期与广汉郡、犍为郡合称“三蜀”。
建置沿革
[编辑]秦汉
[编辑]秦惠文王王九年(前316年),司马错灭蜀。十一年(前314年),封公子通国为蜀侯,以陈壮为相。十四年(前311年),蜀相陈壮杀蜀侯通国反。秦武王元年(前310年),诛蜀相陈壮(一作陈庄),封公子恽为蜀侯。秦昭襄王六年(前301年),诛蜀侯恽。七年(前300年),封蜀侯恽之子绾为蜀侯。二十二年(前285年),诛蜀侯绾,从此不再封蜀侯,但置蜀郡,设蜀守,治成都县。[1][2]
西汉早期,蜀郡领九县:成都、郫、雒、临邛、新都、武阳、梓潼、涪、葭明;六道:青衣、严道、阴平、甸氐、绵虒、湔氐。后多有析置。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分巴郡、蜀郡置犍为郡、广汉郡[3],武阳县改属犍为郡,雒、新都、梓潼、涪、葭明、阴平、甸氐等县道改属广汉郡。蜀郡辖境缩小,仅有今成都市以西,松潘县以南,汉源、九龙县以北,康定县以东地区。
元鼎六年(前111年),分蜀郡南部邛都置越巂郡,北部冉駹置汶山郡,西部笮都置沈黎郡。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蜀郡属益州刺史部。天汉四年(前97年),省沈黎郡,蜀郡置两部都尉,分别治旄牛、青衣。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省汶山郡,蜀郡置北部都尉[2]。至西汉晚期,蜀郡领十五县(道):成都、郫、繁、广都、临邛、青衣、江原、严道、绵虒、旄牛、徙、湔氐、汶江、广柔、蚕陵[4]。
新朝始建国元年(9年),改蜀郡为导江郡。更始元年(23年),复称蜀郡。更始二年(24年),公孙述自立为蜀王,都成都。成龙兴元年(25年),公孙述即皇帝位,改蜀郡为成都尹。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6年),灭成,复称蜀郡[5]。
汉安帝延光元年(122年),分蜀郡西部都尉所领青衣、严道、徙、旄牛四县(道)置蜀郡属国[6]。汉灵帝时,分蜀郡北部都尉所领蚕陵、广柔、湔氐、汶江、绵虒五县(道)复置汶山郡[7]。至此,蜀郡领成都、郫、江原、繁、广都、临邛六县,至西晋不改。
魏晋南北朝
[编辑]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年),立皇子司马颖为成都王,改蜀郡为成都国。晋惠帝永康元年(300年),益州刺史赵𫷷叛乱,复改为蜀郡。
成武帝时,分蜀郡、汉嘉郡置汉原郡,江原、临邛二县改属汉原郡。晋穆帝时,广都县改属宁蜀郡,犍为郡牛鞞县改属蜀郡[8]。宋孝武帝孝建二年(455年),以侨户置永昌县。至此,蜀郡领成都、繁、郫、牛鞞、永昌五县[8]。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攻取南梁益州等地。西魏末,废永昌县,分郫县置温江县;分蜀郡牛鞞县(改为阳安县)置武康郡。北周时,改繁县为新繁县;废宁蜀郡,其所领广都、升迁二县改属蜀郡;废汶山郡为县,属蜀郡。至此,蜀郡领成都、新繁、郫、温江、广都、升迁、汶山七县。[9]
隋唐
[编辑]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蜀郡,新繁县并入成都县,温江、汶山二县并入郫县,升迁县并入广都县,成都、郫、广都三县直属益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益州为蜀郡,治成都,领十三县:成都、双流(旧名广都)、新津、晋原、清城、九陇、绵竹、郫、玄武、雒、阳安、平泉、金渊。[10]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蜀郡为益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复改为蜀郡,属蜀郡大都督府,领十县:成都、蜀、新都、新繁、犀浦、双流、广都、郫、温江、灵池。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升蜀郡为成都府。[11]
人口
[编辑]- 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蜀郡有268279户、1245929口。[12]
- 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蜀郡有300452户、1350476口。[6]
- 晋武帝太康中(280年-289年),蜀郡有50000户。[13]
-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蜀郡有11902户、60876口。[8]
-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蜀郡有105586户。[10]
- 唐玄宗天宝中(742年-755年),蜀郡有160950户、928199口。[11]
行政长官
[编辑]蜀守(-前148年)
[编辑]- 斯离,秦昭襄王十九年(前288年)见任。[14]
- 张若,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至三十年(前277年)见任。[15][1]
- □灶,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前255年)见任。[16]
- 李冰,秦昭襄王时出任。[2]
- □金,秦王政九年(前238年)见任。[17]
- □武,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见任。[18]
- 冯当。[19]
蜀郡太守(前148年-9年)
[编辑]导江大尹(9年-14年)
[编辑]导江卒正(14年-23年)
[编辑]蜀郡太守(23年-25年)
[编辑]成都尹(25年-36年)
[编辑]蜀郡太守(36年-289年)
[编辑]- 张堪,字君游,南阳宛人,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6年)至十四年(38年)在任。[23]
- 张穆,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42年)为守将史歆所攻,逾城走广都。[25]
-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至汉章帝永平十八年(75年)在任。[26]
- 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人,汉章帝建初中在任。[23]
- 聂尚,汉和帝永元四年(92年)离任。[27]
- 袁京,字仲誉,汝南汝阳人。[28]
- 李根。[29]
- 黄昌,字圣真,会稽馀姚人,视事四年。[29]
- 周举,字宣光,汝南汝阳人,汉顺帝永和中在任。[30]
- 刘宣,汉顺帝末在任。[31]
-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32]
- 高躬,陈留圉人。[33]
- 荀攸,字公达,颍川颍阴人,汉献帝初平中拜,未之郡。[34]
- 王商,字文表,广汉郪人,汉献帝建安六年(201年)至十六年(211年)在任。[35]
- 许靖,字文休,汝南平舆人,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至十九年(214年)在任。[35]
- 法正,字孝直,右扶风郿人,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至二十二年(217年)在任。[36]
-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出任。[37]
- 射坚,字文固,扶风人,汉献帝建安末由刘备任命。[38]
-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蜀汉后主建兴元年(223年)离任。[37]
-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蜀汉后主建兴元年(223年)出任。[37]
- 张翼,字伯恭,犍为武阳人,蜀汉后主建兴九年(231年)离任。[39]
- 吕乂,字季阳,南阳人,蜀汉后主延熙九年(246年)离任。[40]
- 牵弘,安平人,魏元帝咸熙元年(264年)出任。[41]
- 王崇,字幼远,广汉郪人,晋武帝时在任。[42]
- 王长文,字德俊,广汉郪人,晋武帝咸宁中领。[42]
- 张收,安平人,晋武帝太康初见任。[43]
- 黄容,巴西人。[42]
- 臧晖。[44]
成都内史(289年-300年)
[编辑]蜀郡太守(300年-489年)
[编辑]- 李苾,晋惠帝永康元年(300年)至二年(301年)在任,由赵𫷷任命。[46]
- 徐俭,晋惠帝永康二年(301年)至大安二年(303年)在任,以城降于李特。[46][47]
- 李璜,李特建初元年(303年)在任。[47]
- 严柽,成武帝建兴元年(304年)至三年(306年)在任。[48]
- 程融,江阳人,晋愍帝建兴元年(313年)见任。[41]
- 李彪,晋朝时在任。[49]
- 任权,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见任。[50]
- 毛瑗,荥阳阳武人,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离任。[51]
- 谯诜,谯纵成都王九年(413年)见任。[52]
- 任荟之,宋文帝元嘉中在任。[53]
- 沈仲玉,吴兴武康人,宋孝武帝泰始末至宋前废帝时在任。[54]
- 刘悛,字士操,彭城安上里人,宋明帝时除,未之任。[55]
- 虞悰,字景豫,会稽馀姚人,齐武帝永明中在任。[55]
- 刘悛,字士操,彭城安上里人,齐武帝永明中出任,永明七年(489年)改为内史。[55]
蜀郡内史(489年-495年)
[编辑]蜀郡太守(495年-557年)
[编辑]- 刘坦,字德度,南阳涅阳人,梁武帝天监三年(504年)拜,未至,道卒。[56]
- 庾黔娄,字子贞,新野人,梁武帝天监三年(504年)至四年(505年)在任。[57]
- 陆僚,吴郡吴人,梁武帝天监中在任。[58]
- 柳憕,字文渊,河东解人,梁武帝天监中在任。[59]
- 王峻,字茂远,琅邪临沂人,梁武帝天监十三年(514年)出任。[60]
- 王佥,字公会,琅邪临沂人,梁武帝后期除,固以疾辞。[60]
- 刘孝胜,彭城人,梁武帝后期至萧纪承制时在任。[61]
- 萧济,字德成,南兰陵人,梁萧纪承制时在任。[62]
- 刘璠,字宝义,沛郡沛人,梁萧纪天正元年(552年)降于西魏。[62]
蜀郡守(557年-583年)
[编辑]蜀郡太守(607年-618年)
[编辑]蜀郡长史(742年-757年)
[编辑]- 章仇兼琼,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至五载(746年)以蜀郡大都督府长史兼任。
- 郭虚己,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至八载(749年)以蜀郡大都督府长史兼任。
- 鲜于仲通,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至十一载(752年)以蜀郡大都督府长史兼任。
- 杨国忠,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至十四载(755年)遥领蜀郡大都督府长史。
- 崔圆,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至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以蜀郡大都督府长史兼任。
- 李璬,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至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蜀郡大都督。
- 韦虚受,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至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以蜀郡大都督府长史兼任。
- 李峘,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以蜀郡大都督府长史兼任。
- 卢正己,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以蜀郡大都督府长史兼任,同年改为成都尹。[63]
国主
[编辑]参考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注释及征引文献
[编辑]- ^ 1.0 1.1 《史记 卷五 秦本纪第五》
- ^ 2.0 2.1 2.2 《华阳国志 卷三 蜀志》
- ^ 马孟龙. 西汉广汉郡置年考辨——兼谈犍为郡置年[J]. 四川文物, 2019(3).
- ^ 《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
- ^ 5.0 5.1 《后汉书 卷十三 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
- ^ 6.0 6.1 《续汉书·第二十三 郡国五》
- ^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
- ^ 8.0 8.1 8.2 《宋书 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
-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
- ^ 10.0 10.1 《隋书·卷二十九 志第二十四》
- ^ 11.0 11.1 《旧唐书·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 ^ 《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第八》
- ^ 《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
- ^ 蜀守斯离铜鉴铭文:“十九年蜀守斯离造工师□臣求乘工耐”。
- ^ 廿七年蜀守若戈
- ^ 五十二年戈
- ^ 九年相邦吕不韦戟
- ^ 《殷周金文集成》11368廿六年蜀守武戈
- ^ 《史记 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 ^ 《汉书 卷八十九 循吏传第五十九》
- ^ 《后汉书 卷四十三 朱乐何列传第三十三》章怀注引《东观记》
- ^ 《汉书 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䃅传第三十八》
- ^ 23.0 23.1 23.2 《后汉书 卷三十一 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第二十一》
- ^ 《北史 卷一百 列传第八十八》
- ^ 《后汉书 卷十八 吴盖陈臧列传第八》
- ^ 《后汉书 卷四十一 第五锺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
- ^ 《后汉书 卷八十七 西羌传第七十七》
- ^ 《后汉书 卷四十五 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
- ^ 29.0 29.1 《后汉书 卷七十七 酷吏列传第六十七》
- ^ 《后汉书 卷六十一 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
- ^ 《后汉书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 ^ 《后汉书 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 ^ 《三国志 卷二十四 魏书二十四 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裴注引谢承《后汉书》
- ^ 《三国志 卷十 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 ^ 35.0 35.1 《三国志 卷三十八 蜀书八 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
- ^ 《三国志 卷三十七 蜀书七 庞统法正传第七》
- ^ 37.0 37.1 37.2 《三国志 卷四十一 蜀书十一 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
- ^ 《三国志 卷三十二 蜀书二 先主传第二》裴注引谢承《三辅决录注》
- ^ 《三国志 卷四十五 蜀书十五 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 ^ 《三国志 卷三十九 蜀书九 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 ^ 41.0 41.1 《华阳国志 卷八 大同志》
- ^ 42.0 42.1 42.2 《华阳国志 卷十一 后贤志》
- ^ 《晋书 卷五十五 列传第二十五》
- ^ 《左羽林大将军臧公神道碑》
- ^ 《资治通鉴 卷八十三 晋纪五》
- ^ 46.0 46.1 《资治通鉴 卷八十四 晋纪六》
- ^ 47.0 47.1 《资治通鉴 卷八十五 晋纪七》
- ^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一引《十六国春秋》
- ^ 《隋书 卷三十五 志第三十》
- ^ 《晋书 卷九 帝纪第九》
- ^ 《晋书 卷八十一 列传第五十一》
- ^ 《宋书 卷四十八 列传第八》
- ^ 《宋书 卷四十五 列传第五》
- ^ 《宋书 卷一百 列传第六十》
- ^ 55.0 55.1 55.2 55.3 《南齐书 卷三十七 列传第十八》
- ^ 《南史 卷五十 列传第四十》
- ^ 《梁书 卷四十七 列传第四十一》
- ^ 《南史 卷四十八 列传第三十八》
- ^ 《南史 卷三十八 列传第二十八》
- ^ 60.0 60.1 《梁书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五》
- ^ 《梁书 卷四十一 列传第三十五》
- ^ 62.0 62.1 《周书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四》
- ^ 《唐刺史考全编》